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最好的小学数学网站!更多资源尽在小学数学网!/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数和整十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 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3 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课时安排:6课时1 两位数的连加、连减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全部“做一做”的习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87 2017 3750156 458 6120235 226 3492提问:“下面各题应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85 1784二、新课1教学教科书第1页的例1。先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应该怎样列式?”(1)指名叫学生说出列式后,教师板书:283423教师:“这道题要我们算什么?有几个加数?”(要我们把三个数加起来,有三个加数。)教师:“三个数连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个数连加,要先把前两个数加起来,再把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教师:“前两个数是28和34。这两个数相加可以用笔算。”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教师板演(如下左)。教师:“算完了没有?”“还要怎样算?”(还要把得数62与第三个加数23相加。)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教师板演(如下中)。教师:“因为做第二步计算时,是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62再加上23,所以为了写起来简便,我们可以把第二步计算的竖式接在第一步计算的竖式下面,”教师板书(如下右)。 教师:“现在做完了吗?”(算完了,还要把最后算出的得数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教师板书:85(2)让学生做例1下面“做一做”的习题。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2教学教科书第2页的例2。教师板书:例2:522018教师:“这道题要我们算什么?怎样算?”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先分步列竖式计算,教师板演(如下)。教师:“如果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该怎样写?”指名叫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如下图)。 教师:“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可以用竖式计算,而有些题比较简单,就可以用口算。比如,例2中的第一步是两位数减数十数,52减20可以直接口算出得32,第二步用32减18,再用竖式计算。以后我们做题时,可以根据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情况,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不必每一步计算都写竖式。”课间活动。三、独立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下面“做一做”的习题。第1题,是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或连减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做第2题时,要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每一题中哪一步要写竖式,哪一步可以不写竖式用口算。第3题,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得数。2 两位数的连加连减计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的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593 36910二、 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1题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 做练习一的第2题56-12-7 40-23-123 做练习一的第3题算出红星小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3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3、例4和“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一的第4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混合式题和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三、 复习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285 3392043520 27(156)四、 新课五、 教学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六、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页看例3,指名问学生:“例3是一道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怎样计算?”(是加减混合计算题,应按从左向右顺序计算。)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第一步,用竖式算出的得数(39),提问:“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应该怎样写?”(让学生填写第二步计算竖式,并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提问:“这道题的竖式有简便写法吗?”(让学生把简便写法的竖式填完全。)(2)让学生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习题。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需要笔算的要写竖式,遇到某一步能口算的,就不必写竖式。学生做完,可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算,全班集体订正。2教学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七、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页例4。板书:72(4716)提问:“这道题是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题,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用72减去括号里的得数。)指名学生口述如何写竖式,教师板书如下。 教师把最后的得数9写在横式等号后面以后,用手指着两个竖式提问:“这道题有简便写法吗?能不能把两个竖式合起来写?”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归纳:“因为第一步计算的得数63在第二步计算中要做减数,要用72减去63,所以第二步计算的竖式不能接在第一步的竖式下面。这道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因此,我们今后计算时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题的竖式都有简便写法。”(2)完成例4下面“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着重分析为什么有的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由于受刚学完的例4 的影响,学生做第一题时,一般不会想到这道题的竖式也有简便写法。如果有的学生把32(5546)的第二步竖式接着第一步竖式写(如右),教师可以暂时不评论,只说:“这道题也可以这样写。”等到后面做改错题时,再组织全班讨论为什么这道题这样写也对。 课间活动。(3)做改错练习。让学生看练习一的第7题。提问:“第7题里的两道题做得对吗?” 先分析第(1)题,因为减法竖式里被减数应写在减数的上面,所以第(1)题中竖式的写法是错的。这道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第二步减法的竖式必须另写。第(2)题,学生往往也会认为不对,因为竖式里第二步计算的两个加数位置颠倒了。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在加法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可以不可以。从而得出,在这道题里,竖式可以这样简便写。八、 独立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教师巡视,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的8-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计算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4-(17+28)= 26+(86-59)二、练习1做练习一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做练习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一的第10题,争夺红旗,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取得红旗。1 做练习一的第11题 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5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5、例6,第7页“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的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习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做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1加减混合计算。做练习二中的第 2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前两题,另一部分做后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2应用题。(1)小华有2张红纸和3张黄纸,她一共有多少张彩色纸?