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专题的编辑.ppt_第1页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ppt_第2页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ppt_第3页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ppt_第4页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 1.主题的确立 2.编辑的技巧 3.如何叙述更生动 4.图片的顺序 5.文字的处理 “图片编辑”是近年来传媒界和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之 一,越来越多的专职图片编辑走上岗位,即将开幕 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也将继续举办图片编辑高 级培训班。为了让从业者了解国内外图片编辑工作 的现状,本报特邀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资深图片编辑 曾璜和历年本报新闻摄影评选杰出图片编辑奖和提 名奖获得者王景春、李楠、巩志明,就这一话题展 开讨论,希望能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李 楠 南方日报图片编辑 南方报纸的图片专版相对而言更为成熟,更有活力,其中广州的几家报纸颇能做出些惊人之举。 对近邻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的图片专版是每期都认真看的。前者风格稳健,多年来一直保持同一 价值取向平民视角,这为它在大众中赢得了高分支持,也为它在摄影界奠定了高山仰止的江湖 地位;但另一方面有时候题材会因为专注于平民的“小生活”而显得单一。就像南方周末一旦不做批评 报道,就招来骂声一片。南方都市报则呈现出灵活多变、花样百出的风格。似乎看不出它底是以哪 各种价值取向,这恰是它的聪明之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摄影专版如何树立自己的风格?其 实,抛开编辑的因素,图片专版的呈现状态与其所依附的媒介性质有密切关系,南方周末必须纯正 与平民化,要有揭露和批判;南方都市报则可以宽松、自由。这两份报纸都是高水准的媒介,所以 其图片专版也能水涨船高。图片专版只是为整张报纸服务的一个因素而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 方都市报除了目击版之外,还有很多由非图片编辑编辑的图片版,如国际新闻的镜头、 眼界等。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厨师觉得鸡精好用,干脆就经常洒那么一点,只要菜好吃,不就行 了吗?我又想到另一问题:作为依附于新闻纸的摄影专版,其实与新闻纸的时效性、快餐化有着很 大冲突。许多人不能理解一个五、六张图片的专题为什么不能在一天内完成。现在我有一个感觉: 摄影记者在报社的重要性在提升,独立性却在降低。因为所有的报纸都需要大量图片,但是最能表 现摄影记者独立思维的摄影专题,却经常遭到缺乏时效性的批评。我了解到,一些摄影记者每天必 须完成条稿才能保证当月及格,还有一些图片专版是以图片张数来算工分的,在这种情况下,一 个摄影记者还有多少精力去拍一些真正的专题呢?可是无疑这样奖金会更多些。 王景春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有两种人:一种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 ,一种是以此为理想的,面对收入和收获两种选 择,我觉得,应以最低的收入损失换取最大的收 获。这取决你的摄影理想和所供职的媒体提供给 你的空间。多大的空间则取决于你有多大的摄影 成就。 曾 璜: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 前几年,由于媒体的发展,摄影从业人员一时上不来,许 多报纸的摄影部主任见到业内同行都打听有没有好的摄影 师。但今年,这些摄影部负责人都在找图片编辑了。那些 重视摄影报道的报刊已开始高薪雇佣图片编辑,一些新兴 报刊只用专职图片编辑,而使用摄影自由撰稿人。在中国 传媒人力资源市场上,好的图片编辑奇货可居,特别是那 些当过摄影师,又具备了图片编辑能力的从业人员是最容 易找工作的。 李:我很同意曾璜所说的。图片编辑的压力在于如何把图片的独立价值 与报纸的整体效果完美地统一起来。我觉得这是对图片编辑最大的挑战 。在我们南方日报,记者对于图片编辑的期望值除了版面效果之外,最 大的就是编辑的出谋划策。 巩:图片编辑的生存环境现在已经不错了,而且坚信会一天比一天好! 