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Promax实验报告.doc_第1页
[工学]Promax实验报告.doc_第2页
[工学]Promax实验报告.doc_第3页
[工学]Promax实验报告.doc_第4页
[工学]Promax实验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与应用实验实验报告 目录实验一、Linux 系统指令介绍11. 简单的Linux 系统指令12. VI编辑器的使用7实验二、观测系统的定义81. Promax系统概述82. 数据输入、观测系统定义与加载9实验三、预处理与反褶积191. 频谱分析192. 切除233. 带通滤波274. 真振幅恢复285. 确定反褶积门限和自相关门限296. 预测反褶积31实验四、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与偏移341. 速度分析与动校正342. 叠加403. 偏移444. 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的对比495. 速度编辑50致谢52参考文献53实验一:Linux系统命令介绍实验目的:掌握简单的Linux系统指令: ls,cd,pwd,mv,rm,vi等,会进行简单的操作,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实验内容:一、简单的Linux系统指令1、Linux系统进入与退出 (1)进入Linux系统:进入系统必须要输入用户的账号,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可以创建以的账号有两种:一种是超级用户账号(root),使用这个账号可以在系统中用管理员身份进行操作;另一种是普通用户,这个账号供普通用户使用,可以进行有限的操作。一般的Linux使用者均为普通用户,而系统管理员一般使用超级用户账号完成一些系统管理的工作。如果只需要完成一些由普通账号就能完成的任务,建议不要使用超级用户账号,以免无意中破坏系统。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用户登录分两步:第一步,输入用户的登录名,系统根据该登录名识别用户;第二步,输入用户的口令,该口令是用户自己设置的一个字符串,在登录时系统用来辨别真假用户。当用户正确地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就能合法地进入系统。为了更好的保护用户账号的安全,Linux允许用户随时修改自己的口令,修改口令的命令是passwd,它将提示用户输入旧口令和新口令,之后还要求用户再次确认新口令,以避免用户无意中按错键。如果用户忘记了口令,可以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为自己重新设置一个。(2)退出Linux系统:不论是超级用户,还是普通用户,需要退出系统时,在shell提示符下,键入exit命令即可。2、Linux的简单命令 pwd 显示当前工作目录。ls 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后跟参数-l表示列表显示;跟-t表示按时间排序;-r表示按时间逆序。可以组合,比如ls ltr等。cd 改变工作目录。比如cd .跳到上层目录,cd XXX进入XXX目录等。man 搜索帮助文件。比如man ls就是了解ls命令是什么意思,怎样使用。cp 复制文件。如cp A B就是把A文件复制,结果文件叫B。diff 比较两个文件的差异。如diff A B就是比较A文件和B文件在哪些地方不同。rm 删除文件。默认情况下是不能删除目录的。rmdir 删除空目录。mkdir 创建目录。rename 改名。如rename A B就是把A文件重命名为B。mv 修改文件或目录的名字。如mv A B就是把A文件重命名为B。df 显示磁盘使用情况。二、Vi编辑器的使用vi 是 visual editor 的缩写,是 UNIX 所提供的编辑器之一。它提供使用者一个视窗的编辑环境,在此视窗下,使用者可编辑所要的文件。进入vi : 直接执行 vi编辑程式即可: %vi test 此刻萤幕上会出现 vi 的编辑视窗,同时 vi 会将文件复制一份至记忆体中的缓冲区 (buffer) 。 vi会保留在磁盘中的文件不变,而先对缓冲区的档案作编辑,编辑完成后,使用者可决定是否要取代原来旧有的文件。 离开vi : 若在输入模式下,则先利用ESC进入指令模式,离开vi可选用下列指令: :q! 离开vi,并放弃刚在缓冲区内编辑的内容。 :wq 将缓冲区内的资料写入磁盘中,并离开vi。 :w 将缓冲区内的资料写入磁盘中,但并不离开vi。 :q 离开vi,若文件被修改过,则会被要求确认是否放弃修改的内容。 vi 的操作模式: vi 提供三种操作模式:输入模式(insert mode)、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和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当使用者进入 vi 后,即处在指令模式下,此刻键入之任何字元皆被视为指令。在此模式下可进行删除、修改等动作。