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oc_第1页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oc_第2页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oc_第3页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oc_第4页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中国坚 持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 力量被赋予越来越大的主导权,政府力量从越来越多的领域退了出来, 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提高。那么,是不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 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是无关紧要的?经济学理论早已回答了这个问 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从经 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 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多大的政府规模于经济增长是最优的?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在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影 响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分析得出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 结论,认为经济增长与政府规模之间存在着“倒 u”形曲线关系。在此 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确定了在适度政府规模的前提下,以 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方向,试图为优化政府规模提供理论上的 依据;第二部分是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在这部分, 使用理论研究的结论,建立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数量模型,并运 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预测中 国的最优政府规模为 21.2%,为优化政府规模提供实证的依据;第三部 分是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在这部分,主要对我国的基本建设、科学研 究、教育、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国际 数据的比较,为优化我国的政府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实证的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 政府规模 经济增长 abstractabstract since china began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78, chinas economy has a long-term rapid growth. china insis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system, gradually establishes a socialism market economic system ,which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process, market forces have been given the growing dominance, government forces receded from a growing number of areas,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creased efficiency. then is the government irrelevant in the economic growth process because of the markets efficiency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economics has a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ecause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failure“ ,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duct appropriate economic intervention. from the economic growth perspective, an important question we are faced with i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ur country? what the siz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growth is best? this paper comes to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wo respect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is devided into three part.the first part is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y of government size, furtherly anali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 mechanism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clues that appropriate size of govern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on this basis, through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the author find out the direction for optimizing the size of government in the premise of the appropriate size of government,which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promote with financial expenditure.the second part i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rt,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 model of nume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uthor also uses time-series data on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to forecast chinas optimal size of government which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 size.the third part gives methods to optimize government siz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inly analizes the chinas finance expenditure on infrastruc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ve and compares them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to optimize the size of our government and the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key words:government size economic growth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abstract 引引 言言.1 一一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7 ( (一一) )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7 ( (二二) )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12 ( (三三)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8 ( (四四) )政府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政府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22 二二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32 ( (一一) )实证研究模型实证研究模型.32 ( (二二)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描述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描述.32 ( (三三)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关系回归分析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关系回归分析.35 ( (四四)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结论与说明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结论与说明.36 三三 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38 ( (一一) )适度提高基本建设支出水平适度提高基本建设支出水平.38 ( (二二) )尽快提高科学研究支出水平尽快提高科学研究支出水平.39 ( (三三) )尽快提高教育支出水平尽快提高教育支出水平.39 ( (四四) )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水平.40 ( (五五) )降低行政管理费支出水平降低行政管理费支出水平.