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_第1页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_第2页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_第3页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_第4页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号 10524 学 号 12009223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研究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潘文君 培 养 单 位 公共管理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蔡琼 教授 学 科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 究 方 向 高等教育管理 论文提交日 期 2012 年 5 月 学校代号:10524 学号:12009223 密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以南湖思政网为例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潘文君 导师姓名及职称: 蔡琼 教授 培养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论文提交日 期: 2012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20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陈利民 教授 the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taking the web of south lake ideologies and politics as an example by pan wenjun b.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1999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u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cai qiong may, 2012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高校校园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的介入为校园文化提供了 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相对于传统网络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 体” ,其传播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网上聊天、博客、 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也 形成了新的文化态势。如何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尤其是在民族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民族高校办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民族高校网络文化与普通高校网络文化有着许多共性,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对网络文化与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以 及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是研究新媒体时代 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着 传播先进文化、发挥德育功能、构建交流平台的功能和特点,同时也存在缺乏民 族文化精品、行政化色彩偏重、对新媒体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 建设新媒体时代特色鲜明、精品层出不穷的民族高校网络文化的科学路径和突破 口是网络管理“疏而不堵” ,强化自身新媒体特征,进一步融合校园文化、民族文 化与网络文化。 论文主要运用网络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方面,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喜忧参半,高校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教育与自 我教育创造了平台,也为教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提供了新的渠道, 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环节有待完善,本文的研究结 论或将对于丰富民族高校网络教育理论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该研究成果也可能 为民族高校的办学者提供少许参考,有助于其全面认识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 特殊性和必要性,更好地把握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进一步 维护民族的团结与稳定。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高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ii abstract as digital and information-based process moves forward on college campus, the involvement of new media provides a brand-new network platform and material as well as technical surroundings for the campus cultur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networks, new media is known as the “fifth media“ for the features of large capacity, new carrier, instant effect and highly interactivity. moreove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a new way including online chats, blogs, microblogs, podcasts and interactive network tv, new media tool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ultural trend. how to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 new media tool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network, especially the unique role of the cultural building at the national college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school runners in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twork culture of national college and that of ordinary colleges, though there exist some common points. th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concept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faced with in the new media era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study of network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network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possesses many functions such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of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however, problems and demerits such as a lack of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culture, excessive administration style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ew media exist as well.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a scientific path also a breakthrough to construct national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scream lies in network management “persuasion rather than oc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new media features and to further integrate with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campus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et culture. this thesis adopts some relative theorie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and other principles, combined with the documental analysis, positivistic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to conduc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how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culture is mingled hope and fear. college network can not only create a platfor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but it also provides another new method for teachers to grasp the true state of students mind. however, the increasingly impact of new media suggests tha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weak links in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culture to be improved. this study conclusion may help to enrich the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culture in national college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research may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school runners of national colleges, helping them to comprehend the specific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entirely. moreover, this research may help the leaders a better control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is new media era and then contribute to further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new media;national colleges;network culture;campus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 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意义 . 1 (一)理论意义 . 1 (二)实践意义 . 2 三、相关文献综述 .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 3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5 第二章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相关理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相关理论 6 一、概念界定 . 6 (一)新媒体 . 6 (二)高校网络文化 . 6 二、民族高校网络文化与普通高校网络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 7 (一)共性 . 8 (二)个性 . 8 三、高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9 四、传播学相关理论 11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11 (二)“把关人”理论 11 (三)“议程设置”理论 . 