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_第1页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_第2页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_第3页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_第4页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十一五期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会各项工作,坚持“为体育中心工作服务,为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服务,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历史契机,团结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学会科学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推广、国际交往、自身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体育科技进步、学术繁荣、体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成果一、紧密围绕体育总局的中心任务,全力做好2008奥运会和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工作(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2008奥运会十一五年期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各分会紧密围绕备战参赛2008奥运会运动训练实践,通过学术激活开展思维创新,共举办84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坛、专题研讨活动。如:“2008年奥运备战参赛重大问题研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科技奥运专家咨询会”等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针对竞技体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对策与建议,不少对策和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运动队的充分肯定和采纳。针对备战2008奥运会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难点、关键问题,学会依托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训练学等分会举办了“全国运动队队医、教练员培训班”、“国际低氧训练研究进展研讨会暨全国运动生化教学内容研讨班”等62次培训班和讲座,针对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难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队医、教练员、科研人员有效攻克难问题、关键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持。为给国家队教练员备战参赛奥运会提供科学训练和指导,学会受总局科教司委托,开展了国外最新体育科技译著编印工作。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运动训练的需求进行选题和翻译,共编印了运动营养与快速力量、体能训练指导(上、下)、等7本书,为教练员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提供了途径,为他们的技术和训练的方法的创新打开了思路,深受教练员的欢迎。国家队运动营养品采购工作是学会承担总局委托为竞技体育和奥运会服务的重点工作。学会坚持服务于国家队的宗旨,坚决贯彻总局反兴奋剂的“三不”方针、“四严”原则,两次修订集中采购目录。五年来,共为国家队采购运动营养品为6272万元,42个国家队经学会采购的运动营养品无一例出现兴奋剂问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2008奥运会科学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学会全面参与了奥科会的筹备和举办工作,在承担近3000名中国学者申报的英文论文的评审工作中,学会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有效的评审,推荐了我国1000多名学者参加大会交流,40名学者作专题报告,学会副理事长田野教授、体育社会分会副主任委员任海教授分别代表中国学者作了大会报告。 (二)以增加科技含量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发挥科技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会组织了“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依托体育社会科学、体质、学校体育等分会组织了“青少年学生科学运动合理营养高层论坛”、“关注亚健康、告别亚健康”等学术会议和专题培训班,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领域的学术交流,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的学术骨干。二是通过组织专家咨询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五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技活动日,组织专家100余人次进社区作“向锻炼要健康”科学健身等讲座;进学校,为大众提供科学健身咨询服务,被誉为科技活动周和活动日的亮点。三是通过出版科学健身教材、挂图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为了更好的指导人民群众科学健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出版了社区体育促进指导教材、体育健身系列挂图、科学健身系列科普挂图,其中科学健身系列科普挂图荣获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挂图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二、充分发挥学会“三主”作用,进一步推动体育科技的进步 (一)大力构建高水平、宽领域和多层次的体育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发挥学会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围绕总局的中心工作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构建高水平、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学术交流的立体架构。第一层面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和与其他部委及相关单位联合举办的以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四年一次)、“全运会科学大会”(四年一次)、“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三年一次)、“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两年一次)、“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论坛”(一年一次)为龙头的高水平、高层次、权威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名牌”;第二层面是由17个分会主办的以“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学校体育论坛”、“体育产业论坛”、“中国体育管理年会”、“第十一届世界体育信息科学大会”、“国际奥林匹克研讨会”、“国际体育工程联合学术会”为代表的具有专业性、创新性、针对性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精品”;第三层面是依托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和学会通讯举办的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会”。为了扩大学术交流的领域和空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还分别与中国残联、教育部、总局科教司、群体司、田径中心、社体中心、装备中心等部委和部门携手主办了“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科学报告会”、“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报告会”、“全国运动会科学大会”、“全民健身科学大会”、“马拉松论坛”、“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与英国大使馆文教处、中华医学会、联想集团、康比特体育科技公司联合举办“2006中英体育工程学术交流会”、“全国运动医疗学年会”、“2008联想奥运科技论坛”、“青少年学生科学锻炼合理营养高层论坛”。十一五期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共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近187次,参加人数近4万余人,交流论文近4万篇、发表论文3700余篇;17个学科发布了近140万字的学科发展报告;体育科学杂志出版发行58期,发表论文 993 篇,约 1400万字,杂志连续16年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第一名,杂志的信息量、被索量、被摘量和被引量在全国体育期刊中名列前茅;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共出版发行30期,发表论文1007篇,约920万字,杂志发表的论文“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V:线粒体CoQ和质子循环共同参与ROS循环运动模型中的证据”、“急性运动中线粒体能量转换调节的生物力能学分析:ROS和UCP3的作用”两篇文章分别荣获第四、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二)创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能力,积极发挥学会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期间,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科技奥运,分享科技奥运成果,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与中国科协科普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科技奥运科普宣传素材光盘,免费向全国各地科协和科普组织发送5千套,在北京20条公交汽车线路,100辆公交汽车上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科技奥运、科学健身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科普日期间我会和十七个分会二十三个地方分会组织开展的活动62项,参与人数达2万余次,为推动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三)努力开展国际交流,有效发挥学会对外民间交流主代表作用五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依托各分会分别举办和承办了47 次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人员4800 余人,交流论文4100余篇,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有:“第29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科学大会”、“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大会”、“2009中国多巴高原训练国际论坛”、“国际运动医学科学大会”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各分会76次组团368人次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56 次接待外国学者来华讲学,多次进行了与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双边交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有14人在国际体育科技组织任执委以上职务。