但图片编辑的压力很大,最主要的是培训、进修的机会和可借鉴的资源 太少。 王:图片编辑的生存环境比以前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方方面面的制约还 很多。当然,图片编辑的素质也是一方面。是 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图片编辑,他的权限是:所有报纸版面最后都交到他 的手上,每个版面照片的尺寸,位置基本由他来定(其职责相当于报社 副主编),报纸流程是文配图而不是图配文。往往是为了一张好图片而 派文字记者去补充文字,和我们的工作恰好相反。 另外想说明一点,缺摄影记者,缺图片编辑,大学教育要跟上。 柴: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图片编辑? 曾:我们中国特稿社面对的用户是英文媒体,能够胜任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包括:了解 摄影的技术职业标准;对图片影像好坏有判断;有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能把握社会的动 态走向,能区分新闻和宣传的差别;熟悉计算机、网络和影像处理(PHOTOSHOP);对 国内外图片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与客户和摄影师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基本的中英文 写作能力。 李:如果指报纸的图片编辑,我以为:第一,敏锐的新闻感(图片是新闻的表现方式之 一,对于报纸而言,第一位的是新闻的报道效果,然后是图片如何表现新闻的效果);第 二、曾璜所说的对摄影技术的职业标准和对视觉语言的行文,也就是对影像好坏有感觉; 第三、对平面媒介的感觉(怎样处理图片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第四、坚持原则的勇 气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五、必须掌握一些技术:较好的文字功夫、通英文、熟练 上网等。 巩:曾、李二人把话都说完了,我连“拾遗补缺”的空都没有了,但想补充三点:一、强烈 的人文关怀意识;二、永不平息的创新激情;三、看到真正的好新闻照片要知道扑上去, 奋不顾身地去爱(用好,展示好)。 王:既然是图片编辑,那么敏锐准确的图片解读能力肯定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图片的鉴赏力 、感受力、判断力。还有是善用资源。 柴:有人提出,作为图片编辑,既要会看照片,又要会拍照片,您如何看? 曾:最近来访的美国财富杂志摄影总监米希尔马克娜莉(Michele McNally)认为摄影师担任图片编辑容易将自己对图片的好恶带入到图片编辑的 的工作流程中去,影响对图片的判断。图片编辑不一定要会拍照片,但一定要对 摄影技术的职业标准和对视觉语言的行文,也就是影像好坏有感觉,特别在视觉 语言好坏的判断上,需要长期的积累。据我所知,生活杂志的图片编辑每年 过目的出自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创造力摄影师之手的影像超过百万张。 可以说,在目前国内报刊中出现的图片,达不到职业标准和犯视觉语言语病的 占了大多数。那些没有达到摄影技术职业标准的影像容易判断,标准也较好把握 ,但对视觉语言行文出了语病的图像似乎不容易把握。面对这么多看了别扭的影 像,我还反思性地问过自己:是不是我对影像的观念太陈旧了?是不是影像发展 就是这个趋势?我每天要浏览十几份国内外的主流报刊,一天面对摞在桌子上的 几百本国外杂志,我突然悟出来:若以国外这些主流媒体的影像作为参照系,不 是我错了,是国内媒体的问题。近几年随着中国媒体的繁荣,许多没有经过职业 培训的人员进入了媒体业,许多对摄影报道无知或知之甚少的人员在媒体中掌握 了照片使用的生杀大权,导致了不够印刷出版标准的照片在报刊版面上随处可见 。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 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 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我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从总编到校对都不允许别字、语法不通的句子、随意堆砌的文字出现在版面上,却 容忍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视觉语言杂乱无章 的照片、没有妥善安排的照片赫然登堂入室地出现在自己的报刊上?在中国和美国都受过 系统新闻摄影教育的著名摄影记者刘昕回国后感慨地说:中国摄影师应该感谢读者的宽容 ,让他们可以将那么多达不到职业标准的照片发表在版面上。 