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据学 新余电大 简木金 二00八年四月 学习学习方法方法 1、以教材为根据,依照教学进程, 结合多种媒体,自主学习,掌握重 点 2、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对有关原理 的理解 学习学习方法方法(续二)(续二) 3、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 咨询电大教师 4、到专业论坛与同学讨论或向 辅导教师提问,并关注公开答疑 5、通过学习小组活动,互相检 查复习效果 学习学习方法方法(续三)(续三) 6、结合网上习题,检测学习 效果 7、按时完成平时作业; 8、熟悉掌握有关的证据法规 ,了解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动 态 学习资料与网站 1、主教材、辅导资料及补充资料 2、课件 3、网站: 中央电大: 新余电大:2/ 4、qq:379389984 5、tel第一章 绪论 为便于观看加下划线的内容在课件的最后部分补充 一、 证据学的概念 二、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l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 l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l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l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神示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我国证据制度 第三章 证据法的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 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 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 ,不得认定事实。 直接言辞证据 要求一切证据材料都必 须在法庭上以直接、口头的方式进行陈 述、询问、审查和辩论的诉讼原则,由 直接原则和言辞原则合并而来。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证据与诉讼证据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l证据的客观性 l证据的关联性 l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意义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 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据种类的 规定 物证概念、特征 书证的概念、特征 证人证言的特点、证人的资格、 权利、义务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续) 被害人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 和辩解 当事人的陈述 鉴定结论 勘验、检查笔录 视听资料的概念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及意义 证据的分类是指在学理上从不 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 证据类型。(注意与证据种 类区分) 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l1、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及 意义 l2、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运用( 行政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第10-13 条、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第 20-22条)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l1、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 概念(以证据的存在和表现 形式划分) l2、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 特点 l3、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 运用规则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四、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l1、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概念 l2、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运 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侦查人员 、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必须全收集 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 或者无罪,加重或减轻其罪责的各 种证据。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五、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l1、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 (划分标准是证据与案件主要事 实的关系) l2、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 l(1)直接证据的特点:证明的直 接性,收集判断的复杂困难。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l(2)间接证据的特点:证明 关系的间接性、证明过程的依 赖性、证明方式的推断性及数 量多、易收集。 l 3、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 l(1)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严 禁刑讯逼供、威胁、诱骗等非法 方法取证;必须查证属实;孤证 不能定案。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续) l(2)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必须真实可靠;必须与案件存 在客观联系;间接证据之间必 须直辖市一致;必须形成一个 完整的证据体系;运用间接证 据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 第五、六章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一) 1984年6月5日晚,某牧场饲养 员曾某被害。经对嫌疑人王 某进行侦查,收集到下列证 据: 案例(一)续 (1)同一牧场工人张、李二人 证明说:“被害人曾某批评 王某干活不卖力,王某曾扬 言要杀死曾某。” (2)从王某家中搜出血手套 一只,经鉴定其血型为O型 ,同被害人血型一致。 案例(一)续 l(3)王某曾供认过自己犯有 杀人罪 l (4)王某的妻子杨某说,6 月5日晚,王某感冒发烧, 一直躺在床上,从未出门, 并说从她家中搜出的血手套 ,是其儿子在做玩具时割破 了手,用来擦血时弄赃的。 