12 第三章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3 一、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 13 (一)起步晚,发展快 . 13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2 (二)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 . 14 (三)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脱节 . 14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 15 (一)网络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多元 . 15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 . 16 (三)网络文化的更新间隔越来越短 . 16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 . 16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引发了更多关注 . 16 (二)沟通机制更加畅通 . 17 (三)网络“议程设置”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17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 . 17 (一)制度缺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18 (二)舆情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对高校网络“把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18 (三)网络文化建设不应忽视“沉默的声音” 19 第四章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困境展困境 20 一、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满意度调查 . 20 二、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 23 三、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问题 . 24 第五章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7 一、案例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南湖思政网的运作与管理模式 . 27 (一)拳头栏目以小见大 . 28 (二)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 . 29 (三)融民族情,凝团结力 . 30 二、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网建设现状 . 30 (一)硬件设施完备,整合网络资源 . 31 (二)队伍建设合理,形成管理合力 . 32 (三)打造精品网站,提供优质平台 . 32 (四)作好舆论引导,凝聚师生力量 . 3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三、对策建议 . 35 (一)加强网络管理与“疏而不堵”同步 35 (二)应对新媒体冲击与强化自身新媒体特征并进 . 36 (三)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 36 第六第六章章 结结 语语 3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1 致致 谢谢 47 附录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8 附录附录 b 中南民族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满意度调中南民族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查问卷 49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一、问题的提出 据 2012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 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5.13 亿,学 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互 联网使用率超过 96%,目前已接近饱和。 1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日趋凸显。 随着高校校园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相对于传统网络而言,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容量大、 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2网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 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态势。新 形势下,如何顺应潮流,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网络文 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摆在民族高校办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一些 学者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也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想法, 但将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来研究的尚不多见,就新媒体时 代民族高校校园网的构建、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对民族高校网络教育理论的拓展有一定的帮助。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喜忧 参半。高校网络平台汇集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创造了平台,也为教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真 实思想状况提供了新的渠道,提高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同时,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环节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民族高校要牢 1 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article/xwzx/szkx/201201/20120100359808.shtml,2012-01-17 2 邓香莲. 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 编辑学刊,2011, (02) :1417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2 牢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任重道远。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 法,对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其研究结 论或将对于丰富民族高校网络教育理论有所帮助。 (二)实践意义(二)实践意义 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更 好地把握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为办学者提供少许参考,从 而进一步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开始兴盛的。 戴维西尔弗(david silver)在综合考察了 19902000 年间网络文化研究的情 况后, 将网络文化的主要学术成果总结为 “流行网络文化” 、 “网络文化研究” 、 “批 判性的网络文化研究”等三个阶段。描述二元论、将互联网喻为前沿阵地是“流 行网络文化”阶段的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研究”阶段的对象侧重于网络这个虚拟 社区和网民身份; “批判性的网络文化研究”阶段重点强调批判性,在一定程度上 拓展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认识。3 针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对文化传播效果、社会公共政策、相 关社会问题以及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等方面。而对于网民群体的研究,由于网络 的普及率较高,加之语言的接近性,因此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不如中国的显著。就 大学生群体而言,学者们的研究范式主要偏重于发展心理学。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论文合集联入网中:青年与电子媒介以及数 字化成长网络一代的崛起等。 联入网中:青年与电子媒介剖析了青年在 网络使用方面的行为特征以及网络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数字化成长网络一 代的崛起则以未来学家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3 英david gautlett. 网络研究: 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 彭兰等. 第 1 版.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4, 317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的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对此项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青少年与电脑游戏对重度使用者的 考察 (凯伊斯罗伊和丹尼尔谬伊斯著) 、 芬兰、德国和瑞典青年的新老媒体 使用模式 (乌拉斯马拉迪等人著) 、 与青少年网站有关的在线隐私议题 (蔡 晓梅(音译)和沃尔特甘孜著) 、 英国、荷兰青少年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拥有使用 情况 (汤姆h.a.凡德沃尔特等人著)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比较关于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比较 对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异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与归纳。 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 其与传统文化的不同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化是高科技文化;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 文化;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4 郑文宝提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在新的文化范式确定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中 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现实与虚拟、繁琐与 简便、前喻与后喻、天理与人欲等一系列区别。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目 前显现的对立与冲突会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而愈加激烈,如果不加以解决,这 种冲突还会升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具实效性的途 径,就是张扬具有民族个性的共性文化。5 2关于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关于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阐述: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 题,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为介质的网络精神创造。其主要体现为学生 在校园贴吧、校园 bbs、校园网等媒介中的文化活动。6 张海光在互联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研究一文中谈到,校园网络文化 是高校中与互联网络平台紧密联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 4 匡文波.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 3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740 5 郑文宝.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 理论探讨,2005, (03) :125126 6 李英,郭双利,王春恋.