李:坦率地讲,我的照片拍得不怎么样。我觉得图片编辑不一定要会拍照片,但是要懂 照片,如果本身又会拍照片当然更好。 巩:我不这么看。术业有专攻,会拍照片而不会看照片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要不怎么 到处都在喊着要图片编辑;那么,为什么会看照片的人就一定要会摄影呢?从历史上看, 尤金史密斯的照片拍得应该说有口皆碑,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还老觉得自己很能编辑 照片,不止一次地在生活杂志越俎代庖,结果是他的人际关系日趋恶化,这也是他最 后不得不离开生活的原因之一。同理,我还不知道国际上哪位大编辑也是著名摄影师 的,至少这样的例子不多。当然,如果图片编辑能以拍照片的实践来修养自己的编辑业务 ,是再好不过的了。 柴:南方日报集团的总编辑杨兴锋先生曾多次谈到图片报道的策划(杨兴锋新 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文见本报2001年8月1日第3版),各位对“策划”如何看? 曾:那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理解其主要内容有这些:媒体白热化的竞争要求 摄影报道必须有策划的观念,新闻媒介激烈竞争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新闻资源的垄断不再可能,独家新闻难觅,策划可以提升媒体的特色;二 是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追求,必须通过策划来提高报 道的质量。 对报道进行策划,是报道摄影的一个趋势性发展,有很多面对市场的报纸都在 这么做,但能这样有条理总结的总编还不多。当然,实践中还有操作水平的问题 ,有些报纸策划得很不错,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如北 京青年报在报道上有很多超前领先的观念,也拥有一批国内最好的摄影师,他们 的照片单张看都不错,他们的摄影师在国内摄影比赛中也常常获得好的名次,但 在图片使用上较弱,有了前卫的观念但没有在摄影上做出一些可以让业内人士来 讨论的实例,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我印象中这些年国内几个最佳图片编辑评比 都没有北京青年报什么事。在2001年人民摄影报的“年度杰出图片编辑”评比中, 就有评委对北京青年报的图片使用提出过坦诚的批评。 李:我对策划的看法和杨总完全一致。我们总结了一个立体化策划。所谓“立体化策划”, 是指一个新闻报道的策划,不是就图片而图片,不是就摄影而摄影,而是不仅为读者提供 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以及相关背景,还要进一步提供丰富的报道,也就是报道 内容策划上的立体化。可分为以下三“看”: 一是由此新闻事实“向下看”,即将其主题扩展为诸多相关子题,形成系列报道,分步骤展 示每一个新闻点,以全景式报道占得优势。如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我们策划的18个专题的 系列摄影报道澳门故事; 二是由此新闻事实“向后看”,即探寻其可能的延续性价值。有的新闻第一次出现时只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激烈、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以策划将其“激活”。2001 年5月,本部一位记者了解到广州火车站有一群湖北黄梅籍的小孩经常纠缠旅客乞买物品 ,这一新闻已有其它媒介报道。怎么办?当时,我们进行了3步策划,将这一新闻做成了“ 独家”。首先,解救儿童。我将此事向湖北省委领导汇报,促成了鄂穗警方联合抓黑手救儿 童的行动。紧接着,追根溯源。我和记者跟随乞买儿童千里返乡,在当地取得了许多第一 手材料。接下来,进行社会讨论,将乞买儿童一事与其它类似的非法雇用童工的案例归纳 起来,采访了法律专家和社会学家,使乞买儿童这一单纯的新闻事件扩展成为一个重要的 社会话题,先后在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刊发7个图文版,并被湖北、上海、北京的媒介 转载。 三是由此新闻事实“左右看”,即由此新闻事实策划与之相关内容的报道,延长 新闻的生命力,扩大新闻的内在含量。2000年2月南方日报推出的摄影报道 茫茫人海见毒瘤,是一组报道广州火车站吸毒人群的触目惊心的照片。刊发 后,其影响无疑非常之大。但影响再大的新闻也是“易碎品”,于是我们策划了与 吸毒有关的戒毒报道、火车站整治报道、青少年防毒报道等等一系列相关题材, 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热潮。 