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后后 记记 0 引引 言言 ( (一一) ) 选题背景和意义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根 据官方的统计数字,1979 年至 2006 年之间,估计中国的实际 gdp 平均 每年增长 9.7%。中国的 gdp 总量从 1978 年的 1473 亿美元增长到 2006 年的 26000 亿美元,增长了 15 倍;人均 gdp 从 1980 年的 173 美元增加 到 2006 年 2000 美元。在过去的 29 年里,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能够长 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是绝无仅有的。对于中国何以能够创造如此骄人 的经济增长奇迹,国内外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尽管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我们这 样说应该是不会错的:中国坚持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 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从“资源稀缺”这一经济学假设出发,谋求一国经济长期增长,最 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配置社会资源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由市场来配置,另一种则是由政府来配置。在计划经济时期,我 国的绝大部分资源是由政府来配置的。实践证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 低效率的,给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78 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经 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自十四大以来,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市 场力量被赋予越来越大的主导权,政府力量从越来越多的领域退了出来, 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提高。那么,是不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 1 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是无关紧要的?经济学理论早已回答了这个问 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事实 上,政府是个谁也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是经济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行为 主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无政府状态下而实现经济增长。单纯地 讨论该由市场还是该由政府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刘易斯 所言, “聪明人不会去争辩经济进展是由于政府进行活动的缘故还是个 人发挥主观性的缘故;他们知道,这是由于两个方面的缘故,他们只想 提出这样的问题:两者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才是适当的贡献。 ”1所以从经 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控制社会资源配 置的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多大的政府规模于经济增长 是最优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研究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两 个方向,其一是研究经济增长对政府规模产生何种影响。在这一方向, 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做出了经典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 - - 随着人均gnp 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np 的比率相应提高,这一观点被 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第二个研究方向是政府规模会对经济增长产 生何种影响。这恰是本文所关心并试图努力研究的问题。 ( (二二) ) 概念的界定概念的界定 为了不造成语义理解的差异,有必要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对两个 主要概念加以界定。 1 阿瑟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 ,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163 页 2 1.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定义和度量经济增长有多种方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一定 时期内的经济增长(通常为一年)既可以用 gdp 的绝对增长量来表示,也 可以用 gdp 的相对增长量即 gdp 增长率来表示;gdp 可以是名义值 也可以是实际值;同时 gdp 既可以是国家或地区的总 gdp,也可以是 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dp。本文中如果不特殊指明,经济增长指的是 一国实际 gdp 的增长,经济增长率则以实际 gdp 的增长率表示,这样可 以排除价格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使研究简便一些。 2.2.政府规模政府规模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于政府规模的表示是有差异的。常见表示政府 规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政府购买性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政 府规模,另一种是用财政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政府规模。这两种 表示方法实际上都属于财政活动的规模,所采用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 了政府控制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财政学从财政支出的不同经济性质出发,把财政支出分 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1。其中购买性支出又可细分为消费性支 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 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点:财 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体现了较强的配 置资源的职能。转移性支出则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 1 陈共, 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66 页 3 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类 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 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 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这类支出直接影响收 入分配,对于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1。我们研究政府规模对于经济增长 的影响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中主要讨论政府购买性 支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把政府购买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定义为 政府规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占gdp的比重 非常小(仅为1%左右),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依然把政府财政总支出 占gdp比重作为政府规模数据。 ( (三三) )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学者l andau和barro等人对政府规模与经 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引发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大量研究。总的来说结论 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第二种认为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第三种则认为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不 存在相关关系。我国学者对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起始于20世 纪90年代。这些研究多数是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经济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由于在模型和数据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关于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有很多,在本文中只介绍我国 学者的有关结论。 1 陈共, 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67 页 4 1.1.