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第三节:心理学的分支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n一、什么是心理学 n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n1、心理学定义: n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n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n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n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 n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 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 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n1、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n自l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 在的莱比锡大 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 门独立学科为标志。(冯特:心理学之父或始祖或心 理学第一人) n2、科学的方法衡量重要的标准包括: n客观性 n准确性 n可检验性 n3、心理学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 派 n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n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n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n四、 格式塔心理学 n五、 精神分析学派 n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 n七、 认知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 n创始人为冯特,代表人物还有铁钦纳(冯特学 生) n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 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 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 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 质的目的。 n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 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 就是内省。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9世纪 末20世纪初) n创始人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 还有杜威。 n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 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n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 识流“。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 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 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为此,后来他的 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 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 n创始人:华生(1913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代表人物还有斯金纳等 n华生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剌激影响有机体的情 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 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于是,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 ”公式(S一R)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n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 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 行为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n斯金纳(新行为主义)明确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 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斯金纳与 华生思想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 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四、 格式塔心理学(1912) n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n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人对事物的认 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 素的机械总和 五、 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20 世纪初) n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n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 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 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 中期 ) n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n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 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 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 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 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 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七、 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 代) n认知心理学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n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于1967年把各 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一 书,从而作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心理学不 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 心理活动规律。 n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 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 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n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n二、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n(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n(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n(三)发展心理学 n(四) 心理测量学 n(五)生理心理学 二、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n(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n(二)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n(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n(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n(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n一、观察法 n二、测验法 n三、实验法 n四、调查法 一、观察法 n1、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 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 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 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n2、适用条件:研究对象无法控制、不能或不 应控制时 n3、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 过 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 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总之,观察法只能解释是什么,不能 解释为什么 二、测验法 n1、定义: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 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 研究方法。 n2、测验法研究用途: n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 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同的心 理特征; n二、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 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 ; n三、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三、实验法 n1、定义: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 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n2、分类: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n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 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控制不严密) n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 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 现象。(人为性-易与实际脱节) n3、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四、调查法 n1、定义: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 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 特征的研究方法。 n2、分类:问卷法、谈话法。 n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 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 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 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n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 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 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比较容易掌握 ,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 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 用 n一、认识内外世界 n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n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n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n第二节 注意 n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n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n一、什么是意识 n二、意识的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n 1、定义: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 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 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 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n2、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n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 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三)自日梦状态 (四)睡眠状态 第二节注意 n一、什么是注意 n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n三、 注意的种类 一、什么是注意 n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 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一)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 2.注意的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n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n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 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 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只 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 意识 n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 ,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 和深刻的认识。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意 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 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 。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 止了活动。 三、 注意的种类 n1、分类依据: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 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 n2、类别: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n(一)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n(二)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 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 n(三)随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n一、生物节律 n二、睡眠与失眠 n三、梦 一、生物节律 n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 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 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人的生 物节律) n日节律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 主要表现 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以及一些生理 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 分泌等。 二、睡眠与失眠 n(一) 睡眠 n(二) 失眠 (一) 睡眠 n脑电波形态 频率(cps) 典型的意识状态 nBeta() 13-24 正常清醒的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 Alpha()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 nTheta() 4-7 轻度睡眠 nDelta() 2-4 深度睡眠 n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 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 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的波。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波为主。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 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n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循环 (二) 失眠 n1、睡眠的作用理论 恢复论: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 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 演化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 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 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 必须减少活动,睡觉便可以起保护作用 n睡眠失常失眠。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 为四类。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 药物性失眠 三、梦 n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弗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 、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而梦是无意识内容的表 达途径,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建 立在精神病人研究的基础上,失之偏颇,但现在普遍同 意无意识的存在,也同意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 n霍尔对梦的研究: n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 个重要特征。其次,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 个重要特征。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剌激可以影响 梦的内容。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n一、催眠 n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一、催眠 n(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 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 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1979)和斯潘诺斯(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 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 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 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 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n(一) 镇静剂 镇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