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_第1页
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_第2页
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_第3页
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_第4页
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第一节 骨骼的解剖总论一、骨骼的分类成人的骨共206块。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的附肢骨三部分,前二者合称为中轴骨。如按骨的形态,则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四类。(图2-1)1长骨呈管状,主要分布于四肢。由于长度大,在肌肉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长骨有一体两端,体又名骨干,内有空腔即髓腔,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往往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小儿长骨的干与骺之间夹有一层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长。成年后骨软骨骨化,骨干与骺愈合,骨的长度即不再增长,原骺软骨处留有一线状痕迹,称为骺线。2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3扁骨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常构成体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和某些颅骨。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等。二、骨骼的构造与功能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神经等构成。1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密质和松质两种。密质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松质是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不同类型的骨,密质和松质的分布也有所不同。长骨的骨干主要由密质构成,形成较厚的管状壁,管腔即髓腔。密质由骨干中间向两端逐渐变薄,到骺端主要由松质构成,仅在表面有一层薄层密质。短骨的结构基本与长骨两端相似,表层为密质,内部为松质。扁骨由内、外两层密质中间夹着一层松质构成。颅盖骨密质构成外板和内板,中间的松质称板障。2骨膜是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紧贴在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故感觉敏锐,对骨的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幼年时期骨膜内面的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生长,使骨不断加粗;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但它终生保持分化能力,一旦发生骨折,又可重新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骨痂,使骨折断端愈合。当骨膜剥离后,骨不易修复,甚至可能发生坏死。3骨髓充填于髓腔和松质的网眼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含大量脂肪组织。在胎儿和幼儿时期,全部髓腔和松质的网眼内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约57岁),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红骨髓仅保留在中轴骨、肢带骨及股骨和肱骨近端的松质内,继续造血。因此临床上常在髂骨和胸骨作骨髓穿刺,抽出骨髓进行检查,以协助诊断。患某种贫血症时,黄骨髓可重新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构成。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骨胶原纤维在骨板中呈层状排列,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主要是磷酸钙、硫酸钙、氟化钙、氯化钙等,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成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比例适当,使骨具有很大的硬度和一定的韧性。幼年时期,骨组织中的有机质相对较多,因此小儿骨柔韧性大而坚硬度小,易受压而发生变形。遇到暴力,可折而不断,形成青枝状骨折。老年人骨折则相反,含有机质少,而无机盐类相对较多,脆性大,韧性小,容易骨折。躯干骨一、椎骨幼年时,共有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4块。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尾椎也融合成1块尾骨。所有椎骨发生来源相同,基本形态相似,只是由于所处部位和相邻结构不同,承受压力各异,各椎骨的大小、形态才出现了分化。(一)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椎体之间、椎弓之间分别借软骨和韧带封闭),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椎体呈短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松质,表面有薄层密质。椎弓呈弓形,有1对椎弓根和1对椎弓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于椎体的缩窄部分,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切迹叫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椎弓根后方的骨板为椎弓板,两侧的椎弓板在中线结合。