主张扩大政府规模的观点主张扩大政府规模的观点 马拴友利用从 1979-1998 年的数据,以 gdp 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 以按就业人数平均的政府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加 额占 gdp 的比例等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关于人均政府消费 支出的增长率这一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且为正,他得到结论:我国政府劳 务具有显著的生产性,进一步扩大政府规模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他通过 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政府的最优规模(政府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为 26. 7%1。马树才和孙长清以私人资本存量、劳动力人数和财政支出绝对 数为自变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出我国最优预算内政 府规模为 21.2%2。欧阳志刚利用 1980-2002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构造并 估计了一个联立方程组,他发现,gdp 与政府支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 系 3。刘霖(2005)对中国的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 证研究发现,存在由政府规模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且政府规 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这一结论对于政府的政策取向的主要意 义在于: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阶段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消费支出来推动 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消费具有跨期效应,其政策应当具有一 定的前瞻性。4 2.2.主张缩小政府规模的观点主张缩小政府规模的观点 郭庆旺等利用 1978-2001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gdp 增长率与 1 马拴友,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的最优规模 , 世界经济2000 年第 11 期 2 马树才,孙长清, 经济增长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 , 统计研究2005 年第 1 期 3 欧阳志刚, 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研究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年 第 5 期 4 刘霖,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秩的因果关系研究 ,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5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负相关,而与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例正相关,他们进一步认为,财政消费性支出有损于经济增长,实际上, 财政消费性支出基本上等同于政府消费,他们的结论意味着政府消费支 出的扩大有碍经济增长 1。张海星利用 1981-2001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 析,发现在 gdp 增长率与行政管理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 负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在 gdp 增长率与政府消费支出之间存在负相 关关系 2。 ( (四四)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在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影 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得出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结论。在 此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确定了在适度政府规模的前提下, 以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方向,以求为优化政府规模促进经济增 长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第二部分是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实证关系研 究。在这部分,使用理论研究结论,建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数量关系 模型,并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计量分 析,预测中国的最优政府规模。实证分析的结果是中国政府最优规模为 21.2%;第三部分是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在这部分,主要对我国的基 本建设、科学研究、教育、公共卫生和行政管理等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并通过与国际数据的比较,为优化我国的政府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提供 实证的依据。 1 郭庆旺等,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年第 11 期 2 张海星,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 投资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6 一一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 (一一) )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 在以往的文献中,专门讨论政府规模的很少。由于政府规模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范围,而政府职能范围的变化反映了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献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来讨论政 府规模。 1.1.有限型政府论有限型政府论小政府论。小政府论。 在众多的经济学流派中,从古典经济学派到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 期学派等主流学派都反映出这一理论观点和思想倾向。 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看来,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效 率,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市场机 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足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促进分工的发展,提 高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凡是试图影响私人自由 配置资源的政府活动,无论是这些活动是行政方式的,还是法律方式的, 还是经济方式的,都会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给经济带来扭曲,不利 于经济的增长。这种思想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第四 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集中得到了体现。斯密认为,通过行政和法律 手段限制外来商品的输入或者以退税、奖励金和订立通商条约等形式奖 励国内商品的输出,所获得的利益是局部的、短期的。从全局和长期的 角度来看,这些干预经济的活动对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是有害的。关于政 府在经济当中的职能,亚当斯密将其限定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本 7 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二是“设立一 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以保护私人财产;三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 机关和公共工程”为商业和社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斯密所讲的公共 机关和公共工程是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因此, 政府的支出也主要集中于国防费、司法行政费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教 育支出等几个方面。斯密指出,政府支出的数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增加,但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开支规模则应该有所节制。除了国防费应 由政府全部负担外,司法行政费和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的费用应视其影 响的范围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分担。如果受益人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则 这些费用应由政府支出,如果费用的支出只是为了社会局部的利益或部 分人的利益,则费用应由其直接受益者支付。 