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 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可译为“于此”、“于之”等。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作动词。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毙:倒下去。【偃 僵 仆 毙 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无庸,将自及。“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杜预注 :“及于难也。”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可矣:“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总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可矣”说明以前还不行,现在行了。【袭 侵 伐】:“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袭”比“侵” 更富于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封人 封:本义为培土植树。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有“疆界”义。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古代的官吏名称有的前用一个字表示工作的性质,后边再加一个“人”字,如:鼓人、庖人、牛人、仓人、缝人、染人、酒人等。【羹 汤】“羹”,在上古是指用肉或菜等做成的带汁的食物,和“菜汤”不同。“汤”,在唐以前一般只指热水,后来才指菜汤 。互文:是古代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上下两句各举一端,其文意要两句互相补充才算完整。一是指在两句话相对应的位置中使用同义词,以避免行文雷同单调。 这里的情况属于第一种,“出”“入”二字应互相补足文意,即二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不可强分先后。所以服虔注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是其证。汉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齐 桓 公 伐 楚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充当动词“虞”的宾语。【征 征】“征”在本课有两个意思,1、征伐、讨伐。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2、行,指巡行。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征”在本课的意思是“问,责问”。如“寡人是征”。现在“征”简化为“征”,但在古代,“征”和“征”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贡之不入”成为一个名词性结构,充当判断句主语。第二个“之”:用在定语“寡君”和中心语“罪”之间,表领属关系。寡君: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是个判断句。 共:通“供”。共给(j):供给(j),供应。在古代汉语中“给”字不表示“给予”,只表示“供给” 。“给予”的意思用“与”、“予”表示。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义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这种“而”字,在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虚词,译法比较灵活。岂不谷是为: 不谷:不善,诸侯谦称自己。谷:善,好。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差”(选好了好时光。谷旦:美好的早晨。于:动词词头。差:选择。) 为:wi,介词。是:代词,复指“为”前置的宾语“不谷”。先君之好是继: 好:ho,友好关系。“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以变换词的声调的情况为最多。 继:继承。是:代词,复指动词“继”前置的宾语“先君之好”。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君:对对方的尊称。惠:敬辞,凡对方的行为有涉于自己的都可以在动词前加“惠”,实意是:您这样做对我是一种恩惠。作为敬辞,意思虚化了,是表尊敬的意思。再如: “惠顾”“惠存”“惠启”等。敝邑:谦称自己的国家。敝:坏,破旧。社:土神。稷:谷神。 辱收寡君:辱:谦辞,实意是说您对我这么做,使您蒙受了耻辱。作为谦辞,就是表示承蒙的意思,如“辱承指教”、“辱蒙允诺”等。何城不克:何不:是以反问与否定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示周遍性的肯定,可译为“什么不呢?”,其正面意思是“什么都”,较正面肯定的语气更重一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在句中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介词,拿。下句“汉水”的用法同此。为:作为。城:城墙。池:护城河。虽众,无所用之: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的说法,这里的“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与后面的部分组成“所”字结构,充当动词“有”或“无”的宾语。具体到这里来说就是:没有的地方。“有所”的例子,礼记礼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是一部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战国时期历史文献汇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多年间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以及在这些斗争中游说之士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到宋初已有了残缺。今本是经北宋曾巩校定、南宋姚宏校注、清黄丕烈重刊的,通称姚本。此外,南宋鲍彪也为之作过注,元人吴师道又为鲍注作补正,从而纠正了鲍本的失误。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郭人民有战国策校注系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战国策的补正具有很大价值。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食客。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者:1、语气助词,表示提顿。2、特殊指示代词,的人。存:存在,这里指生活。自存:自己养活自己。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第一个“以”:介词,因为。