从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棘突1个,在正中线上突向后方或后下方;横突1对,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伸向两侧;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为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分别伸向上方和下方的各1对突起,各关节突都有关节面,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和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组成关节突关节。(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颈椎椎体小,呈椭圆形。第37颈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起称为椎体钩。若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侧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即所谓“Luschka”关节,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颈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的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可在皮下摸到,故称隆椎,常作为计数棘突的标志。第一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前弓短、后弓长。前弓后面有1个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的上面有1对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有1对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第二颈椎又名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图2-2)2胸椎椎体呈心形,椎体两侧有与肋头相关节的半圆形浅凹,称为肋凹;在横突尖端的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构成关节。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叠瓦状。(图2-3)3腰椎锥体粗壮,呈肾形,椎弓相对较小。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下位腰椎棘突之间作腰椎穿刺。(图2-4)4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可分为1底、1尖、2面(前为盆面、后为背侧面)和2侧部,中央有骶管,纵贯骶骨全长。骶骨底向上,在中央有一粗面,与第5腰椎椎体相接,粗面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骨尖向前下,与尾骨相连接。盆面光滑凹陷,中部有上下并列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体融合骨化的痕迹。横线的两侧有4对骶前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支通过。背侧面凸隆,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骶正中嵴,此嵴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是骶管的下口。骶管裂孔两侧向下方形成的骨突称骶角,可在体表摸到,临床常用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进行骶管麻醉。背侧面也有4对与骶管相通的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骨的侧面上方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底朝上接骶骨,尖超下。二、胸骨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由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前面微凸,后面微凹,两侧接上位7对肋软骨。胸骨柄上缘中份凹陷为颈静脉切迹。上缘的外侧份为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柄外侧缘上份接第1肋软骨。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横峭,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所以胸骨角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胸骨体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扁而薄,形态变化大,下端游离,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才完全骨化。三、肋共有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第17对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称为真肋;第812对肋不与胸骨相连,称为假肋,其中的810对的前端以肋软骨依次连接以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而第11、12对肋甚短,末端游离,称浮肋。1肋骨为细长的弓形扁骨,可分为后端、前端和体三部分。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缩窄称肋颈。肋结节位于肋颈与肋体之间,有关节面与横突肋相关节。肋体扁薄,分内、外面和上、下缘。距肋颈不远,有一曲度最大处,称肋角。肋的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为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压迹。肋骨前端连肋软骨。第1肋骨宽而短,分上、下面和内、外缘。在上面近内缘处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同名肌附着处。其前、后各有一浅沟,分别为锁骨下静脉沟和锁骨下动脉沟,有同名血管通过。第2肋骨为第1肋骨和普通肋骨的过度型。第11、12肋骨短小,无肋颈及肋结节,肋沟浅平或无沟。2肋软骨连于各肋骨的前端,终生不骨化。上肢骨一、上肢带骨1锁骨呈“S”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全长可在体表扪到。