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doc_第1页
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doc_第2页
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doc_第3页
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doc_第4页
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I学校代码:11460学 号:07401110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苏轼的“以意为主”文艺观及其价值The rank commenting on Su Shis theory on sense and their effect所在院(系): 人文学院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年十月至二一一年五月 摘要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北宋时代独特文化语境的营造者之一和宋学主流的代表人物,苏轼的社会政治思想及个体人格精神,最能代表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宋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学创造。在苏轼的文艺观中,“以意为主”的文艺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就“以意为主”的文艺观展开研究,从“以意为主”文艺观的内涵、提出的历史渊源及其价值和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重点论述了“意”与“主体”、“技”、“情”、“文”和“言”的关系。苏轼“以意为主”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探讨苏轼“以意为主”的美学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写意传统,并与现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使传统美学不断实现现代性转化和再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关键词 苏轼 “以意为主” 情 辞达 平淡自然 价值及影响Abstract Song Su Shi is a great writer, hi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crea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ontext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ain Song, Su S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spirit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best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Song Dynasty scholars, but also affect the aesthetic idea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iterary creation. In Su Shis art, the “sens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sens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a study, from the “sense” outlook of art, history made its value and impact, to discuss four aspects, with emphasis on the “sense” and “Main”, “technology”, “love”, “text” and “word” relationship. Su Shis “sense” the aesthetic history of aesthetic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have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anatomical Su Shis “sense” of the aesthetics on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the theory of sense, and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modernity continue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instructive.Key words Su Shi Theory on sense Passion Speech of Simple and natural Value and effect目 录引论1一、“以意为主”的审美蕴涵1(一)“意”与“主体”的关系1(二)“意”与“技”的关系3(三)“意”与“情”的关系4(四)“意”与“文”的关系5(五)“意”与“言”的关系8二、“以意为主”文艺观提出的原因10(一)前人文艺理论对苏轼的影响10(二)北宋当时的文坛风貌及文学思潮12(三)苏轼家世对其的影响13三、“以意为主”文艺观的价值及影响14(一)对前人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了当时文坛的靡丽风气14(二)将“以意为主”审美观扩展到所有艺术领域15(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6结论17参考文献18文献综述19致谢22引 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著有苏东坡集。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北宋时代独特文化语境的营造者之一和宋学主流的代表人物,苏轼的社会政治思想及个体人格精神,最能代表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宋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学创造。1苏轼虽没有专门的文艺理论著作,但其诗、文、书、画处处表现和体现了他的理论观点,其中“以意为主”的文艺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记载葛延之不远万里,自江阴至儋州,向苏轼请教以作文之法,云:东坡在儋耳时,余三从兄讳延之,自江阴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坡尝诲以作文之法,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2以写文章的各种材料、要素比喻为货物,得出的结论是钱以取物、意以明事,立意以为文,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苏轼认为意就好比是钱,作文的各种材料就好比是货物,取物就需钱,那么作文则须以意为主。所以他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3宋代范温评:“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4这就是苏轼的“以意为主”的文艺观。一、“以意为主”文艺观的审美蕴涵“以意为主”中的“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各有所侧重,比如理解为“思想意蕴”、“情思”、“主题思想”等。