贱: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低贱,意谓看不起。食:s,给吃。草具:粗恶的饮食。具:馔具,饮食的东西。另有一种理解,草:蔬菜。据烈士传载: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左右以告: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以告: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孟尝君。为之驾:双宾语结构,给他准备车马。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客我:以我为客,把我当客。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东西。为:动词,这里作“养”解。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j,供给,供应。于是冯谖不复歌:复:再。古汉语“再”是数量词。一个意思是“两次”,如史记孙膑: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到唐代,可以专指“第二次”,如杜甫后游修觉寺:“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习:本义是鸟反复飞翔,这里指“熟悉”。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副词。相当于“就是”中的“就”。夫:f,指示代词,那。者:特殊指示代词,的人。文倦于事,愦于忧:两个“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倦:疲倦。事:琐事。愦:心乱。先生不羞:羞:以为羞。约车治装:约车:套车。约:束,捆扎,套。治装:整理行装。载券契而行: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谓语。视吾家所寡有者:所寡有者:“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合用,指“缺少的东西”。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诸:分指代词,各个,各位。当偿者:1、应当偿还债务的人。诸民当偿者:各个老百姓中应当偿还债务的人。2、当偿者:是“民”的后置定语。诸民当偿者:各个应当偿还债务的人。悉:尽,都。晨而求见: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谓语。孟尝君怪其疾:疾:快,迅速。其疾:等于“冯谖之疾”,充当动词“怪”的宾语。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觉得很奇怪。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的一般动用。臣窃计:窃:谦敬副词。私自,私下。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实、充:变文同义,充实。厩:马房。下陈:后列。 一说,陈:堂下至院门的通道。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郭璞注:“陈,堂下至门径也。”释名释宫室:“陈,堂途也,言宾主相迎陈列之处也。”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副词,表示仅限,可译为“只”。再如: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不拊爱子其民:拊:抚慰、抚育。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其民为子,把薛地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因而贾利之:因:靠着。贾:g,商人。所谓“行商坐贾”,析言之“商贾”有别,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贾”在这里名词作状语,象商人一样,或用商贾之道。利: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乃:副词。所:特殊代词。以:介词。所以:用来的方式,“所”代方式、方法。先生休矣:休:停止。休矣:等于说“算了吧”。迎君道中:道中:中道。孟尝君顾谓冯谖:顾:回过头来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者:特殊代词。者:者字结构,意为“的好处”。 未得高枕而卧:未得:还不能。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请注意数量修饰的后置,有列举的意味。金:战国时期铜质货币的通称。斤:先秦的一种货币单位,重一两多。西游于梁: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诸侯先迎之者:先迎之者:定语后置。重币也:币:本义是丝织品,引申为礼品(玉、马、皮、帛等),再引申指货币。这里指聘币,是古代聘请人时送的礼物。齐其闻之矣: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可译为大概。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太傅:官名。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公,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赍 :通“赍”,拿东西送人。 文车:绘有纹彩的车子。 驷:量词,四匹马拉的车子为一驷。 服剑:佩戴的剑。寡人不足为也:为:辅佐。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顾念。君姑高枕为乐矣:为乐:享乐。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纤:细。介:通“芥”,小草。纤介:细小的意思。者:的原因。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论:ln,编纂。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富有口语色彩的典籍,语言规范,是先秦时代口语和书面语的重要体现者,是后代文学语言的重要源头,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xin,谒见,拜见,不及物动词。于:介词,表对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军事行动。有事:采取军事行动。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于:介词,对。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古汉语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吧”。无乃:表推测的副词。与:语气词。尔是过:“尔”作“过”的宾语,前置。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尔”。过:动词,责备。夫颛臾:夫:f,句首发语辞,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表示要发议论。