若要输入资料,则需进入输入模式。1、功能介绍:指令模式(Command Mode):控制光标移动,删除字符,段落复制。 输入模式(Insert Mode): 新增文字及修改文字。 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保存文件,离开vi,以及其他设置。2、切换方式:指令模式a、A、i、I、o、O输入模式输入模式Esc指令模式命令模式:末行模式3、操作指令:(1)指令模式指令光标定位h 将光标向左移动一格l 将光标向右移动一格j 将光标向下移动一格k 将光标向上移动一格0 数字0,将光标移动到该行的行首$ 将光标移动到该行的行末 nrc 用字符c替换光标所指向的前n个字符 x 删除光标前的字符 X 删除光标处的字符 nx 删除从光标所在位置开始向右的n个字符 dw 删除一个单词。若光标个在某个单词中间,则从光标所在位置开始删至词尾并连同空格 D 删除光标所在处到行尾 ndw 删除n个指定的单词 db 删除光标所在位置之前的一个词 ndb 删除光标所在位置之前的n个词 dd 删除当前行 ndd 删除当前行及向后n-1行的内容 R 从光标处向后替换,按Esc结束 u 取消上步的操作 U 取消目前的所有操作ZZ 退出 ZQ 存盘退出复制和粘帖 yy/YY 复制光标所在行nyy 将当前开始的n行内容复制到缓冲区 p 将复制的内容放在光标所在行的下行 /str 往右移动到有str的地方?str 往左移动到有str的地方 n 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到有str的地方 N 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到有str的地方(2)输入模式指令a 在光标后插入文本 A 在光标所在行后插入文本 i 在光标前插入文本 I 在光标所在行前插入文本 o 在光标所在行下插入新行(小写字母o) O 在光标所在行上插入新行(大写字母O)(3)末行模式指令:n 跳到第几行 :e 创建新文件 :n 加载新文件 :w 保存文件 :w file 保存在file文件中 :n1,n2w file 保存n1-n2行到file文件中 :nw file 将第n行写到file文件中 :1,.w file 将从第一行起到光标所在位置的所有内容写入到file文件中 :.,$w file 将从光标当前位置起到文件结尾的所有内容写入到file文件中 :r file 打开另一个文件file :e file 新建另一个文件file :f file 将当前文件改名为file文件 :/str/ 从当前光标开始往右移动到有str 的地方 :str? 从当前光标开始往左移动到有str 的地方 :/str/w file 将包含有str的行写入到file文件中 :/str1/,/str2/w file 将从str1开始到str2结束的内容写入到file文件中 :s/str1/str2/ 将第一个str1替换为str2 :s/str1/str2/g 将所有的str1替换为str2 :.,$ s/str1/str2/g 将从当前位置到结尾的所有str1替换为str2 :n1,n2 co n3 将从n1行到n2行的内容复制到n3后面 :n1,n2 m n3 将从n1行到n2行的内容移动到n3后面 :d 删除当前行 :nd 删除从当前开始的n行 :n1,n2 d 删除从n1行开始到n2行结束的所有内容 :.,$ d 删除从当前行开始到结尾的所有内容 :/str1/,/str2/d 删除从str1开始到str2为止的所有内容 :! 强行操作,可接系统命令(如! ls) :w! 强行保存文件 :q 退出 :q! 强行退出 :wq 保存退出 :wq! 强行保存退出 :set nu 显示行号 :set nonu 不显示行号 :set ic 搜索时忽略大小写 :set noic 搜索时区分大小写 :x 保存退出 :X 加密保存 :f 显示文件名 :!Cmd 执行shell命令cmd :n1,n2 w !Cmd 将n1到n2行的内容作为Cmd命令输入。如果不指定n1和n2,则将整个文件的内容作为命令Cmd的输入 :r !Cmd 将命令运行的结果写入当前行的位置实验心得:以前一直没有接触linux,这次实习让我对linux有了初步的了解。Linux同时具有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在字符界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相应的指令来进行操作。实验二:观测系统的定义实验目的: PROMAX的观测系统定义是用来生成数据库并将标准的PROMAX道头信息加载到地震道道头字中去的。会定义简单的二维观测系统。一、Promax系统概述在应用Promax对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数据以前,有必要对Promax系统进行一定的了解,这为理解处理过程的一些参数有很大的帮助。1、数据目录:Promax 数据目录每一工区Area由一系列文件和目录构成,即工区和测线分解成四种类型的文件:(1)参数表;(2)道/道头;(3)流程;(4)有序参数文件数据库。Promax的交互功能通过用户结构进行处理加入工区和测线的数据,用户接口自动建立所需要的子目录并提供了简单的方法建立这些数据结构。