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oc_第1页
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oc_第2页
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oc_第3页
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oc_第4页
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 在对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深入地解读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必须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书香。由此,同步拓展阅读作为一个全新的语文教育概念被提出来。它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读、学习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还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笔者及其同事在将近两年的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课题实验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了同步拓展阅读的课堂操作、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反馈等多方面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具体操作中的诸多问题,加以剖析,提出解决方略,以使今后的同步拓展阅读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一、拓展阅读角度单一,迁移不足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同步拓展性阅读的关键,因此,同步拓展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与教材中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如作者的相关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以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为契机的深化延伸型拓展;与课文在文体、写作方法上相似的学法迁移型拓展;意在与课内教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培养鉴赏能力的比较鉴赏型拓展。或许是更容易操作的缘故,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前两种类型的拓展阅读,即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某个知识点的补充材料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加以拓展,而忽视了学法迁移型和比较鉴赏型的拓展阅读,而这两者恰恰能把更多的训练点,投向语言、投向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上,能更好地实现阅学方法的迁移。解决方略一:要提高同步拓展阅读的实效,不可厚此薄彼,必须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表达方法的学习模仿,因此也更应重视迁移型和比较型的拓展阅读。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普文章,可以选择青蛙的眼睛这篇结构类型相似的文章,组织学生用课内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感受文章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总结出科学小品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表达特点,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积极性的同时,获得很好的学法迁移效果。又如学习了太阳这篇说明文,教师可推荐科普作家高士其写的太阳的工作这首诗,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其内容都介绍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在比较阅读中,作品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会鲜明地凸现出来,学生自然会认识到不同的表达形式。再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适时出示赠汪伦别董大,利用学法迁移很快能在吟诵中领悟诗中蕴涵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懂三首诗,可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学生在比较中还会发现,同是送别诗,但送别的方式却不同,送别的情形也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迁移点,注重表达方法的训练,拓展阅读的实效性就能得到加强。二、 拓展内容交叉无序,深度失当在开展同步拓展阅读过程中,教师个体虽然能认真地选文,编写阅读序列,但可能由于年段之间缺少及时的沟通交流,从而出现了拓展阅读交叉、重复、无序的现象,这也会造成拓展阅读的低效性,甚至使之流于形式。如三年级教师教争吵,拓展阅读的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四年级教师教卡罗纳一文时拓展的还是爱的教育,又如二年级教师教找春天,拓展阅读的是春夜喜雨,三年级教师教春日一诗时拓展的也是春夜喜雨,而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另一种无序则表现为以深解浅,拓展深度失当,如教学荷花一课,要求学生去背诵初中课本中的爱莲说片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勉为其难,只能囫囵吞枣。这类拓展,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解决方略二:首先,学校或教研组应该加强拓展阅读的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教研组成员间应该注重群体合作,在教师个体认真选文,编写序列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沟通、探讨、梳理,使个体的序列更科学、更具操作性,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序列呈现出第次上升的系统性。有条件的可以把那些拓展材料整理成为校本教材,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就具体的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而言,应该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尽可能地选择与教材内容深度大致相当的阅读内容,让学生能独立读懂。如果内容略深,就要有一定的阅读指导,使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达到“互惠互利”。【课例链接】笔者执教触摸春天实录片段:师:(出示文字)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生:(读后质疑)“张望”是用眼睛看,而安静是一个根本没有视觉的孩子,为什么要把这个词语用在她身上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互相讨论讨论,这个词语用在这里合适不合适?(生各抒己见。)师:海伦凯勒曾说,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她是怎么看世界的呢?【出示拓展材料:海伦的一段话】(附文: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银桦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我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感觉着小鸟快乐地跳跃我将手指慢慢地伸入小溪感受着清凉的水从我撒开的指间流淌)师:请用心品品这段话,你都读出了什么?生:我感到海伦凯勒凭借触觉就能感受到我们看到的大自然,比如银桦、小鸟、溪水。生:我还感到她深深地被大自然吸引,她很热爱大自然。她是用心在和大自然交流。师:你们体会得真好,那你看现在你对“张望”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了吗?生:我觉得安静也和海伦一样,她凭借触觉、嗅觉去看世界,她在用自己的心看这个世界,联系上文她每天在花园中流连、把手慢慢伸向花朵、拢住蝴蝶、放飞蝴蝶,这一举一动都是在用心细细体味着春天,欣赏着春天,所以我觉得“张望”用在这里不仅合适,还很巧妙。