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建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姓名:王雪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冼宁 2011-0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 要 摘 要 在国际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逐步地加深,中国设 计界也正在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着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过程之中,设计师们往往为了 迎合国际化市场的需求与日渐盛行的现代极简主义风格,设计作品一味地趋同,在后现代 主义风格的影响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与中式古典元素被逐渐地淡忘。因此,使中国 古典装饰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风格的设计方案,在现代设计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当代中国设计师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针对中国设计行业中存在的上述现象,选取了传统中式风格与现代中式风格的多 组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与研究,并结合中国传统设计的文献典籍,对比古今中外的空 间设计方案,总结出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由具象到抽象,以及其功能与装饰性质相互转 变等演变规律,同时提倡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这种演变。在文章 的结论之中阐明了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中国古典装饰元素是对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同时也 是推广中国文化有力手段的鲜明观点。 本论文始终围绕着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运用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将中国古典 装饰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空间的设计当中,以期提升空间的文化内涵,从而扩大中式风格 的影响力,达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全文主体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做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现代中式风格设计思想的简要分析引出主体内容,并以此作为研 究背景总领全文。 第二章首先用两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元素的形式与内容,在第三节 当中,通过实例分析总结概括出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演变规律。 第三章是论文表述的重点,在前面各个章节分析论述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例, 论述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针对仿木构架做法的现象 向室外化的室内装饰元素过渡,整体性地总结出中式意境的营造方法。 第四章通过对混搭现象与后现代设计中的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对比论述,阐明了其在 近代时尚设计界中的发展特点与作用,并呼吁以可持续性的观点来对待这种发展现象,同 时揭示出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演化过程中形式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结论部分,得出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中国古典装饰元素是对中国悠久文化 的传承,是推广中国文化有力手段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古典元素;应用;可持续性;演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day,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to deepen gradually, the chinese design community is also the attitude of absorbing contains all the rich cultural nutrition. in this process, designers often in order to meet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modern minimalist style, the convergence of design work blindly, in the post- modernist sty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elements were gradually forgotten. thus,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style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modern design, modern designs reflec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design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 can not shirk responsibility. aiming at the design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 exists, select the sty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style of case for multi- sit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desig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ancient and modern space design compared to sum up ou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ecorative elements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as well as its functional and decorative nature of evolution between shifts,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iew of chinese classical decorative elements of this evolution. among the conclusions in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use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chinas