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昔者:1、过去。昔:过去。者:语气词。2、过去的时候。昔:过去。者:特殊指示代词。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指颛臾。何以伐为:何以为:古代汉语固定格式,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夫子欲之: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吾:我们。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人称代词代表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二臣者:两个作家臣的人,者:代词。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力:才能。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有“担任”的意思。列:位次,职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倾侧不稳。“危”作“危险”讲时,含有不稳定或危急的意思,多作形容词。“险”只是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两个“而”:却。持:把着,扶持,搀扶。颠:头朝下跌倒。扶:搀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焉:疑问代词作状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且尔言过矣:过:错,形容词。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过:过错,名词。今夫颛臾:今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今”字已虚化,并不代表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略有“现在说到”的意思。后世必为子孙忧: 1、为:动词,成为。忧:忧虑,名词。 2、为:介词,被。忧:忧虑,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有才德的人。 疾:讨厌。夫:那种。舍:舍弃,撇开。欲之:想要那样。 而:连词,却。为之辞: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寻找,编造。之:代想要做的事。辞:托辞,理由,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国、家:请注意与现代汉语“国家”词义上的不同。者:的人。“者”:代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数词、主谓词组、个别代词等结合,组成“者”的“者”字词组 ,才能有所称代。它可以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因此有人叫它为特别的指示代词,有人说它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也有人说它是助词。“者”字词组具有名词性,用在句子中起一个名词的作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六:“按:寡,贫二字,传写中互相调换了位置。这句话本来应写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是从财产的角度说的,不均也是从财产的角度说的;不均比不上没有财产,所以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是从人口的角度来说的,不安也是从人口的角度来说的;不安比不上没有人口,所以说不患寡而患不安。”【贫 穷】古代汉语里意义有别。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第一个“见”:xin,使动用法,使谒见。第二个“见”:jin。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遇诸途:诸:之于,兼词。怀其宝而迷其邦: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好从事而亟失时:从事:从事政治。亟:屡次,一再。失时:错失时机。岁不我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与:动词,等待。宾语“我”前置。诺:应答声。 老 子 老子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注本:魏王弼老子注 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老子章句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夫唯,是以:固定格式。由连词性结构“夫唯”和连词“是以”组成,表示因果关系。“夫唯”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原因,并表示其唯一性;“是以”用于后一分句,引出结果。可译为“正因为,所以。”。(二) 埏埴(shnzh):埏:以水和泥,揉和。埴:粘土。埏埴: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三)以天之道推论人之道,主张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指自然。道:规律。其:表测度的语气词。犹:像,同。张弓:把弦安在弓上。与: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吧”。有余者损之:损:减少。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法则。然:这样。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以:介词。有余:介词宾语前置。奉:供给。唯有道者:唯:只有。有道者:有德的人。其不欲见贤邪:其:表测度的语气词。见:表现出。贤:贤能。邪:吧。(四)小国寡民:小、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即使,假使。重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舟舆:舆:原指车厢,后泛指车子。无所:这里指“没有必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自己的食物很甘甜,认为自己的服饰很美丽,认为自己的住地很安逸,认为自己的风俗很快乐。曹商使秦(列御寇)选自庄子杂篇其往也:其:曹商之。“之”,用于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请等待下文。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易见到这种“之”。夫处穷闾阨巷:夫:句首发语词。处:居住。穷闾:偏僻的里巷。阨:“隘”的异体字。狭窄,狭小。闾:1、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2、里巷的大门。韩非子难三:“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东匠:里巷名。) 3、里巷。荀子富国:“穷闾漏屋。”