同时,立体化策划还包括以立体化思维,借助各种媒介力量,发挥各处媒介特 长,将报道以更加现代更加高效的方式投放出去,这就是报道方式的立体化。上 面提到的茫茫人海见毒瘤,我们不但在报纸上以数个版面跟踪报道,还组织 了同名影展,出版了独闯毒穴一书。2001年11月全国第九届运动会期间, 本部记者除向报社发稿之外,同时主动承接南方网九运频道图片供稿,借助网络 的“无限度”容量和即时更新将记者发稿量成倍增长。 王:有高度,完全赞同。 巩:新闻策划,似乎是近年国内新闻界的热点话题。从图片编辑的角度来看新 闻策划,我觉得应该思考3个问题: 一、要有,但不能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做新闻本身是被动的,从业者只有在 尊重这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万万不可为了操作目的而有意颠 倒主次。 二、从长远利益来看,无节制地大肆操作新闻策划,往往牺牲的是媒体自身的 公信力。不适度地将媒体自己操作的新闻事件片面凌驾于众多新闻事件之上,以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公众的关注度,这合适吗? 三、注重新闻策划时下已有形成报纸风格的趋势,既然是风格,就应该允许其 没有。我总以为,为了个性和市场,适度的新闻策划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能一 哄而上,更不能把这当成做新闻的制胜法宝。我看前阵子的大公报一百年以 及纽约时报的风格,对此感触尤深。从大的方面看,新闻策划为小术,不为 大道。 关于图片专题版 7、柴:其他报纸的图片专题版也在变,比如,中国青年报的图片版从过去单一的图片故事转变成既有 图片故事专题,又有国内外的优秀单幅新闻照片;而北京青年报的图片专版则完全分化,成为不同层面 的内容。各位又如何看待? 王:图片版怎么办?相信每个图片编辑为此都曾苦恼过。现在能拍高质量的图片故事的作者少了,这也 许是题材的限制,或者时间的短暂。一组稿件好照片就一两张,有时连一张也找不出来,所以,图片版 的改版也在所难免,苦不堪言。穷则变嘛。 曾:中国青年报的这种做法不是创新,而是走了回头路。早年他们的画刊版就刊登各种各样的图片, 其中就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单幅新闻照片。1995年元月他们将画刊版改为图片专题版是创新,对中国的摄 影报道产生很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始办图片报道版。我国报纸报道摄影版时代是以中国青年 报1995年的改版为标志的。 谈到北京青年报的图片版,我记得他们紧随中国青年报之后办视觉版。他们有钱,也出了大价钱,大约 是15003000元买一个版照片,现在中国还没有多少媒体能出到这个价。那时国内很少有成熟的专题 摄影师,市场上也没多少成熟的摄影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北京青年报花钱将“垃圾”登到了自己的版面上 。1997年前后,北京青年报也意识到问题了,担任过视觉版编辑的王林介绍说,他们不为办视觉版而办 视觉版了,而是提倡报道的视觉化,为可以视觉化的报道配上照片,将所有可以办成视觉版的报道办成 视觉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摄影从业人员正在“将摄影成为报纸独立的报道形式”努力奋斗时, 孰不知国外的媒体已经进入了为每一个文字报道配上好照片,为每一组好的图片陪上好文字的时代。北 京青年报这些做法实际上符合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媒体摄影报道的又一次进步。 李:南方日报7月12日出的生命写真是用4个整版讲一个图片故事。许多同行看了之后 很惊讶,因为和以前的摄影专题不一样。2001年12月,由广东团省委等单位组织的“健康 直通车”活动启动,本报跑卫生线的摄影记者秦文纲听说要到连南瑶乡送医送药,意识到这 是一个可以出画面的好题材。秦文纲拿回第一次拍摄的图片,内容多数是当地老百姓“惨不 忍睹”的画面,很有震撼力。但其中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却是一张看上去不那么触目惊心的照 片:简易的露天诊所外,一位瑶族老伯抽着旱烟袋在默默地等待,一位满脸疲惫的医生正 走出来。正是这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图片,让我有了这样的想法:这组图片或许只是故 事的开始,因为在这个事件中,医生和病人是两个主角,是两条线索,而镜头目前只集中 在病人这一条单线上。而越是复线的事件越意味着内涵的丰富,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做成多 页的形成多角度报道的摄影题材。