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引论课程 第一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一章 哲学总论 本章概述: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着重解决“哲学是什么” 这一基本问题。共分四节。 第一节讨论与理解哲学 这一概念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如哲学的产生、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等;第二节说明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 和哲学理论的内在结构;第三节讨论哲学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第四节 分别从哲学的理 论特性、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以及哲学对思想文化的 作用,说明哲学的价值。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双重特性:好奇性 爱智慧 2、哲学的历史起源: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3、哲学的最终形成:由于哲学是一种较之宗教和 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 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也就意味着,一旦哲学在它 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文 化形式的诞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从哲学中分割权利; 哲学与科学分 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 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 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 它 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三、哲学的演变 1、希腊哲学的特征:自然哲学 2、晚期希腊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的特征: 伦理学或道德学说 3、中世纪哲学的特征:宗教哲学或曰经院哲 学 4、近代哲学的特征:认识论 5、现代哲学的特征: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思考: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如何区分理论哲 学和实践哲学?P1011 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基本领域:认识论、 形而上学、伦理学。 按照哲学研究的性质可以分为:理论哲学和实 践哲学两个部分。 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和认识 论,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认识过程本身进行 研究。 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 教哲学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为一定目 的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 中产生的那些实际问题。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一、认识论 认识论的含义:P11 认识论的起源:希腊哲学关于人类认识性质的探索 认识论的奠立: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 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础;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 的 主流开辟了道路。 当代认识论:关于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 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含义:P13 特性:终极性 体验性 三、伦理学 伦理学含义:P16 伦理学的问题:道德的内容和目的、道德行为与决 定、道德的尺度与标准。 当代伦理学的特点:受语言哲学的影响,越来越把 伦理学看作一门理论哲学而不是实践哲学。 第一章二节 哲学的问题 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哲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性 质和特点?P20 第一,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 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 第二,哲学是一种辨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 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第三,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 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观重要的基本概念或 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 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 第三节 哲学与语词(略) 第四节 哲学的价值 哲学的三个基本功能: 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 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 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 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 思考: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思想性探索活动的特 点?P2930 哲学的思想性活动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寻 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 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 其次,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 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 定的。 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 思考: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 P3341 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 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 性。 2、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 思;对学科前提的反思;对自由意识的促 进。 哲学引论课程 第二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 本章概述: 本章是对中西哲学发展历程的叙述和探 讨。第一节叙述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 介绍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 实学。第二节叙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主 要介绍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 学。第三节介绍中西哲学的碰撞和交流。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主要哲学思想是“太 极生成论” 2、孔子与儒家: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学” 3、老庄和道家: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 4、墨翟与墨家:墨家哲学的核心是“兼爱非 命” 5、韩非与法家:认识论的“参验论”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48 儒家哲学是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 体 系,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以“孝”释“仁” 以“礼”释“仁”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君子人格”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 2、魏晋玄学: 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 系” 3、道教的兴起 4、隋唐佛学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隋唐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对中国哲学有比较深远的影 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代表作成唯识论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代表作华严经探玄 记等 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代表作坛经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三、宋明理学 主要形态:道学、心学、气学三大流派 思考: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P57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四、清代实学 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羲之、颜元等 主要观点: 在自然观方面,以“气”为存在之根基,进而确 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 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 秦 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 精神。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一、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即一和多、 变与不变。 