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9课 说“木叶” 目标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栏目 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7)得鱼忘筌( ) (8)寒砧( ) (9)桅杆( ) (10)漂泊( ) (11)袅袅( ) (12)疏朗( ) 1.读准字音 (1)征戍( ) (2)橘颂( ) (3)落木萧萧( ) (4)涔阳( ) (5)无妨( ) (6)陇首(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一 答案 (13)窸窣( ) (14)迢远( ) (15)亭皋( ) (16)冉冉( ) (17)门栓( ) sh j xio cn fn ln qun zhn wi b nio sh x tio o rn shun 答案 2.理解词义 (1)无妨: (2)歧路: (3)迢远: (4)翩翩: (5)灼灼: (6)亭皋: (7)冉冉: (8)绵密: (9)窸窣: 没有妨碍,没有关系;不妨。 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遥远。 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形容明亮。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慢慢地。 (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稠密。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答案 (10)景况: (11)疏朗: (12)寒砧: (13)缠绵: (14)袅袅: (15)万应锭: (16)相去无几: (17)不落于言筌: 情况;境况。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文中形容叶对枝 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 不绝。 万能药。锭,锭药。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品读感悟二 答案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 形象的关键在“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 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小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答案 2.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请分析以下 四句诗,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答案 (1)使用了“木”字,黄色的树叶给人以空阔感。 (2)使用了“树”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饱满感。 (3)使用了“木叶”二字,微黄的树叶给人以疏朗感。 (4)使用了“落叶”二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繁润感。 答案 3.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请找出几处所引用的 材料,并体会一下引用的作用。 答案 所引诗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作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 说服力;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对本文来讲引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点上,第二点作用只是附带产生的。 1.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 授。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 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 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主要 作品有文集唐诗综论,诗集夜等。 n相关链接 2.背景展示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 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 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特点的。 3.题目解说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交流释疑 1 1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答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 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 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苍白、生硬之感。“树”是具有繁茂 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答案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 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 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答案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 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 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 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答案 深度研读 2 2 答案 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 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答案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 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 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 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 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 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2.运用诗歌的暗示性的知识,分析下面诗中“柳”这个意象的暗示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答案 贺知章咏柳: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 ,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 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曾巩咏柳: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 性格化了,借“柳”这一意象,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返回答案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 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 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 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 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 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 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 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 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 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 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 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 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 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 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 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 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 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 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 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 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 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庚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 漓尽致。 提示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 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 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 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 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 ,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 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 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 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 ”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 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 的。” 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 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 的高洁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 提示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 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 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 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 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