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1页
[文学研究]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2页
[文学研究]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3页
[文学研究]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4页
[文学研究]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通论(二十八)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 (诗经卫风硕人)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三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诗)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1、何为修辞? 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 说写者所要表达内容的一种活动。 l消极修辞 以明确、通顺、稳密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消 极修辞着重于锻字炼句,选择词语安排句子是典型的消极修 辞。 l积极修辞 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 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就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2、古人的修辞研究 u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u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u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1)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 (2)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 文心雕龙情采:“远弃风雅,近师辞赋 。”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区区之心,愿 断三人头,竿之藁街。” 借代-以特称代泛称 (“风”、“雅”本是诗经的组成部分,这儿 代指诗经。) (“藁街”本是汉代长安的一条街,是外族人 的聚居之处;这儿代指南宋首都临安的外 族人居住之地。)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引用的分类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 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 子梁惠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短歌行)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 余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 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思考 借喻和借代有何不同? 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和“黄”指的是什么 ? 关于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意在喻,借代是意 在代。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的时候是借 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喻和代 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王安石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 正青”。意思是缲或白雪一样的丝,桑叶又绿了; 割完了黄云一样的麦子,稻田正是青青的时候。 诗中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在后面隐有“白 丝”和“麦子”的本体;“雪”和“云”不是“丝”和“麦”的 特色,因此是借喻而不是借代。而成语“青黄不接 ”中的“青”和“黄”是未成熟和已成熟庄稼的特色, 它们的后面没有隐去本体,只是用“青”代替未成 熟的庄稼,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 博喻 较喻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3、代称(借代)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修辞效果 n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n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因舍 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用泛称代特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寄生虫) 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青溪寇轨容斋逸史) 尚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 ,不殖货利。” (“声色”本指一切声音和颜色,这儿特指“音乐”和“ 美女”。) 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 ” (春秋时的“晋国”,到战国时已分为韩、魏、赵三 国,这儿用“晋国”特指魏国。) 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用地名代人名 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 用官职代人名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4、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修辞效果 l句子紧凑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l文辞简练 耳目 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 聪 目 明。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 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 ,而不说“肥”。 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修辞效果 u行文简约u形成对仗 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互文的分类 l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l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l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6、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7、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叫做“委婉”。 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权起更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 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8、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 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u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 ,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下;( )射其右 ,( )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 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朴,( )视之,( )乃鼠也。( )因谢不取。”(战国策秦策三 ) u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史记陈涉起义) u省略述语 君过矣,不若( )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u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 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 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