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1页
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2页
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3页
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4页
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 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 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 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 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 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 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必修目标 知道 具备 形成 (基本的鉴赏知识) (基本的鉴赏能力:由感悟与品味至审美与探究能力) (基本的文化素养:应用与评价,价值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 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 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 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 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 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 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 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 、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 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 果,交流体会。 选修目标 必修: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选修: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 基础知识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 从“必修”到“选修”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处 必修: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 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选修: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必修: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选修:提高文学修养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从“必修”到“选修”课程标准的提高之处 实际上必修四本书诗歌选材按年代排列:先秦、魏晋 、唐、宋。 将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放到每一个阶段的学 习之中,以“点”的形式呈现,虽然这些“点”是零散的,且 基本上由我们老师自由选择,但四个诗歌单元的学习,从 理论上说,我们的学生应该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选修教材则打破这一顺序,按诗歌本身的规律和鉴赏 方法选材、组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 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过去我们在必修学习中的 一个个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诗歌阅读鉴赏的体系。 必修、选修教材的区别 必修、选修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区别 必修是普及性的,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 学习相对来说属于接受和模仿阶段。 选修是提高性的,从理论上来说,应以学生活 动为主,学生的学习应更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学 习内容应有更多的拓展,学习方式应更灵活。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1、情感(灵魂) 2、意象(血肉) 3、语言(外衣) 3、探究情感 (探究深层意蕴) 2、把握意象 (把握意象特点) 1、感知语言 (领悟语言内涵) 歌吟 聆听 诗人 想象 读者 诗歌阅读的一般规律 解读: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歌的血肉 ,语言是诗歌的外衣,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诗人总是借助想象的翅膀找到典型而内涵丰 富的意象,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自己的情 感;所以我们读诗则要借助想象力领悟语言 内涵,把握意象特点,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丰富自己的心灵。 1、懂密码 (理解内容) 2、懂审题 (明确指向) 3、懂表达 (准确表述) 诗题 注释 意象 诗眼 修辞 如于树泉老师的“三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体 裁 题题 材 意象 意境诗诗 眼 背景主旨方式 技巧 七 绝 送 别 寒雨 江水 雨夜 孤山 送客 冰心 玉壶 寒冷的夜凄 清的雨下了 一夜雨雾迷 蒙江天相连 孤独迷茫。 雨中的楚山 显得清冷孤 独 孤 作者当 时多次 被贬处 于众口 交恶的 环境中 表达与朋 友分别时 的凄苦孤 寂和自己 要冰清玉 洁坚持操 守的心情 志向。 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 以处境艰难 衬托坚持操 守。 含蓄蕴藉, 优柔舒缓。 表格填写 4:察言(颜)观色看特点 (透过诗中描写形象的词语看形象特点) 5:洞察慧心品诗味 (感受诗人隐藏的情感,体会其艺术匠心) 3:把握形象抓主体 (诗中着力表现的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形象) 2:字里行间觅诗情 (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 诗歌阅读六步法 6:知人论世悟诗意 (结合作者生活时代及其个人生平推测诗意) 1:关联组合顾前后 (句不离篇,诗中任何语词都服务于主要形象的特点)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解释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 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 准确解读,窥见作品 意旨作者情感 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 体验融入欣赏过程,可以 帮助推测作者本意,甚而 读出新的旨趣。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 意 逆 志 作者之意 读者之意 作者之志 作品之志 迎受、接纳, 考证、探究, 追溯、反求 读者以“己 意”去“逆” 作者作品 之志”。 ?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感性认识 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明朝人杨 慎以为诗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 以文害辞 以辞害意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 黄河之水天上来 无理而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新解活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以意逆志 3、以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为例再现 “以意逆志”的解读过程。