2、程序执行:用户接口建立、修改和执行处理流,一个流程是用户要在地震数据上执行的一系列处理。流程通过从列表中选择处理,然后选择每一处理的参数的方式建立,可以逐步执行处理或单独执行。一个典型的流会有一个输入处理,一个或多个数据的功能处理,以及一个显示或输出处理构成。一系列流程可在超级执行程序的执行下完成,超级执行程序顺序的执行所有执行类型的处理,直道碰到独立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参数文件信息将转送给执行程序,一旦作业完成,超级执行请求独立处理执行,或另一独立处理,直到流程中的所有处理执行完毕。3、有序参数表:有序参数文件(ordered parameter files)数据库以中心信息库的方式提供服务,便于你或模块能快速访问这些信息。它存储了许多数据类型,包括已得到的参数、观测系统、静校正量、其他地表一致性信息及炮点、检波点、CDP范围之间的指针等。4、参数表:参数表(parameter files)是一组用于存储特定结构信息列表的文件,为了提高存取速度和减少存储空间,参数表采用二进制格式存储,它们与地震数据集、OPF数据文件和流程子目录一起存储在工区/测线子目录下。参数表和OPF数据库的区别在于,OPF文件包括许多属性,每项都只有一个内容,而参数表每项有多个内容。例如,速度功能中每个CDP包含多个速度-时间对。5、帮助(1)Mouse Button Help 鼠标钮帮助在窗口下方,其中:MB1:鼠标左键;MB2:鼠标中间;MB3:鼠标右键(2)Notification buttons 导航按钮在导航按钮出可以检测当前程序的执行状态,可以暂停执行程序、删除执行程序(3)联机帮助系统在每一个viewer窗口中,有一红色的“?”,能够超链接到程序参考手册上二、数据载入、观测系统定义与加载1、建立工区、测线、数据载入打开Promax依次建立工区KG_SunLiu(area),Line测线(line)和seg-y数据载入流(flow),在建立测线窗中添加一个流程并命名为001。 在该流程中添加处理模块,只需要在窗口右侧程序列表上输入该处理模块的前几个字母并回车,promax会自动搜索出符合要求的处理模块。在该流程中添加了SEG-Y Input、Disk Data Output、Trace Display三个处理模块,并且鼠标中间点击SEG-Y Input,可以看到该模块的参数。SEG-Y Input :需要修改第二项和第四项中的参数,将磁盘介质改为Disk,输入原始数据路径/mnt/hgfs/data/KG_SHIXI_rawshot.sgy,将每炮的接收道数改为60。图 2-2 SEG-Y参数表Disk Data Output:中键点击之,修改DataSet Name。左键点击会弹出DataSet窗口,初次应Add一个DataSet,自定义名称Nus001如下图Trace Display:用来显示SGY文件的。可以不必修改。这里将如果想同时看到多炮的效果(横向多炮),请中击之修改Number of ENSEMBLES那一项的值。若是纵向多炮显示,请修改下方的number of display panels。如下图点击Execute按顺序执行这几步,运行结束后显示Trace Display的结果。查看数据执行情况:注:number of ensembles 应为500 若为1 则是前面没有运行完。2、观测系统定义在promax系统里处理数据一般要求数据收集处理期间使用的野外几何描述有关。通过Geometry Assignment建立实际野外几何描述的处理,并且将几何描述与顺序处理流里使用的记录道相联系。几何分配将每道分配给单个的炮点、接收点、共深度点、纵测线、横测线和炮检距面元,还计算有关每道炮点、接收点、CDP和炮检距面元的其它一些专用值。Inline Geom Header Load用来修改数据集的道头,保证与“OPF Database”信息一致。如果数据的道头里存贮全部或大部分观测系统信息,或者这些信息存贮在一个可存取的ASCI文件中,我们可以用提取法即用“Extract Database Files”模块来提取野外几何信息,但由于现有数据的道头信息未知,老师亦未给出相应的ASCI文件,故这里采用“Geometry Spreadsheet”模块来人工输入几何信息。A、在KG_SunLiu Line中再建立一个流程并命名为:002,并加载2D marine Geometry SpreadSheet,直接执行该程序,出现2D Marine Geometry Assignment窗口。执行Setup,出现Geometry Setup对话窗。其中“Assign Midpoints By” 选择第二项为使用“Auto-2D”或者完成“sources”和“Patterns”排列图标。“Traces”排列图表将自动填好。填上道间距25,炮间距18.75,“Nominal Sail Line Azimuth”托揽方向相对北方的方向角为90,而炮点深度和检波点深度均为0,单位为meter,X0和Y0均设为0.B、点OK并点击“Auto-2D”出现Auto Marine 2D Geometry界面在Auto Marine 2D Geometry界面中一次填入:最近道号:60;最远道号:1;道增量:1;组间隔:25;总炮数:500;第一炮所在站为:(59*25+200)/6.25+1=269炮间隔的站增量:18.75/3=6.25;Sail Line Azimuth:为90;跑间隔:18.75;X0、Y0均为1000000.C、 保存之后,点“Source”出来SIN Orderd Parameter File界面,将炮号“source”和ffid补全,保存退出。 