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07, (24) :7374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4 文化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显示出高校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7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网络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实质上很多高校都有自 己的网络平台、bbs、网络贴吧等,在技术实现上也非常成熟。与天涯等大型社区 网站的区别在于,这个网络平台是以在校学生为主题,丰富在校学生的精神生活, 分享其文化创作和科研成果。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一文将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归纳为:虚拟性、 开放性、多元性及两面性。叶玲娟则认为,网络具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 的特点,其最大功能是信息共享。此外,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也决定了校 园网络文化氛围具有活跃性的特点。8 虚拟性是由于网络的访问无界性和便捷性提供的,开放性能达到百花齐放的 效果,多元性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任何事物又都有两面性, 其负面性主要体现为,因为网络的虚拟和开放,一些包括色情、暴力、迷信、制 造民族分裂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将一些学生的思想引入歧途。制造这些有毒 信息的人利用网络的虚拟面具,可以轻松挑战道德、法律的底限和惩罚,这种危 害在民族高校中尤为可怕。传播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可能会在校园 里引发各民族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错误认识,而他们走出校门后又会去影响社 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在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虚拟性带来 的负面性。 张海光还提出,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高时效性、交互性和平等性,总 的说来,其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虚拟文化社区。这种新型的文化社区克服了主观与 客观的分离,实现了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兼容,共享了全球的文化,为我们学 习并借鉴先进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有助于不同社会、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与发展。 以上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虽然较为细致地归纳了高校网络 文化的本质属性,但很少有人就其发展规律提出新的观点。 7 张海光. 互联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南昌大学,2007,715 8 叶玲娟. 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科技资讯,2010, (03) :18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尝试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深层次地解读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 化的冲击;并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南湖思政网的运作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而 找到民族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融合民族特色,发挥独特功能 的策略与措施。 论文主要运用网络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 “把关人”理论、 “沉 默的螺旋”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 ,结合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 法,尝试对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6 第二章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相关理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一) 新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 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 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 (二)(二) 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 1文化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 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 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 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 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形态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的特征。9 2网络文化网络文化 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首先具备文化的基本特质。 易经是较早出 现“文化”的古代典籍。书中曾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疑,其赋予了文化“以文教化”的内涵。网络文化作 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在不断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 中,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产生的文化形态。 与其它类别的文化不同,网络文化侧重于将网络作为载体,传播具有网络社 会特征的各种信息,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中进行精神财富的创造。网络文 9 关世杰. 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第 1 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化是新时代的产物,是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全新形,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之 一。 3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 本文将着重进行探讨的高校网络文化,属于网络文化的分支之一,是将网络 文化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阐释和分析的具化形态。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 综合性人才、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以推进教育的效 果。网络文化就是高等院校的施教者与受教育对象自身对于网络的使用,以及通 过这种使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而言,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教 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实现多方的交流互动以及开展文娱活动等过程中,所创造的与网络相关的文化内 容的统称。 高校的施教者与受教育对象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创造主体。双方通过计算机与 通信技术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校园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各个环 节之中。正是通过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动运用,打破了高校师生之间的空间及 时间方面的制约,使得高效的校园文化形态得以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得以 拓展。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成为了 web2.0 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转型与跃升的必 由之路,也成为了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延续,并非在某一时间点瞬间完成,而是有着一定的 形成基础,同时受到校园文化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文化的形 成及发展过程,同样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及师生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既 包括正面的激励和引导,也包括负面的风险和隐患。作为一种基于网络传播的文 化形态,高校网络文化同样带有网络文化利弊共存的特色。我们应当科学、全面 地认识高校网络文化,不能只看到其积极影响,对其负面效应同样应有充分的预 知,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增 进高等院校的和谐与稳定。 二、民族高校网络文化与普通高校网络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在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高校之间,其网络文化的特征大体相同。而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在网络文化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8 方面有着许多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一) 共性共性 网络文化在高等院校中的具化呈现形态,无论是在民族高校还是普通高校, 都包括开放性、自主性、服务性等特点。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的网络文化在信息 的获取以及文化的衍生过程中,均经由网络从外界的多个方面、多个不同渠道获 取了大量资源要素,网络文化的形成体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而网络文化的形成, 与每位高校师生的自主探索密切相关,高校师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 探索,以及创造的所有财富和精神的总和,成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同 时,不管是民族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网络文化,都是服务于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 活的,因此,网络文化中所具有的服务性特征也是二者的共性。 此外,无论民族高校网络文化还是普通高校网络文化,都是推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其网络文化均为开展素质教育、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平台。 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的网络文化,均有利于推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 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理论和文化素养。 (二)(二) 个性个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高校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民 族高校是多民族的“大家庭” ,其网络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网络文化中带有较 多民族文化的印记。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与分享 时,总会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体现于自己的网络使用中,不同民族 的文化习俗交汇融合,就形成了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同时,民族 高校大学生的地域分布范围往往广于普通高校,其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了更多的地 域性特点。因而,在民族高校中,其网络文化往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校园网络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一个文化展示的平台,让这种民族特色的文化 通过网络生生不息,广为传播。 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学子分别来自祖国的 56 个不同民族,校园网络文化 也因此呈现出多民族的特色。