在现代经济学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通过对货币 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提出了政府作用非常有限的论点,并主张采取控制 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弗里德曼 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了政府机构的庞大化,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经 济的低速增长。在他看来,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充当规则制定者和裁 判员的角色,从事于一些市场本身所不能从事的事情,即:决定、调解 和强制执行游戏规则,其职责范围必须具有限度, “它的主要作用必须 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以免受到来自大门外的敌人以及来自我们同胞们的侵 犯:保护法律和秩序,保证私人契约的履行,扶植竞争市场”2。 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主张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们认为,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 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 254、272、284 页 2 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 5 页 8 的经验和变化。在理性预期状态下,人们预料到政府扩张性的财政和货 币政府策会产生通货膨胀,并作出相应预防措施和对策,从而使政府的 经济政策不能有任何效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 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 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 从有限型政府的观点来看,除了保护产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提 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之外,政府对经济的主动干预是有害的。这种观点反 映到到政府规模上就是主张建立小政府。 2.2.干预型政府干预型政府大政府论大政府论 这类观点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维持市场秩序,充当 市场活动的监护人,而且要采取“积极行动”克服市场缺陷,影响和改 变市场条件,即通过政府有目的地行使职能去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 荣。 20 世纪初,以英国剑桥学派重要人物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与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不一致的市场外部性理 论,并将市场局限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加以研究。他 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 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者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这是因为 存在着市场的外部性,包括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两种情况。在存在市 场外部性的条件下,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需 要国家发挥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作用,通过立法、税收、补贴和公共投资 等措施,协调私人经济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资源配 置的最优化。庇古强调的是社会的福利,认为政府的介入会使社会福利 9 大大增加。 1929 年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凯恩斯采取了与以往经济学中供给分析不同的 方法,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认为经济中就业量与国民收 入量均取决于有效需求。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当中,由于三大心理定 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 的存在,总需求水平经常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 凯恩期主张通过增加政府的支出规模来弥补社会总需求不足以促进就业 实现经济增长。 干预型政府的观点反映到政府规模上就是主张建立大政府对经济运 行进行强有利的干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福利。 3.3.协调型政府协调型政府适度政府论适度政府论 20 世纪 70 年代后,西方国家遇到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无法解 释的“滞胀”问题,因此,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艾哈德既不赞成完全不受约 束的“自由放任” ,同时也部分否认了凯恩斯主义全面干预的思想,力 图在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寻求一条“第三条道路” 。在他看来,政 府应当反对垄断、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还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 行协调工作。特别是对私人资本不愿经营的社会事业(道路、邮电、铁 路、港口、科学研究、文化事业等)国家应进行有效的的投资经营。只 有这样,国家才能通过规定的经济运行的一些必要制度的实施,使市场 经济充分发挥作用。 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派,强调采取宏观政策管理的必要性和微观 10 市场的协调作用。这一学派的重要特点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 “混合经济” ,就是既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有政府机制的作用的经济, 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共同对经济过程施加影响的经济。萨缪尔森是对 政府公共支出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之一,其公共支出理论的基础是公 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外部性,它们的收益是 不可分割的,为额外一个消费者提供这种收益的边际成本为零,排除不 付费的消费者获得这种收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管消费者是否为公共产 品付费,他们都能从公共产品中获益,所以潜在的购买者不具有显示他 们的真实偏好的激励。结果是,市场需求将不足以为生产者提供充分的 收入以补偿他们的成本。简而言之,从市场无法提供由于边际社会收益 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的产品这种意义上来讲,市场将会失灵,因此需要政 府做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来弥补市场失灵。 斯蒂格里茨认为,市场和政府都不是完美的,需要二者的结合。一 方面,市场失灵具有普遍性, “只要信息是不完善的,或市场是不完全 的基本上往往如此那么市场就达不到约束条件下的帕累托效率。 ”1他 认为,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等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干预市场以提高 整体福利水平提供了空间。他主张,对市场失灵不能靠“自愿联合”或 “协商解决” ,而要靠政府调控。因为政府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有两 个显著特点:一是它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二是它具有超经 济的强制力,这使其在纠正市场失灵时具有交易费用优势。为此,他认 为,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配置。另一方面斯蒂格里茨 也认为,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样有一定的弊端,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 是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不完全信息影响了政府决策的准确性,不 完全市场则制约着政府调控的效率。 1 斯蒂格里茨,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9 页 11 协调型政府理论并不否认市场有效率的一面,只是认为市场会在某 些领域失灵,因此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是对市场机制的 一种补充。这种观点反映到政府规模上,就是主张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适当干预经济运行。 ( (二二) )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1.1.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从有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派对于市场 机制的有效性的看法存在分歧,从而对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也存在 着不同看法。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1)行 政和法律手段。其中主要包括提供国防、行政、司法等公共产品以保护 产权,维持社会秩序,制定和维持市场竞争规则;通过限制垄断、价格 管制等方式矫正“市场失灵” ,优化资源配置。(2)经济手段。