总之,“意”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是有层次性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意”与“主体”的关系:强调主体意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文如其人“以意为主”中的“意”指的是作者或为文者的“意”,可解为“主体意识”、“思想”。文章必须反映作者主体的思想性格,必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能照搬别人的观点。“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苏轼在评草书中提出的,其文如下: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5P2183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其书法成就的秘诀正在于“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艺术是相通的,事实上,“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也可作为他文艺理论的一大特色。苏轼并不反对学习古人,但主张不应一味学习古人,要适应,要在古人基础上求变、求新。苏轼力求自出新意,表现了他大胆尝试、创新的风格。他认为,文章应该是诗人个性的反映,如果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方法,学习别人的观点,就会失去自我,最终被同化,陷于俗流。求新、求变并不是完全否定前人,苏轼“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5P2189从东坡对个人书法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向古人学习,从中汲取有益的精华,同时又不割裂同古人的联系。作文亦然。1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6对艺术作品要表现艺术家情感意识的高度重视,使苏轼看到了作品与作家的联系,阐述了“文如其人”的见解。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反映,形成其独特的思想观点、性格气质和情感态度。艺术作品既然是以审美的形式反映宇宙人生的真理,那么成功的作品必然像一面镜子,反过来映出创作主体独特的精神面貌、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使人可以透过作品窥见艺术家的灵魂深处,认识一个完整的人格。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他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他在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5P2109仔细体味,文中苏轼所说的“中”指的是“意”,“边”或“外”指的是“辞”。“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指的是语言简朴而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咀嚼,亦即他在与苏辙书中评陶渊明诗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淡而有味的风格。7他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这些观点就足可体现出东坡艺术风格的独特个性,都反映了他个人的独特性格,表现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意”。(二)“意”与“技”的关系:重视内在休养苏轼常说要“技道两进”,认为要写出好的文章只有一条正路,就是老老实实,刻苦学习,长期实践,注重作者的内在休养。他慨叹:“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上也。”5P387他非常欣赏欧阳修告诉孙莘老关于作文的话:“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5P2055事实上,苏轼对文艺修养的经验与主张,比欧阳修这段话还要全面些。苏轼认为,作者应该多读书,精读书,并善于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儒、道、佛等各家之书他都读,他还手抄过大部史籍。文学方面,毛诗国风、离骚、楚辞、史记不必说;前代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的作品都深深影响他;陶渊明诗他还都和过。同时代的先辈欧阳修、梅圣俞之书亦是如此。如果把他全部作品里提到过的作家作品编个目录,一定洋洋大观,当然这样还不能包括他读过而未提及的。而他批判地择取、不肯盲从,并要消化以后成为己有的科学态度:如说经过仔细观察,“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5P137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5P340“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5P359为文者应该明理,即认识和把掌握事物的所谓“常理”或“必然之理”。读书有助于明理,但只是读书还远远不够,必须亲自仔细观察:“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5P1379他体会到,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5P2191为什么会这样?因物理是相通的:“物有畛而理无方,穷天下之辩,不足以尽一物之理。达者寓物以发其辩,则一物之变可以尽南山之竹。学者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则何求而不得?”52067 学而不思则罔,经常在观察、思考,往往就能触类旁通,得到意外的启发和收获。“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书李伯时后)观察一定要客观,不能主观情绪去观察,“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乌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详哉。”(书黄道辅后)观察要精神专注,深入对象,例如“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文与可画竹能画出竹的常理,显得特别清新,同这很有关系。粗心大意,观物不审,必然要闹笑话。他以为观察一定要精细,不明白的一定要不耻下问,“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为了明理,有时凭观察和多问也仍难解决问题,得亲自参加实践。譬之游泳,如想真正学会它,就必须自己下水去练习。“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5P1981学游泳须懂水性,要懂水性便须经常到水里去练习,求得熟悉。“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道可致而不可求。”(同上)即使把指导游泳的书背得滚瓜烂熟,如果始终不下水练习,终归不行。许多事物的规律,确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到,凭空去求是无裨实用的。为文者还应该多作多改,勤学苦练。“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5P2170苏轼的“天才”,正是这样练成的。他曾对人说:“知日课一诗,甚善。此技虽高才,非甚习不能工也。”(与陈传道)他写诗文,平时注意积累材料,主张“凡读书可为诗助者,但置一册录之,亦诗家一助。”