困窘织屦:困窘:穷困。织屦:打草鞋。槁项黄馘:槁:干枯。项:脖子。馘:这里指脸。槁项黄馘:形容面黄肌瘦。者:做法。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一:一旦。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醒悟。万乘:指万乘之国,大国。乘,量词,春秋时代,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是指国家具有这样的武装力量。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所治愈下:所治:治病的方式。何得车之多也: 1、为什么得到的车这么多呢?2、得到的车很多这是为什么?何之:感叹句式。子行矣:你走了吧。音义: 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有往往从事校勘的,如陆德明的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等,合称为经典释文。“释文”乃“音义”的别名。艺文志诸子略艺文志诸子略:艺文:书籍。儒家者流:者:助词,在附加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用同助词“之”。可译为“之”或“的”。盖出于司徒之官:大概出身于掌管教化的官职。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者也:的人。判断句谓语部分,译为现代汉语时应在前加“是”。人君:国君。顺阴阳:使天地人事自然之道顺利推行。明教化:使教化显明。游文于六经之中:钻研六经文字。 留意于仁义之际:注重仁义道德。祖述:祖:效法。述:遵循、依照。祖述:构成联合结构。宪章文武:宪章:名词作动词。遵守周文王、周武王制定的法制。宗师仲尼:宗:尊奉。师: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祖师。以重其言:以:介词。后省略宾语“之”或“此”。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重要。其言:他们的言论。用这种做法来使他们的言论重要。于道最为高:在理论学说上水平最高。如有所誉:誉:称誉。所誉:所,代称誉这种表现。如有所誉:如果(对什么)有称誉的表现。其有所试:其:表测度的语气词,可译为“大概”、“也许”。试:试用。所试:所,代试用这种做法。其有所试:大概是因为有过试用的做法唐虞之隆:唐:陶唐氏,即尭;虞:有虞氏,即舜。皆为传说中夏代之前的朝代。隆:兴隆。殷周之盛:盛:发达。 仲尼之业:业:业绩。已试之效者也:效者:有效的事例。已试之效者也:(都是)已经试用过的有效的事例啊。然惑者既失精微:然:虽然这样,但是。惑者:迷惑的人。既失:已经丢失。精微:指儒家学说的精妙细微之处。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而:连词。辟者:邪僻不正的人。随时:随着时世。抑扬:贬低、抬高。违离道本:违背、脱离儒道本旨。苟以哗众取宠:苟:随随便便地。以:介词。后省略宾语“之”,指儒家的学说。哗众:使众人喧哗、轰动。取宠:取得尊荣。后进循之:进:进一步。循:遵循。之:代前面的这种做法 是以五经乖析:是以:所以。乖:违背。指违反五经的本义。析:分离。指把经义弄得支离破碎。寖衰:寖:通“浸”,渐,慢慢地。衰:衰微。此辟儒之患:这是邪僻的儒士造成的灾祸。历记:历:逐个地,一一地。 然后:这样以后。秉要执本:秉、执:抓住。要:重要的。本:根本的。清虚以自守:清虚:清静虚无。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守:约束。清虚以自守:清静虚无来自己约束自己。卑弱以自持:卑弱:低下、柔弱。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持:支撑。卑弱以自持:用低下柔弱来自己支撑自己。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君:名词做动词。君人:做老百姓的君主。南面:面朝南,即向南。古代认为离卦属于南方,主光明,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应该朝南,治理百姓,才能明白晓畅。周易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南面:指称君作帝。术:方法。合于尧之克攘:合:符合。于:介词,同。克:能。攘:通“让”,谦让。一谦而四益:一样的谦让可以在四方面得到增益。天道亏盈而益谦:上天的规律是减损盈满而增益谦退。若日中则日昃(z,太阳西斜),月盈则食。地道变盈而流谦:大地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而流布谦退。若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渐高。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危害骄盈的人而使谦退的人受福。人道恶盈而好谦: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厌恶盈溢骄慢的人而喜欢谦退恭巽(xn)的人。此其所长也:这是他们擅长的方面。及放者为之:及:到。放者:放任、无为的人。为:实施,推行。之:代道家学说。则欲绝去礼学:绝去:断绝、抛弃。礼学:礼仪之学。兼弃仁义:兼:连带。独任清虚:独:只要。任:放任。清虚:清静虚空。可以为治:可以:可以用,可以凭。“以”后介词宾语“之” 省略,代“独任清虚”的做法。为治:进行、实施治理。历象日月星辰:历:通历,指纪载历法的书。象:观测天文的仪器。“历”“象”在这里用如动词,指推历观象。历象日月星辰:对日月星辰进行推历观象。敬授民时:敬:慎,恭敬地。授民时:双宾语结构。传授人民天时的知识。拘者:固执不通的人。则牵于禁忌:牵:牵制。于:介词,表被动。禁忌:有关吉凶的忌讳。泥于小数:被有关禁忌的小术所拘泥。舍人事而任鬼神:舍:抛开。人事:人的作为、能力。任:听凭。信赏必罚:信:诚。必:果。两个词都用如动词。信赏必罚:使赏赐真的得到施行,使刑罚坚决得到执行。以辅礼制:以:以(之),用“信赏必罚”的做法。辅:辅助。先王以明罚饬法:明罚:使刑罚清楚、明白。饬:整顿。刻者:刻薄的人。专任刑法:一味地任用刑法。而欲以致治:想要用这种做法来达到太平的目的。至于残害至亲:至:动词。于:介词。至于:发展到。残害:摧残、伤害。至亲:最亲爱的人。伤恩薄厚:损伤情义,使仁厚变为刻薄。古者名位不同:古者:古时候。名位:名分、地位。礼亦异数:礼:礼仪。数:这里指等级。正名:使名分端正。名不正则言不顺:顺:指顺应道理。此句意为:名分不端正言语就不会顺理成章 。言不顺则事不成:言语不顺理事情就不会成功。譥者:挑剔的人,爱找岔子的人。则苟钩鈲析乱而已:苟:随意,随便。钩:取。鈲:破。钩鈲:钩取出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析:分析。乱:淆乱。析乱: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而已:罢了。茅屋采椽:茅草盖的房顶,栎木做的椽子。贵俭:认为勤俭很可贵。养三老五更:相传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古代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以父兄之礼养三老、五更各一人,示天下之孝悌也。老:年老。更:更事。钱大昕认为“更”当作“叟”。蔡邕以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兼爱:广施仁爱。宗祀严父:庙祭已去世的庄严的父辈们。