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是者”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柏拉图“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P6465 1、“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 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感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这两个世 界,一个属于现象世界,一个属于理念世界,前者 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 2、“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 隔离的,即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 界。人类的知识乃为灵魂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却被 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二、中世纪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P67 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P67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 于普遍而存在。 实在论 :认为普遍的东西有实在性,普遍先 于个别而存在。 争论的核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托马斯哲学思想的内容:P6869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 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的体系。其 哲学思想主要有: 哲学和神学; 上帝存在的证明; 实体学说; 感觉认识论; 共相理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三、近代哲学 第一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自然哲学 第二期:经验论 唯理论 第三期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认识论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区别 P71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 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是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 西。经验论者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重视 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统一性,思想源于中世纪 的唯名论。 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 觉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 视玄学问题的研究,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 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四、现代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 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究。 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 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 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 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略) 哲学引论课程 第二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 本章概述: 本章是对中西哲学发展历程的叙述 和探 讨。第一节叙述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 介绍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 清代 实学。第二节叙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主 要介绍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 哲 学。第三节介绍中西哲学的碰撞和交流 。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主要哲学思想是 “太极生成论” 2、孔子与儒家: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 学” 3、老庄和道家: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 4、墨翟与墨家:墨家哲学的核心是“兼 爱非命” 5、韩非与法家:认识论的“参验论”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P48 儒家哲学是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 哲学体 系,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以“孝”释“仁” 以“礼”释“仁”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君子人格”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 2、魏晋玄学: 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 3、道教的兴起 4、隋唐佛学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隋唐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对中国哲学有比较深远的 影 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代表作成唯识 论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代表作华严经 探玄 记等 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代表作坛经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三、宋明理学 主要形态:道学、心学、气学三大流派 思考: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P57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四、清代实学 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羲 之、颜元等 主要观点: 在自然观方面,以“气”为存在之根 基,进而确 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 行。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 下”,以“复 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 治。 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 性,推崇先秦 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 伦理道德 精神。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一、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即一和 多、 变与不变。 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是者”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柏拉图“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P6465 1、“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 物组成的整 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感知的更加真 实的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 。这两个世 界,一个属于现象世界,一个属于理念 世界,前者 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 2、“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的灵魂和 肉体是相互 隔离的,即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 于现象世 界。人类的知识乃为灵魂生前早已熟悉 而后来却被 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二、中世纪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P67 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P67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 别先 于普遍而存在。 实在论 :认为普遍的东西有实在性,普 遍先 于个别而存在。 争论的核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托马斯哲学思想的内容:P68 69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 成 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的体系 。其 哲学思想主要有: 哲学和神学; 上帝存在的证明; 实体学说; 感觉认识论; 共相理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三、近代哲学 第一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自然 哲学 第二期:经验论 唯理论 第三期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认识论体 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 体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区别 P71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 实验、观察 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是限于感官经 验中的东 西。经验论者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 问题,重视 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统一性,思想 源于中世纪 的唯名论。 