这个想法和当时主管专版的杨宇红副主任以及秦文纲不 谋而合,经讨论后决定用34个版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而且在同一天见报。接下来,就 是我和秦文纲一起去采访,在前后半年的时间里,互相启发,最后做出了这组报道。它由 4个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子专题组成:这份执着放飞希望志愿者们深入广东连 南瑶乡送医送药的感人画面;这份痛楚期待痊愈连南瑶乡百姓触目惊心的缺医少 药窘境;这份牵挂无法放弃坚守在当地的乡村医生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故事; 这份关爱无法忘记一个被志愿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瑶胞的经历。这就像是一台 大戏,分成好几幕,各自有独立的情节、主旨甚至风格,但合起来又能统一在一个大的主 题下。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思路有戏剧的启发,也有电视片结构的借鉴。最后,我 们以一个治愈的病人作为结尾,这是新闻报道的必要。因此,这个报道不同于以往的系列 专题,它的确是一个故事,但通过4个版把故事里的各条线索都充分展开了,把几种角色 都深入挖掘了。如果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地方,我想就是它没有按现有的一种摄 影专题模式去表现这个故事,病人来一点,医生来一点,环境来一点,再加一个结尾。 其实有的故事里是藏着很丰富的东西的,如果老是想着一个版的框框,会浪费题 材。也会使看问题的眼光带有局限性。报社非常慷慨地一下给了4个整版,使得 我们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巩:自从1998年以来,关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兴衰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 为,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以组照的形式展示新闻已然不能适应现今的受众 习惯;另一种观点认为,摄影报道(组照)在世界新闻史上虽说已然七八十年了 ,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以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理论上的含糊,具体到操 作层面上就有了很大区别。譬如同样是知名报纸,一直坚持摄影报道专版只有区 区数家,而更多的报纸很少做过摄影专题报道。 应该说,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使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一 点无庸置疑。摄影报道的旗帜应该高高飘扬,不仅是张扬报纸的个性,适应受众 的阅读习惯,更是最大程度地传播新闻事件,增强新闻传播的实证性、丰富性和 新闻现场原生态细节和信息的“高保真”程度。 8、柴:以前我们所说的图片专版都是以图片故事为主,王景春从这个传统的 做法中跳出来,做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策划性的东西,各位对此如何看? 曾: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许多报刊的图片编辑都对图片报道现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困惑。大家都在求变。1999年南方周末刊登的张小文和王景春的大海里的一条船做过 改变尝试,王景春在南方都市报的所作所为也是这种尝试的延续。另外,人民摄影报温晓 晗的图片版用一张大照片做衬底,中国摄影报图片编辑谢雨玫的报道摄影版对大照片形成 视觉注意中心,照片在版面大小的处理,在照片之间距离感的处理,在版面中的留白等等 都有新的尝试。这种变化也出现在国内的一些媒体,如广州的新快报。 李:我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图片编辑都在喊着缺稿,所以,大家要策划,要主动地搞出 一些东西来。我很荣幸的是1999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南方日报摄影的大策划、大报道我都参 加了,而且平时有什么想做大的报道,记者也会主动来跟我说,然后一起合作。不过,我 的策划与王景春的不完全一样,他的东西有时很个性化,我们都是从新闻报道角度考虑的 。 巩:我将王景春的实验界定为“主题先行”的集约模式。应该说,它是一种专题摄影的形式 。这类摄影报道是这两年才渐渐露头,不仅为极少数的编辑所推崇,而且被摄影记者广为 采用。