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_第1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_第2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_第3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_第4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战争指17561763年之间发生的英普与法奥之间的战争,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和亚琛和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旧有的矛盾,而且增加了新的矛盾。于是英普集团与法奥俄瑞集团双方发生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最后法奥集团失败,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七年战争没有引起疆界的新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地利地位剥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在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未来的东北欧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维也纳会议指1814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战胜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1814年9月,打败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奥普四大国操纵,以正统主义、补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1)通过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建立起一道防止法国称霸的堤坝;(2)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3)分割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4)建立德意志邦联;(5)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以及禁贩黑奴等。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局,即维也纳体系。这次会议及体系都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会议后30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胜。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门罗主义指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是一种防止欧洲大国染指拉美事务并使美国独霸拉美的政策,但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次沦为欧洲殖民地的作用。美国从杰斐逊总统执政起向外扩张,但在美英战争中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美国把矛头指向拉丁美洲。但“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门罗指出,美国不会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和战争,但列强不得再在美洲开拓殖民地,任何控制和压迫美洲国家的行为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动。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是宣布拉美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1870年以后,“门罗主义”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门罗主义后来被长期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二战后,美国对拉美依然奉行门罗主义。克里米亚战争指18541856年英、法与俄国由于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法、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之间的战争,是大国的争霸战争。这次战争主要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上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俄国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关于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土耳其在英法的纵恿下于1853年对俄宣战,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战争中俄国昔日盟友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各国共同承担保护土耳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义务,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土的宗主之下,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等。巴黎和约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使英法在土耳其境 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则沦入由欧洲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克里米亚战争推动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也使欧洲格局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维也纳体系也至此完全崩溃。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英俄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因而国际环境有利于普国。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随着战局的发展,普鲁士由自卫转入侵略,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崩溃。而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给德国(2)法国赔款50亿法郎(3)付清前德军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统一,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占有优势,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法战争还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三皇同盟指1881年德、奥、俄在柏林秘密缔结的同盟。自俄土战争以来俄国在欧洲一直处于孤立地位,而英国是俄国在近东最主要的敌人,因此俄国有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以保证它在近东的利益,俾斯麦赞成俄国的意愿,并劝服奥国同意。1881年德奥俄订立三皇同盟条约,并在1884年续订一次。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方保持中立,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以合并,奥国可以兼并波、黑两省,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原则。相比1873年的三皇联盟来说,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义务的条款。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三皇同盟是俾斯麦体系的重要一环。三国同盟指1882年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近一步孤立法国,利用法意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无力单独对付法国,便投靠德奥。1882年,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或德国受到法国进攻,其他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缔约一国或两国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三国协同作战;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方时,其他两国保持中立。后经4次续订,增补一些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完成,它成为一战的策源之一。至此,德国通过三国同盟和三皇同盟,建立起一个包括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复杂联盟体系,欧洲国际政治形成以德国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局面。再保险条约指德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于1887年6月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保证了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因而对德国来说这是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与第三方处于交战状态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的绝对优势,表示在俄对海峡采取行动时保持中立。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俄同时结盟同时进攻德国的可能,它同两次地中海协定使法国几乎被完全孤立。但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政府拒绝续订。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使俄国意识到在远东已出现了一个劲敌。俄国坚决主张在远东抵制日本的扩张,以保证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德国此时在新外交路线的影响下,积极准备在争夺势力范围中扩大自己的地盘,远东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时它认为在远东支持俄国可将俄国注意力自欧洲引开而削弱法俄同盟,并缓解德国东部国境线的压力。法国因为有法俄同盟的背景,同时也为了防止外交上德俄接近,同意在外交上支持俄国。所以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背景相当复杂,日本外交是失败的,但三国也各有目的。然而,列强间的这些交易都是以牺牲中国为前提的。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朴茨茅斯和约是日俄战争后双方签订的媾和条约。日俄战争中俄国军事上的失利引起俄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使沙皇政府十分恐慌;日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自身已精疲力竭,双方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作为日本的最大债主,在日俄战争中得到许多好处,但不愿看到日本过于强大,因此美国出面调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城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并吞朝鲜,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段原来俄国的利益让给日本。日俄战争及和约标志着日本的完全崛起。