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 维独立于感 觉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 唯理论者重 视玄学问题的研究,重视思想中普遍的 概念,重视 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四、现代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向于把哲学归结为 认识论和方 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 的研究。 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以及人的发展 、完善、尊 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 个方面的问 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 。 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略)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 特点是什么?两者的 区别是什么?P7475 1、特点:科学主义用实证科学的 理论和方法改造哲 学。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 性,树立发扬现代理 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的特征。 人本主义通过对科学 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 价值、人性、人道主 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把对人的理解作为 哲学的最高任务,是 其重要特征。 2、区别:科学主义思潮倾向于把 哲学归结为认识论 (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 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 究。人本主义思潮则认为,哲学研究必 须要超出认识论(知 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体的 范围,即超出理性的 范围。 思考;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 区别是什么?P7475 1、特点:科学主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 学。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发扬现代理 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的特征。 人本主义通过对科学 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 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是 其重要特征。 2、区别:科学主义思潮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 (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 究。人本主义思潮则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要超出认识论(知 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体的范围,即超出理性的 范围。 哲学引论课程 第三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三章 形而上学 本章概述: 本章形而上学,研究关于存在的基础、本质和 结构,是传统哲学的核心。第一节讨论对自然界本 质做最一般思考的宇宙论或叫做自然哲学的基础性 理论。第二节以实在论为研究对象,探讨存在的真 实性质的本体论哲学。第三节讨论人学本体论的内 容,揭示所涉及的不同理论方面,如决定论与自由 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人的同一性等问题。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一、古希腊宇宙观(自然哲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惟一的、永恒的、不变 的,但又 控制着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探讨:一和多、静和动、变化与永恒的 关系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古希腊宇宙论的各学派及观点: 1、伊奥尼亚学派(最早的物理学家)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一 阿那克西曼得:无定是万物的本原的一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2、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的数学家) 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3、爱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神是世界的主宰,没有形体, 惟一的,不变的。 巴门尼德:“是者”是世界的本原,有固定 形体,不生不灭。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4、元素学派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土气水) 阿那克萨格拉:种子说(细小微粒) 德谟克里特:原子说(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n自然哲学的共性和特点: 从自然界中探寻世界的本原 变化的一;不变的多; 不变的一;变化的多。 n自然哲学的三点贡献:P96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二、中国古代宇宙论 1、气论(儒家) 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气是实在的、运 动,变化的(与古希腊的气比较接近) 2、太极阴阳论(周易) 太极生成论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3、五行论(理学)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元素 4、缘起论(佛学) 缘是万物产生的结果,世上没有唯一 不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 因缘和合的。主张因果关系论。 第三章一节 宇宙观 n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点:P99页 (1)强调变化 (2)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无神论传统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是认识论、论理学等其他哲学门类的理 论基础; 大致指示着其发展的方向并规范 着研究的内容。 本体论的三重视界:是、在、无。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一、“是”与“是论” 1、“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P104页 具体的同一性不存在,抽象的同一性 是存在的。那么 怎样建立抽象的同一性 呢? 必须通过语言进行逻辑思维,对事物 命名、分类,对关系进行推理。做到这点 必须使用“是”这个系词。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系词“是”是具有形式意义的逻辑连接, 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遵循纯 形式的规定,在语言中保持其同一性。语 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够有逻辑,正是因为我 们在用“是”来表达和思想。 换句话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 限。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2、“是”与“是者” “是者”提出: 巴门尼德对“是者”的分析: 亚里士多德对“是” 的分析: (1)判断的连接词 S是P (2)指称主词自身S是P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 S是P= P是S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3、“是论”及其影响 首先,“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 体 论之为本体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其次,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 理 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 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 统。 最后,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二、“在”与“在者” 1、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是”与“在”的区别) “ 是” 是语言的逻辑界限,在认识范围内,是认识的对 象,可以通过外在的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一 种逻辑经验认识的对象。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认识范围之外,是 理 解的对象,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去领会。 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2、“是者”和“在者”两个世界的不同 “是者”的世界,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 求存在的真谛。它的目标是存在的必然性。 借着工具理性,导向了科学。 “在者”的世界,以循环论证或艺术的形式 探求存在的真谛。它的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 在性。借着价值真理和艺术实践,它导向了 道德和审美。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3、“在论”及其意义 (1)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就是主张返 回 事物自身。 (2)“在者之在”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作用和 内 在推动力。 (3)“在者之在”更大的意义在于其精神性或 价 值性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 是 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三、“无”与“道” 1、“存在”与“非存在” 西方人的观点:“存在”优于“非存在”。 