D、打开“Pattern ”发现里面的数据已经由“auto-2d”自动填好。E、最后点击“Bining”出现“2D Marine Bining”窗口,需执行三个步骤: Assign midpoints by:Matching pattern in the SIN and PAT spreadsheets:根据所建立的SIN和PAT数据分配中心点,在面元化数据之前,必须成功执行“Assign midpoint”,点击OK执行该步骤。 Bin Midpoints:这里出现三个可填写选项,前两个均填0,第三个选项是“Distance Between CDPs”,一般使用标准接收点间隔的一半。 Finalizing the Database :最终确定数据库。F、查看数据库:3、Inline Geometry Header Load联机几何库道头装载这个处理使得几何库信息装入数据道头中。在KG_SunLiu Line中添加003流程,在该流程中添加:Disk Data Input模块载入Database中的Nus001;Inline Geometry Header Load首行参数改为NO;Disk Data output模块输入到Nus002;Trace Display中,将每行改为四个图窗显示;最后执行execute。最后,查看一下载入情况:注意number of ensembles应为500实验心得: 野外作业获得的原始数据解遍后,转换成处理格式,然后加载到观测系统。这是为后期地震资料处理打下基础。实验三:预处理与反褶积实习目的:使用模块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频谱分析、预滤波、顶切、底切(演示)、废道切除、真振幅恢复、反褶积及自相关门限的选取、带通滤波、反褶积处理工作实习内容:整个预处理过程大体包括:。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调节参数,进行对比得到最佳组合以加强处理效果。在上次试验的观测系统加载的基础上,在KG_SunLiu Line 中建立流程004,进入该流程进行我们地震资料数据的预处理。一、频谱分析 1. Interactive Spectral Analysis频谱分析可以提供整个地震记录的完整频谱信息,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我们将所要进行分析的炮提出,然后运行从图上可以对频谱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时窗进行细致观察。频谱分析中,我们用到了Interactive Spectral Analysis模块。首先是模块Disk Data Input ,将加载观测系统后的数据Nus002导入,原始道头改用FFID编排;之后调用Interactive Spectral Analysis模块,进行频谱分析,道数改为60,CDP间隔取整型12;最后Trace Display输出频谱分析的结果。从频谱上可以看出地震记录的能量主要集中于30-70Hz之间,而且低频能量也相对较强。并且在15-30Hz的低频位置上有陷波效应。分析其原因,一种可能是因为在这些频率的位置上有多次波的存在,同时由于多次波传播过程中发生相互干涉作用而使一部分频率的波被抵消掉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采集的过程中,仪器本身的原因导致了频率成分的缺失,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我们在后面滤波的时候可以针对此情况选择适当的窗口。2. F-K Analysis(演示)F-K频谱分析,F-K滤波因为频散现象较为严重,所以现在很少采用,为了多角度认识频谱分析与滤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F-K频谱分析,F-K滤波的一些知识。首先,在加载观测系统数据输入后,调用模块F-K Analysis,,建立一个用于存储f-k算子的文件,调整参数使道数60,间隔为12.5。调用Trace Display,运行显示结果如下:在Configuration中将视窗改为TX-and-FK,选择区域用于生成f-k算子,在Filter Response中点击Filtered Output,显示滤波之后的效果, 二、切除1. 废道切除在traceDisplay 窗口中选择Picking-Kill Traces,输入自定义的切道名kill,选择CHAN,切除废道,可以一道一道切除,也可以在Parameter Files For trace kill list 中批量删除。没切废道之前切废道之后2. 顶切、底切载入Trace Display,删掉不需要的反射波以上的信息。在Picking里选择Pick Top Mute,在新出现的窗口里Enter a new table name建立顶切top-mute,弹出的窗口中选择Aoffset,之后把切除线绘制出来。同样,在Picking里选择Pick Top Mute,在新出现的窗口里Enter a new table name建立底切bot-mute(底切我们不保存,只作为演示),弹出的窗口中选择Aoffset,之后把切除线绘制出来。