long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powerful tool for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this thesis has always been around the use of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research topic, aims to better chinese classical decorative elements into modern space designs to enhance the space of cultur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styl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whole text of the main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of similar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design of modern chinese style by a brief analysis leads to the main content, and as consul- general of the background text. the second chapter with two sections of chapters on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content, which in the third quarter, summed up by an example of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evolu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hesis statement of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in the previous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sections of the found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discusses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 interior design in the main form, and the abstract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phenomenon for the vinyl to the outside framework of practice interior decorative elements of the transition, summed up the overall mood of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methods. chapter four on post- modern design mashup phenomenon and classical decorative elements 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paper, illustrates the fashion design industry in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alled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also revealed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form in th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chapter conclusion, drawn in th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in the use of chinese classical decorative elements is chinas long cultural heritage, is a powerful means to promote the concl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elements; applications; sustainability; evolution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 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共同工作过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沈阳建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沈阳建筑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如作者和 导师同意论文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不同意。 )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不限 半年 一年 一年半 两年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在西方人的 传说之中,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这里有着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华美景象,更像是他们意 向之中的天堂。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的流行更是增强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 苛求,这种现象甚至至今仍旧没有改变。 时隔千载,人们跨入了崭新的世纪元年,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充分 地展现出了大国风范,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 1 . 1 . 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 . 1 . 1 . 1 展现和传播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2001 年的上海 apec 会议上,中国绚烂的唐装和斑驳的色彩让世人的眼前为之一亮, 世博会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中国文化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西方设计界甚至开 始流传着一个观点: “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中式风格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就前些年的室内设计风格而言,欧洲古典主义较为流行,即便是在国内,我们也可以 看到欧式风格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发 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中式风格的作品也大量地出现在各个行业的设计作品之中。 