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doc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设计[三维UG][24张CAD图纸+文档]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设计[三维UG][24张CAD图纸文档].zip
毕设论文.doc---(点击预览)
摘要目录.doc---(点击预览)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设计.doc---(点击预览)
三维装配图.png---(点击预览)
3D-model
CADDAOTU
dangsijia
bang.prt
dangsijia.prt
Dangsijia_asm1.prt
FenTIShiZhuiDuTou
FenTIShiZhuiDuTou1_asm1.prt
FenTIShiZhuiDuTou2_asm1.prt
FenTIShiZhuiDuTou3_asm1.prt
FenTIShiZhuiDuTou_asm1.prt
ZDTdaogui1_model1.prt
ZDTdaogui2_model1.prt
ZDTlianjieban_model1.prt
ZDTtuoban1_model1.prt
ZDTtuoban2_model1.prt
ZDTzhongtuoban_model1.prt
YaSiLun
BShuangBianDaoLun_asm1.prt
DanBianDaoLun_asm1.prt
daodainjueyuantaogan_model1.prt
daodiankuai.prt
daolun_model1.prt
DBdaolunzuo2_model1.prt
DBdaolunzuo3_model1.prt
DBdaolunzuo_model1.prt
diaodiangan.prt
ShuangBianDaoLun_asm1.prt
ShuangBiandaolun_model1.prt
XJdaobiandaolun_model1.prt
XJdaolunzuo1_model1.prt
XJdaolunzuotougai_model1.prt
XJdaosilunluomu_model1.prt
XJyasijia_model1.prt
XJyasilungudingzhou_model1.prt
XJyasilunzhutao_model1.prt
YaSiLun_asm1 - 副本.prt
YaSiLun_asm1.prt
YSLluosai_model1.prt
Admi125CB37A1f5u.prt
chilunxiang_model1.prt
chuangshen_model1.prt
dachi_model1.prt
dadailun_model1.prt
daogui1_model1.prt
daogui2_model1.prt
dianjisi.prt
dianji_model1.prt
dianpian.prt
dp.prt
GB-T119.1-2000,12x22.prt
GB-T119.1-2000,4x30.prt
GB-T119.1-2000,6x16.prt
GB-T119.1-2000,6x35.prt
GB-T119.1-2000,6x40.prt
GB-T119.1-2000,6x50.prt
GB-T119.1-2000,6x60.prt
GB-T276_160000-1994,16003.prt
GB-T276_160000-1994,16004.prt
GB-T276_60000-1994,608.prt
GB-T276_60000-1994,6203.prt
GB-T276_60000-1994,624.prt
GB-T292_AC-1994,7004_AC.prt
GB-T301_51000-1995,51104.prt
GB-T41-2000,M10x1.5.prt
GB-T41-2000,M6x1.prt
GB-T5287-2002,M5.prt
GB-T6170_F-2000,M12x1.75.prt
GB-T6170_F-2000,M6x1.prt
GB-T6172_1-2000,M4x0.7.prt
GB-T70.1-2000,M1.6x2.5.prt
GB-T70.1-2000,M10x30.prt
GB-T70.1-2000,M16x40.prt
GB-T70.1-2000,M4x12.prt
GB-T70.1-2000,M4x16.prt
GB-T70.1-2000,M4x30.prt
GB-T70.1-2000,M5x10.prt
GB-T70.1-2000,M5x16.prt
GB-T70.1-2000,M5x8.prt
GB-T70.1-2000,M6x10.prt
GB-T70.1-2000,M6x16.prt
GB-T70.1-2000,M6x25.prt
GB-T70.1-2000,M6x45.prt
GB-T70.1-2000,M8x12.prt
GB-T70.1-2000,M8x25.prt
GB-T70.1-2000,M8x30.prt
GB-T70.1-2000,M8x40.prt
GB-T70.1-2000,M8x45.prt
GB-T818_Z-2000,M5x0.8x20.prt
GB-T848-2002,M1.6.prt
GB-T848-2002,M10.prt
GB-T848-2002,M5.prt
GB-T848-2002,M6.prt
GB-T848-2002,M8.prt
GB-T95-2002,M10.prt
GB-T96_1-2002,M5.prt
GB5281-85,8x30.prt
GB5281-85,8x50.prt
GB71-85,M4x10.prt
GB7244-87,8.prt
GB835-88,M4x25.prt
GB838-88,M5x20.prt
GB838-88,M6x35.prt
GongZuoTaiZP_asm1.prt
gongzuotai_asm1.prt
GZTluomuzuo_model1.prt
GZTqudongzuheZJ_asm1.prt
GZTsigang1_model1.prt
GZTsigang2_model1 -.prt
GZTsigang3_model1.prt
GZTsigangluomu_model1.prt
jian1_model1.prt
jian2.prt
kedupan_model1.prt
lianzhouqi1_model1.prt
lianzhouqi2_model1 .prt
lizhouqikuai_model1.prt
lizhu_model1.prt
shangtuoban_model1.prt
shangxianjia_model1.prt
shoulun1_model1.prt
shoulun2_model1.prt
shoulun3.1_model1.prt
shoulun4_model1.prt
shoulun5.1_model2.prt
shoulun5_model1.prt
shoulun_asm1.prt
sigangzu2_asm1 - .prt
sigangzu_asm1.prt
sitonggai_model1.prt
sitong_model1.prt
SJSG_model1.prt
STAZB_model1.prt
STDJ_model1.prt
STjian1.prt
STjian2.prt
STZCB1_model1.prt
STZCB2_model1 .prt
STZCJG_model1.prt
STzhou1_model1.prt
SXDj_model1.prt
TJZCB_model1.prt
wangaiban_model1.prt
xianjia1_model1.prt
XianJiaZPZJ_asm1.prt
XianJiaZP_asm1.prt
xiaochi_model1.prt
xiaodaolun_model1.prt
XJjuxingdaogui2_model1.prt
XJjuxingdaogui_model1.prt
XJLZkedupan_model1.prt
XJsaitie_model1.prt
XJshengjiangsimu_model1.prt
XJshoulun_asm1.prt
XJzhouchenggai_model1.prt
YSchuandondluomuZP_asm1.prt
YSchuandondsidangZP_asm1.prt
YSchuandondZP_asm1.prt
YScuandongjian.prt
YSdaoguibaochijia_model1.prt
YSdaoguiBCJ_model1.prt
YSdianpian.prt
YSDZ_model1.prt
YSJGZP_asm1.prt
YSsigang_model1.prt
YSsimutiejiao_model1.prt
YSsitongzuhe_asm1.prt
YSTBDGnc_model1.prt
YSTBDGwc_model1 .prt
YSTB_model1.prt
YStiaozhengluomu_model1.prt
YStongluomu_model1.prt
YSzhouchenggai_model1.prt
YSzhouchengzuo_model1.prt
YSzhoutao_model1.prt
YunSiZP_asm1.prt
zhongtuoban1_model1.prt
zhou2_model1.prt
zhouchengai_model1.prt
zhouchenzuo_model1.prt
zhouchen_model1.prt
ZongZhuang_asm1.prt
zzzzz_asm1.prt
外文翻译
上拖板-A1.dwg
上线架2-1-A1.dwg
下线架-A0.dwg
丝杠.dwg
中拖板-A1.dwg
升降丝杆.dwg
双边导轮.dwg
大齿轮-A3.dwg
导电组件.dwg
小齿轮-A4.dwg
工作台装配图-A0.dwg
工作台驱动组合.dwg
总装图.dwg
立柱.dwg
线架装配图.dwg
运丝丝杠.dwg
运丝丝筒1-2-A3.dwg
运丝丝筒组合-A3.dwg
运丝主轴1-1-A3.dwg
运丝传动组件.dwg
运丝底座-A1.dwg
运丝装配-A0.dwg
运丝装配顺--A0.dwg
齿轮箱-A3.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377064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1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01-25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三维UG 24张CAD图纸+文档 快走 电火花 切割 机床 设计 三维 ug 24 cad 图纸 文档
资源描述:

【温馨提示】 购买原稿文件请充值后自助下载。

以下预览截图到的都有源文件,图纸是CAD,文档是WORD,下载后即可获得。


预览截图请勿抄袭,原稿文件完整清晰,无水印,可编辑。

有疑问可以咨询QQ:414951605或1304139763


摘 要

   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是我国的发明创造,其结构简单、性价比高,己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具有无切削力,工件材料硬度对可加工性影响不大等优点,因此能适合各种特殊性能的材料和各种复杂表面及微细、精密、薄壁以及低刚性零件,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在脆硬材料的切削及加工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随着制造技术的提升,要求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所以研究具有高附加值、应用性很强的CNC控制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对使用性能,工作原理的分析和了解,将其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先选取标准件和校核主要部件,再利用UG三维软件进行综合实体设计,CAD做最后的出图修改,完成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设计。


关键词:电火花线切割;硬脆材料;机床设计;结构

Abstract

After lot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thods on modeling of wire EDM process,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s an attempt at modeling. WEDM has advantages of no cutting force and little effect on process ability, which caused by the workpiece material’s hardness. Electric discharge wire-cutting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he field of Tooling and Machining of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As improving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igh precession and efficiency of WEDM is needed. Therefore, study on the WEDM of high added value and strong applied CNC control system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s imperative. In the focus of the high speed wire-cutting machine, the article h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for its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performance and work principle, made it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And select the standard parts and check the main components, then use UG three-dimensional software to comprehensive the physical design and CAD drawing software to final changes made to complete the design to the high speed wire-cutting machine.