其中主要 包括提供经济发展必需的交通、通讯、能源、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 共产品;通过向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税或向造成外部经济的私人进 行补贴来矫正“市场失灵” ;通过财政支出的扩张或紧缩来使社会总需 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框图(图 1,见下页)来说明 政府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活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无论是行政、法 律的手段还是经济的手段,政府的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财政支出为基础。 政府规模实际上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活动的数量。所以,政府影响 经济增长的机制实际上可以被看做政府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12 2.2.不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限型政府理论认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效的,只要政府的职 能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保护产权,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定 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并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经济就会在市场机制的 作用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增长。虽然干预型政府理论与协调 型政府理论认为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效的,但并没有否认上述的政府 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点与有限政府理论的认识是一致的。政府 的这些职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有限型政府理论中政府的全部职 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产权是保证市场经济不至于 混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政府利用国家暴力保证经济产权才能激发社 会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市场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 明确的产权并有着稳定的预期。维护社会私有产权,保障私人部门的投 资利益并使其有着稳定的预期,提高了私人部门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 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政府制定 的法律法规在于制定一套社会成员都认可的“游戏规则” ,使人们能够 依据这些规则来预期别人的活动,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风险。政 府的行政、司法活动为交易风险提供最后的救济手段,尽量减少损失; 必要的公共产品(主要指工商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可以为私人部门投 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刺激私人投资动机。所以说, 有限型政府理论主张的政府职能虽然有限,政府规模虽然小,但对于经 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有限型政府理论,政府规模应保证政府履行核心职能。政府规 模过小时,财政支出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对于产权保护、社会秩 序、经济秩序以及公共产品的要求,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当保护私有 13 产权的法律制度和司法行政机构力量微弱甚至缺失时(政府规模过小的 极至状态,即无政府状态),社会中的强者就可以任意掠夺弱者的财产, 那么就没有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激励。由于没有政府来组织提供交通、 政 府 行政、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矫 正 “市 场 失 灵” 提供必 要公共 产 品 通过财政支出 数量变动调节 社会总需求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对市场的主动干预 保护产权、维持 社会秩序、制定 和维持市场竞争 规则 矫正市 场失 灵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 实现经济增长 图 1 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通讯、能源、科技教育等公共产品时,私人交易的成本就会很高,从而 降低其从事经济活动的欲望。此外,由于没有政府来组织可以信赖的市 场交换制度和设施,人们也就无法通过交换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14 干预型政府理论和协调型政府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是有效的, 市场也会失灵。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垄断、外部性、信息不 完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现象经常存在,而且市场机制并不能总是保 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对市场进行 干预,矫正“市场失灵” ,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可能实现经 济长期稳定增长。不同的是,干预型政府理论过于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性,而协调型政府则注意到了政府也会失灵,认为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 损害经济增长。 政府职能除了需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矫 正“市场失灵” 。当政府对于“市场失灵”的矫正超过必要的限度时, 就会破坏市场机制固有的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 响,这种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1)随着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比如说,当经济中基础设施水平非常低时,新增的基础设施会对经济增 长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增加的基 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减弱;当基础设施水平超过经济所要求 的水平,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挤出效应的存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挤出效应” ,是从总需求 的角度而言,一般是指由于政府规模扩张造成收入的增长,引致了货币 需求的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的话,则会引起市场利率上升进而抑制 私人投资增长而造成社会总需求的减少。 (3)税赋的过重负担。一般来说,政府需要通过提高税赋水平来扩 张政府规模。过高的税率会降低私人部门对投资活动的利润预期使其投 资激励减弱,在减少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降低资本积累率水平,减少经济 的供给能力,因而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15 (4)政府活动的低效率。政府规模的扩大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政府活 动来完成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成本-收益约束弱化等原因,这些政 府活动本身可能存在着低效率,所以如果政府规模扩张到经济增长所必 需的范围必然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5)寻租或避租活动的存在。政府规模扩张意味着政府掌握的社会 资本增加,政府配置资源的政策会调整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 那么有关利益集团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争相采取各类寻租或避 租活动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些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消耗,是一种社会资源 的浪费,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政府规模过大对经济增长也是有害的。那么,政府规模 的上限是什么呢?理论上,可以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确定。与私人配 置资源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不同,政府配置资源的原则是社会利益最大化, 其约束条件是政府活动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政府影响经济增 长的经济活动直接表现为财政支出,行政和法律活动也必须以财政支出 作为基础。财政支出构成了政府活动的成本。当政府活动的边际成本小 于其所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时,扩大政府规模可以增加社会总收益,对 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当政府活动的边际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社会 边际收益时,扩大政府规模就会降低社会总收益,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不 利的。 以上分析表明,只有处于一定范围之内的适度的政府规模才有利于 经济增长。 3.3.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倒 u”u”形曲线关系形曲线关系 1 1 只有适度的政府规模才有利于实现最优经济增长,过小或过大的政 16 府规模 都是有害的。