因此,在当今众多的现代设计元素当中,中式风格元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设计行业之中,设计师们将新时代的文化揉入中国传统元素推往海外是传播中国文 化的有力手段;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更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希望通过 本次课题研究能够呼唤起更多的设计师为传播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而设计。 1 . 1 . 1 . 2 深入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式风格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与传统的佛道文化也颇有渊源。随着全球化的东方 潮流和新式古典主义的流行,中式风格又被重新发掘出中国文化的经脉,并延续到现代生 活当中来,更起到了一个诠释民族文化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现代室内空间的认识逐步提高,当今的中式风格也在极简主 义的深远影响之下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深入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充分地应 用于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此亦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现 代中式风格在经过提炼和演变的中式元素的诠释之下会越发得到人们的喜爱。 1 . 1 .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代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些成果 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西式的家具、家居设计中,在 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2 第一章 绪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多年来,设计师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设计当中,作品反映出的创作思维也各 有不同,有时是纯粹的中式风格,有时则是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运用现 代的材料,将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地表现出来,衍生出了“现代中式风格” 。 经过不断地发展,中式风格已经不再拘泥于对造型和纹饰的简单仿效,它的神韵不仅 集合了传统中式风格的诸多特点,更赋予了中式风格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中国古典装饰 元素更是打破了时空的禁锢,正以全新的构成形态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式风格。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便是在这种契机之下产生的。通 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研究,可以使其在当今设计工作的实际应用当中形成一定的理论 方式体系,为其进一步的形态演变和形式创新提供依据,并在求变的同时使其更好地适应 现代生活。因此,本次课题的研究对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 . 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 2 . 1 国内对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传统中式风格中正、对称的构成形式已经难于迎合现代人 的审美要求,求新、求变俨然成为了对当前设计师的更高要求,新中式风格的设计研究从 没有停滞,新的作品层出不穷。 1 . 2 . 1 . 1 研究现状 本次研究中的“中国古典装饰元素”是承载于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值得肯定的 是,国人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典建筑史的研究早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世人瞩目 的辉煌成就。 1929 年,曾经担任北洋政府要职的朱启钤(18711964) ,以在南京图书馆发现宋代 的营造法式抄本为契机,发起组织了“中国营造学社”这一民间学术机构。 以梁思成(19011972)和刘敦桢(18971968)等建筑史家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营造 学社,在 20 世纪 30 年代开展了对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古建筑调查,以实物与 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在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核心的第一代建筑史家之后,以北京的傅熹年、杨鸿勋和南京 的潘谷西、郭湖生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二代学者群。他们的研究成果 大量地散见于建筑和考古的学术刊物以及有关的论文集、测绘图集之中,就具体的建筑史 命题而言,将梁思成、刘敦桢等第一代学者所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了。 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中国建筑史研究便以中国学者为主体了,经过开拓者和继承者 们的长期艰苦努力,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十分成熟的学科。 正如以上所提及的一样,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对中国古典建筑史论方面研究的丰硕成 果,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初期 的起步阶段。 由高阳所著的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一书中用六个章节的篇幅论述了传统装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元素部分 1 ,但有关于运用问题的论述仍显肤浅;除此之外,有关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 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仅在一些史论论著之后有一些试探性的论述。因此,这一课题的 研究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1 . 2 . 1 . 2 应用现状 1982 年,有“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之称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先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建造了著名的四星级饭店香山饭店(图 1 - 1 ) 。 香山饭店依凭山势,坐拥自然美景,院落相间,四时景色各异,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 传统特色;它依傍皇家古迹,水清气新,人文积淀厚重,实为一座融合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 创作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同时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 的大讨论。 