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汉语.doc_第1页
数字化时代汉语.doc_第2页
数字化时代汉语.doc_第3页
数字化时代汉语.doc_第4页
数字化时代汉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时代汉语文学的艺术感觉与思维所属栏目 大会论文一 作者:彭松乔发布时间:2004-7-19 15:28:06 点击数:622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内容摘要: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相互作用,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汉语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强劲冲击。汉语文学如要达到审美诗性对数字技术理性的超越,就必须尽快掌握数字化时代人们的艺术感觉和思维变化特征,适时地进行文学范式的调整。只有富于时代特色的良好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才可重铸汉语文学的辉煌。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汉语文学 艺术感觉 思维方式 随着电脑、互联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空间为要素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正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机制进行着一场从生存方式到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革命。在这个由人机对话而搭建起来的数字化平台上,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已经由单一的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相互作用,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中感觉世界时,他会感觉到时而空间与在场相融合,时而空间与在场相分离,在场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被在时间或空间意义上缺场的东西所取代。数字化时代正以微电子技术主导下“真”“假”重构的特殊方式拆解着我们曾经在农耕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里可以直观把握的现实世界,同时,它又以时间上光的速度和空间上全球化的无限广阔界面,给人类提供了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认知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另一个虚拟世界。 这一数字化时代深刻变革的社会现实,正在日益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曾经习惯的各种固有文化成规,有人以这一变化的虚拟生存为着眼点,将这一转变概括为虚拟化、话语霸权、视像化、空间化、代码化和非人化1,这虽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却基本上把住了数字化时代的脉搏。面对这一人类生存方式和把握世界方式转型的冲击,汉语文学究竟应该怎样在数字化文明造就的二重生存界面中迅速找到自己的文学话语空间,并走出以读写文本为主转入以视听文本为主这一文化媒介变革时期的艺术生存困境,进而重新建构起以汉语符号特性为基础的诗性魅力?这是摆在每一位关心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前景的理论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诗学课题。要回答这一新的时代课题,答案自然有很多,但我以为,初步了解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感觉与思维变化规律,进而实现汉语文学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的转型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一 就艺术感觉而言,众所周知,在人类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人的感觉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动物的感觉源于本能,被自身和对象的特性所束缚有所不同,人的感觉可以突破这些束缚,可以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种自由的感觉方式,使人得以确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一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审美感觉的历史发展时所指出的那样:“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p22),因而“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3(p37)。正因为如此,在文学艺术中是否表现了良好的艺术感觉,就成为决定其审美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漫长的农耕社会文明曾经为汉语文学培育出了非常美妙的艺术感觉。不说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对琵琶之声穷形尽态的感觉描绘,也不提刘鹗老残游记中那以“看得见声音”的方式对黑妞和白妞歌声妙绝千古的感觉渲染,这些经典段落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我们随便打开一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能从中发现一些精彩的艺术感觉片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中这般对母子亲情的切肤体验;“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粒粒莺歌溜的圆。”汤显祖牡丹亭中这番对莺歌燕语的特有通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中这种对时光易逝的惆怅与敏感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说一声: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感觉真是太好了!