之后File-Save Picks,关闭Trace Display,也可以在Parameter Files For mute gates中批量删除,同时Promax对于切顶采用内插方法,所以我们采用每隔10,绘制一个切除的门限, 顶切和底切之后三、带通滤波带通滤波可以通过频带的选取,对地震记录中的相应段频率加以压制,消除干扰波的影响以增加信噪比,这里我们采用Bandpass Filter,应用Reproduce Traces模块产生数据的1份copy,利用If、Else和Endif模块分别做不同处理并显示,进行滤波前后的对比。滤波频带选取:3-5-90-100,流程如: 带通滤波前资料带通滤波后资料四、真振幅恢复因为地震波随传播时间增大、偏移距增大和出射角的不同,振幅会受到影响,为此,经过反复对比试验以消除负面影响重要的是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的应用,合理的消除因为不同队年施工不同测线段的品质差异。真振幅恢复把单个时变增益函数应用到道上,以补偿波前发散和非弹性衰减的振幅损失。这里应用True Amplitude Recovery模块进行真振幅恢复,原始数据与恢复后的对比图五、确定反褶积门限与自相关门限在进行处理之前,先将之前的预处理流程004复制一份,命名为006,在心得流程006中保留数据输入,道切除,顶切,滤波和真振幅恢复的主模块,清楚其他辅助模块。从现在起,我们将分别选取用于反褶积和自相关的门限。Trace Display-Picking-Pick Miscellaneous Time Gates中选择反褶积门限和自相关门限,分别命名为gate-data和auto。其中反褶积门限应将目的层的顶部和底部包括在内,所以有上、下门限,而自相关只有上门限。 gate-data auto六、预测反褶积反褶积就是研究如何设计一个(反)滤波器以抵消大地滤波器(包括地震记录中各种装备如检波器、记录仪器等对地震子波的滤波作用)的作用。通常有两种方法来设计反滤波器:确定性方法和统计方法。确定性反褶积还必须知道地震子波同时还要截取反滤波因子,所以地震勘探中往往利用统计的方法来求取最佳反褶积因子,分为最小相位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最小相位反褶积为预测步长为1的预测反褶积的特例。预测反褶积能有效地消除海上鸣振和其他多次波干扰,涉及到不少参数,如反滤波因子长度,预测步长,自相关函数的时窗长度等。滤波因子长度n一般要大于等于子波延续长度。预测步长一般应为多次波出现的周期;而自相关函数的时窗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滤波因子长度,最大就是整个地震记录的数据长度,即:记录长度自相关时窗长度2倍的滤波因子长度n在Spiking/Predictive Decon模块中,我们选择反褶积类型为最小相位的预测反褶积,下面通过修改反褶积算子长度(Decon operator length)、预测步长(Operator prediction distance)、白燥系数等参数,来选择最优参数。考虑处理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而信噪比和分辨率又是一对矛盾,为此,在考虑反褶积方案时重在开展子波整形、相位一致性处理,经过反复对比试验,如选用算子长度合适,预测步长合适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压缩子波提高频率,实现全区资料振幅、频率特征趋于一致。提供与班报对应的加载观测系统后的地震数据、废道切除、顶切、反褶积门限和自相关门限新建一个流程,Disk Data Input加载观测后的数据Nus002,然后trace Display。现在我们通过自相关的方法来选取预测反褶积的预测步长。在之前的基础上,保留道切除、顶切,滤波和真振幅恢复的模块;采用Bandpass Filter,应用Reproduce Traces模块产生数据的3份copy,利用If、Else和Endif模块分别做不同处理并显示,进行不同步长的预测反褶积的对比。这里我们使原始数据不做预测反褶积,其余三份数据分别作步长为4、8、12的预测反褶积,Trace Display四列显示,对比效果,这里预测步长取8较好。三个elseif从句设置预测步长 原图与三个不同预测步长的差别心得体会: 这个实验中大致跑了一遍整个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流程,这一趟下来我遇到了不少难题,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个熟能生巧的东西,一步一步做下来,也会灵活应用。在反褶积的处理中,由于gate下限设置错误导致图上没有任何数据。只好一步一步排除,最后发现是gate下限设置错误。这让我对promax的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实验四: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偏移实习目的: 会用交互速度分析模块进行速度分析,得到速度资料(速度库,文本),在次基础进行动校正、叠加和偏移,输出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实习内容:目前,Promax有许多模块用来拾取迭加(均方根)速度。