案例(一)续 l(5)王某在给辨护律师的信中 说,自己是在刑讯逼供的情况 下承认犯有杀人罪的。 l问:(1)上述证据分别属于 七种证据中的哪一种?分别属 于证据分类中哪一类? l(2)根据上述证据,能否认 定嫌疑人王某犯有杀人罪?为 什么? 案例答案 l答题要点: (1)证人证言 (2)鉴定结论 (3)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4)证人证言 (5)书证 l根据所收集到的证据,不能确 认被告人有罪。因为不能得出 唯一结论。 案例(二):只有一个直接 证据能否定案? 何某受贿案。起诉认定: 何某是乡长,农民齐某、黄 某、李某三人为了承包一片 荒山,就凑了1、1万元。用 其中的一千元买些礼品,把 另一万元用信封装好,三人 一起来到何家行贿。 案例(二)续 何某收下了他们三人送来的烟、 酒、糖、茶,但当齐某掏出这一 万元送给他时,他没有要。当齐 某等三人离开何家,何送出来时 ,齐某把这一万元塞进了何某的 衣兜里。 案例(二)续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何某 否认收到齐某等三人的一万 元,齐某则证实把这一万元 装在一个信封里,在何某送 他们时,将这一万元塞进了 何某的衣兜。 案例(二)续 而同去的黄某、李某则证实,他 们三人送去了价值接近一千元的 烟、酒、糖、茶,但没有看见齐 某把一万元送给何。 到底怎么 认定呢?这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 同的观点。 案例(二)续 以公诉人为代表的一方认为 ,何某构成受贿罪。理由是 :何某是国家工作人员,利 用职务之便收受一万元及近 一千元的礼品,数额巨大, 构成受贿罪,并且已有行贿 人齐某证实。至于何某本人 不供认,说明他认罪态度不 好。 案例(二)续 行贿、受贿都是一对一的供与证 ,如果因为被告人不供认,这将 无法打击行贿受贿行为。 还有一种观点,这是以辩护人为 代表的,认为只靠现有的证据, 不能认定何某构成受贿罪。 案例(二)续 理由是该案事实不清,证据 不足。因为全案只有齐某一 人证实,没有其他证据可以 印证他说的是事实。尤其是 同去的黄某和李某均不证实 。细分析便可知,被告人何 某与证人齐某,他们之间是 有利害关系。 案例(二)续 如果何某收受了齐某的一万元, 那么,他们同为犯罪人。一个犯 了受贿罪,另一个犯了行贿罪。 如果何某没收受齐某的一万元, 则何某是无罪的,而齐某则可以 构成诬告陷害罪。 案例(二)续 正因为如此,何某极力否认受贿 ,齐某则坚持行贿得逞。另外, 如果齐某没有把一万元递给何某 ,又没把钱分给黄某和李某,他 自己把三人凑的钱一人占有了, 为了洗清自己,他也会嫁祸于人 ,极力说是把钱递给了何某。因 此,单凭齐某一人的证实,不能 认定何某犯受贿罪。 案例(二)续 问题:在只有一个直接证 据的情况下,能否认定被 告人有罪? 案例(二)续 说明:在受贿案件中,被告 人如果不供,在没有其他证 据印证行贿人的证言是真实 的情况下,不能靠单一的行 贿人一个证据来定案下判, 特别是在行贿人与本案、与 被告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 ,更是这样。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收集证据的概念 l收集证据的主体、收集 证据的方法 证据保全的概念及特征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续 ) 证据保全是指为了防止特定证据 的自然泯灭、人为地毁灭或者以 后难以取得,因而在收集时、诉 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 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 便司法人员或律师加以分析、认 定案件事实时使用。证据保全的 特征(P155-P156) 第七章 证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续续 ) 调取和保全证据的法律规定 行政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第 22-34条、民事诉讼证据的司 法解释第15-31条) 第八章 证明概述 一、证明的概念。即诉讼主体依 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 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 的活动。 二、证明的构成环节。即证明对 象、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 明标准、证明方法和证明程序 第八章 证明概述(续) 三、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 理 、证明结果的相对真实性 。 、诉讼证明的正当性。 四、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 讼中的证明 l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第八章 证明概述(续) “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P171-172 ) 、证明责任的分配不一样 。 、证据的种类有所不同。 、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不 尽相同。 、证明对象不同。 、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 第九章 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的概念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被指控犯罪行为构 成要件的事实。 、与犯罪行为轻重有 关的各种量刑情节事实。 第九章 证明对象(续) 、排除犯罪行为的违法 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 任的事实。 、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第十章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的概念 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收集或者 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 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 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 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证明责任的特征。(P189) 第十章 证明责任(续) 证明责任的承担 l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1、公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检察院、公安机关有证明 责任,人民法院没有证明责 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 般也不承担证明责任。 