图 1 - 1 北京香山饭店外观及室内 图 1 - 2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及室内 (资料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网络) 2002 年至 2006 年间,贝聿铭晚年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又留下了他的建筑作品苏 州博物馆新馆(图 1 - 2 ) 。尽管白色粉墙作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 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已 经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新的屋顶也已被重新诠释,并 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已经 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2 。 当今,不仅仅是公共建筑中被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商品化的民用住宅也 悄然刮起了“中国风” ,万科集团就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深圳万科第五园。 在万科第五园(图 1 - 3 )中,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 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万 科第五园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 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做了很好地嫁接和结合。 正是这种 建筑表现手法, 很容易唤起曾经在民居生活过的人的心理共 鸣,形成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良好效果。 传统的中式建筑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提升、进化和嫁接。 1 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2 廖小东贝聿铭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图 1 - 3 万科第五园园区内景 (资料来源:网络) 4 第一章 绪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 2 . 1 . 3 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 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入,设计师们的不断交流,新设计作品的不断涌现,包含着中国古典装 饰元素的现代中式风格设计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无论是使用者还是设计师都已经越来越 接受并崇尚个性化设计,对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并同时要求有所创新。在同现代简 约风格并行的时期,现代中式风格的出现已经初步满足了一些个性化的需求。随着人们对 中式风格欣赏素质的不断提高,文化品味的不断上升,传统中式风格和现代中式风格的设 计作品必将得到世界的瞩目。 1 . 2 . 2 国外对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并不是从中国学者开始的。从 18 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 斯(w.chanbers)所著的中国的建筑设计一书,系统地介绍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以来, 西方学者中不时有人表现出对中国建筑研究的浓厚兴趣。 1 . 2 . 2 . 1 研究现状 19 世纪中后叶,东方建筑的研究权威英国人弗格森(j.fergasson)在其著作印 度与东方建筑史中虽然也艰涩地引用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和实物,但他的中 国建筑整体知识却是十分贫乏的。再如 20 世纪,初瑞士的西仁(siren)对中国城墙和城 门的研究,德国的伯克曼(boerschmann)对中国佛塔的研究,荷兰的姆勒(prip- m0ller,j.) 对中国无量殿的研究,等等。这些学者均以独特的眼光探究了对西方人既陌生又好奇的建 筑现象,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隔膜也使之仅限于采风,或者牵强的推论。即便是 19 世 纪末,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契尔(s.b.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巨著,直到 20 世纪后期 的第 19 版之前,有关中国建筑的描述也一直受到材料和观点上的局限而不得要领。二战 前后,美国的苏泊尔(a.c.soper) 、希克曼( l.sickman) 等人由于参考了中日学术成果,才 使得关于日本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著作将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此外,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西方列强和日本正热衷于对东方古国的艺 术考古,如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 、德国人勒考克(a.v.le coq) 、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及格鲁塞(r.crousset)等人,在对中亚和中国大西北的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中涉及 了不少古代建筑的内容,但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于中国木构 建筑的研究却涉猎不多。 20 世纪上半叶,相比较欧美学者而言,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关野贞和常盘大定等 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 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更有深度的研究。伊东忠太撰有东洋建筑概说 、 支那建 筑史 (有陈清泉汉译本,更名为中国建筑史 ) 、 支那建筑装饰等;关野贞、常盘大 定撰有支那佛教史迹 (后增编为支那文化史迹 )等。这些研究大量地涉及到了木构 建筑的布局与造型,以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搜集考证尤显功力,他甚至对 中国碑碣的流变也能如数家珍。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总的说来,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仍属艺术考古的范畴,但是日本老一辈学者的中国建 筑史研究成果在史料价值上却是不可忽略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其学术遗产为田中淡 等人所传承。 1 . 2 . 2 . 