(宋何谿汶竹庄诗话卷一引苍梧杂志)“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5P2211熟能生巧,但多作多改才能熟。(三)“意”与“情”的关系:真情实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文学作品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感人。故而,文学作品要蕴有丰沛的真情实感,才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文章惟有真实,才能写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使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一点为古往今来文学家之共识。袁宏道与丘长孺书说:“大体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写出了事物的真,才能凸现事物的个性特征。苏轼认为,审美的艺术作品的创造正是艺术家内在自然即真实情感的表现,是人在客观事物激发起强烈的按捺不住的情感冲动状态下勃发而出的,即所谓“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岂可得耶?”情不得已发而为艺术,就达到了“诚”,艺术品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或千金与人,而人不喜,或以一言使人,而人喜之者,诚与不诚故也”。苏轼显然把艺术家是否真诚地吐露情怀视为艺术品能否感染人、打动人的先决条件,而认为任何矫情伪性,无病呻吟,都是违背艺术规律的。他屡次强调了艺术创造乃艺术家真情于胸,“不能不为”的事实,南行前集序云: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吾未尝敢有作文之意。5P323苏轼特别强调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而且这种感情要是从心底发出的,不能不发出的肺腑之言。他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虽然苏轼不满意孟郊诗思艰涩,却称赞孟诗所发出的牢荦忧愁是发自肺腑,故而动人至深。苏轼批评李方叔的文章说:“前所示兵鉴,则读之终篇,莫知所谓。意者下未甚得于中而张其外者。”5P1420“未甚得于中”,是说胸中积蕴得还不够,这个时候“张于其外”,就会觉得十分勉强。曾枣庄先生说:“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感情不仅应该是真实的,而且还应该是炽热的。苏氏父子都反对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无话找话说。”接着又引了苏轼南行集前叙,区别了两种情况:一是为文造情,为文而文;一是“不能不为之文”,是“不能自已之作”,8这是符合苏轼本意的。苏轼在通判杭州时说:“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所谓“诗穷而后工”,就是说,只有当诗人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后,这样发出来的感叹才是真实的。而这种感叹一旦通过文学作品发出来,就特别容易动人心魄。所谓“满心而成,肆口而发”,才是肺腑之言。苏轼赞同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苏轼这里讲的“穷”、“困”,多是指政治上的失意而非生活上的穷困。因为和苏轼交往的多是士大夫,极少有衣不蔽体的下层百姓。像王定国、赵荐,都是在职官员。但是仕途偃蹇所带来的愤懑不平之气,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故而韩愈有“不平则鸣”之慨。(四)“意”与“文”的关系:“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说为文必须“以一物摄之”,这“一物”指的就是“意”,也可以理解为主题思想。苏轼论诗深受其父苏询的影响,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以达到“济世”、“救时”的目的。他曾说:昔吾先君适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5313苏询对当时文坛现状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的预见,未必全面、准确,但批评了“慕远而贱近”的崇古苗头,和“崇华而贱实”的追求形式、技巧而脱离现实的倾向,可谓切中时弊。所谓“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云云,主要指形式工巧靡丽而缺少充实内容的一些作品。苏询讲的是文章之“道”,并非仁义道德、义理性命,他担心的是诗文补救时弊的社会功能有可能削弱。苏轼正是以此思想为创作基础,要求文章“有为而作”,针对现实,发挥针砭时弊的作用。“言必中当世之过”,并不是目的,目的是“疗饥”、“伐病”,有益于国家民众。他在题柳子厚诗中也提出过“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曾写过一首戏足柳公权联句诗,其序云:“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篇,故足成其篇云。”其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文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苏轼补句)。”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旅行,仍复作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吾圣意”。这说明苏轼确实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苏轼在答乔舍人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苏轼文艺观中的反映。在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中还说:“今览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酌古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有为而作”,也就是“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把发挥诗文的社会作用,作为写作的宗旨,这是苏轼一贯遵循和倡导的写作原则。这种思想并非苏轼首创,而是继承和发挥诗文革新的传统,因此他对韩愈和欧阳修推崇备至。苏轼所作潮州韩文公庙碑,称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对韩愈的历史作用和人格作了过高的评价。其六一居士集叙说,宋兴七十余年来,“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至嘉裕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从苏轼的有关言论及思想来看,其“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思想应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1、有意而言苏轼在策总叙中说:“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5P225这个“意”,就是指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内容,不能言不及义。如果文章有内容,那就是天下的“至言”。苏轼对文章内容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就是要“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具体来说,就是“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所以,这个“意”就是“济世”和“救时”。