第十章 证明责任(续) l2、自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自诉 人承担证明责任,被告人如果反诉 ,则对反诉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民 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第1-14条)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行 政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第1-9条)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的概念(P263) 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分 民事诉讼对证明标准的规定: 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行政诉讼对证明标准的规定: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分 第十二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l个别审查 l 侦查试验 指为了审查判断某一现象在一定 的时间内或情况下能否发生,而依法将该现 象发生的过程加以重演或再现的一种活动和 方法。注意进行侦查试验的规则。 l辩认和对质 l技术鉴定 l综合审查 第十三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推定 l指依法进行的关于某事实是否存在的推断,而这种 推断又是根据其他基础或事实来完成的。无罪推定 的基本含义及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 确立 司法认知的概念、作用(教材262) l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 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合理根据的 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 种证明方式。 第十四章 证据规则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l证据规则是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是证据法的集中体现。 证据规则的功能 l查明案件事实、保护其他社会价值、发现真 实和保护人权、追求诉讼效率等功能。 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l主要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 证据学的概念证据学的概念 证据学是研究公安司法机关 在诉讼活动中调查和运用证 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方法、规 律以及证据法律规范的学科 ,亦可称为“证据法学” 证据力和证明证据力和证明力力 1证据力:指证据材料进入 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 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 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指证据所具有的 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 价值和证明作用。 诉讼制度 1奴隶制社会的控告式诉讼 制度 2封建制社会的纠问式诉讼 制度 3 资本主义制度的混合式诉 讼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也即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 借助”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 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 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 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 一种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 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 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 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 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 做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 限定了法官在判断证据及其证 明力、采证问题上的专横武断 ; 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 本证明方法及获取证据的合法 方式。 具有形式主义和等级性的特点 。 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相对于神示证据制度,其进步 性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信物不 信神,把人类证据的历史推进 到证据时代;其缺点是预先规 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限制了 办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依靠 法定的模式认定案件事实,因 此而得名为“形式证据”。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 立法和内容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英美法系国家主要存在的证 据规则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证 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 ,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 根据自己的理性、良心自 由判断,形成心证的一种 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 “自由心证”原则是由法国的杜 波尔在1790年12月向议会提 交的一项革新草案中首次提 出来。1791年1月法国宪法会 议通过该草案。1808年法国 刑事诉讼法典进一步发 展了自由心证原则。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内容 自由心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 点: 一是法官的理性和良心; 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但 这种确信或心证也是建立在 调查证据的基础之上的。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自由心证制度的历史进步意 义: l1取代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 定的历史进步性; l2为查明案情和正确处理案 件提供了可能性。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续) 自由心证制度的局限性 l1自由心证为法官的主观 擅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l2自由心正在认识论 我国的证据制度 我国古代证据制度 新中国的证据制度 证据和诉讼证据的概念 证据是证明的凭证。用已知 的事实来证明未知事实的根 据。