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居民点调查》word版.doc_第1页
《山区居民点调查》word版.doc_第2页
《山区居民点调查》word版.doc_第3页
《山区居民点调查》word版.doc_第4页
《山区居民点调查》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鸡犬之声不闻 老死难以往来山区居民点分布情况调查襄阳纪委程元银作于1990年本文以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界牌垭村1990年前后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为例,解剖这一只“麻雀”,以说明山区居民点分布的一般情况,分析其现状,探求共性的东西。一、零星分散:山区居民点分布的主要特点界牌垭村位于谷城县西北部边缘的山区,与丹江口市土关垭乡搭界。该村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头山包有200多个。湖北省老河口至陕西省白河县的老白公路横穿全境,过境6公里。全村现有260户955人,分居在7条山沟的80多个山冲里或山坡上,每个居民点平均只有3户人家,其中单门独户的有38个,2至4户的有32个,5户以上的有15个,最多的一处住有8户31人。该村居民点分布的最大特点是零星分散,居住人口太少,即每个居民点平均只有11人,而且相互之间距离较远。260户中约有90户(占35%)住在老白公路沿线,其余170户零零星星地散居在各个山冲里、山坡上或山脚下。各邻近居民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将近1公里,其中有14个居民点分别距其最近的居民点2公里以上,有分居6处的6户人家分别要翻一架山过一道沟才能走到别的住户那里,最远的l户距村中心会计室5.5公里。二、行路难生活苦素质低:分散居住的最大劣根性分散居住,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病,由此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许多困难。它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妨碍了人的发展。比较而言,山区贫穷落后,而分散居住的山里人则更加贫穷越发落后。有道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即便是几级的强台风,吹到这穷山僻野也成了“强弩之末”。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交通及通讯手段,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等,都因为居住分散,道路不畅,交通不便,而很难传输进去,严重障碍了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从而形成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死角,以及科技、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死角等,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困难重重,生理及心理素质低下。1、进进出出艰难。这里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人们行路难难行路。这户到那户,此沟到彼沟,山上到山下,从来没有什么“阳关道”,只有人畜从荆棘丛中踩出的一些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又陡又窄、忽上忽下的羊肠小道。这些路犹如古老的蜀道,实在难走。一是板车自行车不能走,二是下雨下雪时不好走,三是天黑了不敢走,四是小孩子不敢单独走,五是山外来的人不愿走。背包的不敢侧身望、挑担的不好换肩膀。一旦大雪封山,在十天半月里(甚至更长时间),外面人进不去,里面人出不来。2、物质生活贫苦。同是一个行政村,住在公路沿线、人烟稠密处的人家,有的盖了楼房,购置有电视机、录音机和缝纫机等,而散居在深山老林中的农户却有很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该村约有1/4的人家一年竟缺半年粮,国家给的供应粮(1990年以前)也无钱去买;有很多人家一年只吃3次肉春节、端午和中秋节;有的人家只有来客时才点个煤油灯,才炒几个素菜。有一户姓贺的5口之家,在1989年那一年,只吃了3.4公斤菜籽油,再就是年关时一次性地买了5公斤多肥肉炼油吃,全家大人小孩未添过一件新衣服。3、生存条件恶劣。“东山的石头搬到西山”,这样繁重的无效或低效劳动付出得太多了。住在半山坡上的张有国说,他家距离村中心两公里多路,每年夏收季节要请人把几百上千斤的柴油机、脱粒机抬上山来打麦子,而后再将小麦一担担地挑到粮管所去缴公粮。秋收时节可能会把稻子挑到山下去脱粒,然后再把谷草和谷粒挑回家来,扁担压断了多少根,肩膀磨肿了多少次啊!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更是不胜枚举。有时正要点火做饭,因突然缺少一根火柴而揭不开锅;来客了,因少一撮盐而菜肴无味。山高路远,因居住分散而无处告借,区区小事竟难倒了一家老小。姑娘们都想嫁出去,小伙子们则讨不到老婆(外地姑娘不想进山来)。22岁至50岁的单身男子在逐年增多,虽有超计划生育现象,但这里人口却逐年下降。缺医少药,一般的病或慢性病都是硬挺着,遇有急病或重病医治不及时,常常送命,或造成残废,带来后遗症。