2 应用现状 由以上所论述的研究现状来看,海外学者对于中式建筑的研究尚且不够全面,更无法 提及对于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研究了。因此,中国学者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仍然有着无可动 摇的权威地位。 尽管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日渐盛行,具有中式特点的建筑也悄然兴起,大有让中 国古典元素“时尚复出”的意味,但设计者或建造者也多为海外的华人。可单纯就普及率 来说,国外的中式建筑及装饰所占的比例要比国内的西方建筑及装饰所占的比例要低得 多,世界建筑“着唐装”之势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图 1 - 4 谷文达 图 1 - 5 布鲁塞尔市中心“王朝”大厦变身为“天堂红灯茶宫” (资料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新华网) 2009 年 10 月 15 日,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王朝”大厦变成了一座用无数个 灯笼塑造出来的中式风格建筑。中国艺术家谷文达(图 1 - 4 )设计了这一名为“天堂红灯 茶宫”(图 1 - 5 )的作品。除了用 5000 多个红黄两色的灯笼将大厦从外观上“变身” 为中式亭子建筑的式样之外,大厦两侧还以红黄灯笼排列组成了“茶食”两个字,每个灯 笼上还印有组合在一起的“中国”字样。由此,“王朝”大厦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透出了 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这一公共展示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当地人及游 客们都非常喜欢中国艺术家的这一设计,看到这些灯笼,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中国 3 。 图 1 - 6 “红楼” 图 1 - 7 “唐人街” 图 1 - 8 “中国大剧院” (资料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网络) 3 http://world/2009- 10/16/content_12244563_1.htm 6 第一章 绪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巴黎的“红楼”(图 1 - 6 ) 、旧金山的“唐人街”(图 1 - 7 ) 、洛杉矶的“中国大剧院” (图 1 - 8 )这些建筑在西方曾经一度是落后的象征,一度是西方人猎奇的所在。如今, 当“中国风”愈刮愈烈之时,这些建筑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得到了当地 政府的严加保护,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体验中式建筑和 中式元素符号的魅力。 1 . 2 . 2 . 3 发展趋势 崭新的世纪里,中国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式风格的设计在国际上受 追捧的程度也持续升温,但由于现代简约设计风格的盛行,中式风格的设计作品仍然面临 着较为剧烈的冲击。 随着中国设计的崛起,华人设计师们得到了同国际设计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机 会,以至于在海外不断有新的创新设计出现,中国设计和中国元素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展现 在世人眼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式元素和中式风格不仅仅会存在于某些大型的、标志 性的空间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普通建筑空间中也将采用不同形式的中式元素,更加令人 惊叹的中式设计必将凭借设计师们更加大胆的创意应运而生。 1 . 3 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思想 处于不同时空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因此,它们表现出的特点也各有不同。 对于传统建筑来说,西方讲究外在真实的美,而中国则讲究内在结构的美 4 , 这似乎同西方 油画与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对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在当今,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中国 红”和“祥云” 。曾几何时,我们推崇“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 雅,推崇“小楼一夜听风雨”的散淡。推崇“真水无香”的至味, 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简约,这些是几千年来先民们传 承下来的思想精华 5 。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民族的就是时尚的。现代中式风格无疑正印证了这句话。 随着众多现代派主义的出现,国内也出现了股复古风,那 就是中式设计风格的复兴。国画、书法以及明清家具构成了中式 设计的最主要元素。但这些复古家私价格不菲,成为了爱好者的 一大障碍。但只要能够恰当地发挥各种建材的特性,即使是 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建筑材料,一样可以表现中式风格。 如图 1 - 9 所示,为一件钢结构,同时也是一个装饰构件。所 示结构并非笔者凭空想象,而是在一个现代中式风格的大堂中已 有的结构元素。 4 朱力线框架文化心理论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认知模式,装饰,2007(11) :60 5 杨寅秋当代中国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简单化”现象初探,艺术与设计,2010(10) :15 图 1 - 9 现代钢结构片段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该钢结构为大堂中的柱子,由一组 c 型钢焊接而成,在其中又分为若干相等间距的小 格,以等大的木板填充,并以较为粗犷的螺接方式收边。此件钢结构若处于其它空间之中, 定不会令人产生任何有关于中国元素的感受和体会,但此案中的钢结构恰恰被设计者命名 为“竹” ,空间中配合着经过简化处理的现代中式家具,别有一番韵味,确像小憩于竹林 之中。 这种风格的设计作品或者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loft”风格 激情对撞之后的产物,它既承载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诉求,同时也反映着当代施 工技术工艺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正穿越时空,熏陶着紧张生活中 的人们。 由以上的范例可见,新中式设计风格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古,而是在现代的设计风格 之中融入中国古典元素。这不是简单的“112”的堆积,而是通过对原来的风格元素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重新进行的设计。 近年来尤其流行针对中式家具原始功能的演变,比如把双人床榻用来做成沙发,再比 如生产有设计感的家具等,这些家具既有传统风韵也有现代特色,往往是具备中国古典家 具特点的整体方面设计,使用合金、玻璃和皮革等现代材料,再配合以现代人所青睐的明 快色调,这便是现代设计手法已与家具陈设设计融合的有力说明。 