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ppt_第1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ppt_第2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ppt_第3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ppt_第4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升学毕业语文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 二、阅读 三、写作 (湾甸子中心小学 张安铭 ) 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 语音(拼音、音序、查字法、“啊”字的变 调、十六个整读音节、多音字、形近字等等) 汉字的特点 词语(词语的感情色彩、熟语等) 句子(句子的类型、句式的变换、修改病 句、仿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标点的用法(重点是破折号、省略号、双 引号的用法,逗号、顿号的区别用法) 一、基础知识 1、语音 注意以下知识点 23个声母。 24个韵母。 16个整体认读 音节(zhi 、chi、shi、ri、zi、ci、si、 yi、wu、yu、ye、yue、yuan、yin、 yun、ying ) “啊”的变调 “啊”是一个表达语气和感情的基本 声音。当它单独使用时,发它的本音,读 作“”。如果它用在句子的末尾时,它的 读音会受它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 生变化。具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时,“啊”读作“ya”,“呀 ”。例如: 天好热呀! 你去说呀! (2)前面音节末尾是u或ao、iao时,“啊”读作“ua”,“哇” 。例如:你过得好哇?“手真巧哇!”“他是个多面手哇!” (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作“na”,“哪”。例如:你 答的真准哪! (4)前面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作“nga”。例如:“真静 啊!”“一起唱啊!” 这孩子多漂亮啊! (5)前面音节是zhi、chi、shi、ri “啊”读作“ra”。例如:“ 快吃啊!” (6) 前面音节是zi、ci、si时,“啊”读作“za”例如:“这东西 真次啊!” 音序排列 练习: 多音字、形近字错读 练习:易读错的成语 顿开茅塞 病入膏肓 含情脉脉 反躬自省 汗流浃背 讳疾忌医 杀一儆百 针砭时弊 莘莘学子 引吭高歌 铿锵有力 窗明几净 2、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 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常见错别字练习 安分(份) 报销(消 ) 白内障(瘴) 憋 屈(曲 ) 鞭挞(鞑) (摒)屏气 慈祥(详 ) 凋敝(蔽) 赌博(搏) 拆卸(御) 辍(缀 )学 粗犷(旷 ) 稻秆(杆 ) 玷( 沾)污 害臊(躁 ) 3、词语 辨析同义词是一个重点,如曾经做过的一道阅 读题,“打量”与“端详”的区别(能否互换) 如何辨析从下面入手:(新编中学语文知识考点 35页) 怎样解词(同上) 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 提醒,含有不同字数的成语最少掌握两个) 还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贬义词,褒义词,中性 词) 三字成语:闭门羹 打擂台 唱反调 丑八怪 五字成语:防患于未然 可望不可即 人心隔肚皮 十万八千里 六字成语:吃不了兜着走 出淤泥而不染 挂羊头卖狗肉 过五关斩六将 七字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 君子之交淡如水 八字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如何辨析同义词 (1)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例如:“希望、期望、 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事情、事故”前 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3)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如:“教诲、教训”, “教训”是中性词。“人、家伙”,“家伙”含有轻蔑 的感情色彩。 (4)语体色彩不同。如“吓唬、恐吓”,前者是 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5)适应对象不同。如“爱戴”对上,“爱护”对 下。 (6)词的搭配关系不同。如“模糊”与“含糊”, 不能互用,可以说“说话含糊”、“字迹模糊”, 不能构成“说话模糊”、“字迹含糊”。 如何解词 (1)下定义 (2)形容比喻。有些词不好下定义和分析综 合,就用形容和比喻说明。 如,褴褛:形容衣衫破旧。 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境遇或尖锐激烈的斗 争。 (3)以词解词释词法。 如,菲薄:就是微薄;自诩:自夸。 (4)先讲明难点再综合. 如,洞察:洞,清楚,透切;洞察,就是观察 得很清楚。 (5)用反义词的否定式释词。 如,龌龊:不干净;陌生:不熟悉。 要掌握五六年级的重点词语 4、句子(句子的类型、句式的变换、修改病 句、仿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分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 根据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 修改病句 (1)用词不当 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 个同学效尤。 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 脑海中。 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 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 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 的心血。 (“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 改为“学习”。) (“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 才”。) (“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很大”与“心血”搭配,应改为“很多”。) “只要就”和“只有才”这两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 词,意义相近,极易误用。 “只要就” 常用于表示充分条件,它们的关系:具备某一条件,必然会产生某一种 结果,不具备某一条件,未必没有一种结果,因为还有其他条件会产生 某一结果。如“只要有船,就能过河”,这里的“船”就是“过河”的充分 条件,即有了“船”这个条件,必然会有“能过河”这个结果。如果没有 船,不一定就不能过河,如采用架桥、游泳等办法也可过河。可见充 分条件虽说在若干条件中,每个条件分别能产生同一种结果,但是每 个条件对同一结果来说都是充分的。 “只有才”常用于表示必要条件,即不具备某种条件,必然没 有某种结果,但具备了某种条件,未必会产生某种结果,因为还要有其 他相关条件的配合。如“只有具备适当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里“ 温度”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种子就不会发芽。但 是,虽有“温度”这个条件,而没有“水”,种子仍不可能“发芽”。所以必 要条件是指几个条件合起来才能产生某一结果,缺少一个都不行,那 么,其中的每个条件对共同的结果来说都是必要的。 (3)成分残缺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 多做人的道理。 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 耍、同桌共读。 (4) 语序不当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 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 了。 (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 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 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 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5)前后矛盾 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 键。 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 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 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 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 教育的顽症疾病。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 并非”或去掉“不”。) (“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 图片”。) (“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 牛在吃草。”) 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 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 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 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 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 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 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 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 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 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 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 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 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 造新句。 句式转换 1、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2、肯定句和否句的变换。 (1)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 单的事实。 (2)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3)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小说?(三重否 定) 3、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出现三种否定,要去掉第三重否定“不是”) “无时无刻”是把“无”字嵌进“时刻”一词,只能算一重否定,应把“都”改成 “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 (已有两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三重否定。可去掉 “不”字。) 练习,按要求改写句子。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令世界瞩目的。 1.双重否定句: 2.感叹句: 3.反问句: 4.疑问句: 把下面转述句改写成直接叙述的句子。 1.小花对我说,她要去新华书店买书,让我先走。 2.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 句子仿写类 方法: 、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 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 叠词)等。 、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 意的连贯一致。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 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 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 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 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 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 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 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 。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 ;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 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 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依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 子。 例句: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 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 博览; 。 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 她的香飘四野。 从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 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先来分析第一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 请看下列例子: 1、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泠清清, 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这个句 子,前半句从生活的内含方面举例,那么后面的句子若从生活的 质量、情趣方面去接触、应和就可以接得较好了,如:无味的开 水,平平淡淡,没有品头。或如:无源的枯井,凄凄惨惨,没有 前望。 仿写练习: 如果你是一朵云彩,就点缀蔚蓝的天空; , ; , 。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绿茶,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 就使你神气气爽。 母亲, 。 母亲, 。 如果你是一朵云彩,就点缀蔚蓝的天空; , ; , 。 果如果你是一朵小花,就绽开缤纷的色彩 。 如果你是一滴水珠,就滋润干涸的荒漠。 如你是一棵树,就撒下清凉的绿荫。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翱翔辽阔的天空。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绿茶,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 几口,就使你神气气爽。 母亲, 。 母亲, 。 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被人冷落时,只需披上便使你热流充身 是船湾中的一座灯塔,当你彷徨无助时,醒目的灯光使你正确前行。 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 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 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 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下列情况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向秀丽等。)