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ppt_第1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ppt_第2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ppt_第3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ppt_第4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 化)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五行的形成和发展 西周末年 春秋战国 二、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行,是运行变化之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 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 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 ,以生克规律阐释各个事物之间 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 (一)五行的概念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 类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柔和 、条达舒畅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均属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向上、温热、光明 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均属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化生、受纳、承载 、生化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均属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 敛、清洁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均属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向下、闭藏、寒 冷、滋润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均属水。 1)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 (三)事物属性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直接法) 即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 (性质、作用、形态等),直接与五 行各自的属性相比较,从而确定事物 的五行属性。 如:方位、五色、五脏、五味等。 自 然 界 五 行 人 体 五 味 五 色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五 脏 五 腑 五 官 五 体 五 志 酸青生风东春 木 肝胆目筋怒 苦赤长暑南夏 火 心小 肠 舌脉喜 甘黄化湿中长 夏 土 脾胃口肉思 辛白收燥西秋 金 肺大 肠 鼻皮悲 咸黑藏寒北冬 水 肾膀 胱 耳骨恐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相生和相克来说明 事物之间在正常情况下的相互联系、 相互协调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 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如:木可以燃烧生火,所以说木生 火等等。 五行相生的规律(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如环无 端,生化不息。 (二)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 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 用。 如:水可以使火熄灭,所以说水克 火。 五行相克的规律(次序):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 木 水 火 土 金 生 克 与相生相克相关的 一些概念 母子关系,所胜 、所不胜关系 母子关系:五行相生,任何一行都具有“ 生我”、“我生”两方面。生我者为母,我生 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的关系又叫母子关系。 如,土之子为金,土之母为火 所胜、所不胜关系:在五行的相克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 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 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的相克关系又叫“ 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木之所胜为土 ,木之所不胜为金 生 克 木 水 火 土 金 生我 我生 克我 我克 用木举例: 五行的这种相生相克,在五行学说中 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属 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 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中维持 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正可谓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 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反而为害”。 (三)五行相乘:乘,即乘虚侵犯,以强凌弱之意。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 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引起相乘发生的原因: 太过相乘:五行中的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 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 ,从而引起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如木过于强盛, 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不及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使克 它的一行显得相对增强,产生过度克制,而其本身就 更虚弱。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 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 的力量相对增加,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 以某一行为参照物 相 乘 以强凌弱 过克 过盛 本虚 乘“我克 ” 被 “克我”乘 又名 木过盛 乘土 被金乘 木本身虚 木 (四)五行相侮:侮,欺侮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 有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故 又称“反克” 相侮发生的原因: 太过相侮:某一行过于强盛,而反克其所不胜 。 不及相侮:某一行本身虚弱,不仅不能克制其 所胜,反而遭受其所胜的反克。 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 克制,反而对金本身进行反克,称作“木侮金”;另 一方面,也可由于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 进行克制,反而遭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侮 反克 过强 本弱 反克其所不胜 遭受其所胜的反克 欺侮 又名 侮金 被土侮 木 乘土 过强 过弱 被金乘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 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 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病变的相互影 响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运用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形成 了以五脏以中心的五大系统,分属于五行, 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如:自然界的木有生发、条达、舒畅 的作用(一方面生长向上,另一方面还要 充满柔和),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 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 心对人体有温照的作用,故以心属火。 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 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的 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以人体气血的生化 之源,故以脾属土。 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 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 以肺属金。 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 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 肾属水。 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 五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基 本观念。 3、说明脏腑之间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 生的关系 肝(木)生心(火)肝藏血以济 (滋养、帮助)心:肝的疏泄可助心行血 心(火)生脾(土)心火可以温 补脾土:心阳有温照之功,脾主运化,全 赖阳气的健运故心阳对脾有温补的作用。 脾(土)生肺(金)脾气运 化、化气充肺:肺所宣发的五谷精微 ,全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之功,上输 而成。 肺(金)生肾(水)肺金清 肃下行以助肾水:肺能通调水道,有 帮助肾主水液的作用;助肾纳气。 肾(水)生肝(木)肾藏精 以滋养肝血:肾主藏精,精可化生血 ,肝以血为本,有赖于肾精的滋养。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 金克木: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最易上逆,而肺之消肃下行之功可以制 约肝气的上逆。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 滞:脾主运化脾气易于壅滞运化失调,而肝 主疏泄脾土的壅滞。 土克水脾主运化,可制止肾水 泛滥:肾主水对水液代谢具有调节的作用 ,而脾主运化水谷包括水液,故而可以邦 助肾主水的功能,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滋润,可防心火方 烈:水,水液上承于心,水火既济,则可 防心火方烈于上。 火克金心火阳热上炎,可防止 肺消肃太过:肺主肃降,心阳有温照之功 ,可防止肺的消肃太过。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五行学说还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与自然界 五时以“同气相求”的原则,阐释了人与自然界的 联系与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a、母病及 子 b、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和相 侮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有诸于内,必形诸外” 诊断本脏之病:即将疾病的四诊 所见,与五行、五脏相应,从而 诊断为相应之脏的病变。 如:面青、嗜酸、脉弦等诊为肝 病;面赤、口苦、脉洪等诊为心 火亢盛。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和五脏病 证的传变规律来控制疾病的传变、 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的疾病 传变规律,一脏受病可波及其它四 脏。因此,在治疗时除针对所病之 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调整其他脏腑 ,以控制其传变。 “盛则传、虚则受。” 3、确定治则治法 抑强:可用于相克太过。即五行某一 行之气太亢,发生相乘相侮的病症,通过抑 其强则被克者的机能自然恢复。 扶弱:可用于相克不及,即五行某 一行之气不足,发生相乘相侮的病证,通过 扶其弱以防病情传变。 悲(肺)属金,怒(肝)属木 。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肾)属水,喜(心)属火。 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