右鬼:右:古人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引申指重视,尊尚。顺四时而行:顺应四季节气做事。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非命:反对、不赞成天命之说。以孝视天下:视:通“示”,给看。上同:与在上者取得一致。蔽者:见解不全面的人。见俭之利,因以非礼:看到节俭的好处,就用它来反对礼仪。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推广广施仁爱的主张,就不知道区别亲近和疏远。虽多,亦奚以为:亦:副词。用于让步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紧缩句的后一部分,表示转折。前一分句或紧缩句的前一部分,常有表示让步的连词“虽”或副词“自”、“唯”等与“亦”相配合。可译为“(即使)也(又)”、“(就是)也(又)”。奚以为:以: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诗”。为:动词,做。奚:疑问代词,什么,做动词“为”的前置宾语。邪人:邪僻的人。则上诈谖而弃其信:上:通“尚”。谖:诈。就崇尚欺诈而抛弃了他们的诚信。 兼儒墨,合名法:“兼”“合”变文同义。包容兼并儒墨名法各家。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知道治国之法含有儒墨名法各家的学说,发现王者的政治对各家学说无不贯通。漫羡:是个连绵词,可音转为“望羊”“汪洋”“绵延”等,本指茫茫无边。在这里指牵涉面很广抓不住要点。无所归心:归心:使心归并。无所归心:没有使心归并的地方。劝耕桑:劝:鼓励。耕桑:指农业。以足衣食:以之足衣食。用这种做法来使穿的吃的富足。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所以八大政治措施,第一条就是关于吃饭的,第二条就是关于货物的。所重民食:判断句。所重:主语。民食:谓语。重视的是人民和吃的东西。以为无所事圣王:以为:以之为,认为这种做法是。无所事圣王:没有什么侍奉圣王的方式。欲使君臣并耕:想要让国君和臣子一起耕种。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街、巷、道、涂:名词作状语。在街巷谈话议论,在路上听话说话。造:形成。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是在街巷谈话议论,在路上听话说话的人所造就的一个流派。必有可观者焉:焉:兼词。在这里面一定有可以考察的东西。然亦弗灭也:然:即使这样,但是。灭:消亡。亦使缀而不忘:使:使之,“之”代“闾里小知者之所及”。缀、忘:含被动意。如或:如果或许。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也只是割草打柴的狂妄小人的言论。凡:总共,一共。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其:他们中间。可观者:值得考察的。而已:句末语气词,表限止语气。皆起于王道既微:起于:起因于。王道:周天子的统治。既微:已经衰微。时君世主:当时当世的君王。好恶殊方:喜欢和厌恶的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各引一端:各自抓住一个方面。 崇其所善:尊崇他们认为很好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用这种做法来传扬他们的学说,取悦迎合诸侯。 今异家者:异家:不同的流派。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各推所长:各自推崇所擅长的方面。以明其指:用这种做法来使各自的宗旨明确。合其要归:归纳他们的主要道理和目的。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也不过是六经的分支与末流。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如果这些人遇到明智、圣贤的君王。得其所折中: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合乎中道。所折中:合乎中道的理论。得其所折中:省略主语“明王圣主”。意为:明王圣主得到各自合乎中道的理论。皆股肱之材已:省略主语“这些人”。译为:这些人都是辅佐君王的人才了。礼失求诸野:诸:之于。礼制丢失了就到民间去寻求。方今去圣久远:方今:现在。去圣:离开圣贤们生活的时代。道术缺废:理论措施缺乏、荒废。无所更索:无所:没有地方。更:另外。索:求取。没有地方可以另外求取。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九家者:“者”,助词,用在数词后面,而数词后面又有中心词,“者”字就失去指代作用,成为助词。犹:还是。不乎: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为“不是吗?”愈:通愈,胜。于:介词,介绍比较对象。此句意为:这九个流派不还是比民间强吗?若能修六艺之术:修:培养。六艺:六经。术:技艺。而观此九家之言:观:参考。言:学说。第二章 文 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文字,大体可分为两类:表音性的和表意性的。前者以语词的声音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后者以语词的意义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汉字属于后者。 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提出的中型键盘设计方案将汉字结构分为四种类型:纵列结构、横列结构、包围结构、穿插结构。我们讲汉字的结构是指汉字的造字结构。 如:“章”,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从“章”的造字结构可知,“章”的本义是指音乐告一段落。从音,指与音乐有关,从十,“十”就是结束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一数起。从音从十,正是音乐告一段落的意思。引申可指诗歌、文章的一段。一、“六书”(一)“六书”简介所谓“六书”,乃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对汉字结构的零散分析,春秋时代已开始。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说明: 1、“六书”由来已久。 2、“六书”的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不尽一致。 3、“六书”与汉字教学有密切联系。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解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六书的第一类叫指事。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二字就属于这一类。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极少,纯系指事性的符号。 加体指事字。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符号,表示字意之所在。纯体指事字加体指事字“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六书的第二类叫象形。