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教案.doc_第1页
狱中书简教案.doc_第2页
狱中书简教案.doc_第3页
狱中书简教案.doc_第4页
狱中书简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狱中书简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二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三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四 、教学时数1课时五 、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2.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答案:1.jin;s;zhng;yn;l;dng;y;du;zhn;xun;li;hu;mi;yn;m;ch2.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哑然失笑:形容笑声 绽裂:裂开 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二) 课堂导入六、七年级中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还有慈母情深等文章,这些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的平凡,我们领悟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前几册我们也学过科学家的精神风采黄河化险等文章,他们无不为了高尚的信念,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尤其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鼓舞了一代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狱中书简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女革命家卢森堡的英雄气概! (三)作者介绍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著名领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惨遭杀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罗莎卢森堡坚决反对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右翼领袖的政策,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中,因而多次被捕入狱。狱中书简这一封信是1916年7月1918年10月,她在狱中写给朋友宋儒莎的。(四)整体感知1 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是在狱中?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2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几件事?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明确: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3 文章的基调往往跟文中大量出现的词语有重要的关系,请指出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明确:核心为“愉快”“美”4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明确:作者不仅有革命者的崇高精神,而且心思细腻,对于生命,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都充满了热爱。(五)合作交流1.指出文中表现出“生命的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文中出现的“生命”现象都是花、鸟、虫、木,这些跟人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些生命现象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激越情怀、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尤其表现了她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表现了一个女革命家特有的激情、坚贞、优美、精致的情感品质。可以说,文中的花、鸟、虫、木等自由自在的生命现象,正是作者高尚情感的写照。2.卢森堡说:不管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对于文中这四件事情的描写,你最喜欢那一段呢?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 抓住描写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突出了女革命家细腻的情感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比喻、拟人)(2)拯救大孔雀蝶 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战栗、并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拿盛开的鲜花喂食,与它说话等,体现了女革命者生命的激情,对自由的渴望,对弱者的扶助、关爱,对生命、生活的珍爱。(3)白杨花絮散播种子 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信念。(4)大雷雨后夜莺歌唱 用拟人、象征的手法,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它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具有坚定的信念的象征。(六)细部探究一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人的感觉。明确:首先,文章的基调是愉悦和美的。其次,作者虽身陷囹圄,却能正视失去自由的现实,其愉快情调更显得高贵高尚。2“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明确:比喻和通感。特别是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给人鲜明豁亮的深刻印象。一是在铅灰、艳紫的昏暗天色背景下,同为视觉形象, 对比鲜明。二是在昏暗阴森的氛围中,夜莺毫无畏惧的清脆啼唱,给 人特别亮丽耀眼的感觉。三是用银光闪闪辉耀形容革命者面对黑暗显得格外灿烂夺目。3什么是“通感”?明确: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七)细部探究二文章有无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气氛?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 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和美的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 (八)主 题 思 想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自豪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九)小 结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清丽精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