(2)小华有5张彩色纸,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出示题目后,指名让学生口述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解答。然后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关系?”使学生看到第(1)题求出的结果恰好可以作为第(2)题的第一个条件。(3)填条件练习。,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教师:“这两道题现在能不能做?少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给每道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张;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只兔。然后让学生口头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解答。二、新课1教学例5。教师先出示例5的前半部分题目: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能够解答题里要求的问题。指名让学生口述如何列式解答。教师板书:15722(只)答:一共有22只兔。教师接着出示例5的后半部分题目: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教师:“这道题现在能解答吗?”(不能,因为缺少条件,还必须知道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教师:“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的两问连起来看,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免在第一问中已经求出来了。如果把两问连起来看,后一问就可以解答了。指名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2 8 30(只)答:学校现在有30只兔。小结:指着例5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答第二问时,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要求的结果。2教学例6。教师出示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大家一起看题,这道题是不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求什么?第二问求什么?”指名学生读题,提问:“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第一问能不能解答?怎样列式?”“第二问呢?”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6,自己在教科书上解答。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知道“又上来9人”,要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由第一步计算求得车上还剩23人,所以要用23加上9,就得到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先解答第一问,然后把算出的结果作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另一个已知条件合在一起,解答第二问。最后,教师强调:做题时要把整个题读完再做,不要把第二个问题漏掉。课间活动。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90页的“做一做”第1题。先指名让一学生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并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做完以后,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要求还剩多少辆,需要知道什么?2做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审题,在教科书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在前面做题时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还可以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四、独立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题和第3题,教师巡视检查。6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4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能够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教学过程:1 做练习二4题指名学生读题,认真思考,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 做练习二第5题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3 做练习二第7第8题,填在书上,集体订正答案。4 学生独立完成6、9、10、11。5 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二第12题第二单元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二、新课1认识米尺。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有哪些数字?”“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3用厘米量。(1)估量纸条长度。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2)用尺量纸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课间活动。三、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 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1做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1)做第1题。让学生看看图中的这枝铅笔是几厘米。横线上应该填几,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铅笔的右端对着刻度8,所以铅笔的长是8厘米。(2)指导学生做第2题。量手掌宽。教师领着学生量。让学生伸出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把尺放在手掌最宽处,尺的0 刻度对准手掌的左边,看右边对着刻度几,手掌宽就是几厘米。然后把个人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的横线上。量1扎长。让学生把中指对准尺的0刻度,大拇指使劲张开,张开到最大限度时,看大拇指对着刻度几,1扎长就是几厘米。把自己的一扎长填在书上的横线上。2做练习三的第14题。(1)做第1题。让学生拿出比较长的那根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用小剪刀剪下来给大家看。(2)做第2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分别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瓶盒的高,把量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指名问几个学生是怎样量的。(3)做第3题。量三角形的边长。让学生先量水平位置的那条边,再量另外两条边,同时,告诉学生无论要量的长度摆放的位置如何,量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要把要量的长度的左端对准尺的0刻度,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让学生自己量出长方形的边长,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4)做第4题。让学生把每题的得数写在教科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四、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2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例4例6,练习三的第5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二、导入新课由练习三的第6题引入。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三、新课1认识米。(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这种尺子可以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间活动。2用米量。(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四、巩固练习做练习三的第5、7、8题。1第5题的第1、2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度,填在教科书上。课桌的宽可以让学生量自己的课桌。2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计算。五、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量到哪里?”3 线段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上例7例8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四的第l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过程:一、新课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指出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判断例7 中的三个图形是不是线段,为什么?并指出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提问:“不同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黑板边可以看成线段,它的两端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同样书边、桌子边都可以看成线段。(2)让学生看一看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2做第14页“做一做”的第1、2题。3量线段的长。(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线段,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量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然后开始量线段的长度,边量边讲解:“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现在这条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20。