三、积极创新工作内容,努力开辟学会工作新领域(一)设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激励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2004年依靠社会力量设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以综合性和权威性,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充分认同,迄今已是第三届,共颁发了79个奖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53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奖2004年一等奖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荣获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设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研究项目,着力解决实践难题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计算机、武术分会先后对316项申报课题进行了评审,共对117项立项课题进行了资助。 (三)设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技和科普专著资助出版项目,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五年来,在36本申报专著中对球类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奥委会无形资产营销、青春期健康促进等8本共计300万字体育科技、科普专著进行了资助出版,不仅促进了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也开拓了学会工作新的领域。四、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优势,不断扩大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影响 (一)承担政府委托工作,拓展学会工作空间 随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社团优势不断显现,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工作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承担政府委托工作已经成为学会工作内容之一。五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积极承担并圆满完成总局委托工作:高质量完成第十五届亚科会征文、评审、组团工作;组织专家对全国范围126个总局基础应用研究项目申报课题进行了评审,对17个项目进行了资助,资助总金额为120.8万元;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要求,对2000年以来的体育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完成了体育成果统计工作1200余项。完成体育科技成果统计工作。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2009年受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的委托,开展体育科技成果统计工作230多项。(二)承担中国科协工作,履行学会社会职责一是高质量完成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2006年、2008年两次承担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有力的促进了为体育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成功承办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2009年承办了以“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为主题的第28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成果以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正式出版。三是积极承办中国科协年会专题会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2005、2006、2009、2010年先后承办了中国科协年会的四个专题分会场。四是承担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自2004年多次先后实施了海智项目,成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实施工作的重点学会。五、着力提高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一)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根据学会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的决议,完善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管理办法(2005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会议组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学会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做好了制度保障。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十分重视分会组织建设,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分会挂靠单位,定期召开分会和地方学会秘书长会议,督导分会工作,指导地方学会工作。(二)高度重视会员发展和管理,不断提高会员服务水平为使会员发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建立了会员管理信息库。五年来,学会发展单位会员175个、个人会员6000余人。按照“会员优先、会员优惠”的原则,为会员发放年度学术活动计划、赠送每期学会通讯,在参加学术会议上对有关费用进行优惠等。学会还通过精心组织会员日活动,增进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各分会也加大了为会员服务的力度。(三)着力加强学会网络建设,加快学会工作信息化步伐2005年学会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工作,2009年学会对从2003年恢复出版了46期的学会通讯进行了电子图书化编辑,增强了更广泛的传播学会资讯的快速性、时效性和广泛性。在学会的支持和倡导下,一些分会也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站发布和传递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信息和分会的各种信息。(四)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服务,满足科技工作者的学习需求五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了“体育场馆建设、维护与经营讲习班”,依托体育统计等分会举办了“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暨奥林匹克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共46次,培训学员 5600 人次。五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同,先后获科技部2005年“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先进集体”、中国科协2006年度“先进学会”、科技部2008年度“科技奥运科普先进集体”、中国科协2007年度“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六、十一五期学会工作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期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高度认识和把握体育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学会发展的方向性和目标性问题: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育科技进步这个核心;紧紧抓住服务体育中心工作这个重点;紧紧抓住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这个根本;紧紧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学会工作的新跨越。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基本经验:(一)深刻认识学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体育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五年来,学会组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中勇挑重任;组织引导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围绕体育中心工作,服务运动实践中建功立业;组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为提高体育决策化科学化贡献智慧;组织引导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开展体育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体育科学素养中大显身手,在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提升了学会的地位,实现了学会的价值。 (二)充分依托学会人才和智力优势,紧密围绕体育中心工作服务运动实践大局学会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08奥运会为主要抓手,积极参与备战奥运会,有效发挥了科技先导和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学会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学会发挥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优势,以提高科技含量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科学健身咨询服务、体质检测、出版科学健身教材和挂图等手段,为提高群众健身的科学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大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和体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学会以开展高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