它不仅适应报道“发生”的新闻,而且适应报道“发现”的新闻。譬如今年的青年摄影记 者“十佳”中,就有4人的组照属于或类似这种“主题先行”式(王岩的911之后的美国、 李轲的上海人的数码生活、柴继军的非常瞬间、程铁良的入世前的最后时刻 )。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图片及其说明都是独立的,甚至所有的独立单元之间几乎 没有联系,而每个独立的单元之间依靠主题连接和组合,是“主题”将他们集纳在了一起。 也可以理解为一根时空或者逻辑上的主线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有内在的联系)事件 串联起来。这种形式,我们还很少尝试。 王景春的这种“主题先行”式的集约模式,对中国新闻摄影专题的最大贡献就是丰富了其形 式,打破了所谓图片故事一统天下的格局。 柴:李楠的图片版既有像王景春的儿童异度空间那样大容量的图片专题,又有如梁文 祥独闯毒穴、鄂穗警方千里救儿童等事件的连续图片报道。我看到的多数图片专题版都是 以一个或两个版面来叙述同一事件,这种连续图片报道是否也会成为图片专题发展的一个 新方向?请各位以自己了解的相关情况谈谈见解。 李:连续的报道方式本身并不新鲜,只是我们的连续报道是在滚雪球,越做越大,越做 越广,这在前面谈到立体化策划时有相关论述。不敢说这就是图片专题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但是,图片专题的报道形式肯定是需要不断拓展的 王: 2001年6月3日,9个版的儿童异度空间推出,是目击版当时的一次大胆尝 试,在这9个版中我一共刊发了41张图片,每版都有一个专题,包括生存、暴力、战争、 孤独、黑暗、死亡和饥饿。与很多集锦式图片版相反,我力图从同一母题的不同侧面去反 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做深,做透。 9个版中,先要区分出不同的主题,我选择了悲剧性的一面,因为这些东西能真正触及 心灵,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结构版式上,我主要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9个版面 之间的统一协调,二是版面的留白。对于前者,我通过采取同等标题区,以及标题区同样 一张小照片的方式得以实现;对于后者,则主要是忍痛割爱地舍弃了很多同样精彩的照片 。 巩:王景春和李楠有一个共性,就是要耗用非常大的信息传递空间,也就是占用 大比例的报纸版面资源,因而我思考的出发点是一个管理学上的基本问题投 入产出比。 应该说王景春的试验已经结束了。我们不仅要问,它的结果是什么?成功?失 败?还是介于二者之间?一个摄影专题一次占用10个版面,这是多么大的资源 占用呀?那么它的产出呢?究竟有多少读者关注?究竟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影响? 又为报社产生了多少有形及无形的回报呢?我持审慎态度。 尽管如此,我依然要向王景春表示敬意。因为我们有理由尊敬一切创新者!王 景春以自己的“牺牲”,带给中国新闻摄影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 果没有王景春的实验,也就没有李楠后来一直到今天的实验。 李楠做得没有王景春那么“纯粹”,她更多时候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再者, 实验气息被她老练地弱化了,或者叫掩藏了,更多的时候则是披着传统战袍来遮 掩她的前卫!所以她稳健,直到今天还在做,而且有越做越好的趋势。 我要向王景春致敬,并祝愿李楠一路走好! 柴:景春做的好多图片版都贯穿着一个重要理念:散点透视。您能具体阐释一下其含义么 ? 王:2000年7月2日我接手做目击版,因为从未做过编辑,对平面也没太多了解,算是 摸着石头过河。我希望组稿可相对宽泛一些,一是不至于缺稿,二是尝试一些图片报道的 可能性。目击版是我摄影理想中另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可以让自己的摄影理念再 次得到延伸。我觉得摄影版不仅仅局限于时效性和新闻性,也应注重图片本身的语言表达 。因为这样才可以向人们传达出多样化的信息:图片可以这样拍,摄影可以这样理解。当 年第一期柴继军的目击中国.com,7月9日邱焰的武汉完全社会新闻,都是摒弃了 传统专题单视点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的拍 摄,其传达的信息经编辑整合后成为一个专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单点拍摄专题时总有 不好的照片,稿件质量不高等问题,又使得一些原本零散的图片获得了一种共通的“意义”, 取得了112的效果。