这条线段就是20厘米。”(2)让学生量一量教科书上例7中线段的长度。4教学例8。教师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边画边讲解画法:“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5. 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他们再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二、巩固练习1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指导学生要先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再画。2. 做练习四的第14题。第4题,让学生先自己完成第(1)题,画出 5厘米长的线段。然后再让学生完成第(2)、(3)题,画之前要让学生想想要画的是几厘米长的线段。3让先做完的学生做思考题。教师出示图 让学生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条线段,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三、总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怎样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怎样画线段,谁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量线段的长度?怎样画一条 4厘米长的线段?要从尺的哪儿画起?画到刻度几厘米的地方?(指名回答。)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教学乘法的同时还注意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适当安排已学过的计量单位(厘米、米、元、角、分)的练习,在式题和应用题的安排上也都注意加、减、乘的混合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两个数相乘。2、使学生知道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2-6的乘法口诀。课时安排:16课时。1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例1,完成第18页的“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3050 7030 406 788 2045 432 222 3333指名口算后,提问:“432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吗?”“222中的加数相同吗?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连加?”(学生应回答:加数都相同,加数都是2,有3个2连加。)“3333呢?”口算后教师指出:222和3333 都是相同数连加,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二、新课1教学例1。(1)师生一起操作。指导学生摆花。既可以先横着一行摆3朵,摆2行,也可以先竖着摆2朵,摆3次。摆完后,提问:“你先摆了几朵花?摆了几次?” 学生分别说出两种摆法后,教师先后提问:“先竖着摆2朵,摆3次。要求一共摆了几朵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等于几?”“先横着一行摆3朵,摆2行。要求一共摆了几朵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等于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先板书“用加法算:2226”,再在上面算式的右边板书“或336”。“222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33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2)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摆4个3或3个4。提问:“每次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次?”“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怎样列式?”(用加法等:333312。)“求3个4是多少,用加法算怎样列式?”(板书:或44412。)(3)让学生用小图片摆5个4或4个5。摆完以后,先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用加法算:4444420或 5 55520。)(4)教师叙述:求3个2或2个3相加是多少,4个3或3个4,5个4或4个5分别相加是多少,都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乘法。(板书:乘法。)下面我们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教师指出:第一个例子,要求3个2或2个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算是“2226或336”,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写成“2乘3或3乘2”。两个数中间写“”,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236或326。)提问:第二个例子,求4个3或3个4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应该怎么列式?提问:第三个例子的乘法算式怎样写?以上教学例1的板书设计如下.(1) 用加法算:2226或336用乘法算:236或326(2) 3个4 4个3 用加法算:333312或44412用乘法算:3412或4312(3) 4个55个4 用加法算:4444420或555520用乘法算:4520或54202引导学生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最后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结语。3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写出第三个例子的其中一个乘法算式,分别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指出乘法算式的读法。板书如下:5 4 20 因 乘 因 积数 号 数 读作:5乘4等于20。教师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18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做第1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第2题,可先指名学生读,然后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交叉着读。2. 做第19页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可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出来。如,下面一行 555,如果有的学生错写成:55,可让全体学生讨论改正。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读读乘法算式,并回忆一下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例2,完成练习五的第2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出4个2或2个4,然后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并读出两个乘法算式。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以。摆后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所写出的两个乘法算式。二、教学例2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 5?摆出三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5315或3515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5乘3或3乘5都表示3个5连加;相同的加数是5,有3个5相加。5和3都是因数,5乘3或3乘5,都得15,15是积。三、巩固练习做练习五的第25题。第2、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第5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式子。3.乘法的认识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练习五第611题教学目的: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乘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1 练习五第6题将答案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答案。2 练习五第7题被减数是50,减数是7,差是( )。一个因数是3,一个因数是2,积是( )。3 练习五第8、9题4 练习五第10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第11题4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的例1例3及“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六的第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过程:一、新课1教师让学生先摆2根小棒,说出这是1个2。教师问: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可能不会回答。教师说明1个2无法写出加法算式,写上2就可以了,同时板书:“2”。教师问:“1个2,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1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棒,问:“我们摆的是几个2?”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图、式、口诀等板书形式可以类似于教科书上的排列形式。)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摆2根小棒,问:“这是几个2根小棒?相同的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最后,让学生默想,这两句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并复述口诀。