每一个模块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法或显示来拾取速度场。用户必须提供与班报对应的加载观测系统后的地震数据用于作速度分析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应该没有作动校正,但基准面静校正必须作滤波,增益和谱白化应用等亦可以用于迭前数据。输入顺序取决于各模块本身,有的模块对输入自动排序,而有的模则要求按CDP顺序输入。 这些处理模块的最终结果都是形成一个速度参数表,供以后的处理来使用,像别的参数表一样,速度参数表可以由流程中的模块调用这模块要求输入速度参数表,在参数表菜单中对其进行选取。动校正就是这种模块中的一个。另外有一个称为存取参数表(Access parameter Tables)模块可以用来查看任何参数表。一、速度分析与动校正:1. 速度分析:速度分析包括以下具体模块A. 超道集格式化(2D Supergater Formation):超道集能够增加信噪比同时能够研究CDP附近的叠加能量的变化。B. 滤波、自动增益控制(AGC):该模块主要用于消除由吸收等产生的能量衰减。 C. 速度分析预计算(Velocity Analysis Precompute):该模块为速度分析的输入数据做准备,它完成相似性计算,为创造超道集做的CDP叠加,以及在已定义的CDP、横纵线、纵测线位置上创造常速叠加道。其参数较为繁杂,这里仅选重点的几个进行介绍:Perform residual velocity analysis?:确认是否应用剩余速度分析,这里为传统的速度分析,故选择None。Number of CDPs to sum in supergather:每个超道集的CDPs个数,这里我们选择7。Apply partial NMO-to-binning: 是否对面元运用部分动校正,该选项对浅层和大的炮检距的CDP影响较大。 Absolute offset of rst bin center: 第一个面元的炮检距绝对值,选为50。Maximum offset:最大炮检距,1675。Maximum /Minimum semblance analysis value:输入常速的最大/小值,分别设置为6000,1300。semblance velocity axis-equal velocity:如:速度的范围为2000到6000m/s,扫描个数则为41,参加计算的速度值分别为2000、2100、2200、5800、5900和6000m/s。Semblance sample rate:相似性时窗中心的间隔,单位ms,默认为采样率的5倍。 Semblance calculation window:相似性计算时窗,单位ms,输入用在超道集上每道时窗的时窗尺寸,该时窗用于相似性计算,以便输出相似性采样值。Maximum stretch percentage for NMO:正常时差校正的最大拉伸百分比,默认为30,这里选90。D. 速度分析(Velocity Analysis):速度分析的参数设置中:Interact with other processes using PD这里是Interact with other ProMAX Modules 。速度分析的具体流程图如下: 图 4-1至 图 4-3。图 4-1 用默认速度速度分析预处理图 4-2 速度分析模块参数图 4-3 形成速度谱2. 动校正: 这里先介绍几个重要参数:Direction for NMO application:NMO应用方向,这里Forward是正反向,此外还有Inverse。Stretch mute percentage:拉伸切除百分比。在浅层和大偏移距情况下,数据会拉伸过量,并会使波变形,降低了叠加效果,损失浅层频率成分。SELECT Velocity parameter le:选择速度文件。动校正的具体流程图如下:图 4-4 至 图 4-8。图 4-4 速度分析并导入速度文件velocity1图 4-5 初次动校正试验效果图 4-6 用刚才生成的速度表velocity1进行速度分析预处理图 4-7 动校正并保存动校正速度vel-new1图 4-8 动校正速度的选取二、叠加:水平叠加是利用野外多次覆盖资料把共中心店道集记录经动、静校正之后再叠加起来,以压制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提高信噪比为主要目标的处理方法。进行多次覆盖得到的地震剖面的信噪比要明显高于一次覆盖的地震剖面。多次叠加对随机干扰的压制作用的原理与组合相同,即如果道集内的各道炮检距足够大,使各记录道的随机干扰互不相关,经过n次叠加之后,随机干扰只增强 倍,而有效波增强了 n 倍,于是叠加后的信噪比可增加 倍。叠加是将道集数据进行应用剩余静校正、动校正、切除后后进行的,处理的具体流程图如下:图 4-9至 图 4-15。图 4-9 叠加具体的模块图 4-10 导入反褶积之后的数据,用共深度点道集图 4-11 动校正模块图 4-12 CDP叠加图 4-13 输出叠加后的数据到“06 stack”图 4-14 叠加剖面图 4-15 放大后的叠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