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 而用与其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 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 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 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 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 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 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 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 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 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 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 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 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 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 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 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 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 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 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 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标点的用法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表强调。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 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 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 “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 )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 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 句中的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 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 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 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 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 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 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 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 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 ,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 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 ,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 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 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 、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 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 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 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可参考凡卡一课十一至十三段。 注意十五段开头一句的标点。还有感 叹号和省略号一起连用。 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 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 声词、音译词) 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 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 等) 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 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 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 思) 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强调的作用,例如: 1.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 天上。 2.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 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 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 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 (明确:例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单引号突出“北 海”这一地名) 省略号的作用 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表静默或思考; 表说话断断续续; 表语言的中断; 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 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 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1.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 ,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解释说 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 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 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等。” 2. 表示话题的转变。 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 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 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 表示话语的中断。 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 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 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 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 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 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 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 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总结上文。 7.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 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 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8. 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9. 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逗号与顿号的区别: 双引号的作用: (参考现查现用) 阅读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 、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 顺序 、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 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 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 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 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 、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 (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 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 (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 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 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 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叙事类、散文类、小说类文章阅读策略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 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顶针、回环 三、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 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四、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五、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 幕,后有尾声) 六、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 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 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 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 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 推动情节发展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 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 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 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 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 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 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 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 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 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 后一次讲演) 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 人们。 记叙文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 ;记叙文选材的详略;记叙文中的描 写、议论和抒情;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的结合。 常考的能力点有:整体 感知文章大概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和作用;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特点;体 会一些重点句子、段落的深层含义和言外 之意;续补、仿写某些句段。 爱的盛宴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 我,我问他“回家的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 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 起来有点儿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 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想吃妈妈做的饭就难了。 不是根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世界一流!管够,还唯恐你 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 。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过去讲过的 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 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难得你还记得它。” 我的确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 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长年不回。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 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故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 包好了三鲜馅儿饺子,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制 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想 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先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 亲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 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 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 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 饺子“打针”。 