内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大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锁骨将肩胛骨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锁骨骨折多在中、内1/3交界处。(图2-5)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7肋骨之间。可分2面、3缘和3个角。腹侧面或助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有一横嵴,称肩胛冈,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接,上缘短而薄,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助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图2-6)二、自由上肢骨(一)肱骨分1体及上下两端。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1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有1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通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肱骨下端前后扁薄,略弯向前方,末端有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滑车,与尺骨构成关节,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与桡骨形成关节。前面在滑车的上方有冠突窝,肱骨小头上方有桡窝,当前臂屈曲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突和桡骨头。后面有一深窝,名鹰状窝,当前臂伸直时容纳尺骨鹰嘴。关节面的两侧膨大突起,内侧的是内上髁,外侧的是外上髁,均为肌肉附着处。内上髁后面有1浅沟,为尺神经沟,有同名神经通过,当内上髁骨折时,此神经易受损伤。(图2-7)(二)前臂骨前臂有桡骨和尺骨,在解剖位置时,桡、尺两骨平行排列,桡骨在外,尺骨在内,尺骨上端粗而下端细,主要参与肘关节的构成,相反,桡骨上端细而下端粗,主要参与腕关节的构成。1桡骨上端细小,有稍膨大之桡骨头,其上面凹陷,为上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为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组成桡-尺近侧关节。头下方为缩细的桡骨颈。颈、体相交处的前内侧有粗糙隆起,称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腱所附着。桡骨下端粗大,其外缘下突成为茎突,在腕部外侧可摸到,内侧面有弧形凹陷,其关节面即尺切迹,与尺骨小头构成桡-尺远侧关节。下面凹陷为腕关节面,接近桡侧腕骨,构成桡-腕关节。(图2-8)2尺骨上端粗大,前后各有1个骨突,后方大,略呈钩状名鹰嘴,前方小,名冠突,两突之间大而凹陷的关节面叫滑车切迹,肱骨滑车嵌于此切迹中。上端外侧缘有凹陷的关节面,是桡切迹,与桡骨相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稍膨大,为尺骨头,亦具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1个向下的突起称茎突,在腕内侧可摸到。(图2-8)(三)手骨体形小,数目多,连接复杂,由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1腕骨共有8块,分为2列,每列4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腕豆骨,豌豆骨位于三角骨的掌面。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舟、月、三角骨的近侧面共同形成凸隆的关节头,与桡骨的腕关节面构成桡-腕关节。2掌骨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也分1体2端,近侧端叫掌骨底,与腕骨形成腕-掌关节。其中第1掌骨底为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对应关节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掌骨远侧端叫掌骨小头,具有球形关节面。3指骨拇指为2节,其余25指各有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及远节指骨。每节指骨也分为底、体、远侧端3部分。近、中节指骨远端的关节面呈滑车形式。远节指骨的远侧端稍膨大且粗糙,称为远节指骨粗隆。下肢骨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组成,两侧共计62块。一、下肢带骨每侧各有1块髋骨。髋骨是形状不规则的扁骨,构成骨盆的前壁和侧壁。髋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叫髋臼,其关节面与股骨头相关节。髋骨的前下份有1大孔,叫闭孔。幼年时期的髋骨,由上方的髂骨、前下方的耻骨和后下方的坐骨组成,3者在髋臼处以软骨相连,到16岁前后,软骨骨化而融合为1块髋骨。(图2-9)1髂骨分为体及翼两部分。髂骨体肥厚,占髋臼的上2/5部分。髂骨翼扁而宽,上缘增厚称为髂翼。髂翼的上缘厚称髂棘,其前、后端分别叫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二者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叫髂前下棘、髂后下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侧的突起,叫髂结节,临床上常在它和髂前上棘之间的中点处作骨髓穿刺。整个髂嵴在活体均可摸到,髂前上棘更是重要的体表标志。髂骨翼的内侧面,前方稍凹陷,叫髂窝,其下界为斜行的弓状线。髂窝的后下方,有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耳状面下方的骨缘深陷,叫坐骨大切迹。2坐骨分体和支两部分。坐骨体粗壮,其上部占髋臼的后下2/5部分,其下部肥厚而粗糙,叫坐骨结节,髋关节屈曲时易于摸到。体的后缘有1尖的突起,叫坐骨棘。坐骨棘下方,与坐骨结节之间的小凹陷骨缘,叫坐骨小切迹;而坐骨棘上方则有属于髂骨的坐骨大切迹。坐骨支是从坐骨结节伸向前、内、上方骨板,与耻骨下支相连而围成闭孔。3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称耻骨嵴,也可在体表扪到。