进入近现代以来,虽然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变迁等许多复杂原因一度曾导致我们的文学艺术中出现过“假、大、空”盛行、艺术感觉钝化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汉语文学的艺术感觉依然散发着美妙的诗性魅力。无论是鲁迅笔下对人物的漫画式感觉描绘,还是废名、沈从文笔下对自然景观的风俗美感,抑或是阿城、莫言、苏童们笔下的先锋式艺术感觉表达,他们都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以读写文本为媒介主体的文化背景下为汉语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审美血液。 必须指出的是,汉语文学这种良好的艺术感觉,毕竟是在农耕文明和传统的工业文明中可以直观把握的现实世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数字化时代而言,它是以真切的在场感和时空同构为基础的,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而,无论是自然界的朝晖夕岚、断梗飘蓬、絮影陌头、雁落平沙,还是人世间的君子好逑、煮豆燃箕、赤壁鏖兵、断桥寻梦都是可以直观把握的,是作家和诗人在真切的现实中去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社会而产生的真切感觉。它是产生于实在世界基础上的,不管这种感觉有多么复杂,它都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也都是可以用纯洁的汉语话语来表达的。然而,在数字化社会来临后,汉语文学中这种美妙的艺术感觉正在日渐衰微,“某些文字的修辞与表意策略正在丧失往昔的魅力,一些文字固有的内涵将在多媒体技术中逐渐消逝”4(p94),数字化社会的虚拟性正在对“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古典诗性话语构成严重威胁,它以强大的新感性方式销蚀汉语文学掌握世界所特有的良好艺术感觉。这一转变主要是由数字化时代人机对话的特殊虚拟实践活动带来的。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传统实践方式不同,这种虚拟实践是使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新型实践方式,其实践的对象是信息,中介手段是由电子形成的一连串的“0”与“1”数字或“数字包”,实践过程是将信息内容按一定程序加工和储存,实践的结果可以直接展现在虚拟空间里,并以电、磁、光的方式迅速传播。这种超越了物理空间的纯粹形态的虚拟实践,正在强有力地改变着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由虚拟实践与传统实践双重建构而产生的“虚实相生”的新型实践模式必然带来人们感觉世界方式的变化。从汉语文学活动来看,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切地感受到: 其一,网络写作方式造成了创作主体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疏离,从而有可能动摇汉语文学良好艺术感觉的根基。在传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是从感受生活开始的,对生活独到的感受是决定其创作成败的关键,因而需要作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有时甚至一部作品的创作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打磨,这使得作家容易在对生活进行审美观照时获得良好的艺术感觉。古代作家如曹雪琴写作红楼梦时漫长的人生体验过程,现代作家如赵树理和柳青扎根乡村、深入生活的独特创作方式都充分说明了:亲近生活,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对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要!但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家这种获取艺术感觉的自在方式。网络社会的写作需要作者以快速获取信息,快速传播信息为创作的支点,你写得慢,作品就可能没有人购买,艺术上就可能难以为继。因而,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在许多作家那里就成为一条快捷的信息渠道,一条“催生”新型文学艺术的“捷径”。“我曾经说:我不行了,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去了,我没有东西可写了。我快要急疯了。但终于还是以每天一篇的速度,把稿子交给编辑。只有写,硬着头皮写,这是唯一的路,而且要准时无误地将稿子投递到编辑的信箱里”5。曾获得“榕树下”网站第一期“文学大赛”小说组第一名的尚爱兰对自己窘迫写作状态的这段描述虽然不一定能代表当下全部创作状况,但却道出了网络时代的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根本不同之处。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创作主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进而从根基上动摇汉语文学良好的艺术感觉。 其二,网络上的文字与影像、声音相链接的艺术超文本(hypertext)形式必将全面增强对人的感觉系统的刺激,从而使艺术接受主体日益弱化对汉语文学这一单面文字产品进行咀嚼的耐心,并最终导致对语言艺术良好感觉的钝化。例如,“k是一个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男子,深蓝色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十分性感。除了偶尔的便秘,他有良好的健康记录。”如果这句话是一个小型的超文本,那么人们可以轻易地突破线性的文本逻辑而进入意义繁复的空间。只要使用鼠标点击诸如“肌肉”、“性感”或者“便秘”这些关键词,人们就会跃入另一新文本新的文本可能是对于上述内容的阐述,或者是图片展示。当然,人们还可以在新的文本中另外选择一些关键词予以点击,于是第三层的文本又会出现4(p97)。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那些“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单面文字感觉,还有多少人会去仔细品味呢?追求视像化、声音化、行为化、空间化和动感化,青睐视觉快感,这些数字化时代人们把握艺术的特有方式无疑会弱化对传统语言艺术的良好感觉。 