象形这类字,是把事物的形态描绘下来,其书写的特点是随事物不同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就属于这一类字。这类字有明显的直观性。对于具体可感的简单的有形之物,这种办法最便达。象形、指事有相似之处,但的确也有区别。经本植先生说:“按照汉字的发展规律,象形字应当是最先有的,有些事物其形象难以用象形的方法造字,于是,对象形之法稍加变通,形意并重,有实有虚,这就是指事字。” 郑樵通志六书略云:“指事类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一般认为,“以事为名”指形旁而言,“取譬相成”指声旁而言。“以事为名”的“名”,指字,不要理解为名称的意思。 一个书写单位,在先秦称文,称书,也称名,称作字是稍晚一点的事。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百名”即一百个字。“事”指事物,事物的类别特点。“以事为名”,是说按照事物的特点类别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取譬相成”的“譬”,譬况,相类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指再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为新字的声符。形符与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字。“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在一起,它们意义相合,表示的就是新字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类字。“谊”,即义。“指撝”,即“指麾”,指相关的二字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新的意义。武 保 艺 宿 即 既 得 涉“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之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 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认为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转注,他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转注字形体都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在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是指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依声托事”指找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某个词义。 例如“不亦乐乎”的“亦”许慎的贡献:说明“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许慎在论述上有不完备的地方,如假借字举例欠妥,把转注和假借列为造字之法来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等。表述方式有缺点。在给每类下定义的时候,不分别不同情况,一律用两句字数相等并押韵的句子,使内容受到形式限制,影响到了定义的明确性。(二)“六书”简评六书可分为两大类: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的问题。这四类中又可分为两类:象形、指事为一类,属独体字或基本上属独体字。会意、形声为一类,其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成的,是合体字。六书中的转注、假借与前四类不同,它们构成一类,它们属用字的问题,同造字又有关系。古人是以六书来教儿童的,因此,六书中包括用字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六书中最重要的是:象形、形声和假借。1、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是以它为基础而造出来的。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就几百个,但它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2、形声字的重要性反映在数量上。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字都可以成为形符、声符来组合新字,而且形声字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部件(一般作声符)去组成新字。形声字产生的途径:(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如:“齿”“凤”“裘”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如:“囿”“何”“羞”(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 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如:“师狮” 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如:“取娶” 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 如:“它蛇”“止趾”“州洲”“孚俘”“益溢”附: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1)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旗、旄、旗(q)、旌、旆、旃(zhn)陵、阳、阴、陟、降、陆、除、阶、陛都、郊、郡、邦、郑、鄢、邓、郢、邯郸、鄂、邹、郭意义范畴不等于词义本身,因此意符相同并不意味着词义相同。但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义,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意义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2)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声符应尽可能精确地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与形声字读音有差异,其原因可分两个方面:首先,造形声字时,就存在用不完全同音的字充当声旁的情况。其次,古今语音的演变。(3)声符跟字义的关系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形声兼会意字如:驷 诽 琀(hn) 菜 祫(xi) 鳊(bin) 辆3、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现在:(1)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比较少,没有假借这种方法,汉字难以发挥记录汉语的作用。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统计,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占90。