(读懂)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清澈如水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 来,清风吹拂我的衣襟。 清朗明净? 寂静凄清? (1)从整体出发。如何引导?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还是伤心 人别有怀抱? 规律1:关联组合顾前后 不“能”寐,似乎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但不 能肯定,需要证实。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看尾联果然是寂静凄清,最鲜明的证据就是“忧 思”“伤心”。 规律2:字里行间觅诗情 还有其他证据吗?诗歌靠形象反映生活,这 首诗除了抒情主人公、清风明月,还写了哪些形象 ,这些形象的特点与我们的初步解读吻合吗? “翔鸟”本有生机,但栖于“北林”,便带忧伤。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 品意旨作者情感 “鸿”再着一“孤”字,又以“号”状其声,凄清之意已 出。 规律3:察言观色看特点 (2)解读诗句、文辞 ,感受形象特点。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如果我们抽去诗中第三联“孤鸿号外野,翔 鸟鸣北林”,诗意会改变吗? 此问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第三联“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在诗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请根据阮籍诗的意境,用散文的笔 法扩写“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 文章写作与修改页有示例: 根据杜甫 旅夜书怀的意境,对“细 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用散文的笔法 进行扩写。 月光下,旷野中,一片清冷。 一只孤鸿掠过,哀号声声,在寂静的夜空中 散播着恐怖和悲凉。 夜色里,北林中,树木森森。 飞鸟彷徨其中,带着忧伤的鸣声,随月光透过 薄帷,随清风浸入骨髓。 正因为有如此凄凉之境,我们才能更深刻 地感受到诗人正如那林中飞鸟、旷野孤鸿,起 坐独彷徨之凄楚。而此时此景中诗人自己也清 清楚楚感觉到内心的悲凉,于是凄凄惨惨地发 出“忧思独伤心”的悲叹。 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夜之凄清、境之悲凉, 让诗人的周围都弥漫着忧伤的空气,将诗人的情感 推向高潮。所以此处写景实为抒情,首先景中含情 ,其次景亦助情,可谓情景交融,是表现诗人情感 、突出诗歌主旨的杰妙佳笔。 规律4:洞察慧心品诗味 此题设计能让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引导他们感受诗人“忧思”之浓郁,体会作者匠心 之所在。 以上内容解读,情感分析,意境欣赏, 我们便是在“以意逆志”。 那么诗人为何而忧呢?要明白这一点,我 们便要“知人论世” 。 查阅阮籍的相关资料:其人其时 规律5:知人论世悟诗意 (3)思考题(学生活动): 结合阮籍生平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思”的 理解? (读透) (二)知人论世 1、一剪梅与声声慢(或如梦令)比 较阅读 3、姜夔扬州慢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比较阅读 意象及情感比较: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用典及风格比较:诗人不同,风格迥异 3、蜀相与书愤比较阅读 杜诗主要形象是“蜀相”,诗人对诸葛亮表现出 称颂、崇敬、仰慕之情,作者将自己的理想和悲情 全部寄托于“蜀相”这一形象; 陆诗主要形象是诗人自己,诸葛亮只是一个用 来烘托主要形象的陪衬,作者以之用来自比,体现 自己收复河山的壮志雄心,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 两者都是一片忧国忧民情怀但杜诗表现一种深 沉、叹惋、感伤的情绪,悲凉中带上一份无奈。 陆游诗表现了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生的愤懑 不平,激愤中带着志气和雄心。 规律6:把握形象抓主体 (关于诗歌形象及情感的对比:学生活动 ) 书愤为陆游赋闲6年后被起用为严州知州时 所作。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 国两重情感。但他赴京受命,曾写了有名的七律 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 朝卖杏花”两句,得到皇上激赏,可皇上并不了解 陆游的真正抱负,只教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 以赋咏自适”。所以,陆游虽被起用,但报国理想 依然难以实现,所以他“愤懑”;当然因为他还是一 位国家大臣,还有“愤”的地位和条件。 蜀相这首诗为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 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看,政治 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 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 时的社会现实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 定下来,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卑微如杜甫 有心救国,无处用力,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为继。他 除了悲伤和无奈,还能怎样?他连“愤”的情绪都被 生活打磨殆尽 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情感相异 学生活动(专题学习):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 或:杜甫或陆游的“诸葛亮”情结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或陆游的“诸葛亮”情结) 学习蜀相书愤后,印发杜甫、陆 游有关诸葛亮诗各10首课下阅读,每人至少能自 己解读其中两首。课堂交流自己对两位诗人诗歌 的理解,并阅读杜甫、陆游生平资料尤其是写作相 关诗歌时的生活背景资料(印发),对专题形成自 己的观点,用不少于100字的语段加以表述。(用 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己交流、阅读、写作) 课 下再查相关文献,完成一篇专题学习小论文。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实践 (一)长恨歌:以李杨爱情为话题展开专题学 习 教学目的 、学习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 诗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历史,用历史的眼 光看事实 、配合议论文写作,学习从不同角度立论 、结合文章写作与修改的“材料的有机转 化”看在不同的文体中如何使用同一材料 (学案“歌”与“传”的不同) 一、检查预习。首先是预习题6:阅读长恨歌 ,说明白居易分几个层次叙述李杨悲剧,并用简要 语言概述各层内容,例: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 误国。 答案: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或:(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相思日日夜夜; (3)天上人间遥思,长恨绵绵无绝。 预习: 完成学案上的【任务性预习】 课堂学习: 其次是预习题8:阅读长恨歌后所附鉴赏文字 ,说明该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找出表达作 者观点的句子,并结合“赏析指导”内容说一说作 者是如何得出这一观点的。 答案:中心话题是“长恨歌的主旨”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全诗“无不是围绕对汉 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的” 作者是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和意脉”的分析,也 即“以意逆志”(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 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 融入欣赏过程中)的途径,通过对作者创作意图的 了解,也即“知人论世”的方法,得出这一观点的。 (二)学生质疑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 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学生问题收集: 1、既然李杨荒淫误国,为什么作者还要如此真诚 地歌颂他们的爱情?