现代中式风格的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它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表现手法,把传统的结构 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符号出现。现代中式风格的这种表现 手法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有时甚至还以一种东方人的特有的 “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空间的节奏与韵律,以显出大家风范,同时营造出它所特有的古今 交融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思想。 8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内容与演变规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内容与演变规律 2 . 1 建筑装饰艺术 任何一个年代或地域的建筑都有其自身鲜明的装饰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也正是我们熟 识、辨别,或者仿效、修复它们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可以将建筑装饰的特点视为一个 建筑单体或一类建筑独特的形式语言。 正如我们看见连续的尖拱圈和尖塔就会自然地将其归类为哥特式风格一样,中国古典 建筑也有它的代表性装饰元素。在古代,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艺术的形象,不仅强调单体的 造型比例,而且注重群体序列组合的顺利成章;不仅强调局部的雕琢趣味,而且注重整体 气度的情理相依;不仅强调大起大落,而且注重节奏明晰的礼乐相符;不仅强调可视性, 而且注重可游性 6 。如上种种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的总的鲜明的特征。 2 . 1 . 1 建筑构件的装饰艺术“三雕” (石雕、砖雕、木雕) 2 . 1 . 1 . 1 石雕 (1 )柱础 在宋代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的石作制度中,对石制柱础做出了概括性的描述。 中国木质结构古建筑的重量就是经由柱子, 通过柱础传至地面的。 柱础石上设有覆盆, 覆盆与木质柱子的相连接处有一层薄薄的盆唇,单从柱础的造型来看,覆盆可以看做是由 柱身到柱础的一个过渡,可以使整体造型在视觉上避免变化的生硬和突然。特别是盆唇, 它又是覆盆与柱子之间的又一个小过渡,盆唇的设置可以使柱子整体的造型更显得细致、 完美。柱础上的雕刻纹饰也多集中于覆盆之上,这是因为覆盆所处的位置最适宜人们观赏, 同时,也正因为覆盆上雕饰花纹的不同形式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柱础形式。 从现存下来的宋、辽、金时期的柱础上来看,牡丹花和莲花图案用得最为普遍,也最 为常见。尤其是莲花,因为其具有佛教特殊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寺庙建筑的柱础中更是随 处可见,形式变化也及其丰富。在一些地方性的建筑当中,柱础上的雕饰纹样更是令人叹 为观止,或者说它们满足观赏性的一面已经大大超出了它们的结构作用。正因为如此,也 有人说,西方古典建筑中看的是柱头上的雕饰,而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要看柱础。 经过古人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柱础上的雕饰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从起初的植物与动 物的题材到抽象出的隐喻事物,都被寄予了设计建造者与建筑主人的美好夙愿,这与古人 常借物以“求吉纳福”的心理不谋而合。 (2 )栏杆 栏杆是安置在台基四周或桥廊两侧沿边处的构筑物,它的功能是防止人们从高处坠 下,起到防护的作用。因为栏杆多处于室外,所以为了使其能够经久耐用,而多以石材制 成。栏杆的体量较小,又最为接近人群,再加之其本身并没有承重的作用,因此,栏杆往 6 何新闻探析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情理合一” ,装饰,2008(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内容与演变规律 9 往成为建筑周边装饰的重点。 栏杆上的石雕装饰多集中于栏板和望柱之上,题材、内容和 风格手法都非常丰富。从题材上来看,它与中国的传统装饰内容 无异,动物、植物、人物、器具等皆可随意取用。大部分地方建 筑的石质栏板雕刻都比较花俏,因此,剔地起突的高浮雕也较为 常见,甚至还有运用透雕手法造成强烈的起伏阴影对比以取得显 著的装饰效果。 另外,由于使用者的要求和爱好的不同,有的着意追求栏杆 玲珑剔透的效果,所以也出现了以石当木、雕刻精致的华丽栏杆。 如图 2 - 1所示的沈阳市福陵隆恩殿台基上的栏杆就属于此 类,望柱之间的栏板上不但用石材雕刻出横木、间柱,而且都制 作得甚为精细,中间栏板之上的花饰皆为透雕,如此这般都模仿 出了木质栏杆的诸多特点,与粗大的望柱搭配,突出了栏板灵动轻快的装饰效果。 与栏杆相连接的,往往有一种被称为“抱鼓石”的构件。 当栏杆遇到台阶,总是随着台阶的走向折下,直至水平地面,延伸至尽端需要有一个 构件稳定望柱,这种构件往往被制作成一面鼓与一组曲线形象的组合,紧贴望柱斜向地面, 此种构件便称为“抱鼓石” 。尽管一些栏杆的收边采用了其他形式,不一定完全采用“鼓” 的样式,但因为其功用相同,我们仍称其为“抱鼓石” 。 抱鼓石上的装饰分为两部分,紧紧呼应其结构形式,它们主要集中于主体鼓面和曲面 造型之上,其中在鼓面上往往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构图。在装饰的内容上与栏杆相匹配,雕 刻的风格也保持着高度的统一。 抱鼓石不仅仅被应用于栏杆的尽头, 而且也常被应用于牌楼立柱的前后和宫殿、 寺庙、 住宅大门边柱的内外面,它能夹牢立柱,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还有一些情况:利用狮子 或龙的石雕代替抱鼓石的位置,蹲在栏杆或者柱的相对两侧,当然,其功用是相同的。 (3 )须弥座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时期的穴居发展到座落于地面上的房屋,是一次相当了不起的巨 大进步。当在地面上修建了房屋之后,为了保持室内的干燥和增加房屋的牢固程度,便将 建筑修建在台基之上。越是重要或等级高的建筑,下面的台基也就越高。 最初的台基是用土堆夯实而成的,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用石料包裹在土 堆之外,大大地增加了台基的牢固程度和耐久性。除了依附于建筑,这种台基也往往被用 于牌楼、影壁、华表乃至旗杆等一类的小品建筑之上,成为了大小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它的重要功能,而且多以石料筑成,因此它也被精心设计,成为了石雕装饰的另一个 重点部位。 尽管台基的样式繁多,但其也有较为统一的形式和固定的结构,都表现为上下较为凸 出,中间向内收缩凹进,形成“束腰”的形式,通常我们也称这种台基为“须弥座” 。 尽管须弥座最先的式样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 图 2 - 1 福陵隆恩殿台 基上的石雕栏杆与栏板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1 0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 内容与演变规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以及著名的佛教圣地敦煌石窟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佛教的画像和印度式的佛塔之下 都有这种呈“工”字形的基座,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上下较宽,中间收缩呈束腰状的基座 就是须弥座在中国的最先形式。