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 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 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个针管,说她可以将一个 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 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 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 去了,有谁能想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 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然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 子,吃着这交织着母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 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 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甚至以 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但是,这个同 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 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顿饭,会在寡淡的饭 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桌爱的 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 无需刷卡,只管用欢畅的啄食来尽情享用这人间的珍 馐吧。 1.本文详细地记叙了“我”曾经给学生讲过的一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 。 2.那个学生为什么说“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3.故事里儿子吃的饺子为什么说是“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慧的饺子”? 4.文中说“我多么欣慰”,你能说说“我”为什么欣慰吗? 5.试体会文末划线句子的妙处。 6.试说说你读了本文后有何感受? 除夕夜母亲做好饺子等儿子回来,发现饺子馅忘记放盐,便借来注射针管,向饺子 里注射盐水,儿子知道后非常感动。 因为他一想起那个故事,便感到了这饭里饱含着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 因为母亲为了让儿子吃到可口的饺子,居然想起了巧妙的办法,这是在爱心的驱使 下智慧的结晶。 因为我几年前将这一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的心田,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 事铭记这么久 运用比喻,歌颂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教育孩子要能够领会到母亲的爱,照应题目。 .要领会父母对我们的一片爱心,要铭记老师的教导。 礼物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 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 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 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 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 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 神情有些a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 ,“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 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 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 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 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 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 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 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 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 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 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 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A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 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 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 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 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 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 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 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c】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 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 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B 1.本文中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2.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它在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 4.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5.文章为何以“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是晶莹的水滴。”做结尾? 6a处老人有点“黯然”是因为什么?b处老人又恨“兴奋”是因为什么?c 处老人之所 以略带“羞涩”因为 什么? 5.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话的理解 指 (指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 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 (本文写了约翰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互相关爱 的故事) (主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渲染文章气氛, 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 “晶莹的水滴”代表珍妮乐于助人的品质。用这句话作全文的结尾,以”娇艳的玫瑰“喻指 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那河,蜿蜒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 的沟通渠道。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 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 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 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他默默接过 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送着 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 他蹒跚的脚印。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 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 呆地望着天。“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 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 在微风中。我为了免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坐到船尾,静静地戏着 水。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 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正在运时,老哑巴纵身跳 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得快哭了, 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村民哈哈地笑着,弄得我颇有几分 尴尬。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可不见了老人的影子。几天 后,我从乡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老人不平凡的故事,那位聋哑摆渡人 ,搭救一个落水儿童时,终因体力不支,静静地安息在伴随他渡过 千万次船的河里。当我再一次走过这个渡口的时候,对老人的感受 是那么的深刻,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好动人的一面。静静地站 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老伯伯,谢谢您!” 简评 近年来,小说这一体裁逐渐受到同学们 的青睐,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文 章下笔不凡,开篇句式整齐,语言短促,对“那 河”、“那船”的述说,显得极有文采,寥寥数笔 就勾勒出了纯朴而美丽的故事背景。接着出人 意料地把颇有几分“丑陋”的老哑巴推到读者面前 ,通过“无偿摆渡”、“帮捞拖鞋”、“勇救儿童”三 件事,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老人善良美好的内心 世界,正是由于老人的这种美好的心灵打动了 作者,于是在老人离开的日子,“我”自然有了叫 一声“伯伯”的感激与歉疚之情。文章前后对比强 烈,主题深刻鲜明。(平话) 一、 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 几个要点 二、 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 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 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 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 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 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 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 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 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 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 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 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 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 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 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 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 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 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 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 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 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 ;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 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 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 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 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 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 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 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 况,留有余地, 七、 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 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 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 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九、 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 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 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 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 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 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 、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 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 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 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 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 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 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 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