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页
even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页
even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3页
even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4页
even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国家的出现 过程、时间、地区、标志、权力更替方式(禅让) (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1.世袭制世袭制: :夏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传子,家天下); 商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 3 3. .宗法制宗法制: :夏商夏商-逐步形成逐步形成; 西周西周-发展完备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动摇破坏动摇破坏; 2 2. .分封制分封制: :夏商夏商-逐步形成逐步形成; 西周西周-发展完备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逐渐解体逐渐解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二、走向“大一统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秦汉政治 学习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及其影响 (1)秦的统一 经过: A A、灭六国,结束割据(时间、顺序)、灭六国,结束割据(时间、顺序) B B、构筑有效的国防体系(北击匈奴、夺河套、占阴山;修直道、长城)、构筑有效的国防体系(北击匈奴、夺河套、占阴山;修直道、长城) C C、平定岭南,设郡管理、平定岭南,设郡管理 D D、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历史意义: (2)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A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地方行政体制)(来源、内容、影响)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地方行政体制)(来源、内容、影响) B B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中央行政体制)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中央行政体制) C加强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要求: (1)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汉、唐、宋、明的演变 ) (2)监察制度(秦、汉、以后历代的演变) (3)选官制度(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 (4)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的设置(秦、汉、唐宋、元) 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点?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金版教程P7) (1)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侮侵略 等。 (2)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 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C、极大地阻碍 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秦朝(形成) 两汉(巩固) 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郡、国制 隋唐(完善) 元(新发展) 宋(加强) 中央:宰相一分为三 地方:路、州县 明清(强化) 地方分权 集中 中央集权 集中 皇帝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设立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地方: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 1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 、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 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 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 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4(2008年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A D C C 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分封办法、分封办法、诸候的义务与权利:诸候的义务与权利: A A、王族、王族( (姬姓贵族姬姓贵族) );B B、功臣;、功臣;C C、先代贵族等;、先代贵族等; 鲁、齐、燕、卫、宋、晋鲁、齐、燕、卫、宋、晋 你如何你如何评价?(一分为二)评价?(一分为二) 1 1、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目的: 2 2、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分封制分封制 A A、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扩大疆域 B B、弊端:、弊端: 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 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宗法制宗法制 1 1、目的:、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保证王权巩固 2 2、核心内容:、核心内容: 3 3、特点:、特点: 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 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 主要等级:周天子周天子-诸候诸候-卿大夫卿大夫-士士( (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 属关系属关系) ) 5 5、影响:、影响: 4 4、实质:、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周天子周天子 诸侯诸侯 卿大夫卿大夫 士士 贫民贫民 奴隶奴隶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 B、“ “分分” ”是是“ “宗宗” ”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 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 C、“ “宗宗” ”是是“ “分分” ”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 团结 团结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里 表 核心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家天下” ” 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的权力继承规则;周的权力继承规则;周 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1 1)世袭制度。)世袭制度。 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 治者则宣称自己是治者则宣称自己是“ “代天治民代天治民” ”,自称,自称“ “天子天子” ”。 (2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 高低。高低。 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 (4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只有周王室才可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称为大宗 C、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 D、大宗和小宗只是家族的等级关系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 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1234 B 123 C 234 D 23 5、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功臣 B、殷降族 C、同姓亲族 D、殷商旧族 B A B C C 一、“六王毕、 四海一” 齐 秦 楚 燕 赵 魏 韩 前230 一、“六王毕、 四海一”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秦 楚 燕 赵 魏 韩 前230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秦 楚 燕 赵 魏 前228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楚 燕 魏 秦 前225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楚 燕 秦 前223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燕 秦 齐 燕 秦 前222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秦 前221 秦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秦灭六国形势图 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方式:远交近攻 领导者:嬴政 秦朝直道 辽东 临洮 河南地河南地 九原郡 湘 水 离 水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000万 (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 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 望 ()、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的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制度 类别类别 分封制 郡县县制 朝代不同 西周实实行 秦朝推广 条件不同 是与宗法制相联联系的,以 血缘缘关系为为基础础 是在国家大一统统的条件下 实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内容不同 分封的诸诸侯,王位世袭袭 并拥拥有封地 郡县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 任免调动调动 ,官位概不世袭袭 ,官吏只拥拥有俸禄没有土 地 作用不同诸诸侯国拥拥有很强的地方 独立性,容易发发展为为割 据势势力 郡县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 利于中央集权权的加强和国 家统统一 特点不同 贵贵族政权权 官僚政治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 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皇帝 郡尉 郡守 监 御 史 县尉 县令 县丞 有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亭长里正 郡 县 乡 亭里 道 郡县制 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 分掌行政、兵事 和监察职责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的确立 u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u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u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 中的另一体现。 确立确立“ “皇帝皇帝” ”称号;皇帝自称称号;皇帝自称“ “朕朕” ”;命令称;命令称 “ “制制” ”或或“ “诏诏” ”,印称,印称“ “玺玺” ”。 有什么特点?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皇帝皇帝 九卿九卿 左、右丞相左、右丞相 “ “百官之首百官之首” ”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副丞相)(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太尉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有何特色?