Key words: Electric discharge wire-cutting;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Machine design; Structure

目 录


1 绪论 1

1.1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 1

1.1.1  国外切割设备发展过程及现状 1

1.1.2  我国切割设备的现状 5

1.2  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7

1.2.1 基于PC的数控系统的开发 7

1.2.2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运用 8

1.2.3 机床设计的改善 9

1.2.4 多次切割工艺的应用 10

1.2.5 结论和展望 11

2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内容及研究 12

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 12

2.1.1 电火花线切割正常加工必须具备的条件 12

2.1.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 13

2.1.3 电火花线切割的应用范围 13

2.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的特点 14

2.2.1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的分类 14

2.2.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的基本组成 14

3 UG软件介绍 16

3.1 UG的主要技术特点 16

3.1.1  集成的产品开发环境 16

3.1.2  全局相关性 16

3.1.3  并行协同工作 17

3.1.4  满足客户需要的开放式环境 17

3.2 UG的主要应用模块 17

3.2.1  Gateway(基本环境) 18

3.2.2  Modeling(建模) 18

3.2.3  Shape Sdutio(工业产品造型) 18

3.2.4  Drafting(制图) 18

3.2.5  Manufacturing(加工) 18

3.2.6  Structures(结构分析) 19

3.2.7  Moldflow Part Adviser(注塑模分析) 19

3.2.8  Motion(运动分析) 19

3.2.9  Sheet Metal(钣金设计) 19

3.2.10  Routing (管道) 20

3.2.11  Wire Harness(布线) 20

3.2.12  Assemblies(装配) 20

3.2.13  Knowledge Fusion(知识融接) 20

3.3 UG与Pro/e的比较 20

4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设计的方案确定 24

5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的设计 28

5.1 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的结构 28

5.2 传动机构: 29

5.2.1  储丝筒 30

5.2.2  联轴器 30

5.3 导丝机构: 30

5.3.1  导丝架 30

5.3.2  导轮部件结构 31

5.3.3  导轮运动组合件的结构 32

5.4 XY工作台 32

6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主要参数计算 33

6.1 确定储丝筒基本尺寸 33

6.2 主电动机的选择 33

6.2.1  选择要点 33

6.2.2有关计算: 34

6.3 电动机联轴器的选择 35

6.3.1  常用联轴器特点 35

6.3.2  有关计算 35

6.4 丝杠的选择和计算 36

6.4.1  确定丝杠的相关参数 36

6.4.2  相关计算 36

6.4.3  确定丝杠副代号 38

6.5 同步带及同步带轮的选择及计算 38

6.5.1  选定同步带 38

6.5.2  选定同步带轮 39

6.6 工作台的设计 40

6.6.1  工作台选材 40

6.6.2  相关计算 40

6.7 步进电机的选择 41

6.7.1  与丝杠联接的电动机确定 41

6.7.2  有关计算 42

6.8 工作台导轨的选择 45

7 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 49

7.1 标准件费用 49

7.2 材料费 51

7.3 工资 52

7.4 总成本估算 53

8 结 论 54

9 参考文献 55

10 致谢 57

附录A  英文原文 58

附录B  中文翻译 74



绪论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wire cut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简称WEDM)是线电极电火花加工的简称,是电火花加工的一种,有时又称线切割,属电加工范畴,是由前苏联拉扎林科夫妇研究开关触点受火花放电腐蚀损坏的现象和原因时,发现电火花的瞬时高温可以使局部的金属熔化、氧化而被腐蚀掉,从而开创和发明了电火花加工方法。线切割机也于1960年发明于前苏联,我国是第一个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

   被切割的工件作为工件电极,钼丝作为工具电极,脉冲电源发出一连串的脉冲电压,加到工件电极和工具电极上。钼丝与工件之间施加足够的具有一定绝缘性能的工作液.当钼丝与工件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在脉冲电压的作用下,工作液被击穿,在钼丝与工件之间形成瞬间放电通道,产生瞬时高温,使金属局部熔化甚至汽化而被蚀除下来。若工作台带动工件不断进给,就能切割出所需要的形状。由于贮丝筒带动钼丝交替作正、反向的高速移动,所以钼丝基本上不被蚀除,可使用较长的时间。它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例如冲裁模的凸模、凹模、凸凹模、固定板、卸料板等,成形刀具、样板、电火花成型加工用的金属电极,各种微细孔槽、窄缝、任意曲线等,具有加工余量小、加工精度高、生产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已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已占电加工机床总数的60%以上。

   1960年,苏联首先研制出靠模线切割机床。中国于1961年也研制出类似的机床。早期的线切割机床采用电气靠模控制切割轨迹。当时由于切割速度低,制造靠模比较困难,仅用于在电子工业中加工其他加工方法难以解决的窄缝等。1966年,中国研制成功采用乳化液和快速走丝机构的高速走丝线切割机床,并相继采用了数字控制和光电跟踪控制技术。此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数字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次切割工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切割速度和加工精度。


内容简介:
外文翻译资料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控制、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1.1 数字化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1.2 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 模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1.4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1.5 人性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1.6 微型化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 集成化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1.8 带源化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1.9 绿色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由于钢铁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于钢铁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2.2 分布式控制系统(CS)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2.5 现场总线技术(BT)现场总线技术(ie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 交流传动技术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设计[三维UG][24张CAD图纸+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377064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