(2)假借本身是用字问题,不造成新字,但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箕二、说文解字(一)说文解字概况极有价值的书许慎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全书连同序目共十五篇,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归纳,从中概括出540个部首,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540个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大约是“据形系联”。每部中,意义相近的字又排列在一起。每一部首内的字,还基本做到以类相从。 每个字头的字体都是小篆。如果这个字在古文或籀文中有不同的写法,或者另有“或体”、“俗体”,都列出并加以说明。这些单独举出的字,统称“重文”。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有时还征引经传、群书、方言、通人之说为左证。许慎时代还没有反切,某些字应注音时注为“读若某”。今本说文反切,是徐铉根据孙愐唐韵加注到每个字下面的。(二)说文解字的贡献1、从字书发展来看,说文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富于科学独创性的语言专著。说文以前,古代典籍中有过解说文字的记录,但只是一些零星的解说,不成系统。说文之前也有过字书,如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等,但书多亡佚,仅仅知道是四字句的识字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是史游的急就章,但这部书的体例、编排,仍然是三四字句或七字句的有韵的识字书。直到许慎才首创按字形结构,即文字偏旁建立分部的方法。前人的字书是“杂厕”的性质,而说文能阐明汉字的形体、意义、声音以及三者的关系。2、说文首创了部首分类法。说文540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的时候,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而不是后代的部首。当然,说文部首还不是尽善尽美。3、在字义解释上许慎有创见。首先,抓住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其次,解释字义不满足于单词释义,还加以具体形象的描写叙述。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象,南越大象,长鼻牙,三年一乳。4、说文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说文以形体、字义、声音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探求古代的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带来的问题,拘泥本字、本义。5、说文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作用。(三)说文解字的不足1、对词义的认识上。有些受到当时社会思想、阴阳五行之说影响。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2、对文字发展的保守态度。以篆书为正体,认为隶书的出现破坏了六书。3、时代局限。后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许慎没能见到,因此有些字形分析错了 。4、解说方面的不足。互训改,更也。更,改也。追,逐也。逐,追也。警,戒也。戒,警也。(四)有关说文解字的研究和说文解字对后世字书的影响 1、有关说文的研究南唐徐锴着说文解字系传,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北宋徐铉奉诏校订说文,不仅纠正了当时的某些臆说,恢复了许书的原旨,而且新补了19字于正文中,又以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而为说文所不载者402字附于正文后,世称“大徐本”。研究说文的鼎盛时期是清代干嘉时期。“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重要的一部说文注本。考定二徐本是非,结合声韵训诂并引据古籍来注解原书的说解,阐明字义及其引申变化,重视后起的词义,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确。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征引群书印证说文,搜集的材料很丰富。王筠说文句读,采用段、桂两家的注,删繁举要,便于初学,也时有王氏自己的精当见解。说文释例,阐明许书体例,在段玉裁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发挥并使之系统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说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而以字形为主;“通训”,专讲转注和假借,即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定声”,把文字按古韵分类,即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古音。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了许氏专讲本义的框子而从形、音、义三方面来综合研究词义。2、后世模仿说文而作的字书晋吕忱字林,补说文漏略而作,也分540部。陈顾野王玉篇,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流传至今的是宋代陈彭年等奉诏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原本玉篇只剩零星残卷。宋司马光类篇,收字较多,体例严谨。明梅膺祚字汇,将说文540部简化为214部,第一次使用笔划顺序检字法,有利于查检、训诂。明张自烈正字通,照说文体例,以字汇为蓝本,增订而成。清张玉书等编写康熙字典,依据字汇、正字通加以增订而成,收字较全。 第三章 词 汇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说文:“很,不听从也。” 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 周易夬卦中有个“羊”字,王弼注道:“羊者,抵很难移之物也。”“很如羊”,即不听从指挥如羊那样。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特点概述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居于次要地位,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先秦时期尤其如此。因此词的义项比较多,理解起来比较灵活。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表现出能产的特点,绝大多数复音词由单音词发展而来。注意几个问题:一、单音词 注意避免把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