但和约并未解决旧有矛盾,反而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日本的崛起,美日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很快尖锐起来,并取代原有的英俄矛盾,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思考题: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欧洲建立起并长期维系的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国际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影响十分深远。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欧洲最初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和约承认了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也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地位。肯定了格老秀斯等思想家论述的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表明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也构成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案例。近代意义上的条约被认为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有道理的。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是国际法摆脱神权束缚,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并在欧洲开始普遍实行起来,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邦交。它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取代了神权。各国都要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欧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政治局面。2、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影响。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战争后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欧洲建立的英、俄、普、奥、法多极均势格局。1814年战胜法国的各国封建君主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国控制。会议本着均势、正统主义、补偿原则来进行,并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领土处理筑起一道防止法国霸权的堤坝,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复辟。1815年,俄奥普三国建立“神圣同盟”,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以合力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列强又通过第二次巴黎和约,进一步削弱了法国。1815年英俄奥普以法国为防范对象建立四国军事同盟,1818年亚琛会议上四国同盟代表邀请法国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讨论,四大国机制变为五大国机制。以上会议及条约最终确立了以五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并构建了法律框架,保证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中欧建立了德意志联邦;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英国扩张重点放在海外,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总体上巩固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它奠定了欧洲此后40年由五大国支配欧洲国际关系的局面。3、试述普法战争的背景及影响。背景: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普鲁士实力强大,统治者野心勃勃。丹麦、普奥战争使德意志北部得到统一,并使普鲁士取得了统一主导权。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法德矛盾逐渐尖锐。法国试图孤立普鲁士的外交努力失败,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通过外交努力孤立法国,同时加紧军队建设。俾斯麦利用法德矛盾,调动起德意志的民族情绪。普法战争影响:普法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三百年来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统一改变了1815年以来欧洲的政治地图和1856年以来大国之间的力量均势。在中欧,法俄之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改变了法俄奥主宰欧洲大陆的局面,使欧洲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德国统一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在政治和经济上新生的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和统一中被煽动起来的民族情绪渗透到新帝国的各个领域,严重危害了欧洲的和平。4、试析俾斯麦体系的形成与解体。形成: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防止其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同盟体系”,力图建设欧洲新秩序。其构想是:体系以德国为中心,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面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的即得势力和地位。为此,俾斯麦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极力促成英国和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抗。为了实现该联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的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意、俄、罗、塞等国的复杂的联盟体系。至此,欧洲的国际政治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个被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的力量,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俾斯麦结盟体系最终形成。瓦解:俾斯麦对于体系的构想是好的,但是俾斯麦结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俾斯麦凭借个人高潮的外交手段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国有利的均衡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这就注定了俾斯麦结盟体系必将瓦解。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与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张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1894年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此后,欧洲国际关系开始了以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相互对峙为主导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俾斯麦体系彻底瓦解。5、评述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原因: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矛盾也越来越激化。1900年在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日本和俄国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俄国和日本都想将中国东北和朝鲜攫为几有。加之俄国带头迫使日本还辽后,日俄关系越加紧张,两国之间矛盾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决意对俄开战。1904年2 月,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的俄国舰队。随后双方正式宣战,日俄战争爆发。结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除旅顺、大连外,日俄国军队撤出东三省,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大、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给国际形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日俄战争说明日本在外交、军事上经过了战争的考验,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大大扩大了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中国和朝鲜的主权被瓜分,旅顺被日军占领,朝鲜在1910年完全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美国达到了维持日俄在东三省的对峙的目的,但同为新崛起的大国,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远东原来的英俄矛盾逐步被美日矛盾取代。6、试析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原因: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189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首位。在北美大陆,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已经将其领土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由于其雄厚经济实力的拥有和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开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1898年,美国战舰“缅因”号驶入古巴哈瓦那港,并发生了突然爆炸。美国以此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结果:1898年10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由美军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让给美国;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标志着美国的崛起,说明美国开始从美洲走向世界,从此摆脱了孤立主义而向世界扩张。美西战争的重要结果是美国占领了菲律宾,远东的格局因此大为改变,美国以此为立足点大大推进了其在亚洲和中国的殖民事业。 7、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随着德国的崛起,其对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有了新的要求,因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产生了矛盾,并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此外,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以及法德由来已久的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也是欧洲的重要矛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