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尹文娟 课程设计: 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科技工程产业 与社会。 上课形式:主讲自然观和科技观,方法论和 科技与社会概略介绍:主要由学生结合自身 专业(历史现状与未来,以及涉及到的伦理 问题社会问题,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自身 的定位)作为案例分组讨论,然后补充。 原则:打破专业界限,开阔思路和眼界,激 发学生思考潜力 为什么要打破学科限制? v两种文化现象 vC.P.Snow(斯诺) v回顾历史: “哲学王”(柏拉图) 有什么“用”? v“有用性”、“用”从何而 来? v可能的答案: v扩展知识面? v拓展理性? v认识自己? v复归精神家园? 第二重目的:重新理解、还原马 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 方马克思主义(马尔库 塞)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 主要内容 v绪论(1学时) v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 v马克思主义科学学和科学方法论(2) v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2) v马克思主义工程观和工程方法论(1) v马克思主义产业观和产业方法论(1) v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3) v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 设(3) 绪 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与内容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课程改革 第四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性质与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英文为Dialectics of Nature,德文为Dialektik der Natur)一 词,最初是恩格斯为其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部分手稿所定的一个归类题目,其本意 是“自然界的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 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 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 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 规律;作为人和自然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 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的规律。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而且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特点。 1、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体现了唯 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要创立了唯物 史观,那么辩证自然观主要是恩格斯创立的。 2、同时,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 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 于一个中间层次。它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 律去探索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 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既不具有 最高的抽象性,也不具有完全的具体性。 3、自然辩证法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性质。它是自 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 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内容涉 及自然界、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等的广泛领域,这些领域 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出 发,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工程既 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之间的 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 与人的关系的中介。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就包 括如下几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 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中国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 。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 自然的本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v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 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 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古代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素 朴的辩证法的理解。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带有浓厚的直观、思辩和猜 测的性质。 2、近代自然科学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并 把观察、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世纪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 但近代自然科学为了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它所采用的主要是分 析的方法,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人们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 。还缺乏对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认识。因此使得近代的 自然观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3、19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相继 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生物进化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 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 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 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 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 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 域的最新成就,进行了极其广泛、深入的 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自然辩证 法、数学手稿、反杜林论、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和资本论 等著作中。 1、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 身发展的辩证法。 (1)自然界不仅仅是存在着,而且还演化发展着。从星系 、恒星、行星,以及最微小的物质粒子,都处在永不停 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2)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这种生命进化的 高级形态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产物。 (3)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劳动创 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并最终使人类社会独立于自然界。 2、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 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深刻揭 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2)科学技术史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 的。从原始的劳动工具、技术和关于自然界的原始知识 ,到形成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 3、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恩格 斯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方法论的首位,阐述了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创立了辩证 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1、发展进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就 出现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 在中国的传播。 建国初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然辩证法的发 展被列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介绍了原苏 联自然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自然辩证法发 展远景规划,许多省市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积极开 展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 开始了建制化过程,1978年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会,在北京举办了全国自然辩证法第一次讲习会,进而 创办了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 物。并把研究扩展到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 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等重大课题上,出现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的热潮,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理论特色 v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和定位 v尽管随着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变化,自然辩证法的研 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始终坚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紧密结合,成为我国 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 自然辩证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 析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 第二,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1979 年,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主持编写自然辩证法 讲义(初稿) ,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概括为自然观、自 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大部分。现在拓展为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及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论体系。 第三,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价值取向,强化自然辩证法 的理论教化功能。 在研究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 发展服务,致力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哲学性 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 ,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是培养有深 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 的必修课,成为理、工、农、医等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 政治理论必修课。 第四,在具体理论上突出了“人工自然”理论。 v在中国技术哲学研究之初,人工自然概念就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角。