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_第1页
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_第2页
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_第3页
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_第4页
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n课题名称 : n学院(系): n年级专业 : n学生姓名 : n指导教师 : n完成日期 : 目录 n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 动 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 意义 n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 决的主要问题 n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n四、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n1.选题背景 n2.并联机构的发展现状 n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背景 n自1962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示教型工业机器人以 来,国际上对工业机器人的开发、研制和应用已近50年 的历程。机器人的发展也经历了串联、并联和串并混联 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并联结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应 用上与广泛应用的串联机器人机构构成互补关系,从而扩 大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一致看好其 应用前景. n并联机器人机构在需要刚度高、精度高或者载荷大而工 作空间不是很大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 于运动模拟器、数控机床(或称虚拟轴机床) 、微动机器 人、空间对接等诸多现代尖端技术领域 2.并联机构的发展现状 n最早应用并联机器人的 领域是机械制造业,如 美国Giddings&Lewis公司 于1994年9月在芝加哥 IMTS国际博览会上首次 展出了VARIAX型并联 运动机床,引起轰动。 它是一台以Stewart平台 为基础的5坐标立式加工 中心,标志着机床设计 开始采用并联机构,是 机床结构重大改革的里 程碑,其内部结构如图1 所示,被誉为“21世纪机 床” (1).飞机模拟系统. n现阶段并联机器人 机构多作为运行模 拟器,目前,全球 大约有67 家公司 生产基于并联机构 的各种运动模拟器 ,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类 图2.波音737-400飞行模拟器 图3. CAE飞行模拟器 (2).汽车运行模拟系统 ,如图4 (3).轮船运动模拟系统 ,如图5 图4.Daimler-Benz 汽车模拟器 图5.潜艇六自由度模拟器 (4).娱乐模拟系统 包括视觉娱乐装置(图6) 和动感娱乐装置(图7 ) . 图6.SimEx公司的影视模拟系统图7.世嘉娱乐驾驶模拟系统 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n它是各种模拟器的主体部件,通过对其设计, 构建合理的机械结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 以降低生产成本,准确的模拟各种情况,提高 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n通过运行模拟台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减少风险, 便于进行系统综合验证,以解决各系统间的动态 匹配关系,加速系统实验过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 开发费用 n用运动模拟器进行练习时,具有经济、安全、不 受场地和气象条件限制,训练周期短、训练效率 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多类职业训练的必备装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 要问题 n此课题的重点是 对6-DOF并联机构 运动模拟台的机 械设计,现阶段 国内外并联机器 人主要采用的是 Stewart平台(如下 8) 图8.Stewart示意图 n由6-SPS结构等效为6- PSS结构,所以 Stewart平台结构可以 由图8变为图9结构。 这种的6-PSS结构与6- SPS结构的作用相同 ,但是,由于作为驱 动副的移动副构建在 基座上,所以驱动器 都可以设计在基座上 ,减少了运动构件的 质量 n由Stewart平台结构变 异为正交并联机构, 它的机械构造如左图 10所示,采用3-2-1支 路配置,这类并联机 器人的结构和装配工 艺性具有很大的提高 ,具有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 图10.正交并联机构示意图 n支路初步定为直线移 动副为驱动副,采用 伺服电机驱动,由滑 轨通过丝杠实现将电 机转动变为直线移动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n确定毕业课设题目,查找相关资料,熟悉 课题涉及的领域知识。 n确定总体方案设计,初步安排方案实施步 骤,完成产品的基本参数和主要技术性能 指标的计算,完成总体布局。 n通过计算查阅资料,初步设计6个支路装 配图,动平台装配图,选择合适的零部件 ,做中期汇报 n绘制零件图,编写修改说明书,准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金振林.新型六自由度正交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秦皇 岛市.燕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1年.1-24 2.高峰.机构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8月, 第41卷第8期 3.曲云霞,李为民,范顺成.并联机构构型研究概述.新技术新工艺机械 加工工艺与装备.2007年,第2期 4.黄昔光,何广平,谭晓兰.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现状分析.北方工业大 学学报.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 5.侯平梅.我国工业机器人何去何从.自动化博览.2009年03月刊:50-51 6.毕胜.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机械工程师.2008年,第7期:5-8 7.韩蕾.飞行模拟器运动机构及系统仿真研究.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硕士 学位论文.2004年1月9日,1-4 8.赵静波.六自由度仿生机器马系统设计与建模控制研究.秦皇岛市.燕山 大学工学硕士论文.3-13 9.李瑞峰.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开发.机器人 ROBOT.2001年10月,第23卷 第7期:633-635 10.Gordon McComb,Myke Predko.机器人设计与实现.庞明,王晓宇,任宗伟.科 学出版社.2008年,10-18 11.周伯英.工业机器人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1-12 12.Jin-Kyu Choice,Toru Omata, Osamu Mori.Self-Reconfigurable Planar Parallel Robot.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EEE.2004.2654-2660 13.Svetlana Bronstein,Gregory Ivensky ,Sam Ben-Yaakov.Parallel Connection of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s.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IEEE.2004.1779- 1785 14.Liwen Guan,Yuan Yun,Jinsong Wang.Kinematics of a Tricept-like Parallel Robot.Manufacturing Engineeting Institute .IEEE. 2004. 5312 -5316 15.A.B.Neville and A.C.Sanderson.Modular Synthesis of Kinematic Structures for Parallel Robotics.Center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Robotics,and Manufacturing and Department Electrical,Computer, and Systems 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