这一思想,苏轼是师承了欧阳修“我所为文,必与道俱”的主张而又有所发展。欧阳修在谈到学“道”时,曾反对“弃百事不关心”的做法。而苏轼的“道”,就比欧阳修的更为宽泛了。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苏轼还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来阐明“意”的重要: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写文章,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应该言之有物。这个“物”,在思想内容上来说,应该是“通经学古”的、经得起考验的真理;在具体写作内容来说,应当是“救时行道”、“犯颜纳谏”的,即要敢于指摘时弊,不怕得罪权贵。苏轼认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2、敢于触及社会弊病写文章要有“救时”、“济世”之意。具体到某一个时代来说,又应该怎样来“救时”、“济世”呢?苏轼牢记其父苏洵对他兄弟说的话: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5P31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含义实质就是今天所说的作家应当干预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对错误和黑暗的社会现象,要加以揭露和批判。正如苏轼在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中说的:“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美观,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所以,他批评当时的文人:“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其次,要做到“言必中当世之过”,作者的创作态度就应该是善意的,要抱着疗救社会的态度来写,使之达到“疗饥”、“伐病”的社会效果,而不是泄个人的私愤。从苏轼本人的创作实践来看,无论什么文体的写作,他都能遵循“言必中当世之过”这一原则。如议论文中的策论,就是在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激烈争论中,针对当时北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三患”(无财、无兵、无吏)的现实,提出的“任人、立法、安民、训兵”的改革策略,可说抓住了北宋政权的要害。散文也是这样,如谢欧阳内翰书就针对当时文坛上的浮艳文风,提出了要恢复两汉平实文风的设想和建议。诗歌就更不用说了。例如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将在杭州地区看到的社会现实写成了好些诗歌,反映新法给农民带来的不便,如山村五绝;贬到黄州后,还写了渔蛮子;贬到惠州之后,又写了荔枝叹等著名的讽喻现实的诗歌。可见苏轼是抱着疗救社会的目的来写作的。(五)“意”与“言”的关系:辞达,意尽而言止,语言平淡自然苏轼认为,优秀的文章,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胸中有所感触,有一种不得不写出来的倾吐欲望,方才动笔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在南行前集叙里说:“昔之为文也,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那种做出来的文章,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却没有多大的价值。关于文贵自然,苏轼提出了他独创的“辞达”说: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与谢民师推官书)5P1418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亦云:“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苏轼赞扬王庠的文章也说:“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5P1422关于“辞达”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先把苏轼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仔细地研究一下:孔子说:“说话不讲究修辞,不能传布到远方。”又说:“文辞在于表达思想而已。”如果因为言辞仅仅是表达完意思后打住了,就怀疑它没有文采,这是大大地不对的。追求、把握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好像把风栓系住、把影子捕捉住一样困难。能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把握事物特征的人很少,千万人中也难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何况能把事物的特征通过口和手清楚地表达来呢?这就是辞达。言辞到了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则文章就使用不尽了。“言止于达意”,即使没有很多的文采,只要能表达清楚作者的意思,就是“辞达”,苏轼认为,这样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文章了:“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描写对象是什么样子,文章就写成什么样子;心中所要说的意是什么,文章就表达什么。这就像水一样,盛着水的容器是什么样子,水就是什么样子。故而,苏轼把作文时的这种状态比作流水,能随着描写对象的不同而随物赋形。他在自评文里有一段著名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5P2069写作时文字如泉水流出,没有丝毫的勉强,自然而然,下笔千言。说完了立刻收笔,没有一句废话。郭隽杰先生解释“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说:“这里所谓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即是说作品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内容便是物,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决定的要素。”9 “水”,在苏轼看来在最有“道”的特征的事物,它的文采是因风吹水,自然产生的,所以“几于道”。苏轼常用行文如水来赞扬好文章。他称赞谢师民的文章也能做到如他一样“行云流水”的自然: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谢民师推官书)意之所至,文亦随之而至,意尽则言止。写文章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思或情感。所这样写文章,才有一种创作的快感:“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在诗文创作风格上苏轼崇尚自然天工。他赞谢民师的文章风格时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谢民师推官书)这也正是他的文学见解所在,有意而言、意尽辄止,不受束缚。苏轼认为诗歌创作一定要追求自然入妙,浑然天成。好诗不在字句的奇险、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冲口而出天然自得。他十分赞赏谢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观点,诗歌流转圆熟、不假雕琢,妙造自然。无论写物、抒情都要“诗从肺腑出”,反对“曲折拳曲以合规绳,曾不得自伸其喙”的作品。