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髋臼由髂、坐、耻骨3骨的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二、自由下肢骨1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体高的1/4,分1体2端。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相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有肌肉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纵行骨嵴,为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2线,2线间的骨面为腘面。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两髁后分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它们都是在体表可扪到的重要标志。(图2-10)2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扪到。3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1体2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个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可扪到。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内下的比目鱼肌线;体上、中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1突起,称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内髁可在体表扪到。(图2-11)4腓骨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1体2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图2-11)5足骨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1)跗骨共7块,近侧列有距骨和跟骨,远侧列由胫侧向腓侧依次为第1、2、3楔骨及骰骨。近侧列和远侧列之间有1块舟骨。距骨居于其它跗骨之上,分为头、体、颈三部。头在前与舟骨相接;体的上面是距骨滑车,与胫、腓骨构成踝关节;头、体之间稍细部分为距骨颈。跟骨为最大的跗骨,位于距骨的下方,前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面向下突起为跟结节。舟骨位于距骨头前方。骰骨呈立方形,位于跟骨前方,舟骨的外侧。楔骨呈楔形,共3块,在舟骨之前,由胫侧向腓侧依次排列。(2)跖骨位于足的中间部,相当于手的掌骨,共5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15跖骨。(3)趾骨共14块,相当于手的指骨,但都较短小。第二节 关节解剖关节形成与发育人胚胎6周时,关节雏形已开始出现。当肢体出现活动,在成软骨骨骼中发生裂隙;当胚胎10周时,间充质细胞迅速组成可被识别的关节结构,如进一步发展为滑膜型关节,裂隙结构逐渐形成一个腔,腔的外壁,通过软骨膜与骨膜逐渐分化为纤维关节囊和韧带结构,而腔内壁间充质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滑膜结构,裂隙内残余部分覆盖在两相对骨端表面,以后发育成为关节软骨或软骨板。出生时,两骨端软骨骨骺有血管浸润,随即骨骺中央出现第二骨化中心,又称骨核。环绕在骨核周围软骨组成一球面状生长板,骨端生长板即发育成为关节软骨。出生1周岁时,关节软骨已达到一定厚度,表浅区终止增殖,而其深层区骨骺仍将逐渐发育,最后生长为成骨结构。年幼儿童关节软骨为光滑无色,呈半透明,富有弹性组织。关节软骨是一个高度特殊形式的结缔形式的结缔组织,它无神经、无淋巴,也不与血管系统直接接触,关节软骨主要有软骨细胞以及由它所分泌的基质所组成。至出生后6个月,蛋白合成率逐渐趋向缓慢,达到相对恒定状态。而当软骨深层软骨钙化区与非钙化区之间出现深色的嗜碱性染色潮标标记时,表明关节软骨已趋成熟,血管不再进入渗透。关节软骨潮标下的软骨出现钙化,同时出现软骨下骨板。当关节软骨达到成熟以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不再发生有丝分裂,就像神经或肌肉组织一样,在整个生命阶段中,不再为细胞的消耗而补偿。但与神经、肌肉组织所不一样的是,当关节软骨遭受到异常刺激,如激素或机械应力后,它即能够重新出现DNA合成。但是这种修复过程所产生的基质的量和质是有限的,还不足以防止受损软骨进一步破坏。关节的分类一、根据连接方式分类可将关节分为直接连接关节和间接连接关节两大类。(一)直接连结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纤维连结两骨之间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包括韧带连结与缝连接。韧带连结,依靠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而形成韧带或膜。缝连结,系指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很薄,有时骨化,成为骨性结合。2软骨连结两骨之间借软骨连结。根据软骨种类的不同,又分为透明软骨结合和纤维伴骨联合。前者的代表有蝶枕结合,这种结合发育到一定年龄可分化成为骨性结合;后者的代表为椎间盘。3骨性结合两骨之间以骨组织连结。常由软骨结合或纤维连结骨化而成。如骶椎各椎体之间的融合与颅骨缝的骨化。(二)间接连结相对两骨的骨面间相互分离,而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互连结。这是骨连结的最高形式,其正规名称是滑膜关节,一般称为动关节。二、根据关节的活动性分类1不动关节主要指颅骨缝等一类关节。由于两骨间相互紧密交锁,不允许有可见的运动。此类关节相当于以上分类中的缝和骨性结合。2微动关节主要为纤维软骨结合。与不动关节相比,此类关节允许有轻微的运动,其代表为椎间盘、耻骨联合和骶骼关节下1/3的部分。3活动关节即以上分类中的间接连结关节或动关节,是关节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由于这类关节都具有一层滑膜并含有滑液,又被称为滑膜关节。三、根据关节部位分类可分为中轴关节与外周关节二类。1中轴关节即脊柱的连结,有直接连结(软骨、韧带)和间接连结两种方式。如椎间盘(纤维软骨联合)、各种韧带对脊柱的连结与固定、关节突关节、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等。