陈 昌曙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要重视人工自然范畴,并对人工自 然概念进行了界定,把“人工自然”定义为“经过人类改造、创建、加工过 的自然界,是与天然自然相区别的第二自然”,还概括了人工自然的 特点和演化规律。后来在1999年撰写的技术哲学引论一书中又系统 地把人工自然范畴规定为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这是陈昌曙先生对我国 技术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人工自然范畴, 对这一范畴的内涵、特征、演化规律以及人对人工自然所能施加的控制 作了详尽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人工自然理论,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 究的又一理论特色。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课程改革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改革试点 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 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意见(教社科 20102号)文件正式下发,东北大学等院校参与了“自 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试点工作。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东北大学一直结合以工为主 的工科院校特色,探索工科院校使用的自然辩证法课 程教材,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体系,分别形成了 以20世纪80年代末的工科自然辩证法教程(陈昌曙 主编,1988年版),20世纪90年代末的自然辩证法 概论新编(陈昌曙主编,1997年版),2001年版自 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教材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陈凡教授还参与了2003年教 育部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第三编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的编写工作。 2005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根据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 和要点,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组织编写了理、工、农、 医、林、地、党、军等不同系列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指导用 书,陈凡教授主编了全国工科院校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 ,由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沈阳 师范大学和沈阳化工大学等13所院校合作编写。 v 自然辩证法概论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特色: v(1)结合工科类院校的特点和工学研究生的专业实际,在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基础上构建自然辩证法概论 的体系结构;(2)在叙述自然观的演变等内容时提供了较 丰富的科技史材料,便于读者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 度理解全书的基本原理;(3)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 的要求,本书加大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方式及方法的比重;(4)在每章章首阐明教学要点,章尾 增加了思考题、案例讨论题及进一步阅读书目,以便学 生自学和教师教学使用。 2010年8月,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和试点要求,东北大 学在以往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 试点方案。在教学改革试点方案中对原有的教材体系又有所突破。第 一,突破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结合科技发展与现代产业之间 的紧密联系的现实,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立场,把“ 四元论”作为贯穿整个新课程的主线。第二,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 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最后一章,阐释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向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演变,凸显了自然辩证法教材的与时俱进 和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点)教学大纲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与内容 第2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第2章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与自然观 第1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第2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3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1节 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第2节 科学的体系与结构 第3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 第4节 科学方法论 第4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1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2节 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3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4节 技术方法论 第5章 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 第1节 工程的本质与特征 第2节 工程活动的结构与类型 第3节 工程活动的过程与发展 第4节 工程方法论 第6章 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 第1节 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第2节 产业的结构与类型 第3节 产业化过程与机制 第4节 产业方法论 第7章 科技、工程、产业与社会 第1节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第2节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3节 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第4节 产业与社会的互动 第8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 第1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第2节 科技创新方法论 第3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4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课程调整意见提出,要把研究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程,根据硕士和博士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特 点,组织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2010年12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主持召开高等学校研 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启动会议。自然 辩证法概论课程编写组主要有山西大学、东北大学、清 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如下: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三、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的界定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 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 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 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 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 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 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 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 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 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们之间既是并列的关系,同时又相互渗透融合。与自然辩证 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 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 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和中国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 论基石。其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 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 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 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 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 发展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 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 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 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 ,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 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 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 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 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 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 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 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辽宁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辅助读物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 辽宁省教育厅 组编 主 编:陈凡 常务副主编:陈红兵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淼 王健 田鹏颖 朱春艳 郑文范 秦书生 本书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洪波 于 淼 马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上风电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报告
- 宾馆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一校四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写人写物初中范文
- 2025年A股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政策底”牛市起点
- 岩石的脚印赏析课件
- 岩土力学课件应力场
- 小黄车安全驾驶知识培训课件
- 房地产开发项目计件工资劳动合同
- 个人与公司间的土地流转借款合同
- 2025保安证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合
- 2025至2030中国氯化氧锆(CAS7699436)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Unit 1 Happy Holiday 第1课时(Section A 1a-1d) 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交警中队勤务管理制度
- 腰椎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讲课件
- 征地拆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墨双极板行业市场产销格局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交投招聘笔试题及答案
- 车辆折损赔偿协议书
- 跨文化用户体验研究-全面剖析
-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