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通关练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通关练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通关练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通关练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通关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人体的稳态与免疫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福州四地六校一联,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molL1)NaKCa2Mg2ClHCO3蛋白质其他153.04.32.71.1111.027.018.09.0145.04.01.51.0117.028.09.010.0159.02.520.03.07.045.0155.0A.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若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C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机体中比的含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人的胰腺导管结扎后会产生糖尿病症状B某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会增多C某人不能再维持体温恒定可能是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受损D某人感染HIV后,HIV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破坏特异性免疫3(2017江苏镇江一模,16)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不需要经过导管运输B血糖浓度的高低影响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说明两者间存在拮抗作用D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全身大部分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4(2017安徽合肥高三期中,3)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 ,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 ,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 ,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由37 升至39 的过程中,机体汗腺分泌减少B体温由37 上升至39 以后,体温调定点开始上升C体温由39 降至37 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D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5 某人感染流感病毒,右上图表示其一段时间内的体温变化曲线,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AB段,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BBC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CD段,产热增多,出汗减少DAB段温觉感受器兴奋,CD段冷觉感受器兴奋6(2017河北唐山一模,4)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药物M诱导正常小鼠发生体液免疫而导致糖尿病的机理,做了如下表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血清注射药物M的小鼠血清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注射药物M的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注:“”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A药物M没有改变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B药物M使小鼠产生了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C该种糖尿病小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该种糖尿病小鼠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较高7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以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的调节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测量15分钟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的调节中枢B实验中的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CA组实验小鼠的下丘脑产生渴觉导致饮水增加D光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口渴程度无关8(2017河南郑州八校期中联考,18)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比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比处O2浓度高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9(2017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6)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甲的只有B淋巴细胞B该免疫过程可能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为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D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10(2017四川乐山三调,3)生物学家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B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D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细胞免疫11(2017河北衡水中学期中,16)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26分)12(8分)科研人员对H细胞进行定向改造,制造出两种人工胰岛细胞:转入与Ca2敏感启动子结合的胰岛素基因,得到H细胞;转入由葡萄糖启动表达的肠促胰素(小肠黏膜分泌的一种激素)受体基因,得到HGR细胞。科研人员用五组小鼠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1)组小鼠血糖浓度低于组,因为血糖升高后,葡萄糖进入H细胞内,分解成_后,进入线粒体中,在线粒体_上生成大量ATP。当细胞内ATP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使Ca2内流,引起_表达。(2)组小鼠血糖浓度低于组,因为进食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肠促胰素,肠促胰素作为_分子,结合在HGR细胞的受体上,使HGR细胞以_方式释放胰岛素。(3)实验中,需要使用糖尿病模型(患糖尿病)小鼠的组别是_。(4)组为阳性对照组,其作用是_。13(8分)(2017四川绵阳二诊,30)徒步探险是一种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在户外复杂条件下,人体内环境依靠“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维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高寒山区徒步探险中,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加强分泌_,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产热抵御寒冷。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_调节。(2)在丛林探险中,人体容易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它是一种嗜神经性较强的病毒。其遗传物质RNA进入细胞在_的催化下合成DNA并在细胞中增殖后大量释放引发病毒血症。某些位于突触间隙的病毒与突触结构中的_上受体识别后进入神经末梢,在细胞中移动方向与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反向进行,最终入侵到神经中枢。(3)正常人体水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中激素含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存在_调节。在缺少水源的荒漠戈壁中,若头部受伤失血且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受损,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伤者血量恢复正常更难的原因是_。