4、社会交往稀少。分散居住、交通不畅和路远人稀的一大难处是人与人之间老死难以往来,社交活动极为贫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天天,一年年,他们就活动在自家的坑边、灶边和田边,这是个半径不足3公里的生活圈。相互之间,既没有串门的可能,也没有交往的要求。凡事都是自扫门前雪,管不了他人瓦上霜。有的人一年难得上一次街,一辈子未到过县城,可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啊!人们的视野极其狭窄,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管与自己有关还是无关,一概不闻不问,当然也听不到看不到更问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作坊式的,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类似于“近亲繁殖”,从来不知道向外界学点什么,当然也很难学到。5、精神生活空乏。这里的村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文盲约占1/3,绝大多数人小学未毕业,初中毕业生就是凤毛鳞角了。有很多人一生中与笔墨纸砚无缘,不知道报纸、收音机、电视机为何物,叫不出现任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名讳。男孩子无处“打百分”,女儿家唱不到十五的月亮,一本猪八戒的故事能看它十几遍几十遍。入冬,人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关起门来,围着火堆取暖,任凭手熏黑,眼熏红。坐累了,打个哈欠伸个懒腰继续烤下去。漫漫长夜是在床头上度过的(可长达12个小时以上),睡乏了,翻个身依旧睡下去。6、身心素质低下。物质生活清苦,又加上缺乏教育,缺少交往,从而使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里有很多身体发育不健全的人。如矮、黑、瘦者约有1/3,还有所谓“五多”的聋子多、哑巴多、结巴多、驼背多、跛子多等。据统计,村里弱智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憨痴傻呆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有些人虽不至于“结绳记事”,但也是扳着指头数日月,“十只鸡子八只羊”,能算上好半天的。有的家庭有几个弱智人,常常是憨小子娶个傻媳妇,傻媳妇生个痴儿子,痴儿子又娶个呆老婆,再养个更加蠢笨的孙子。就这样恶性循环,一代不如一代。三、弃坡就洼适当聚居:根治劣根的一大对策山区居民点分布过于分散的弊病还可以举出一些,限于篇幅,这里从略。怎样“治病”呢?药方有很多,本文仅列举一种:奔波就洼,适当聚居。即让居民从分散居住的山坡(山顶或山脑)上搬到低洼的山脚下(山冲、山谷或山沟里),如果能靠近公路或河流则更好;并且适当地集中,每个居民点以10户左右,30至40人为最好。马克思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始终应该是人的再生产、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物的再生产、物的发展是第二位的。生活同生产的关系上,是生活第一,生产第二。对山区居民来说,是住家第一,种地第二;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第一,与自然环境的斗争第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交活动必不可少。人类的发展首先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通过广泛地接触与了解,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人的聪明才智便由此产生了。而过于分散的居住,过着“山顶洞人”似的生活,隔绝了同整个社会、同他人的联系,人的发展也就停止了,愚昧、贫困、落后等便难以避免了。“世外桃源”里的众生和离群索居的鲁宾逊之类是多么地悲哀啊!搬下山来住,适当集中到人烟稠密的地方住,可能对生产活动有些影响。其中主要是种地远了,不太方便。但这可以算一笔时间帐:一个成年农民每年在地里干活的时间约8个月,占全年时间的2/3;每天活动约14个小时(其余10个小时为睡眠时间),其中大约7个小时在地里干活,7个小时从事其他活动,各占1/2;并且在地里干活的约占全家人口的2/3。这3个分数相乘等于2/9,就是说,一年中全家人在田地里从事生产的时间约占其全部活动时间的20%。这还除掉了睡眠时间。另外,在肥料、庄稼、粮食、机械的运进运出、搬上搬下,在参加集体活动、上街赶集、串门走亲戚、举办红白喜事,特别是小孩上学等活动中,分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劳动啊!因为主要的社交活动,绝大多数的物资交易活动都是在山下、在路边和在人烟较多的地方进行的。国家对山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有时为了三五户甚至一两户居民的生活,而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来修路、修桥、送电、送水。说这是贯彻党的富民政策,说这体现了政府的关怀,说这实行了人道主义,其实得不偿失啊!笔者走访调查了该村的58户居民,只有2户不愿搬下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