2外周关节指与脊柱关节相对应的四肢的大小关节,如膝、踝、肘、肩、腕、掌指(跖趾)和指(趾)间关节等,均属于滑膜关节。四、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分类可将滑膜关节分为三大类。1单轴关节此类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围绕此轴做与之垂面内的运动。这类关节包括:(1)屈戍关节:如指关节;(2)车轴关节:如尺桡近侧关节。2双轴关节关节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能对此二轴做互相垂直的两个面内的运动。双轴关节的基本形式有:(l)椭圆关节:如桡腕关节;(2)鞍状关节:如拇腕掌关节。3多轴关节此类关节面常是球面的一部分,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其基本形式是:(l)球窝关节:如肩关节;(2)杵臼关节:如髋关节;(3)平面关节:如腕骨间关节。滑膜关节的宏观结构滑膜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级分化形式,以相对骨面间是互相分离或具有间隙为其特点,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一、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1关节面每1个关节至少包括2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窝。关节面上被覆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多数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为纤维软骨,表面光滑,深部则与关节面紧密相连。关节软骨厚度约为27mm,其厚薄因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而异,而且在同一个关节中,关节软骨的不同部分的厚度亦不相同,使之与邻接关节面更相适应。关节软骨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和吸收震荡。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覆以少量滑液,两软骨之间的磨擦系数常小于0.002,比两个冰面之间的磨擦系数还小,故利于活动。关节软骨无血管、无神经,其营养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的血管渗透供给。2关节囊呈袋状,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续连。它包围关节,使之与邻近的结构隔开。关节囊分内、外二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神经、淋巴管。纤维层的表面,某些部位增厚成为韧带,以加强连结,其厚薄、松紧程度与关节的作用相适应。内层为滑膜层,由平滑光亮、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除关节软骨、关节唇和关节盘外,滑膜覆盖关节内的一切结构。有时滑膜从纤维层缺如处突出,形成与关节腔相通的滑液囊。滑膜内富有血管网,能产生滑液,并对关节软骨提供部分营养。滑膜层内表面常有很多微小突起和皱襞,分别称滑膜绒毛和滑膜襞,其内若含脂肪组织,即成为滑膜脂垫。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时,滑膜脂垫可以起调节作用。滑液是透明的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润滑性强,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关节腔关节腔为关节面与滑膜围成的裂隙,内含滑液。滑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和微碱性的液体,含有96%的水和4%的固体,比重为1.010,pH值为7.7,可有少量细胞(每升约0.2109),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细胞、多核细胞和游离的滑膜细胞等。总蛋白浓度为1%2%,糖可自血液扩散入关节液中,浓度不定。滑液的功能为提供营养,润滑关节面,增加关节效能。滑液内的细胞主要起清扫作用。正常关节功能的维持,依靠关节腔与循环系统的特殊传递和交换。较小的电解质微粒,可经由滑膜毛细血管移除,而较大的物质微粒离开关节则是比较复杂的。微生物进入关节液,一般比进入脑脊液、眼前房透明液及尿液容易,所以在感染过程中,关节受侵袭是比较常见的。滑液中蛋白浓度和细胞数目的增加,通常标志着关节有炎性疾病发生。关节腔内的蛋白数量和细胞数目与发炎程度呈正比关系。患化脓性关节炎时,关节腔内的蛋白数量和细胞数目显著增加。二、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滑膜关节除以上的主要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运动功能,可有韧带、关节盘及关节唇等结构出现。它们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或稳定性。1韧带即连接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具有加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按韧带分布位置不同分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两种。囊外韧带位于关节囊外,有的为囊的局部纤维增厚,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有的独立于关节囊,不与关节囊相连,如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内,有滑膜包绕,如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2关节盘关节盘又称半月板,是位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边附着于关节囊,把关节腔分为两部分,使两个关节面更为适合,且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减少了关节所受的冲击和震荡。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了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其腔内无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通过滑液与邻近组织中的血管丛渗液获得营养。