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疑惑,因为适时出示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片段,学生品读后很自然地体会出海伦是用手、用皮肤、用嗅觉、用心在触摸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体会出海伦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快乐。这种感受自然会迁移到小主人公安静身上,课内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因为拓展材料的选择是经过精心思考选择的,程度适当,所以这样的拓展阅读是有实效的。同时,我还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推荐学生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本书,使学生走近海伦,对她形成立体感知。三、 拓展对象被动阅读,动力不足在拓展阅读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尤其是小语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教材编写时就从多角度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了,对学生来说,学好文本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此时为了拓展而拓展,就显得多余了。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势必引起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如果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然会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影响,出现阅读动力不足、应付了事的状况。解决方略三: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拓展阅读文本的选择要从课文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具有针对性,当拓展时则拓展,当舍弃时则舍弃,切实做好“减法”,使学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有价值的的材料。另外,在课后仅是象征性地向学生推荐读物,很可能会使课后拓展性阅读流于形式。如何推荐才能使学生主动接纳课外读物,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作为阅读材料的推介者,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他们的兴奋点,真正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课例链接】笔者在执教少年闰土时推介书目的教学实录片段:师:少年闰土和“我”在短短的日子中结下了深厚而纯真的友情。离别的伤心也深深打动我们的心。闰土走了,“我”和闰土的友谊还能维持下去吗?“我”和他还能见面吗?多媒体出示鲁迅的小说故乡这本书师:故乡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少年闰土就节选自其中,谁看过故乡?(有少数学生举手)看过的同学先保持一会沉默,我们让其他同学猜个场景好吗?师:小说中说“我”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母亲说已经将“我”到家的消息告诉了闰土,闰土就要来了。阔别三十年的一对好朋友就要见面了,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猜,他们见面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有的说他们一定会拥抱在一起,有的说他们一定会紧紧握住双手,流着眼泪激动地说不出话,还有的说他们会到饭馆里边喝酒边亲热地聊天,聊他们小时侯的趣事)师:大家都猜的不对,我想请看过故乡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情景,可以吗?生:中年的闰土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还有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因为穿得太薄,浑身瑟缩着,一双手又粗又笨还裂着口子,就像老松树皮。他和“我”见面时,根本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又是拥抱,又是流泪、喝酒之类的。而是恭敬地叫“我”“老爷”。(同学们都表现出愕然的神情。)师: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是什么改变了闰土?大家想知道吗?生:(齐声答)想!师:老师推荐大家在课外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下一节课能把原因告诉我吗?课后全班凡是有条件的学生都主动地读了故乡,并饶有兴趣地开了一个小型的读书交流会,尽管孩子因为年段问题认知有限,但我感到他们读书的积极性非常高。反思这个教学案例,笔者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吊起了学生课后阅读名家名篇的胃口,并提出“下节课把原因告诉我”的要求,从而使阅读行为落到了实处。再次,拓展阅读的实施一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做一个出色的合作者、阅读指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尽可能地定期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材料供其选择。还可以和学生共同策划“阅读成果展示会”“共读一本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此外,及时检查反馈,制定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如上学期,我和学生组织策划了一次共沐爱的阳光读书系列活动。首先我们由教材中卡罗纳一文出发,推荐阅读爱的教育一书。为此,我们用一课时的时间从作者介绍、推介理由、阅读方法、片段欣赏等几方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阅读要求和期待。三周后,我们如期举行了感悟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活动全程都是由学生主持的,通过别开生面的手抄报展示、知识竞答、小记者现场访谈、演讲比赛、阅读小明星评选等几个互动板块,成功地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展示了读书成果,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书,希望老师能多组织这样的读书活动。四、 拓展文本良莠不齐,拓展无度我们提倡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选择阅读文本。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教师忽视指导,盲目地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现象。如教学草原,让学生选取写景的文章来阅读,这似乎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而结果呢,有些学生任意从学生作文选中选文,有些则选择内容很浅显的低年级阅读材料,使拓展文本良莠不齐,还何谈文质兼美。如此阅读,怎谓拓展?在拓展阅读的课堂操作中,还发现本末倒置、拓展无度的现象。比如有位教师执教观潮一课,只花不到30分钟的教学时间,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大潮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还未深入研读,对文章承载的情感尚未悟透,对语言表达的特点还没总结,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出示了显然是未经剪裁的有关钱塘大潮的诗句和大潮景观成因介绍等资料让学生阅读,看起来拓展材料洋洋洒洒,内容丰富,可听完课后感到无论是课内文章还是课外补充资料,学生都如走马观花般过了一遍,所得甚少。这样的拓展,打乱了语文教学常规,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初衷。方略四:首先,拓展文本的选择要慧目识真。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积累,但更要重视质的提升,要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其次,拓展阅读必须在用足参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本末倒置、拓展无度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只有精读和略读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