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教学设计【高五册第六单元阅读】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文/王国彬 导学新概念】孟子是模仿论语之作,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单元前三篇课文就着重阐述了这些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这次谈话中,孟子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庄暴见孟子记叙了有关齐王“好乐”的两次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孟子见梁襄王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的道理。 本单元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其一是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雏型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其二是寓言故事弈秋。前者叙写了一个日日求乞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百般炫耀体面的齐人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背地里营营苟苟,丑态百出,而在人前又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后者以弈秋教人下棋为例,说明了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道理。 孟子的言论,十足表现出一种刚强不阿的态度。也正因为他有着如此的思想、胸襟和自信,有着如此刚烈的性格,所以才“文如其人”,构成了孟子散文风格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具体一点说,孟子散文以论辩见长,常常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单元时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一句话,就是要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孟子。 【资料显示屏】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行“仁政”“法先王”,要求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认为民贵君轻,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主张“性善说”,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他鼓吹英雄史观,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理论。他的“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对后代文学理论有很大影响。后世多以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全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篓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可见它的地位极高。 与论语比较,孟子散文充满着论战性,记述也显得更生动,更完整,更具有某些文学色彩和吸引力。因此,孟子散文对中国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是显著的。 孟子一书的警策之句很多,兹择要列举部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设计】 设计 一、设计思路 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比一篇短,难度一篇比一篇小。就一般人处理教材的原则,往往是先讲教读课文(即不带星号的难度较大的课文),后学自读课文(即带星号的难度较小的课文)。这种教法自有道理,也吻合编辑们的意图。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先教篇幅短的,难度小的,再教篇幅长的,难度大的?能。因为人们的认知规律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肯定这简单的认识,则安排6课时,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序”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法展示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 1指名讲述“弈秋”的故事(学生们应该都了解此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 2对照所讲“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情节由5段组成:齐人对妻子的夸口,妻子的怀疑和妻妾商议,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发露,妻妾的羞愧和哭骂,“良人”无耻的得意的丑相。) 5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 (二)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王和庄暴见孟子。 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抄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体会譬喻论证。 3分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组长(临时根据某“标准”产生)的带领下,各组须做好以下工作: 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确断句; 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 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 归纳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疑”两个环节。 5作业:完成练习三。 (三)安排3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从开头至“王请度之”。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一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属宾语前置句;(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二读之后必须了解齐宣王问话的切入点(以问“霸道”开端),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习课文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点。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是诚不能也(的确)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 .王请度之(估量)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译:(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孟子善于设喻论证。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请用原文作答。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明的方向。 大意:(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方向:(推恩。) (注:原文从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在熟读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 使动用法:危(士臣)/朝(秦楚) 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特殊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仰”“俯”“谨”“孝悌”等词语;背课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孟子简介和“导学新概念”。 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1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二、教法展示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术。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 民本主义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政事以民为归宿; 用人以民意为准;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 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虽然没有标题,但它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详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 对比句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弈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 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论”文,以牵线引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 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将一位作者的几篇文章编成一个单元,这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史上是少见的。然而少见不须多怪,因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选谁的作品都是例子而已。况且,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选它理所当然。揣摩编者的意图之后,我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推测:教学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及作品。准此,我们可安排6课时,理解课文的思3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二、教法展示 (一)安排3课时教学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角色模拟,通过朗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错的同学朗读齐宣王的“问话”,教师则朗读孟子的“回话”。朗读过程中,要随时纠正误读、破读。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跟着默读,逐渐进入角色。 2分男女两组分别朗读“问话”与“回话”,要求不出现误读、破读,并思考孟子和齐宣王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构层次作怎样的安排。 3明确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开头至“王请度之”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为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为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二课时:字斟句酌,通过串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1逐段朗读,适当点拨,师生共同串译课文第一、第二两部分。在串译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莫之能御”的“御”释为“阻挡”也行(课本注为“抵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中的“若”,拟译作“您”(课本注为“如此”)。 2学生书面对译课文第三部分,即抄写一句原文翻译一句。这样做也为后面的背诵作准备,因为抄一遍胜过读几遍。 3完成练习二和练习三,视时间而定课内或课外。 第三课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通过思考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1布置学生浏览课文,理出作者的论辩思路,注意话题的切换。 “论辩思路”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鉴赏说明”。 “话题切换”可作如下分析: 开头齐宣王问“霸道”,孟子却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偷偷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谈王道不正面切入,而是用“以牛易羊”的事例写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白,孟子的分说,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论仁政又不直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如“挟太山以超北海”)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一句“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将话题引向深入。列举霸道的种种害处后,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进而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布置学生“扫描”课文,找出属于取譬设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 例句展示: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犹缘木而求鱼也。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共同特点:这些句子所描述的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增强形象性,更具说服力。 3布置学生通读课文,完成练习一(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宣扬的仁政主张。 (二)安排1课时教学庄暴见孟子。 1自学提示: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齐王“好乐”的两次谈话。一次是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提出论题,引出下文。一次是孟子与齐王的谈话,经过层层铺垫,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 这篇对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营销经理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方案
- 混凝土砌块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案
- 物业管理日常运营记录模板
- 城市人行道施工安全及工艺方案
- 工程项目预算编制及控制方法总结
- 2025年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班组长带班领导矿井防中毒伤害知识考核
- 2025年煤矿应急演练评估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应急演练培训反馈机制测试
- 2025年安全培训转岗调任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矿山电工电气安全操作篇
- 洁净管道焊缝检测标准及操作手册
- 水处理加药系统调试详细实施方案
- 《水浒传》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与人物形象分析
- 外用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 可用性控制程序
- 同首古诗涉及高考古典诗歌阅读核心考点核心题型展示课件
- 幼儿园小班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 汽车传动系统维修(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初二物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草甘膦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手术室器械传递
- 剑桥儿童英语启蒙上册UnitPPT通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