这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提高,编辑不仅要能够从记者最近一段时间 拍的照片中提炼出主题,同时也要求他具有将之转化为引导读者怎样去看的能力。 我在目击版中还尝试了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如2000年8月27日的城市名片,我 是把一个3分钟的电视片进行分解,把4个摄影记者的作品进行整合,时间顺序成为叙述的 主要手段。另外,2000年10月1日贺延光的历史不能空白则是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 品来建构叙述语言的。关心她的美丽,关心她的健康(2001年3月4日)说的是女性乳 腺癌,在这一期中,除了照片,我还引入了绘画、装置等图像语言来强化乳腺癌对女性的 伤害。 柴:也请李楠举例阐述一下“立体化”的编辑理念。另外,一般的图片版 都会挑一张作为主打照片放大,其余图片的幅面则有所区别。李楠在自 己的版面上根据图片内容作了“双大照片”的尝试,诸位对此又如何看? 李:可参见拙文图片编辑的立体化思维。 巩:李楠的“双大图”,在今春的“江阴会议”上就遭到谢雨玫的质疑。我 以为,无论是传统的“单大图”还是李楠的“双大图”,原本无所谓对立,也 不是不可调和。因为它仅仅是摄影专题版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了 哪个整体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重点看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和主次是 否得当,主题是否突出,整体的视觉效果是否完美、新颖,不能一概而 论。其中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图与图之间的关联,是否因之而挖 掘得深刻,展示得流畅。 柴:著名的图片编辑Mark Edelson(马克安德尔森)认为,图片过小提供的信息不够, 但好多四开报纸还要考虑用多少张图片才能充分表达一个主题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方 面的关系? 王:Mark Edelson是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图片编辑,他连续七年夺得了全美最佳图片编辑奖 ,在他眼里,图片的尺寸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图片编辑永远要考虑用在版面上的图片是 不是足够大,以使读者能够看清楚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 图片的尺寸问题其实就 是读者本位的问题。 曾:李楠编的生命写真就有许多照片放得太小,不知是什么原因? 李:我发现,我编的图片版的图片张数好像越来越少,最近编的一个整版是5张图片。这 是一种减法的思维方式,就是像Mark说的,放弃。生命写真中有些图片太小,曾璜是 不是觉得影响了效果?有些不错的照片因为比较小,不一定能让人看出它的好,这应该是 当时编辑时加法与减法的思维有点儿打架的结果。 所谓加法,就是我需要什么,然后把需要的图片一张张加上来;减法呢,就是我不需要 什么,然后把不需要的图片一张张减下去。对于我们来讲,即使是一个摄影专题,也要考 虑很多摄影之外的东西。但我从王景春与Mark的交流里学到了东西。即使一张图片再好, 如果不需要,就一定要放弃。我觉得最让我高兴的事情是一组精彩的图片被我用极其简单 但极其到位的版式做出来,人们被图片所吸引,忘记编辑,甚至忘记作者。 巩:我不认为一张对开的报纸做一个专题时,就偏要机械地理解为5 10幅图,或者是715幅图。任何学术的问题都忌讳死板教条。 关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相当长时期以来,摄影界在谈论曾璜对中国 摄影专题的贡献时都总爱提到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有少数偏颇者甚 至将之戏称为“曾八股”,即拍摄和编辑“图片故事”时多半通过“全景 中景近景特写”的图片组合模式,通过“场面细节”的编辑思路 来演绎和传递新闻信息。其实,最早的美国生活杂志上怀特和尤金 拍摄的照片几乎都是这一形式。我们华商报摄影报道版展示的绝大 多数都是这一类。9月1日,曾璜路过西安,我们在著名的摄影人驿站“野 骆驼”喝茶,又谈到这个问题,曾璜解释道:“那不是我的东西,那是美 国生活杂志的图片编辑对摄影师提交一组图片的最低要求,已列入 了新闻摄影的教科书,成为每位学新闻摄影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中国的问题出在了将人家的最低的要求当作了最高标准”!同样一个理 论,机械的肤浅理解只能自缚手足,举步维艰;灵活深刻的理解却能左 右逢源,游刃有余。