东方人的观点:绝对的存在和绝对的虚 无都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存在恰恰可能同 时也是非存在,此即中国道家所说的“无” 或 佛家所说的“ 空”。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2、“有”与“无” 中国道家和佛家的所有“有”固然首先指的 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 所 以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 首 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 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 无”。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 谓“有无相生”是也。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3、道论及其意义 首先,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 实世界的存在。 其次,它主张“有生于无”,这孕育了中 国 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 最后,它主张“一切皆空”,其中包含了 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章二节 本体论 思考: 1、比较“是” 、“在”、“ 无” 三个概念的 异同 (参见哲学引论 问题解答集锦三) 2、分析“ 是论”、“在论”、“ 道论 ” 的区 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科学、宗教和艺术 的不同作用。 (参见哲学引论 问题解答集锦 三)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一、可能生活 必然真理和因果关系的含义 P119、120 思考: 1、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P122、124 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任何东 西可以免于被决定。非决定论则否认事物的因果联 系,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原因 的。 2、强决定和弱决定论的区别:P126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思考: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的区别 物理事件表现为一个空间上和实践上的过 程。 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 二者的区别:是否具有公开的可观察、空间 上的可测定性。物理事件都是公开的,具有公共 的可观察性和空间上的可测定性;心理事件则具 有私人性,无公开性和空间上的可测定性。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思考: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 二元论是指把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当作两个 不同的实体,要么把它们看作各不相干、毫无联 系;要么在承认这种联系的基础上说明它们的相 互作用。 一元论则试图把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简化为 一种东西: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思想及其经验到 的东西。前者叫唯物主义一元论,后者叫唯心主 义一元论。 三、人的同一性 自我是否存在(人有无同一性) 休谟从经验(认识)论出发否定自我 佛陀从人生的意义出发否定自我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自我的本质: 1、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 2、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 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中的。 3、我们能够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 我。 4、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 连成一体的。 第三章三节 自我论 自我的特征: 我的不变性 肉体的持续性 经验的实在性 “我”的私人性 哲学引论课程 第四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四章 认识论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关于认识的起源、本质、界 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认识论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第一节讨论传统认 识论的基本认识方法和认识路线。第二节讨 论现代认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揭示现代认 识论与传统认识论不同特点和方法。第三节 主要讨论中国传统认识论。 第四章 认识论 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1、何谓认识论?144页 2、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由本体论转向认 识论 3、为什么会发生认识论转向?145页 4、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认识的起源、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界限、认识与对象的关系 第四章 认识论 5、认识论的发展 传统认识论: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 现代认识论:观念论 (对传统认识论的延续和超越 ) 实在论 分析哲学 (以语言分析为特征) 实用主义 (以工具主义为特征) 中国认识论:儒家认识论 、道家认识论、 佛教认识论 一、传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145页 传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识路线问题 以经验为根据的经验论 认识路线 以理性为根据的唯理论 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论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二、理性的含义及其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性的含义 147页 理性认识的两种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理性的地位和作用: 理性在人的认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 们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才能达到对 真理的认识。理性是建立普遍的必然和确定的知 识体系的必要途径。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三、经验的含义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验的含义 149页 经验的形式:感知、内省、直觉 经验的地位和作用: 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 说,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经验是人类认识 的基础。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四、经验论 基本观点 152页 经验的基础性 经验论的三点理论依据: 经验的可靠性 经验的相对性 经验论的三点贡献和三点局限性 154页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五、唯理论 基本观点 155页 理性的基础性 理论依据三点: 理性的可靠性 理性的先天性 唯理论的两点贡献和三点局限性 158页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六、批判论 基本观点 158页 批判论的六点依据 159161页 批判论的三点贡献和三点局限性 161页、 162页 第四章一节 传统认识论 思考:认识论中的“批判”是什么意义? 159页 它与日常语言中的“批判”有何区别? 认识论中的“批判”是指对认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辨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 日常语言中的“批判”则是指对错误思想、言 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何为现代认识论? 162页 传统认识论重视对认识的起源、对 象、过程的研究; 现代认识论重视对认识成果知识 的研究。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一、观念论 定义 162页 基本观点 163页 代表人物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思考:观念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62页 观念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概念,被心灵所知觉 和思想的一切感觉、印象、概念乃至情感等都可以被 看作是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 般的本质的特征。在认识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 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 观念的外延大于概念,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概念。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二、实在论 定义 167页 基本观点 167页 实在论的理论形态:经验实在论 理性实在论 思考:实在的基本含义:167页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三、分析哲学 什么是分析哲学? 173页 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语言的转向 何谓语言的转向? 173页 思考:语言转向发生的主要理由是什 么? 174页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元哲学:把哲学变成一种基础 性的研究 元哲学的研究分为: 理想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思考:理想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的异 同? 1、相同点: 二者都主张采用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 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进行语言批判,建立分析哲学。 