有何特色? n三权分立 n位高权重 n内外兼管 n不得世袭 n军权皇控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 1 1、目的:、目的: 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 2 2、影响:、影响: 开思想专制之先例,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 挟书律挟书律 1 1、内容:、内容: 2 2、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 3、评价:、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思想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成为秦“暴政”的典型表现 ,是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 通过思想文化专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A、实质: B、对中国文化而言: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C、对秦的统治而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 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 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于北宋(副宰相的设置) 6、发展于元朝(行省制) 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兴衰过程 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2)消极: 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 A、政治(疆域): 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巩固 统一的措施?) B、经济: C、民族: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 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D、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暴政) 1(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 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2(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 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 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 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 B C D 皇权与相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1)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特点: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影响:影响: (2)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 “中朝中朝” ”对抗对抗“ “外朝外朝” ”; “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副丞相);分散相权。(副丞相);分散相权。 4 4)明朝:)明朝: 2 2)唐朝:)唐朝: 3 3)宋朝:)宋朝: 1 1)汉代:)汉代: (3 3)趋势:)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 废除。废除。 (4 4)影响:)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皇 帝 中朝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执行 皇 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政事堂 草拟 审议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 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枢密院 参知政事 副 相 三司使 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行 政权 皇帝 二 府 机构 职能 官职及权利 中书门下 最高军政机构 分财权 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之一。 监察制度 1.演变 A、秦朝: 中央:地方: B、汉朝: 中央: 地方: 御史大夫监御史 御史大夫、 (州)刺史(目的是什么?)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C、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 2.评价 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 B B、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A 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 的需要。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选官制度 选选选选官制度官制度世官制世官制 察察举举举举制制 科科举举举举制制 实实实实行行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依据依据 备备备备注注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秦汉至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隋唐至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世袭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才能、品德到门 第第 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下层人士一下层人士一 般没有参政般没有参政 机会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以官举士,百 姓不得参与。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中下层地主 知识分了提知识分了提 供了机会供了机会。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共同)作用: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 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 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 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 、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郡 道 路行省 州 州 县 县 县 州郡县 路 州县 明朝 清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 县 省道府县 府 趋势:不断削弱 地方的权力,以 加强中央的权力 。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元代的行省 蒙古: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辽 阳 行 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元朝行省的设置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 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 趋势: 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 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 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特点: 1(20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 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 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 错误 3(20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2008年广东单科,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A C B C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亲自掌管 1 1、原因:、原因: 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 主专制走向极端。 2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 期名 称职 权特 点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 的衙署和属官 3 3、内阁的性质:、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 4、内阁的影响:、内阁的影响: 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宰相制内阁制内阁制 相同相同 不不 同同 地位地位 职权职权 对对皇权作用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参与决策参与决策无决策权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不能制约 法定,制度赋权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非法定,咨询机构 “内阁首辅” “宰相”?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l l 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的产物,无决策权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l l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目的:根本目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加强皇权;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职能: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特点: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作用: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2 2)推行密折制)推行密折制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皇 帝 军机处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3.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dc/d)(第第4 4课)课) (1 1)积极方面)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 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2)消极方面:)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 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 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历史的分期 古代史 n先秦时期 n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n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n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n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 济 的继续发展 n明和清(鸦战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 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 夏 商 周西周、东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