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课件_第1页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课件_第2页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课件_第3页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课件_第4页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 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参考答案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 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 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 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参考答案(2)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 ,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 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 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 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 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 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 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 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 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 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 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 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 冷落的地方。 问题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 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 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参考答案(2)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 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 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 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 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 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 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 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 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 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 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 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答案1 A 答案2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 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 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 近即可) 答案3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 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 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答案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 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答案2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 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 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 16题。(8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 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问题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 的 (篇名)。(1分) 答案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答案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答案14 游褒禅山记 答案15 B 答案16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 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 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 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 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 感叹更为深沉(1分)。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 括。(2分) 答案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 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答案1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 者送别的情意。 答案2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 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8分)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 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 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题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 答案 答案1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 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 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 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案2 (2)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 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 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 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 切。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福建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公元761年)。 问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答案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 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 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 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 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 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 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 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 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 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 霜雪的女神。 问题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 答案 答案1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 拟人手法。 答案2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 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 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 象。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题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 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5分) 答案: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 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答案8 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 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 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 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 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9 9、(6分)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 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 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 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 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 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卷】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 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 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案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 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 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 分) 答案 答案1 (4分) 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 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 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 蟾宫”折桂。 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 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 答案2 (4分)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 器晚成。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 的沧桑变化。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湖南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问题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 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 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 解析: 解析 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 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 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 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 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 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 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 ,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 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 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 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 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 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 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 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问题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 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答案】10、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 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 兴废的感慨。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 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 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 、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 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 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答案10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 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 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 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 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 所重用。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 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 、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 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 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 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 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 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 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 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 赏析。 答: 答案1 12、(8分) (1)(3分)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 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 新月“学”扇。 答案2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 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 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 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 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 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 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 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解析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 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 ,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 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 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 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 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 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 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 。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 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 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 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 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 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 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 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 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 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n):持取,捻弄 问题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 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 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 答案1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 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 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 解析 【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 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 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 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 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 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 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 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 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 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 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 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 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 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 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答案2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 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 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 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 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 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 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 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 问题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 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 答案1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 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 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 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 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 ,“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 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 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案2 【答案】(4分) 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等; 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 张的方法。 解析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 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