2、不同点:理想语言学派对传统哲学采取“拒 斥”的立场,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 的任务。日常语言学派对传统哲学采取“治疗性哲 学”的立场,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 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 第第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四、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特征、贡献和代表人物 思考:实用主义的认识原则 :P180187 实用主义翻译原则(皮尔士) 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皮尔士原则(皮尔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詹姆士) 实验主义和工具主义原则(杜威) 概念论实用主义原则(刘易斯) 第第第第 第四章二节 现代认识论 思考:分析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184页 第四章三节 中国认识论 一、儒家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性命之理 认识的方法与途径(187页): 自诚明:诚(道德)明(知识) 自明诚:明(知识)诚(道德) 思考:自诚明与自明诚的区别在哪里?P187 第四章三节 中国认识论 二、道家认识论 两种不同的认知途径: “为道”与“为学” 思考:“为道”与“为学”的区别:189190页 三、佛教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根、境、识 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冥想直观 思考:分析佛教的冥想直观 192193页 哲学引论课程 第五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 第五章 伦理学 本章概述: 第一节道德总论,主要讨论道德的必要性。 弄清三个关系:道德与行为、道德与价值、道德 主观性与道德客观性的关系。 第二节道德哲学,主要讨论结果论(利己主 义和功利主义)、非结果论(圣谕论和义务论) 第三节应用伦理学,对诸如安乐死、自杀、 流产、自卫、同性连恋等一些社会现象进行道德 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一节 道德总论 一、道德与行为 思考:“是”与“应当”的关系 P198 “是”是指实际做什么;“应当”是指应当做什么 。 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这二者之间并 没有一种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有关人的 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 人们实际做了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做了什么。 第五章一节 道德总论 二、道德与价值 对事实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持久性 幸福性 卓越性 建设性 自主性 第五章一节 道德总论 三、道德与道德观 道德行为是个人的,而道德则是社会 性的,任何道德标准都是不同利益、不同 处境、不同想法的人或人群相互妥协的一 个结果。 道德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第五章 一节 道德总论 重点:道德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P205207 主观性:道德总是与价值评价联系在一起 的,由于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因此,有关道德 的认识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种相对主义的性 质。 客观性:尽管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在有关怎样 的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差 异,但在对那些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道 德原则的认识和遵守上,他们表现出来的立场和 态度却是没有差别的。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一、结果论。P210 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 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 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定标准。 结果论的两种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 功利主义。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思考: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P211、213 利己主义分为伦理利己主义和心理利己主义两种理论 形态。伦理利己主义主张一个人应当做任何符合他自己 利益的事情。心理利己主义认为,只要是出自个人的动 机、倾向和意向而采取的行动,都应当是符合道德的。 利己主义强调的是利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条,把行为 的利己趋向看作天经地义。 功利主义则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 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 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功利主义强调 的是给所有受到行为影响的人带来好处,不仅仅是利 己,还要利他。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思考:功利主义自身存在那些理论弱点?P214、215 行为功利主义把道德行为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处 境、条件联系起来,固然考虑到了道德行为的具体性和 道德决定中的个性和自由,但却增加了作出道德决定的 难度,容易姑息那些由于没有及时行动而引发的不道德 行为。 规则功利主义的最大问题则是,它有可能带来道德 决定方面的僵化和脱离实际。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二、非结果论 P217 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 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 非结果论两种代表性的理论形态: 宗教的“圣谕论” 康德的“义务论”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思考:“圣谕论”及其两种形式 P217 “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 只能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情。“圣谕论”分为经典派的 “圣谕论”和人性派 “圣谕论”。 经典派“圣谕论”认为,上帝的神圣命令仅存在于各种 宗派的圣典中,只能从这些圣典来体现上帝的旨意。 人性派“圣谕论”则坚持,上帝的神圣命令就存在于人 的自然本性中,不能离开人性来谈所谓遵守上帝的神圣 命令。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思考:“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异同点在哪里? 相同点: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 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成功无 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 P217 不同点:“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外移于人以外的精神 存在(上帝),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 决定的东西。 “义务论”则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 是由理性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 P221 第五章第五章 二节二节 第五章二节 道德哲学 思考: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看待道德的区别主要体现 在哪里? 功利主义是看行为的结果。某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 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好的结果,就是善的行为,就 是称得上道德的行为。 义务论是看行为的动机,不看结果。某种由理性的一 直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自愿的,不记功利、不讲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渗透市场意识的2024年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六上生命教育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设计行业新趋势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重点内容概述试题及答案
- 分析纺织品市场趋势对检验的影响因素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对接新技术试题及答案
- 智能家居知识试题及答案
- 极致提升广告设计师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证书考试深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意外伤害试题及答案库
- IIT临床研究培训
- 污水处理厂设备运行的管理及维护措施
- 1-江苏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质量审计评分表-
-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课件高一上学期载人航天主题班会
- 《excel数据分析》课件
- DB1310-T 223-2020 小麦节水绿色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 小学六年级科学(人教版)《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 215kWh工商业液冷储能电池一体柜用户手册
- 燃气安全事故处理及应急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件 第六章 燃油供给系
- 可再生能源预测技术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