真菌与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1页
真菌与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2页
真菌与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3页
真菌与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4页
真菌与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菌与肿瘤 1. 真菌是一类种类繁多,分布非常广泛,与人类关 系极其密切的微生物。真菌除可直接引起人类的多 种感染性疾病,如前面所述的皮肤和皮下真菌病, 以及全身真菌除外,其产生的多种真菌毒素( mycotoxins)还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其中一些 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迄今已发现了200多种真菌毒素,对真菌 毒素的研究已发展成为食品卫生和肿瘤学研究的一 个重要领域。 2. 一、真菌毒素的产生 真菌毒素的产生只限于少数菌种或个别菌株,而产毒菌 株与所产生的毒素间缺乏严格的专一性,也就是说一种 真菌可产生几种毒素,而几种真菌也可产生同一种毒素 ,而这种不专一性又给真菌毒素的研究及其有关的预防 都带来了一定困难。真菌毒素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除菌种或菌株的差异外,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存在 的天然基质,如黄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多见于玉米和花 生中,镰刀菌及其毒素多见于小麦和玉米中,而青霉菌 及其毒素多见于大米中等。此外,食品基质中的水分含 量、环境条件的温度和温度、以及通气状况等,也都影 响真菌毒素的产生。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产毒真菌的 产毒能力容易变异,通常强产毒株经培养传代后,其产 毒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3. 二、真菌毒素的分类 最早的真菌毒素分类是按其化学结构来分,可 分为二呋喃环类、内酯环类、醌类等。由于毒 素的化学结构与毒素的毒性之间的联系不密切 ,所以现在已少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 际的需要,又将真菌毒素按靶器官分为肝脏毒 、肾脏毒、神经毒等。此外,也可根据毒素产 生菌进行分类,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表1所示主要列举了多种可引起实验动物恶性 肿瘤的真菌毒素。在这众多的真菌毒素中,研 究最深入的是黄曲霉毒素,故以下主要介绍黄 曲霉毒素。 4. 表1 致恶性肿瘤的真菌毒素 5. 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由黄曲霉菌( A. flavus)和寄生曲霉菌(A. Parasiticus) 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 性。其化学结构含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目前 已发现AF有20多种衍生物。根据在长波紫外线 照射下所发出荧光的情况,黄曲霉素素可分 AFB和AFG两大类,发蓝紫色荧光的为AFB1 和AFB2,发黄绿色荧光的为AFB1和AFG2。 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AFB1在天然污染 的食品中也最常见,故已作为食品污染监测的 指标之一。 6. 1AF的产生与分布 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菌,常被应用 于食品发酵工业。在天然情况下,AF主要污染 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及花生油,玉米、大米 、高梁等,也可存在于干果类、豆类及豆制品 和发酵食品等。不同菌株产毒量的差别很大, 从10g/kg到106g/kg不等。我国学者在流行 病学调查中发现,广西地区分离出的AFB1产毒 株最多,检出率达到58%,而且产毒量也高, 如宜-546菌株在大米粉培养基上,AFB1的产生 量可达2106g/kg。AF的产生除受到菌株本身 的因素影响外,外界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其 最佳产毒条件为:相对湿度为80%90%,温度 为2530,氧含量为1%以上,培养时间为7 天左右。此外,黄曲霉菌生长的基质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天然基质上比在人工合成培养基 上的产毒量高。 7. 黄曲霉菌 8. 2AF的毒性与致癌性 AF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其毒性比氰化钾 还强。根据不同实验动物和毒素摄入情况,可 分急性和慢性毒性。不同动物对AF的敏感性不 一样,雏鸭是最敏感的动物,其LD50为 0.24mg/kg(AFB1)。急性毒性是敏感动物一 次性摄入了较多的毒素所致,主要引起肝实质 细胞坏死、胆管增生和肝出血等。雏鸭肝急性 中毒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AF生物鉴定 的一种指标。慢性毒性则是由持续摄入小量AF 所致,试验动物表现为生长障碍,肝功能变化 甚至肝硬化等。 9. AF致癌作用很强,约为二甲基亚硝安的75倍。 AF可在多种动物体内诱发肝癌,包括鱼类、鸟 类、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但以大鼠最敏感 。已有实验报道,用含AFB1的饲料(15g/kg )喂养大鼠6880周,全部试验动物均出现肝 癌。至于AF与人类癌症,尤其是与人肝癌的关 系,因内外均有不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AFB1是人类肝癌的发生重要因素。在AFB1致 癌机制研究方面,目前认为AFB1主要经肝微粒 体酶活化为亲电子的AFB1-2,3-环氧化物, 10. 该环氧化物与DNA的鸟嘌呤酮基结合形成 AFB1-DNA加合物,该加合物再经去鸟嘌呤反 应而造成细胞DNA损伤,使之进一步发生癌变 。此外,毒素也可使细胞DNA发生水解,从而 导致开环化合物的不断蓄积,使细胞DNA发生 改变,进而引起肿瘤的发生。另外,AF还可抑 制RNA合成,抑制率可高达80%100%。 11. 3AF的检测 AF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必须进行严格的监测。 目前的检测方法多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校液相色 谱法,以及一些高敏感性的免疫学方法、如 ELISA和RIA等。现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食 品中AF的最高限量,世界卫生组织也在1975年 就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