14(10分)为探究某中药制剂对炎症的疗效是否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某研究小组设计以下实验:将三只品种相同的炎症模型小鼠分别命名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A小鼠用中药制剂灌胃;B小鼠用蒸馏水灌胃;C小鼠用免疫增强剂甲灌胃。中药制剂、蒸馏水和免疫增强剂甲的剂量相等。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检测小鼠的免疫指标。(1)请对实验设计的两个不妥之处(不考虑给药方式)进行修正。第一处:_。第二处:_。(2)若忽略实验设计的缺陷,请分析实验现象:实验发现A小鼠溶菌酶合成量显著高于B、C。可见,该中药制剂增强了小鼠的_功能。实验发现A小鼠的T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与C持平。可见,_和_都可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答案与解析】1D由题表分析可知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增加,B正确;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机体中细胞外液的含量比细胞内液的含量少,而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D错误。2B结扎胰腺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仍能产生胰岛素进入血液,因此结扎动物不会产生糖尿病症状,A错误;一次性饮水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故尿量会增多,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HIV属于病毒,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D错误。3C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不需要经过导管运输,通过体液运输,A正确;血糖浓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B正确;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能说明两者间存在拮抗作用,C错误;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全身大部分细胞,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并转化为非糖物质,D正确。4B体温由37 升至39 的过程中,说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机体汗腺分泌减少,A正确;体温由37 上升至39 以后,体温不再上升,说明体温调定点变为39 而不再升高,B错误;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C正确;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D正确。5B当体温相对恒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图中可以看出AB段体温升高,此时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是在病毒影响调节中枢的情况下内脏肌肉代谢加强,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结果,A错误;BC段体温调定点上移了,但是维持高温不变,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B正确;CD段体温下降,产热减少,出汗散热增加,C错误;AB段和CD段体温都高于正常值,都是温觉感受器兴奋,D错误。6C根据表格中,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都能与胰岛素受体蛋白结合,说明药物M没有改变小鼠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A正确;对照分析中表格或者,说明药物M使小鼠产生了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B正确;因为抗肝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蛋白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蛋白结合,所以胰岛素不能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不能发挥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所以该种糖尿病小鼠不能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糖尿病小鼠原尿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阈值,而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又带走了部分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较高,D正确。7C由图分析可知X神经元对水平衡具有调节作用,而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调节中枢,A正确;实验中的A组进行了48小时限水处理,细胞渗透压会升高,所以比B组释放抗利尿激素多,B正确;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无论是否限水只要用光处理激活X神经元时饮水量都增加,D正确。8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比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血液在流经脑组织时,其中的O2不断进入脑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因此比处O2浓度高,B正确;若组织细胞是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进入组织液,因此B可代表乳酸,C正确;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细胞,因此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9A能分泌抗体的细胞甲是浆细胞,该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错误;大部分体液免疫过程需要T细胞的参与,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进而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抗原可来自外界和自身(如肿瘤细胞),C正确;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其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D正确。10CHIV是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A错误;HIV是抗原,人体能够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B错误;HIV通过破坏T细胞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患者最终死于其他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C正确;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主要是攻击T淋巴细胞,D错误。11B该病为自身抗体对甲状腺攻击形成,A正确;血液中A(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图中所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相同受体,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甲产生该抗体,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D正确。12(1)丙酮酸内膜胰岛素基因(2)信息胞吐(3)、(4)组和组细胞(或“H细胞和HGR细胞”)作用效果的参照【解析】(1)组小鼠血糖浓度低于组,因为血糖升高后,葡萄糖进入H细胞内,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大量ATP。当细胞内ATP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使Ca2内流,引起胰岛素基因表达。(2)组小鼠血糖浓度低于 组,因为进食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肠促胰素,肠促胰素作为信息(信号)分子,结合在HGR细胞的受体上,使HGR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3)实验中,只有小鼠是高血糖的时候才容易观察胰岛素分泌后的作用,故需要使用糖尿病模型(患糖尿病)小鼠的组别是、。(4)组为胰岛素含量的阳性对照组,可以比较其他实验组中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故其作用是组和组细胞作用效果的参照。13(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级(2)逆转录酶突触前膜(3) 反馈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失水较多【解析】(1)在高寒山区徒步探险中,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加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