(方法说、结果说、原 因说、综合说) 诉讼证据则是指司法人员依 照定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 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 据。 证据的相关性 证据相关性是实质性与证明 性的结合。即对某实质问题 是否有证明作用。 相关性与间接证据有关;与 人类认识水平有关; 品格证据的问题的相关性 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据种类的 规定 三大诉讼共同的证据种类 物证、书证、视听资料、鉴定 结论、勘验笔录、证人证言 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 物证是指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 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1客观性强;2外部特征同案 件事实的关联性;3特定属性 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书证的概念和特点 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 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 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 书证亦属事物证据,所以其 客观性比较强,但书证证明 力的特点是以其内容同案件 事实产生的重合关联而发挥 证明作用的。 证人证言概念、特点 一、概念: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 的人,向办案人员所作的有关案 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 二、特点:1、必须是证人感知、 记忆的情况向办案人员提供。2 、不稳定性和变动性。3、证人 具有不可替代性。 证人的资格、权利、义务 证人的资格条件。(P89- P91) 证人的义务。(P91-93) 证人的权利。(P93-94) 考试题型举例 选择题(含多项和单项选择题) 例1:我国刑事诉讼的公诉案件中,证明 被告人无罪和罪轻的义务即证明责任应 当由_承担。 (1)被告人承担 (2)公安机关承担 (3)人民检察院承担 (4)人民法院承担 答案:(2)(3) 选择题 例2: 下列证据中属于间接证据的是 _。 (1)被害人对被告人作案过程的陈述 (2)证人证明被告人有作案时间的陈述 (3)被告人遗留在案发现场的物品 (4)被告人在案发现场留下的脚印 答案:(2)(3)(4) 考试题型举例 例3:神示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 下的证据制度。 (1)弹劾式 (2)纠问式 (3)混合式 答案:(1) 例4:封建专制国家的刑事诉讼实行的有罪推 定,主要表现在。 (1)刑讯逼供 (2)罪疑从无(3)罪疑从有 答案:(3) 考试题型举例 判断题(只要求判断正误,不说明理由 ) 例1:被告人的供述和辨解,既可以是直 接证据,也可以是间接证据。( ) 例2:聋、哑人不能正确表达所了解的案 件事实,所以不能作为证人。 ( ) 例3: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自诉 案件的被告人要承担证明责任。 ( ) 答案:例1 例2 例3 考试题型举例 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不必阐述) l1、证据保全的特征是什么? l2、证据规则有哪些功能? l答案略。 论述题(不仅要求答出要点,还要求阐 述) l1、评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l2、证据的特征 l3、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案例分析 1 某妇杨某与王某通奸,被其夫陈某察觉。杨某 恐其夫日后对已不利,遂起谋杀恶念,并与王 某 合力于X 月X 日晚杀死其夫陈某,并放火烧 了房子。谎报其夫被火烧死。公安人员赴现场 发现了王某之脚印。 问:“王某 脚印”分别属于证据分类的哪一种 ? 案例分析 3 1在某甲与某乙的一次交谈中,甲告诉乙说 :“我家邻居张某,于上月28日夜间12点左右 ,趁我父母上夜班不在家之机,撬开窗户进入 我的房间,持菜刀威胁我交出现金和手饰。我 当时怕他拿刀砍我,就告诉了放钱和首饰的地 方。张翻出1500多元现金和一条金项链,装在 衣袋里,就从窗户出去了。”甲还告诉乙:“损 失不大,别对任何人讲,张某是个亡命徒,什 么事都干得出来。”乙认为这是一起入室抢劫案 件,当日即将甲所讲的情况向当地公安机关检 举。 案例3 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查,甲就当时被抢情况如 实地向侦查人员作了陈述。张某被拘留后,对 持刀入室抢劫甲的现金和金项链的罪行作了供 述,张某的供述和甲、乙二人向公安机关的陈 述情节一致。被告人张某受到应有的制裁。 问: 1、此案中甲向公安机关的陈述、乙 向公安机关检举时的陈述、张某在拘留时的陈 述,各属于刑事诉讼证据中的哪一种? 2、乙向公安机关的检举是直接证据还是间 接证据?是原始证据还是传来证据?为什么? 案例3要点 甲的陈述是被害人陈述;乙的检举是证人证言 ;张某的供述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乙的检举是直接证据,因为只要查证属实,就 能直接证明案件。同时又是传来证据,因为不 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是听甲说的。 案例4 收集的证据必须要善保全 1995年10月,某工厂工人孙刚与某商店售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纺织机械伺服系统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放射性防护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氯化炉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茶叶包装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反射炉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道路水泥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大型藻类栽培工作业指导书
- 电焊工作业指导书
- 中小企业年度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 2025年肾脏科尿毒症透析治疗操作考试答案及解析
- 《小学开学第一课: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班级班规》课件
- 农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讲义
-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市场应用现状
- 幼儿园行政工作保密协议
- 环境监测课件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小卖部
- 冰雪运动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建筑垃圾处理及清运方案
- 中职资料:第1讲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课件
- 新能源汽车空调检测与维修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职工安全健康权益保障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