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向一些品牌杂志学习, 人家不少已经走在我们报纸的前面了。 柴:谈谈你们挑选照片的原则。为图片故事和图片专题选照片有区别么? 曾:图片编辑是从使用照片的角度来挑选照片,这与摄影界对照片好坏的挑选有差别。 三联生活周刊的图片总监商园就明确表示:“最好的照片就是最适合我们版面设计需要 的照片。” 在具体操作时,我首先看照片的技术质量,其中包括曝光的控制、焦点和景深控制、色 温控制。这里要提到的是报刊彩色化后,照片的色温平衡也是衡量一张图片职业与否的重 要标志。目前报刊上出现大量没有对拍摄现场色温进行控制的照片表明大多数的中国摄影 师还没有掌握在采访现场照片色温平衡控制的技术、技法。第二是信息传递,第三是照片 的视觉构成。后两点包括:构图是否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视觉构成是否有趣?照片是否有 视觉冲击力?平面构成是否吸引读者? 李:我总是选择那些让我眼前一亮、过几天还经常想起的照片。这是非常感性的说法。 实际上我觉得曾璜讲的几条已经总结得很好,尤其是色温控制,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影响印 刷效果。总之,我觉得一张好照片,应该是会说话的照片,看着它,就觉得能和它有感情 交流,甚至会心一笑。图片故事与专题的挑选我都是根据要表达的主题来进行,另外要参 考我打算以什么方式来表现。最后,我要考虑的是新闻纸的表现特点。报纸和杂志都是平 面媒体,即便我一个人,也会为这两种媒体挑选不同的照片。新闻纸很讲究“先声夺人”的 气势,主图的冲击力与对主题的直接表达很重要。 巩:我理解,“图片故事”是小概念,“图片专题”是大一级的概念,后者包容前者 ,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种形式。 我挑选新闻照片的原则有3条:首先是看能不能把事情说清楚。写文章“平白晓 畅”是最高境界,拍新闻照片一看就能明白八九分是最高境界;其次,是不是最 大程度、最“原汁原味”地传递信息;最后,抓不抓人,耐不耐读,有没有味道( 新闻事件中人的真实是初级境界,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是中级境界, 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高级境界。) 王:我很赞同巩志明的分类。其实,我更愿意在摄影的大范畴里来理解新闻摄 影和新闻图片编辑,正如巩志明所说:“机械的肤浅理解只能自缚手足,举步维 艰;灵活深刻的理解却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14、柴:如何在版式上体现图片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各位在编辑过程中是更注 重图片本身的质量,还是注重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什么? 李:我想这有很多种方法。我们总结了一种立体化编辑。所谓立体化编辑,就是 指一个版面不仅让读者看到一个“用镜头讲述的故事”中的情节与逻辑,还有这个 故事的背景与它同相关属类事物的联系,这是故事的立体化;不仅有信息上的获 取满足感,还有由信息出发产生思考与探究的思想探险的愉悦感,这是阅读上的 立体化;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形成听觉等诸多感觉的共鸣,这是借鉴多种 艺术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感觉上的立体化。 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图片大小、上下左右位置、图片中人物的视线方向加上文 字标题的走向来牵引读者的视线。很难说这二者更注重哪一个。不过,我曾做过 一些版,图片不多,而文字很精彩,反响也不错。我想,这是因为是报纸的缘故 。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最希望是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报道,而不会那么细分这个 报道是图片占主导还是文字占主导。但是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图片质量不够好 的话,我会请记者再去拍。 巩:我更注重后者,即向受众传递信息。版式要为内容服务,这是其一;版式 要为内容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是其二;两者要协调、融合甚至要让人意识不到, 这是其三。 王:图片应该具有有效传达信息的可能,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