其三,数字化时代快餐式的艺术生产和消费模式,使汉语文学在传播过程中来不及对审美感觉的消化就直接进入文化市场,文学正逐渐蜕变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当前生活的这样一个由数字技术构筑的感觉浮躁时代里,相当一部分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情怀为欲望话语所代替,理想的追求为及时行乐所覆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正成为一些文学活动主体真实心理的写照。只要你想让作品进入市场,一切都会身不由己。张炜的小说能不忆蜀葵的出版就很能说明问题,尽管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反消费主义倾向的作家,但出版社在他的小说封面上所做的广告性质的“内容提示”还是表现出强烈的消费主义欲望诉求:“桤明的幸福家庭有多可靠/淳于与陶陶姨妈是否乱伦/一场爱情的热病到底能烧多久/一位天才艺术家的秘史与传奇/无人能比的缠绵悱恻/熔化顽石的涓涓柔情”,对此做法,张炜只好无可奈何。无论是谁,只要你不拒绝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你就必然会打上数字化时代消费文化的印记。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往往来不及对汉语文学良好的审美感觉有所消化就在欲望的号角声中“快餐式”地一扫而过了,这必然导致人们艺术感觉的偏颇和退化。 二 就艺术思维而言,我们知道,它是人类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时特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同科学思维单纯地运用概念、推理、判断来思考世界的方式不同,艺术思维“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的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6(p359),它是主要以形象、情感、虚构的方式来掌握世界的。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讲,作为语言艺术,它又是一种诗性思维。由于“自然世界是多维的,立体的、色香味俱全的,而人类约定性语言却是一维的、线性的;自然世界是连续的整体,但人类语言是分段分节的结构单位;自然世界是无限多样、无限丰富的,而人类语言是有限而单调的,几十个音位,几千个音素,几十万个几百万个词汇单位,几十几百个句型,几十几百个修辞格,如此而已”7(p37)。因而,以语言为思维材料和作品形式的文学艺术,较之以具体物质材料为作品形式的其他艺术在思维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语言艺术家在对自然材料进行艺术掌握的同时,还需要对语言这种形式进行“二度征服”。语言本身的抽象性给文学艺术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同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一样,漫长的农耕社会文明也曾经为汉语文学孕育出了一种综合着生命的体验和文化底蕴,并以感悟为特色的诗性思维8。诗经中呈示的那“比物兴象”的运思方式;陆机文赋中提及的那“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构思谋篇;刘勰文心雕龙中论述的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思理之致”;汤显祖合奇序中赞叹的那“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的灵感妙悟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汉语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独领风骚几千年,是与良好的诗性思维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良好的诗性思维使得汉语文学创造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进入近现代以后,虽然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西方思维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一定程度的冲击,但那也只不过是动了动汉语文学诗性思维的皮毛而已,因为它的艺术生命之根汉语言并没有受到来自“他者”的动摇,汉语文学良好的诗性思维依然被广大的文学艺术家所掌握,它的生命之树依旧枝繁叶茂!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仍然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9。然而,在数字化时代里,汉语文学曾经拥有的良好诗性思维却因为数字化时代特殊的虚拟思维方式的冲击而显示出奔突无方的困惑和尴尬。那种“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艺术自信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致从容心态,正在由于汉语自身的危机和数字视像文化的兴起而显得躁动不安。所谓虚拟思维,本是人类社会早就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思维,它通过想象、联想、象征等途径,广泛地表现在宗教、神话、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活动中,其中想象是虚拟思维的重要工具。但是,数字化时代的虚拟思维毕竟不同于传统的虚拟思维,因为它是以数字技术和虚拟实践为基础的,故而在思维符号、思维空间、思维的展开模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从汉语文学活动来看,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化社会“信息互联”的全球化语境逼使汉语言由单一的民族国家符码逐步转向双重指涉,这必然影响到以汉语为思维工具的汉语文学诗性思维的变更。自从国际互联网开通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正以几何级数逐年攀升。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汉语的指涉范围由单一变为双重了:一方面它作为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载体依然保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世界多元语言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节点而指涉其他语言文化。