经过了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它也就成为了今天我们在 古建筑中所看见的须弥座的形象。 在许多情况之下,由于建筑的等级较高,往往需要较高的须弥座。如果单纯地按照一 定的比例放大须弥座,会使其看起来粗大而笨拙。因此,为了使须弥座的高度增加而不失 其美感,工匠们常常采用以下两种做法。 其一,是将较高的须弥座拆分为上下两部分。如图 2 - 2 所示,为北京颐和园五方阁的须弥座部分示意图。其上半部 分是一个完整的须弥座,下半部分是另外一个须弥座的下半 部分。这样既避免了须弥座因拉伸过高而造成的比例失调, 又达到了抬高须弥座总体高度的要求。 以上所提到的做法较为特殊,在更多情况之下,并不都 采用这种相互叠加的做法,而是采用加高束腰部分的方式来 加高须弥座的总体高度。 束腰变高,相对应的,此部分的雕饰也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了。随后,在束腰的 四个角上出现了角柱和角神(如图 2 - 3 ) 。角神的动态或立、或蹲、或跪,上面用头或肩扛 着上枋,从体态到身上的肌肉都表现出身负重担的神态,所以也称其为“力士” 。这些角 神的体态造型各具特点而又互不相同,生动且自然。 图 2 - 3 河北正定隆兴寺须弥座上的角神 图 2 - 4 西方建筑中的男像柱 (资料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网络) 角神的形象与作用同古代西方建筑中的男像柱(如图 2 - 4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主 体形象的比例和造型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式形体强调的是神韵,形体的比例关系并不是十分精准,但是夸张的人物表情和动 态惟妙惟肖,有中国画似的“写意”风格;而西方形体强调的则是比例关系,在西方写实 油画和雕塑艺术的不断探索当中,艺术家们总结归纳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比例关系,并将 这种关系应用至建筑之中,精准的形体比例投射出了西方艺术家们严谨的态度,准确地体 现出了如同西方古典油画似的“写实”风格。 因为建筑的功能不同, 须弥座上的角神有时也被石狮或其它神兽所替代, 故称之为 “角 兽” 。由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狮子以及神兽形象被应用的广泛性。 图 2 - 2 五方阁须弥座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 内容与演变规律 1 1 2 . 1 . 1 . 2 砖雕 砖雕(俗称“硬花活” ) ,顾名思义,即是在砖上做纹样的雕刻,它也是在中国古典建 筑上做的一种装饰,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我国传统砖雕历史悠久,甘肃天水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砖雕,为我国砖雕始祖 7 。砖 雕也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使用于徽派建筑之中。作 为砖雕的载体,古时的砖选用的是质地坚细的青灰砖,它与现代建筑中的砖有着本质上的 不同,无论外观还是质地皆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的砖雕艺术以徽派最富盛名(如图 2 - 5 所示) ,徽 州砖雕又是“徽州四雕”之一,历史悠久,雕刻精致,别 具一格,徽派门楼、门套、门楣、屋顶、柱础等建筑构件 的装饰曾经与精致的徽派建筑一同扬名国内外,更有“门 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之说,可见徽派砖雕技艺的精湛。 砖雕的内容和题材与石雕相类似,甚至比石雕的内容 还要广泛。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常见有花鸟、 走兽、人物、山水、典故、八宝、文字、求吉纳福的纹饰, 甚至还包括单纯的几何形状和生活的场景,因此,砖雕也有着“民俗与市井风情万花筒” 的美誉。它们往往工艺精湛、雕刻工整、线条流畅。相比较石雕较为单一的层次来说,砖 雕有着较为强烈的透视性,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虽色彩单一,仍精美绝伦。 除了具有装饰的功能之外,砖雕还具有其实用的功能。它可以抵挡住墙面上方流下来 的雨水,避免门上方的墙体受潮,或是防止墙面上的石灰脱落,出现影响美观的斑痕,当 今现代建筑中的滴水结构或可视为由此而来。 砖雕艺术既有其物质的属性,更有其精神的属性。物质的属性是指材料经造物活动后 可以直观的实物形式,并能产生实用功能,这部分是“有形”的;精神属性则是在物质属 性的基础上,造物者的意匠,消费者的审美感应以及沟通两者的共识文化意识,这部分是 “无形”的,砖雕艺术是这两种属性的综合体 8 。 经过工艺的不断发展,砖雕已经不再单纯地隶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每一方精美的砖 雕都保留着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文化信息,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民风雕塑工艺品,熏陶着世 世代代具有徽州情节的人们。 2 . 1 . 1 . 3 木雕 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采用了木结构。整座建筑中的木材都是按照结构所需 的实际大小、形状、色彩和间距组合在一起,以“架” 、 “间” 、 “进”为基本单元的空间体 系,以及“穿斗” 、 “抬梁”构成“举架”系列 9 ,再配以木门、木窗。可以说,除了用砖 瓦做墙及屋面以外,地面以上全部都由木料构成,这样就使得建筑装饰很大一部分都落到 7 潘嘉来中国传统砖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2 8 任成达徽州砖雕艺术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刍议,美术大观艺术理论,2008(11) 9 高有德框架中的魅力中外建筑艺术鉴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77 图 2 - 5 雕刻精致的徽州砖雕 (资料来源:网络) 1 2 第二章 中国古典装饰元素的形式、 内容与演变规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木结构上了。因此,在古代的单体建筑中,除了柱、梁、枋、檩、椽之类的结构构件之外, 门、窗、隔断,所有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装饰构件 1 0 ,木雕也多集中在门、窗、隔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人才普惠金融能力培养策略报告2025
- 2025年公众参与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
- 电梯委托监督检验协议书
- 江苏国际货运代理协议书
- 珠宝厂出租转让合同范本
- 电梯井道施工安全协议书
- 防火隔热服采购合同范本
- 混凝土合同三方协议模板
- 领取小区大门钥匙协议书
- 私人仓库房屋租赁协议书
- 煤矿开掘技术操作规程
- 《光伏组件功率衰减检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威图电柜空调SK3304500使用说书
- 客运驾驶员汛期安全培训
- 2023年湖北宜昌高新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网格员)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1例心肌梗塞患者的PCI术后护理探究7800字(论文)】
- 干部基本信息审核认定表
- 采购管理中的创新与持续改进
- 乳腺穿刺活检术手术知情同意书
- 湖南省永州冷水滩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 (完整版)北京高考有机化学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