不同民族的学子对网络文化的偏好存在差异,在建 设校园网络文化时,只有重视这种差异性并有所侧重地兼顾到这种差异,才能使 校园网络文化在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得到加强,得到不同民族学子的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遍认同,在具体实践中,对这种差异性的关注表现得较为明显。以中南民族大学 南湖思政网为例,网站特别设置了“民族团结”版块,板块中又分为了民族关注、 民族概况、民风民俗、旅游动态 4 个部分,及时更新发布关于不同民族的最新动 态与信息,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与民族高校不同,普通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 设更多地是侧重于关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专业的分布差异,其关注的 视角以及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与民族高校存在较多差异。 把高校网络平台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不同民族的网络文化相互融合,从而 出现各个民族都能享受的文化,可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分享各 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不再只是“二元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国各民族多 元结构的文化大论坛。这些高校中各民族学生大学毕业后,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 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有这个网络平台的帮助,各民族的智慧就能 够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创繁荣的中华民族。 三、高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的相 关内容,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时下,高校网 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理应受到各方的关注 与重视。 下面,将分为两个部分,简要论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其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人,具有较强的网络使用偏好,而大学生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之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可以间接影响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进程及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不 断提升,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不断增长。 第 29 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截至 2011 年 12 月 底已突破 5 亿,全年新增网民 558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 4 个百分点, 达到 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56 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 69.3%,较上年底增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10 长 5285 万人;全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较 2010 年同期增加 0.4 小时。10 而按照不同的网民属性划分来看,20-29 岁网民在各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中所占比 例最高,达 29.8%(见图 2.1) ;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以上网民的数量呈现 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由 2010 年的 11.4%上升到了 2011 年 12 月的 11.9%,上升了 0.5 个百分点(见图 2.2) 。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具有发展成为网民的较大可能性,网络对于高校大学生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高 学历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的现象,则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有较强的使用网络的习惯, 大学生网民数量持续增多。 图 2.1:2010.12-2011.12 网民年龄结构 图 2.2:2010.122011.12 网民学历结构 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改善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加快 10 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article/xwzx/szkx/201201/20120100359808.shtml,2012-01-1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络文 化建设,与高校师生联系密切,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衍生和延续以网络信息技术作 为载体。而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空间,它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求知方式,拓 宽信息获取渠道,有助于高校大学生便捷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大学 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而言,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传递的思想理念的冲击与浸染。也 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未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沉溺于网络之中,导致学业的荒废。 因而,高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 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传播学相关理论 (一)(一) “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于 20 世纪 70 年代首次提出 的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1974 年,她在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中发表了这一理论,6 年之后,她又在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 一步阐释。 具体来说,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如果觉得自己的 观点同时也是被大众广泛赞同的观点,那么,其在表达这种观点的时候就会很积 极,以致于这类观点也就更容易扩散;而当他们发觉某一观点赞同的声音不多, 甚至被人群起而攻之,那么即使自己也有同样的观点,也通常会保持沉默,不发 表意见。如此循环往复的结果是被赞同和肯定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被质疑 和否定的另一方越来越沉默,形成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二)(二) “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 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最早提出的概念。1947 年,他在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12 体生活的渠道中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 符合“把关人”概念的这样一些人,只有符合其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传播。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把关人” 的概念被传播学者怀特应用于新闻领域。 他提出, 媒介对新闻的报道其实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而非“有闻必录” 。 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就是传播媒介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的过程,经过把关传达给 受众的信息与新闻素材比起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1 (三)(三)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等通过实证 研究发现的。其具体内容包括: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 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 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 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12 1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2165 12 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4434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网络文化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文化,建立在现代网络技 术的基础上,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等特点。但由于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局限性,目前各高校网络文化几乎呈“千校一面” ,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够 鲜明,且出现了与校园文化脱节的问题。 (一)起步晚,发展快(一)起步晚,发展快 国外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较早。1980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 以 arpanet 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 internet;1983 年,csnet 和 bitnet 这两个 著名的科学教育网先后建立。在网络发展的同时,其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也较深入。 13 我国互联网发展较国外晚,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始建于 1994 年,但 1997 年至今,internet 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现 了校园网与 cernet 的高速互联, 截至 2009 年, cernet 用户数已逾 2000 万人, 其连接了全国 200 多个城市的 2000 余个科研单位和教育机构,一跃成为全球最大 的国家学术互联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 56的高校采用网络进行多媒体 教学,65的高校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科研资料及网络存储空间,76的高校创 建了校内资料搜索引擎。14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层次运用,同时与传统校园文化相 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高校网络文化。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核心内容为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 媒体发送和接收的数字化信息,具有自组织特性,如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 态和涨落等,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 13 杨新敏. 国外网络文化研究评介. 国外社会科学,2002, (03) :7481 14 于凌云.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 第 2 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湖思政网为例 14 (二)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二)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 2011 年 7 月,教育部曾表示,为避免高校“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