代谢较透明软骨为慢。这类结构存在于膝关节、颞颌关节及远端桡尺关节等部位。3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边的纤维软骨环,它能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起到增加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滑膜关节的微观结构 ()关节软骨:多数关节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纤维软骨,厚度约为27mm。关节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间质组成。软骨细胞在软骨中的数量极少,仅占软骨总容积的0.1%。软骨间质的主要成分为胶原原纤维和软骨基质。 1、关节软骨的层次可分为以下四层: (1)表浅层:占关节软骨厚度的5%-10%。此区的胶原原纤维在软骨表面密集排列,与运动轴线平行,形成膜样结构。本层蛋白聚糖的浓度相对较低。 (2)中间层:占关节软骨厚度的40%-45%。胶原原纤维随机排列,相互交织。软骨细胞在此区呈散在分布。 (3)放射排列层:占关节软骨厚度的40%-45%。此层胶原原纤维自下而上呈放射状排列,向上垂直于软骨表面,向下深入固定在软骨盘下。软骨细胞成串地定位于此层中。 (4)钙化层:此层占软骨厚度的5%-10%,邻接软骨下骨。 2、软骨间质 (l)基质:主要有水份、电解质、胶原原纤维、蛋白聚糖与糖蛋白等。软骨基质由软骨细胞合成。水、电解质:水分占关节软骨湿重的70%-75%,电解质与组织间液相似,PH较组织间液低,大约为7.1-7.2。但是,位于骨的生长部位、围绕肥大的软骨细胞的基质其pH较高,这一现象有利于邻近钙化带的软骨钙化。软骨糖蛋白与胶原原纤维含量相反,在胶原原纤维含量多的部位如表浅层软骨处,糖蛋白的含量少;反之,在胶原原纤维含量少的部位如深层软骨处,糖蛋白的含量较多。软骨糖蛋的种类较多,包括纤维连接蛋白、软骨结合素和基质结合蛋白等。纤维连接蛋白分子量为450KD,由两个亚单位通过两个二硫键连接而成。主要生理功能为连接各种分子和细胞。该蛋白的连接部位可以连接肝素和透明质酸等。同时,软骨糖蛋白还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连接蛋白受体结合,而与细胞发生特异性连接。软骨结合素的分子量为175KD,也由两个亚单位通过二硫键组成。其主要功能为介导软骨细胞粘附于胶原,特别是II型胶原,在保持关节软骨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基质结合蛋白在软骨基质中含量丰富,是构成软骨基质的重要成分,但目前尚不清楚其生理功能。软骨蛋白聚糖,多数软骨蛋白聚糖以超分子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于软骨基质中,由长度为(1.10)x 103nm的透明质酸分子形成单一的中心线形骨架。沿此骨架,以4050um的间隔排列成许多长约300-400um的单个蛋白聚糖分子,状如瓶刷的鬃毛一样。每个鬃毛状结构中含有一个核心蛋白,形成蛋白聚糖单体的骨架。核心蛋白的羧基端连接着大约80个硫酸软骨素链,此外大约有100个硫酸软骨素链通过糖甙键与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核心蛋白的氨基端通过连接蛋白,由共价键将透明质酸、连接蛋白和蛋白聚糖结合三起。由于葡糖胺聚糖中有许多羧基与硫酸,带有密集的负电荷,彼此排斥。所以在溶液中糖链基本成直线状。蛋白取糖密集的负电荷可吸入大量水分子,构成凝胶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膨胀能力。每一个蛋白聚合体就像一个小弹簧,对关节起机械性保护作用。葡糖胺聚糖:葡糖胺聚糖是由重复的双糖单位组成的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多聚体,其中一个是葡糖胺,另一个是己糖是由重复的双糖单位组成的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多聚体,其中一个是葡糖胺,另一个是已糖醛酸或艾杜糖醛酸。葡糖胺聚糖种类较多。存在于软骨的葡糖胺聚糖主要有透明质酸盐、硫酸软骨素、硫酸肤质素及硫酸角质素等,与核心蛋白及连接蛋白共同构成蛋白聚糖。透明质酸盐:由葡萄糖醛酸与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双糖单位重复连接而成,含有约12500个双糖单位。透明质酸在关节软骨中的作用,主要为构成蛋白聚糖的骨架。硫酸软骨素:由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组成的双糖单位,硫酸连接在N乙酸氨基半乳糖的C4或C6羟基上。硫酸角质素:由半乳糖和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双糖单位,后者的C6羟基结合硫酸。硫酸肤质素:由艾杜粮醛酸和乙酰氨基半乳糖组成的双糖单位。 (2)胶原原纤维:关节软骨的胶原原纤维主要由II型胶原组成。在关节软骨正月面成弧形排列,在软骨深层次则成垂直排列,形如拱廊。此种排列特点对外可支撑关节表面,对内适应内在应力牵制的需要。同时,胶原原纤维对蛋白聚糖聚合体与软骨细胞起着固定的作用。 3、软骨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常单个独立或成对存在于软骨陷窝中,其功能主要为合成软骨基质与分解基质的酶类。 (l)软骨细胞的形态:近表面的软骨细胞较小,为扁椭圆形,深层软骨细胞较大。粗面内质网与GOlgi器在二三层充分发育。短细胞突见于每层软骨细胞特别是深层软骨细胞表面,主要作用为胞钦和将细胞内酶转移到细胞外。 (2)软骨细胞的营养:软骨既无血管也无神经,其营养方式尚有争议。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毛细血管深入干骺软骨肥大区之中,为软骨的骨化输送各种物质。各种物质也通过毛细血管扩散至软骨细胞,对软骨细胞起到营养作用。但在成年人,由于软骨下钙化带的存在,阻断了血管对软骨细胞的营养作用。同时,这一结构也阻止了营养物质白骨干侧向软骨侧的扩散。实际上,软骨的营养过程有以下三种方式:扩散方式:即自滑液向软骨组织扩散。这种方式是软骨营养的主要形式。已经证实,阳离子的扩散速度大于阴离子,小分子物质的扩散带度大于大分子物质。能够扩散进入软骨组织的最大分子量约为65KD。幸运的是软骨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分子量都远远小于这一上限。主动转运方式:即软骨细胞对营养物质的主动转运。“泵”机制:通过对软骨组织的间歇性挤压,造成软骨组织受压时释放液体进入滑液,软骨体积缩小;压力解除后软骨组织弹性回胀,滑液进入软骨组织中。通过挤压一释放、解压一吸收过程往复循环,达到滑液与软骨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二)滑膜 1、滑膜的分层 滑膜可分为靠近关节的滑膜内层(又称滑膜衬里层或滑膜细胞层)与滑膜下层(又称滑膜衬里下层)。