也就是说,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尤其是和英语的关系,将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80%以上,因此英语对汉语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背景下,汉语由民族国家的符号变成一个超文本,一个互文本,这使汉语性质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汉语由从前的同质文化认同功能转向异质文化的交流功能。在这种弱势文化交流过程中,汉语似乎越来越失去自己的话语创造力,它正越来越多地借用别人的词语、说辞来装点自己的门楣。同时,也由于互联网上语言信息管制的失控,以汉语为母语的文学艺术正在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那种相对纯洁、稳定、符合规范的现代汉语正在逐渐失去由少数精英把关而构筑起来的诗意营盘。如此一来,“话语狂欢”将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文学创作中泛滥成灾。就艺术思维而言,这虽然开阔了思维的视界,但同时也使思维的质量大打折扣:“那我们大概有3*365/8137天没见当然可以算很久了。呵:)痞子那你想我吗?a.望穿秋水不见伊人来b.长相思,催心肝c.相思泪,成水灾d.牛骨鹘子镶红豆刻骨相思e.以上皆是the answer is still e呵呵:)看来她真的也累了。”(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种思维的跳跃,语言的驳杂,话语的随意性和诗意匮乏,是传统艺术思维中不可想象的。 其次,数字化时代数码视像文化的兴起,使汉语的文本符号将由低情景、单向性的印刷、影像文本变为多媒体的电子话语或叫做“拟话语”,“拟话语”最大的特点是边缘性和商业炒作。这一方面消解了书面语与口语、传统规范汉语与非规范汉语、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又逼使以语言为载体的原创文学踏上崇尚视觉文化和欲望主题的消费文化话语道路,并由此必将导致文学创作中原本具有注重语言锤炼的符号思维模式向重视画面效果的“行为思维”靠近,从而大量借鉴“行为思维”的视觉效应(此处所谓“行为思维”乃借用陈志良先生在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一文中的提法,原文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我们只好宽衣解带。我瞥了柏森一眼,笑了出来。因为他今天穿红色内裤。上台后,随着跳舞时身体的振动,柏森身上的布,慢慢松动,然后下滑。我们是手牵着手跳舞,所以柏森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手去调整那块下滑的布。我跟在柏森后面,看着他身上的布,离地30公分20公分10公分接触地面,然后我踩上去。柏森往前走,麻布却在我脚下。嗯柏森背部的肌肉线条很性感。这是我当时心中的第一个念头。轰的一声,全场爆笑。我也第一次非常自然地露齿微笑。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女评审,双手遮着脸,但仍从指缝间偷看。”(蔡智恒檞寄生)在这里,单是内容上消费主义欲望主题的视觉化张扬,就足以使我们能感受到它与传统思维方式的明显差异。 最后,数字化时代的消费文化运作方式,必将使传统文学艺术活动中备受推崇的诗性思维与带有否定色彩的逻辑思维整合起来,甚至在某种情形下作家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来开展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在传统的文学思维活动中,作家常常是排斥逻辑思维的,“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等量齐观,就会使艺术失去特征,使艺术丧失它所特有的和必备的那种作用。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理论上混为一谈,实际上会创造一些不是令人难忘的作品,尽管其中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和一切都是正确的”10(p148),格尼古拉耶娃的这一论断,可以说代表了从前整个文艺界对逻辑思维介入诗性思维的否定态度。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到来,这种观念将不得不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强烈的速度变化的感觉,时尚化的趣味,唯美主义的风格,狂欢的格调”11,这些消费社会文化的典型特征,逼迫得大多数作者不得不一开始就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考虑诸如作品的内容、受众的层次、有哪些值得炫耀的艺术卖点、是否可以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以及如何利用媒体进行炒作与包装等这样一些非艺术的因素,因为“作家与艺术家的创造如若不经过艺术生产这个中间环节,其诗意和自由精神就不可能变成人类共享的东西”3(p19)。这些艺术思维的调整不仅涉及到文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而且还会渗透到作家对作品的叙事安排、描写片段和风格追求等,如此一来,则诗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整合势在必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字化时代汉语文学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上的这些变化,无疑对汉语文学的传统存在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固有的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来把握数字化社会丰富多变的审美景观显然是不够的,以纸媒介的文学作品来抗衡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生存自然也是不现实的。对此,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正确看待这些变化,既要看到这些变化带来的诸如使文学生存空间日趋萎缩和边缘化等负面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它毕竟提供了新的感觉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资源和价值取向以及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我们大可不必为汉语文学存在的合理性担心,因为汉语文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它从古代绵延至今,就有可能向前伸展,直至永恒。汉语文学的某些文本在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