他赞柳宗元的诗说:“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情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以欣赏此诗,是因为它自然地表现了作者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抒发了清峻高洁的性情,达到了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苏轼认为诗歌创作要达到“自然”的境界还应该追求“神似”,传达出客观外物之神。在评诗人写物一文中说:“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花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梅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5P2143苏轼在此赞的三首诗都有写物神似的艺术特点。批评的石延年诗,词语非不工,但不懂写物神似的道理,把红梅比桃杏,认为区别在青枝绿叶的有无,专务形似,没有传红梅之神,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中体”,入木三分。他所言的诗人写物传神之功,就是要求在描写客观事物时,抓住个性特征,传出精神,反映出特有的本质。另外,苏轼十分赞赏司空图的“味外味”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人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人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5P2119这主要是欣赏他平淡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闲情逸趣,这一点与他评陶、柳诗所表露的思想旨趣是一致的。在评韩柳诗一文中说:“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5P2109诗外形质朴,而实际上蕴涵着华美的文采。仕途的坎坷不平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使他从中年开始向往和追求这种枯淡的诗风,因为枯淡的诗风于平淡中表现出“至味”,即陶、柳诗中那种不合流俗、崇尚真朴、恬淡自适的人生况味。二、苏轼“以意为主”文艺观提出的原因“主意”思想并非苏轼的独创,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正是有了前人的积累铺垫,苏轼才能提出具体丰富的“主意”文艺观。同时一个理论的提出都与提出者的成长坏境、家庭氛围及社会坏境有关,它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及创造能力。(一)前人文艺理论对苏轼的影响“以意为主”的文艺观并不是苏轼的原创,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以意为主”的文艺观。“以意为主”首先体现在诗歌领域中,在国语鲁语下中有“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的说法。在艺术领域中,“以意为主”文艺观则主要表现在“诗言志”思想中,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情感的,也就是作者的“意”。两汉时期,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成为统治者手中的愚民工具,“以意为主”的文艺观走向了衰落。魏晋时期,玄学开始兴起,佛学开始繁盛。玄佛思想中空灵的宇宙生成理论,特别是言意关系的论述对当时的审美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以意为主”思想在艺术美学中的复苏提供了最适宜的水土环境。魏晋玄学的主要理论成果见于王弼的周易略例。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篇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王弼在此将道家的言意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使其更适用于艺术领域,为唐宋时期“主意”文艺观的逐渐走向成熟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背景。最先流露出“以意为主”倾向的要算陆机的文赋。“诗缘情”,陆机所说的“情”实际是被理性净化的情感。“诗缘情”并不等于“诗主情”,陆机所谓的“诗缘情”是指诗缘情而生、因情而起,也即他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他的贡献在于以理论的形式明确了情在诗歌中的原发性与先行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情就是他诗文创作的目的,更不能意味着他主张以情为本。确切地说陆机追求的艺术本体应该是既含情又含理的“意”。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本着“唯务折衷”的思想原则,经常情、理或者情、志并用,调和感性与理性而向“意”过渡的倾向更加明显。而其原道篇:“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已几近于“意”的本质。另外刘勰还专设隐秀一篇,认为真正的文应“有秀有隐”,并将隐定义为“文外之重旨”,强调“隐以复意为工”,已明确提出了意之内涵的多层次性特征。这对唐宋时期的文论家特别是苏轼产生了深远影响。钟嵘的诗品则从批评、鉴赏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以意为主”文艺观的内容。最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英旨”的提出。他批评张华诗“其体华艳,兴托不寄。巧用文字,务为妍冶。”批评齐永明时期的声律理论因“王元长创其首,谢眺、沈约扬某波”而使“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主张“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他所提出的这种“清浊通流,口吻调利”而有兴有寄的自然“真美”成为后世以“意”为艺术本体的美学家与创作家们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他所主张的“自然”,“不像庄子那样完全否定人为的努力,而是认为应当经过人为的努力而达到出神入化、天衣无缝的水平。”10这与苏轼所谓的清新自然、“绚烂之极乃造疏淡”的主张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滋味”说的提出。钟嵘认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而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他还以“兴”作为诗歌产生“滋味”的首要条件,并且在前人以“兴”起人性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纵深为“文己尽而意有余”,他所谓的有余之“意”实质上亦即“主意”思想中所主之“意”。此一时期甚至已经明确提出了“以意为主”的主张,如范晔在狱中兴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令孤德棻继承了范晔的思想于唐初首先提出了作文应“以气为主,以文传意”11的主张。不但以意为文之本体,且将气与意并提,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观点后来为苏轼所继承并进一步扩展到画论批评,以“意气”作为士人画的评价标准。令孤德棻的这一观点在诗文论中同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遂开始了后世直接以“意”论诗文的传统,如王昌龄的诗格:“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他分诗的境界为三,特别强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开中国美学意境论之先河。