2教师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提出跟前面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并根据摆的实物写出加法等式和乘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看图和乘法算式,问“2个3得数是6,乘法口诀应该怎样说?”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3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课间活动。4教师挂出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朗读。教师在黑板上摆1根小棒,问:“这是几个几?乘法口诀应该怎么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1得1,口诀应该是一一得一。”二、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22页“做一做”中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2. 做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三、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5 一句口诀可以用于两个乘法算式的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2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计算乘法时,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用于两个乘法算式的计算,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背诵。二、新课教学教科书第22页的例4。(1)让学生用8个小圆片摆两行,启发学生边摆圆片边想:要算一共有多少个圆片,有几种算法?(2)引导学生先横着看,再竖着看然后,让学生独立地将结果填在书上。(3)让学生比较两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看出:“相同点是两个式子的积都是12,不同点是4和3两个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交换了。教师可以说:“一个乘法算式,交换因数的位置,它的积不变。”(不必要求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只要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再让学生观察428与248,指出它们的积相同,所以计算时可以用同一句口诀“二四得八”;以后遇到了2和4相乘,不管哪个数在前,都可以用口诀“二四得八”算出得数。(4)教师向学生说明,两个一位数相乘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课间活动。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第1题,要求学生先看图:每一横行有几个排球?有几个横行?每一竖行有几个排球?有几个竖行?再让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最后,填上所用的乘法口诀。第2题,是要学生写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2做练习六的第24题。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独立填写乘法口诀。让学上独立完成第3、4题,教师巡视、指导。四、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计算乘法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两个一位数相乘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6 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P24练习六第59题教学目的: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使学生明白,一句口诀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计算。教学过程:1 做练习六第5题。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让学生直接填写在书上后集体订正答案。2 做练习六第6、7题3 做练习六第8题用线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起来。4 做练习六第9题7 乘加 乘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乘加与乘减式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教师让学生背诵已学过的乘法口诀。2口算(只写得数)。 42, 23, 11, 31, 14, 33, 22, 43, 12, 32, 34, 13, 24 41, 21。3每一句乘法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三四十二,二三得六,一二得二。二、新课1教学例5。教师先出示3盘桃,每盘有3个桃,提问:有多少个桃?用什么方法计算?可能有的学生用加法,有的学生用乘法,教师板书两种算法的算式,然后再出示一个盘,盘上放2个桃,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桃?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解法,学生会列出连加与乘加两个算式。教师指出:连加的方法已经学过了。乘加算式是今天要学的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乘加算式 33211,并说明先算乘法再算加法。2教学例6时,先让学生边看式题边想,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教师小结算法。课间活动。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做第1题时,先做323与323。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乘法口诀?接着做其他的题目。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认真看题,先看第一问,想清楚是几个几?再在第一个括号里填上数。再看第二问,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要算什么,如第1小题的第二问要算的是6加17是多少,算出得数后再填在第二个括号里。2做练习七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第4*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8 5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7和“做一做”中的第1、2题,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复习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二三( ) 二二( ) 一三( ) 四四( )一四( ) 三四( ) 二四( ) 三三( )3口答。(1)3个4相加,用乘法算的算式是和。(2)一个因数是3,另一个因数是2,积是( )。算式:,口诀:。二、新课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1教师出示画着5个格子的纸条,并提问:“5个5个地加,每个格里应该分别填几个5的和?”(第一格里填 1个5,第二格里填2个5的和,第三格里填3个5的和)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在方格图的上面分别写1个5,2个5,3个5使方格图成为:1个5 2个5 3个5 4个5 5个55 “2个5的和是多少?”“3个5的和呢?4个5的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数填在相应的格里。教师指图带领学生齐说:1个5是5,2个5的和是10,3个5的和是15再提问:“10是几个5的和?”“20是几个5的和?”2教学例7。教师出示一袋乒乓球图, 并提问:“这一袋里有几个乒乓球?”“是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教师板书:“515 一五得五”。“一五得五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1个5是5。)教师再出示两袋乒乓球图。如 。再提问:“这里有几袋乒乓球?”“是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下面板书:“5210 二五一十”。“二五一十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2个5是10。)“口诀中的二表示什么?五表示什么?一十表示什么?”教师再出示一袋乒乓球图,并提问:“谁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板书:“5315 三五十五”。教师再出示2袋乒乓球图。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27页。在自己的书上把例7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5420 四五二十5525 五五二十五教师指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在教室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5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读一遍。课间活动。三、巩固练习1摆小棒。教师在黑板上用 5很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 ,要让学生看清楚教师是怎样摆的。提问:“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回答“用了 5根小棒”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五边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桌上摆2个五边形。教师边巡视边帮助摆得不好的同学。学生都摆好以后提问:“摆1个五边形用5根小棒,摆2个五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能看图列一个乘法算式吗?”“用哪一句口诀计算?乘积是多少?”让学生接着再摆一个五边形。“请你看图列一个乘法算式,说出用哪一句口诀计算,乘积是多少?”“不用摆要摆4个五边形,你知道用多少根小棒?”(学生如果回答摆3个五边形用15根小棒,摆 4个五边形用的小棒数就是15再加1个5,所以是20根;或者回答摆4个五边形要用4个5根,根据5的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要用20根小棒。这些回答都是对的。)2用“开火车”的形式说乘法算式和5的乘法口诀。即从某一行开始,第一个学生说“5乘1等于5”,第二个学生接着说“一五得五”;第三个学生接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