文章前后是否矛盾? 2、作者对唐玄宗到底是讽刺,是同情,还是歌 颂?为什么以“长恨歌”为题?“恨”什么?他要 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3、白居易为何掩饰杨贵妃入宫的实情? 4、对杨妃的死为什么写得那么简单?为什么不着 重写玄宗在贵妃死时的表现? 6、钱钟书说中国诗歌没有史诗,长恨歌难道 不是?我认为这不是一首讽喻诗,应是记载历 史的诗。 7、我认为李杨之间没有爱情,玄宗爱贵妃之貌, 贵妃爱玄宗之势,本是各有所图,何以生爱, 不过是欲望之孽罢了。 (三)感悟鉴赏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利用学案上 的练习题,看白居易描写李杨爱情的笔 触之深挚细腻,心情之沉痛婉转,做到“ 以意逆志”。 1.唐代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中有下面两段文字, 请写出 长恨歌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诗句,并对 两者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 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 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 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 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 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 ,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 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明年大赦改元,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 官,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 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 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欷歔。三 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情”:长恨歌传虽于叙事中饱含深沉叹, 能够融情于事,但言词简洁; 长恨歌则反复渲染,着意烘托,处 处时时事事物物无不烙上“情”印,缠绵悱 恻,绵长深挚。 两者不同在于以下两方面。 “叙事”:长恨歌传直陈其事,具体细致; 长恨歌则托辞委婉,精炼含蓄。 2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 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案 第一问: “汉皇重色思倾国”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问:略 3、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 ,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道士觅魂”看似荒唐,实则无奈,是相思之极 后的无可奈何; “仙山寄词”则是对唐玄宗苦苦相思的回应,是 昔日两情相悦恩爱情深的见证。 这两个情节均表现李杨爱情的坚贞深挚。而如 此深挚动人的情感破灭带来的遗恨自然无穷,正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4、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 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 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 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 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 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 ,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 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 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5、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 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案示例:恨,就是遗憾,遗恨。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 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 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 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 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 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白居易 的生活,可以联系琵琶形中泪湿青 衫的江州司马,做到“知人论世”。 专题研究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课本上的鉴 赏文字从“讽喻说”这一角度来立论分析,请以“爱 情说”或“双重主题说”为观点写一篇分析文章(要 求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陈鸿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 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唯其如此 ,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 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恨歌以 “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 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 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 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 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 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 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 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情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我赞成“双重主题”说:作者本要讽喻,这是知识分子 的职责,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宗旨;但诗人不仅仅是一个 负责任的臣民,是关心社会的一分子,他更是一个人,当 他面对传说中如此深挚缠绵的爱情时,不能不被打动,甚 至颇有欣羡之意:所以,写着写着他就滑笔了,极尽笔力 渲染李杨爱情,歌颂其坚贞执着之爱,感叹其惊天动地之 情。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白居易,既有社会意识,又不乏人 性人情,甚至他本就是多情善感的文人雅士。 (四)课内外联读: 阅读马嵬(唐 李商隐、贾岛,清 袁枚) 马嵬坡(唐 郑畋), 思考诗人对马嵬悲剧各有怎样的看法。 马嵬(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感叹命运无常 同情天子身不由己 讽喻玄宗荒淫误国) 马嵬(唐 贾岛)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同情杨妃遭遇 感叹天子无情) 马嵬坡 唐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称赞天子圣明,明白小大之辩。 讥讽玄宗无情,同情杨妃遭遇。) 马 嵬 袁枚(清)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关心民生疾苦,同情黎民百姓) 专题研读二: 查找阅读咏李杨爱情故事的诗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