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景章句为之兵卫。”桂林淳大师诗评:“一曰: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二曰: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三曰: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四曰: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等等。遗憾的是,以上诸多以“意”论诗、文的观点,大都语焉不详,对“意”的内涵缺乏全面的理解与阐发。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这些语不详而意不齐的零散论述孕育了苏轼成熟而完善的“以意为主”文艺观。给苏轼“以意为主”的审美艺术观以最直接影响的恐怕要算他同时代稍早的欧阳修和梅尧臣了。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而梅圣俞是欧阳修的挚友。苏轼的有些观点深受他们二人的影响。如他的“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与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如出一辙;而其“穷而后工”的思想则直接来自欧阳修的“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也。”(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的书法理论如“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试笔)也被苏轼所继承。另外苏轼对平淡、闲适、自然的推崇也与“以闲适古淡为意”(欧阳修六一诗话语)的梅尧臣有关。可以说,“以意为主”思想经过了从先秦到北宋漫长的历史历练,最终才在苏轼身上积淀并升华为系统的文艺思想体系。没有前人的铺垫,也就没有苏轼的完善而系统的“主意”审美观。(二)北宋当时的文坛风貌及文学思潮苏轼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的靡艳和怪涩文风,立志革除之。自古以来,在我国文坛上都会不时地出现一种浮艳的文风,南朝梁陈时代就曾出现过一次较大的绮丽的形式主义文风。这些作品不仅靠搬弄典故来写诗,而且以描写女性的姿态为内容,有的还有很浓的色情味道。所以刘勰批评这类作品“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情采)隋唐五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直到北宋初年,杨亿、刘筠一派“西昆体”作者,崇尚声偶之辞,浮艳之文风盛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既有别于西昆体的浮华,又与平易风格相对立的“险怪”文风的“太学体”。“太学体”“以怪诞诋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12所以,不管是“西昆体”也好,还是“太学体”也好,都是毫无实际内容的文字游戏。苏轼对这种文字游戏深恶痛绝。所以,当苏轼考取了进士之后,便在谢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了当时的文风: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模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5P1423接着,苏轼便向欧阳修表示,愿意在他的领导下为纠正文风的流弊而斗争:轼愿长在下风,与宾客之末,使其区区之心,长有所发。夫岂惟轼之幸,亦执事将有取一二焉。5P1424(三)苏轼家世对其的影响苏轼出生于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他思想的形成、文学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轼的“以意为主”的文艺观,实际上是来源于其父苏洵的家学思想。苏洵一生都是崇尚“以意为主”的文艺创作思想的。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说:他研读论语、孟子等圣贤之文达七八年之久,自己有感触了,才写下了洪范论等7篇文章。这种情形,他说得非常形象:“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13P329洪范论等文章就是苏洵读了论语等圣贤的文章后,深有感触,在“不能自已”的情况下,写下了自己所要说的话。他在批评扬雄的太玄论中又一次谈到他读论语等圣贤之作而不得不写文章的情形时说:“言无有善恶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方其为书也,犹其为言也;方其为言也,犹其为心也。书有以加乎其言。言有以加乎其心,圣人以为自欺。后之不得乎其心而为言,不得乎其言而为书,吾于扬雄见之矣。”13P169这也是强调文章要写自己内心要说的真话,而扬雄就没有说真话。所以对于扬雄的太玄,“君子无取焉耳”。在仲兄字文甫说中,苏洵又提出了“风水相遭”说:“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13P412苏洵认为,风和水互相遭遇而产生的波纹是天下最美的花纹,但它们产生的条件是“无意”的,“不期而相遭”的。用在文艺创作上,那“水”就好比是作者的艺术修养;“风”就好比是作者的创作冲动、灵感。神来兴会,两者相遭,缺一不可。所以,说真话,崇尚自然,反对雕琢,是苏氏父子对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尚“意”文艺创作思想写“真”的要求。苏轼作文追述: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铎先生之诗文十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三、“以意为主”文艺观的价值及影响“以意为主”的艺术美学思想到苏轼被进一步发掘、提升和深化。苏轼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成其一家之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整体系,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对前人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了当时文坛的靡丽风气在苏东坡之前,对文学创作发表过比较有影响言论的,要数孔子、曹丕、陆机、葛洪、刘勰、钟嵘等人。孔子最早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创作思想。它的意思是说:言辞,能够把作者、说话者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足够了。这几个字,简明扼要地表述了言辞与文意的关系,十分中肯。苏东坡“以意为主”的文艺创作思想,是在孔子“辞达”说的基础上,从文艺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出发,具体地论述了“意”在创作中的运动情形,说明了只有将写作对象“了然于心”,进而达到“了然于口与手”时,才算是“辞达”。毫无疑问,苏轼的这一思想是对孔子“辞达”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后,虽然比较细致地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但其侧重点是放在构思上。在构思问题上,陆机虽然谈了意与物、意与辞的关系,但只是原则性的形象概述。如:“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