滑膜内层由1-3层村里细胞组成,覆盖于除软骨接触面以外的囊内所有结构,是主要的关节囊内组织。滑膜材里层由带微孔的微血管组成的丰富的血管床供血。滑膜的神经来自支配每一组跨越关节的肌肉的神经根。 滑膜下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组成。还可有与滑膜内层平行的弹力纤维。关节囊内存在相当丰富的脂肪组织,形成极其柔韧和充填空间的结构,使关节能适应关节全范围活动时间生的关节几何学变化。 2、滑膜细胞的分类 起源滑膜衬里细胞主要有A型细胞和B型细胞两种类型,位于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含量丰富的基质中。C型细胞目前尚有争论。此外,滑膜中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和少量的白细胞等。 A型细胞由单核细胞衍生而来,含有大量细胞器,诸如溶酶体、光壁空泡和微吞饮小泡等,与巨噬细胞相似。A型细胞具有明显的吞噬功能,在关节免疫防御与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B型细胞的来源还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正常滑膜B细胞既不来自骨髓,也非起源于A型细胞。目前认为B型细胞直接来源于滑膜内层或滑膜下层结统组织的千细胞。B型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胞浆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具有合成功能。 C型细胞是指形态学上介于A型细胞和B型细胞之间,因此又称中间型或AB型。 3、滑膜细胞的功能正常滑膜细胞具有以下功能: (l)清除作用:主要依靠A型细胞完成。A型细胞吞噬并降解关节腔内颗粒性物质及细胞碎屑,并移行到滑膜下层,然后通过滑膜下层淋巴管将颗性物质等清除出关节。含有蛋白质的液体则通过滑膜细胞的吞饮作用而得到清除。 (2)合成作用:滑膜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许多物质。一般认为,滑膜细胞的合成作用主要由B型细胞承担。但是,简单地把滑膜细胞分为吞噬性细胞(如A型)或合成性细胞(如B型)是不完全的。己知A型细胞除吞噬功能外,还具有合成透明质酸的功能。因此普遍认为滑膜细胞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型的细胞。A型细胞和B型细胞的不同形态,只是反映了它们的瞬间的不同功能。滑膜细胞可分泌纤维结合素、I型和III型胶原、潜在胶原酶、蛋白酶、胶原酶的促进因子、中性蛋白酶的抑制剂、透明质酸、润滑素,以及其他小的未确定的基质成分。正常的滑膜能诱导产生白介素-1,刺激软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降解软骨中蛋白聚糖的酶。 (3)参与滑膜免疫应答:某些滑膜细胞能够向淋巴细胞递呈抗原,因而能够参与免疫应答。 (4)滑膜的其他生理功能:包括:充填关节腔,使关节结构保持稳定。润滑关节面,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系数。正常情况下,关节腔内滑液极少,而滑膜却粘湿滑润,因此滑膜的润滑作用极为重要。分泌滑液,营养和润滑关节软骨。其中透明质酸主要在关节面与滑膜之间提供润滑作用;滑膜细胞合成与分泌的润滑素是一种小分子糖蛋白,附着在关节软骨表面,在关节软骨之间提供润滑作用。重吸收滑液,保持关节腔内环境稳定。 (三)滑液在正常关节中的滑液量仅能够覆盖滑膜的所有折叠面,不能够使关节面互相分开。由于正常关节腔基本上抽不出滑液,因此对正常滑液的研究甚少,少数资料是通过对炎性滑液的研究间接获得。 1、滑液的生成滑液的小分子物质,包括水、电解质、营养性小分子物质及低分子蛋白质等,是由血浆通过滑膜下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细胞间隙。滑液的大分子物质,如透明质酸及润滑素等,由滑膜细胞合成,然后分泌入细胞间隙。二者在细胞间隙汇合,再扩散进入关节腔,并与关节腔内滑液吸收保持平衡。 2、滑液的成分根据滑液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血浆源性滑液成分:此成分来源于血浆的滤过。其中的小分子物质以扩散的方式通过滑膜组织间隙。滑液电解质浓度与血浆浓度一致,葡萄糖浓度也与血浆接近。但是有证据表明葡萄糖进入关节腔的速度大于其分子量所允许的扩散速度,因此推测该分子进入关节腔除被动扩散外,还有主动运转参与。滑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的浓度与分子量成反比,即分子量小的蛋白质浓度明显高于分子量大的蛋白质浓度。这是由滑膜组织间液中的透明质酸的屏障作用所致。组织间液的透明质酸象分子滤器,可以阻止大分子可溶性物质进入沿液。因此一些大分子物质,如a2-巨球蛋白、胶原蛋白和LgM等在滑液中的浓度极微。 (2)滑膜细胞源性滑液成分:此成分由滑膜细胞合成与分泌,其中包括:透明质酸;其中滑液的浓度为2.5-4.0g/l,半衰期1-2天,与滑液一道自淋巴管回流。透明质酸在关节液中的生理作用主要为降低软骨与沿膜间的摩擦力。其次,它还有分子屏障作用,限制炎性介质的扩散。润滑素(润滑性糖蛋白):由滑膜细胞合成和分泌,占滑液蛋白质的0.5%,主要分布于关节软骨表面,对软骨与软骨间的运动提供良好的润滑作用。 除此之外,滑液中还含有少量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滑液所含细胞数量着增加(300个/L),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病变的指征。 3、滑液的吸收 滑液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位于滑膜表层的衬里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在正常生量状态下,滑液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的分泌与吸始终保持平衡。关节压力呈负压,在这一状态有利于关节腔中的滑液吸收,并保留少量关节液平均分布关节表面。 (四)软骨下骨 软骨下骨与其它部位骨质比较具有特殊性。其一是软骨下的钙化线比大部分骨皮质薄,可能含有不同数量成熟的哈佛系统;其二是钙化线的走向与关节面平行,而与骨的长轴垂直;其三是钙化层下骨板的排列方向与应力主向垂直,具有较高的可变性(是皮质骨的10倍多)。软骨下骨的这种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五)关节的生理功能 1、韧带、关节囊以及其周围肌肉的功能 (1)韧带:可防止关节脱位及半脱位,并限制和引导关节运动。韧带的结构是可变的,与邻近组织关系很复杂。