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 存在着“倒 u”形曲线关系。当政府规模为 0(无政府状态)或 100%(纯 粹计划经济)时,经济增长都是低效率的。当政府规模比较小时,即实 际政府规模 g 小于 g*时,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此时,逐 步扩大政府规模,增加用于产权保护、维持社会经济和经济秩序的支出 和用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社会秩序越来越稳定,人们的私有财产得到更 好的保护,市场竞争更加有序,公共产品逐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 们从事经济活动和投资的动机增强,经济的供给能力逐渐增强,实现经 济增长。当政府规模达到 g*时,经济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率 g*。当政府规 模超过 g*时,市场机制受到扭曲,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对经济增长产出负面影响。 政府规模 g 经 济 g* 增 长 率 g 0 g* 100% 图 2 经济增长与政府规模的关系 1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国外学者 armey 的有关研究成果。转引自 richard.vedde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working paper for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 17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把政府引入具有不变规模收益的“ak”线性 增长模式中,提出了一个以政府支出为中心的内生增长模式,其研究结 果表明,政府活动与私人投入一样具有生产性作用,它和私人投资之间 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如果没有政府支出的相应增加,则生 产关于私人投入就会面临递减收益,相反,如果政府活动介入,经济就 具有规模不变收益,进而长期经济增长就有了可能性。该模式探讨了政 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也是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倒 u”型曲线关系,当政府支出规模较小时,经济增长随着政府支出规模 的增加而增加,当政府支出规模较大时,经济增长随着政府支出规模的 增加而下降 1。 ( (三三)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适度的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 从财政支出总量而言。财政支出里是有很多分类的,在适度规模的前提 下,财政支出用于哪些方向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呢?这需要从经济增长的 因素开始分析。前人已经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 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都启发了本文的研究。 这里我们简要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 1.1.物质资本物质资本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劳动 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而增加生产性劳 动完全取决于把这种劳动推动起来的资本的增加即物质资本的积累。斯 1 参见谭崇台主编,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94 页 18 密强调劳动分工对于国民财富增加的重要意义,他指出, “劳动生产上 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 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虽然亚当斯密简单地把分工的起因在于人类共 有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在他的劳动分工思想 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后来得到充分发展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思想的萌 芽。也许是受到斯密的劳动分工起因于自然倾向的思想的影响,在后来 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中所隐含 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反而把视线集中在物质资本积 累上面。从李嘉图到哈罗德多马,很多人都把物质资本积累视为经济 增长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2.技术知识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增长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个矛盾是,从理 论上讲,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将使长期的经济处于停滞,而经济现实 却是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1957 年,索洛在利用自 1909 年1949 美国的有关统计数字进行了 实证分析。他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人均产出增长了约 一倍,其中只有 12.5%可以用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增加来解释,还有 87.5%无 法用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增长来解释。索洛将这部分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 为技术进步,由此确立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并提出提出了 一个经济增长率分解式:g=ga+gl+gk, 其中,g 表示经济增长率,ga 表示技术进步率,gl 和 gk分别为劳动和物质资本的增长率, 和 为 参数,分别表示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此式表明,经济增长率不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 5 页 19 但与劳动和物质资本的增长率及其产出弹性有关,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率 1。 索洛等人虽然注意到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却把技术进步 当做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对于技术进步的路径也没有给出解释。在索 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式中,技术进步率是一个无法把握的东西,只能通 过统计分析来得出,至于技术进步率是如何生成的,其高低由何种因素 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知识是投资的副产 品,提高一个厂商的资本存量会导致其技术知识存量的相应增长,而且 知识具有“外溢效应” , 即每一厂商的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其它厂商可 以零代价或很低的代价获得。内生增长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技术知识 不仅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随着技术知识的积累,即使同样的投 入要素也可以以多样的形式加以组合,由此带来边际生产力递增的无限 空间,从而克服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与长期经 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长期增长 2。 3.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除了重视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强调人力 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舒尔茨开创性地认为人力资源是具体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 的。劳动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工作的能力和熟练程度、劳动者的 技术水平,它是通过投资而形成并起着生产性作用的。人力资本体现在 人的身体之中,以知识、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积累越多,效率和收益 越高。同技术知识一样,人力资本也存在着“外溢效应” 。一国人力资 1 参见余永定等主编, 西方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62-663 页 2 参见谭崇台主编,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三编有关内容 20 本积累越多,即劳动者科技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其劳动的边际生 产力就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快。此外,人力资本还通过对物质资本的 能动作用、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而促进经济增长。 4.4.制度制度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诸如受教育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等因素, 是经济增长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理论所要解释的事实,而不是增长的原 因。真正影响经济增长的是制度。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的思想是,制度是 一组正规的法令规章和非正规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可 以影响市场运作,决定市场机制的效率,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