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邓学红 于德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b. c. d.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a. b. c. d.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6.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c.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d.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7. 据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 a. b. c. d.8.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并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9. 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 ( )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 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高 a. b. c. d.10. 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这是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1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12.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 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张性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梭伦是一个优秀的立法家:他消灭了过分专横的寡头(oligarchy)政治,使贫民获得了解放,并制立了雅典“平民政体的祖制”,在他创立的政体中,各个因素都被融汇一致,并各得其所。它保留了“亚留巴古布利(areopagus)”(元老院)的寡头作用(尚富政治),“执政人员的选举规程”则以才德标准(尚贤政治)为重,而代表大众的意志(民主政治)是“公审法庭”。元老院和执政人员的选举法依照雅典旧制,梭伦只是在他立法时加以承袭;在他的立法中,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为公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这确实是注入了民主精神。在这一点上,梭伦也备受不少批评家的责备,他们认为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付与了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实际上使另外的两个因素从中被消灭了。政治学(politics),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 72材料二 卫鞅(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1)根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10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性质上和在对后世影响上最大差异是什么?(8分)(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但是两者在处理方式存在不同,请问有何差异?(8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二 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引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引自魏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魏主实行汉姓的原因。(9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孝文帝迁都的看法及原因有什么不同?(8分)(3)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为什么?(9分)参考答案15 dcacd 610 acaad 1112 bd13.(共26分)(1)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确立新的国家政治制度;以平民为群众基础;打击奴隶主贵族;选用有才能的人。(10分) (2)在性质上,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在对后世影响上,梭伦改革奠定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基础和传统;商鞅变法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体制。(8分)(3)梭论: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8分)14(共26分)(1)拓跋氏的含义来源于土地,土地为万物之元,故改姓元氏;鲜卑族的祖先出于黄帝,是来源于华夏族,故改汉姓;北魏时,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9分)(2)洛阳伽蓝记肯定迁都。因为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4分);魏书否定迁都。因为迁都后,鲜卑族的根基遭到破坏,贵族的利益遭到损害。(4分) (3)赞同洛阳伽蓝记观点。因为迁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迁都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中华文明;迁都有利于北方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9分)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五、六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陈雪凤 罗志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文作者所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a缓和社会矛盾b.整顿吏治c.增加政府收入d.提高军队战斗力2.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反映的现象说明了()140万100400010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自重以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3.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 )a.严格“恩荫”做官 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 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 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4.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没有反映客观现实,但支持变法 b.司马光抨击北宋吏治腐败c .司马光代表旧官僚抹杀变法成效 d.一定程度反映了客观现实,但其目的是借机反对变法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伽利略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亨利八世6右图是发生于公元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1077年“卡诺莎晋见”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7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a. b. c. d.9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b.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0.拿破仑站在吉萨金字塔前已经卧了几千年的巨大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当时埃及马木路克势力强大,连年争权夺利使局势动荡、国力衰弱b.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加紧对埃及殖民扩张步伐c.拿破仑是想激励法国士兵占领埃及的作战勇气d.拿破仑认为埃及文明久远、国力强盛11下列属于阿里改革的措施有()废除包税制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创建新式军队和军校 引进外国技术、人才,创办报纸 a. b. c. d. 1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b.阿里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使埃及走向近代化,摆脱数百年的停滞c.阿里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d.阿里统治政权时间较长,是埃及历史上唯一一人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材料一 宋仁宗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493万贯,绢帛376万匹,粮1807万石;国家总支出:钱3317万贯,绢帛725万匹,粮3047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十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两条)?(8分)(3)材料三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司马光又为何持此观点?(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14.(26分)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材料三埃及人民中流传着一句话:他(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6分)(2) 材料二认为阿里的改革没有使埃及国家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原因是什么(2分)对此看法你有何认识?(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阿里的看法(12分)参考答案15 bcddb 610 dabcd 1112 bd13. (共26分)(1)背景: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社会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4分)(2)士:改革科举制度 反对“恩荫”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两个即可)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8分)(3)王安石认为政府收入不够是因为不会理财,他提出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来创收;司马光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暗地里夺民利,只会增加百姓负担。原因:a、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b、实施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造成一些措施成为官吏敛财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0分)新课标第一网(4)“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14. (共26分)(1)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6分)(2)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封建统治的目的,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了矛盾,改革最终归于失败。(8分)(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可以是以肯定为主型;可以是以否定为主型,也可以是以肯定与否定参半型。只要学生能结合相应的史实论证即可。答案要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反动的、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处于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使长期停滞发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有所增加。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埃及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它使西方殖民者不敢轻举妄动,入侵埃及,使他的土耳其宗主国望而生畏,接连败退,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步的。但是,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又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12分)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八、九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吴智勇、陈庆南)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列宾是同果戈里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该画不能说明( )a俄国的工业革命缺乏自由劳动力b俄国的交通运输业落后c农奴制和成为俄国发展的严重障碍d俄国还未出现机器生产2列宁曾评价赫尔岑说:“当他在六十年代看见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来反对自由主义了”这是因为 ( ) 赫尔岑曾参与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赫尔岑主张维护农奴制 赫尔岑公开撰文支持农民解放 赫尔岑不满农奴制和封建专制a b c d3“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丢丑”指的是“克里米亚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未派兵出战 b英法意欲彻底打垮沙俄帝国 c战争时俄国工业革命还未开始 d俄国要扩大其在地中海、西亚等地的势力4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对他的观点说法不成立的表述是( )a 1861年改革成功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b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 c 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在壮大 d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5从1853年被迫“开国”至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就是所谓“明治维新”时期。以下关于明治维新的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德川幕府的封建等级统治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 日本的诸侯多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武士对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忠诚 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要求开放海外市场a b c d6日本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日美亲善条约的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相比( )a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都允许派驻领事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列强利益“一体均沾71868年是农历戊辰年,日本社会也在“戊辰战争”的推动下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以下对“戊辰战争”而言不是支持力的是( )a政府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牵制了西方殖民者 c大名对新政府军的支持 d西方列强对新政府的支持 福泽谕吉8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有两部书名相同的著作劝学篇。作者分别是中国的张之洞和日本的福泽谕吉。这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曾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下列有关日本的教育,说法不对的是( )a仿欧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b中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c摒弃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d有浓厚封建忠君色彩9“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 )希望参与政治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反对君主专制a b c d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说明了维新变法有很强的欺骗性c体现了维新派托古改制 d孔子改制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1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提出政治上的改革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b.c.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 1869年2月路奥宗光就提出了实行全国统一的地税法和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的主张。1870年6月集议院副议长神田孝平提出的田税改革建议主张废除不得买卖土地的禁令。1872年正式废除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允许一切人自由买卖土地材料二 明治天皇于1868年4月率公卿诸侯祭祀天地神祇,宣读了五条誓约:一、广兴会议,万机取于公议;二 三;四、破旧来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材料三 一位沙皇曾在1861年对地主代表们说明改革方案时,曾说:“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一切能做的都做到了”()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对日本社会经济的作用有哪些?(6分)(2)材料二五条誓约中,一、四、五条相对应的日本明治改革内容分别是什么?(9分)(3)这位沙皇是谁?他的改革属何性质?(5分)(4)结合材料及课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