膝关节的侧副韧带的结构能保证膝关节在不同度数的屈曲情况下,侧副韧带均能处于紧张状态。它与交叉韧带结合起来,引导股骨远端在胫骨近端上进行复合的滚动和滑运动。当关节少量负荷或无负荷时,内侧副韧带是足的跖韧带,它在维持足的纵弓中起重要作用。手和足的小关节,因掌恻或跖侧增厚的关节囊开成一个板状结构,而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 (2)关节囊:关节囊借其自身的容积调节关节囊内压力,如膝关节屈曲150-600时,关节内压力为0.49kPa(5cmH2O);完全伸直时,关节内压力可高达5.88kPa(60cmH2O)。每个关节均有一个适当位置,处于一个位置,如膝关节在300屈曲时,关节囊容积最大,而关节内压力最小。 (3)关节周围肌肉:肌肉在稳定关节特别是大的近端关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球窝型关节(髋与肩)等。 2、关节软骨的功能 关节软骨是关节的负重面,其结构适宜于抵抗反复的磨损,同时也具有防止关节运动时剪力对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破坏作用。关节软骨的功能是负重。它能使用软骨下骨板很好的固定。负重力应用到关节时,能变形的关节软骨保证了最大的接触面。软骨还具有缓冲作用。软骨的受压变形能力极大,能够吸收部分能量,缓解重力对软骨下骨的冲击。 3、软骨下骨的功能 由于软骨下骨具有较高的变形性,在负重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压力。软骨下骨的变形可导致一系列变化,包括骨小梁微骨折、骨折愈合与骨的重新改造等,从而使软骨下骨强度增高。这种结构模式的改变反映了关节内压力的分布。 4、纤维软骨的功能 铰链关节运动具有一定的旋转度,为完成这种类型的运动,节关边缘必须绕铰链转动。半月板充填于关节间隙,起着垫圈的作用,即承受负重,又吸收震荡。 (六)关节的润滑 关节的润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目前解释关节润滑的机制很多,人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液体膜的润滑作用,液体膜分布关节表面;二是边界润滑作用,即通过附着在软骨表现的特殊分子来保护软骨及减少摩擦。 1、液体膜的润滑机制 关节的润滑主要依靠关节液。关节液中的透明质酸盐,主要通过流体静力学机制润滑关节。关节负重时,关节软骨面由一层滑膜液的薄膜隔开。软骨中与蛋白聚糖和胶原以凝胶形式存在的水分,受压力作用而释放关挤向关节软骨表面,特别是在即将接触区的周围。压力消失时,挤出的水分被重新吸收进入软骨基质中。这种在负重时,关节软骨之间因挤压而溢出的液体,对关节负重时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机制不能解释非负重运动时关节的润滑。 2、边界润滑 边界润滑是依靠一种特殊的糖蛋白粘合物来完成的。这种糖蛋白又称润滑素或润滑性糖蛋白,由滑膜细胞合成的分泌,分子量为 225 000,占滑液蛋白质的0.5%。润滑素粘着在软骨表面,使软骨之间避免直接接触,对软骨与软骨间的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边界润滑与流体静力学润滑系统相互补充,前者在关节低负荷时起作用,后者在关节高负荷时发挥效力。但两者关不能截然分开。实际上,关节负重运动与非负重运动是交替进行的。因此,在不同的关节运动相,可能涉及到各种润滑机制。 五、脊柱连接 脊柱由24块椎骨,骶骨、尾骨借助软骨、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 1、椎骨的连接 (1)椎体间的连接:相邻椎体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接。 1)椎间盘:相邻两个椎体间借纤维软骨盘牢固地边结。盘的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胚胎时脊索的遗迹:盘的周围部分,是无数层纤维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坚韧又富弹性,在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图1-56),具有“弹簧垫”缓冲震荡的作用。椎间盘还允许脊柱作少量的屈伸和侧屈等运动。当脊柱向前弯曲时,椎间盘的前份挤压变薄,后份增对较厚,所以活动度也较大。纤维环前厚后薄,故在腰椎间盘损伤、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从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 2)前纵韧带(图2-12):位于椎体的前面,很坚韧,上不动声色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1或第2骶椎体,紧贴椎体前面,并与椎间盘及椎体边缘牢固连结,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3)后纵韧带(图2-13):位于椎体后面,细而坚韧,起自枢椎向上与覆盖枢椎体的覆盖相续,向下达骶管,它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结(图2-14):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称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黄韧带协助椎弓板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失之是的纵行韧带,称棘上韧带,能限制脊柱过屈。连结颈椎棘突尖并向后扩展的韧带,称项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向上附着于杭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续棘上韧带,相邻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前接黄韧带,后接棘上韧带和项韧带。位于横突间的称横突问韧带。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属平面关节。 (3)寰枕和寰枢关节: l)寰枕关节(图2-15)为枕髁与寰椎侧块上关节凹构成的椭圆关节,两侧关节同时活动,使用关部作府仰和侧运动,此关节有下列韧带增强其强其稳固性。寰枕前膜是前纵韧带的最上部分;寰枕后膜是连结于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 2)寰枢关节:包括三个关节,即由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的两上寰枢外侧关节,以及由内突与寰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