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报任安书第 1 学时黄敬芳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教具准备:多媒体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课堂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2、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学生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1、学生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以及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史记和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2、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报任安书。并要求学生划出疑难之处。3、学生提出疑难之处。3、教师释疑。4、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思路。4、疏通课文,整体感知。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4、系统归纳: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他的个人遭遇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5、练习巩固(课堂作业):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 。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5)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7)下流多谤议 (下流:。今指卑鄙龌龊)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四、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司马迁在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后,他踽踽独行,忍受着耻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为了那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灵与肉的考验,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时代的呼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你结合自己对于司马迁的理解,评述一下他的生死观。2、家庭作业:请你尝试品析“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思垂空文以自见”段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五、其他资料(附板书设计):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写作背景:天汉二年(前),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一词多义 师 若望仆不相师(,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或师焉,或否焉(,动词)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动词) 使人先表雍水(,动词) 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连词) 思厥先祖父(,代词)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表判断的副词)倾 权倾五伯(,动词) 对此欲倒东南倾(,动词)文言句式 (1)省略句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六、下堂课学生课前准备要求:背诵第四段。课 题 报任安书 第 2 学时一、教学目标:1、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3、培养学生正视顺境和逆境,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和挫折。二、教具准备:多媒体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课堂导入):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2、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见上3、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学生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内容1、学生拿出作业本,评述司马迁的生死观。1、司马迁在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后,他踽踽独行,忍受着耻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为了那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灵与肉的考验,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时代的呼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你结合自己对于司马迁的理解,评述一下他的生死观。2、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回答。2、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3、学生将导学练翻到66页,完成练习并思索问题。3、请你尝试品析“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思垂空文以自见”段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4、学生细读全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4、品味本文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的写法。4、系统归纳: 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5、练习巩固(课堂作业):导学练P/66 练习3阅读理解题。四、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导学练P/67 素质提高2、家庭作业:五、其他资料(附板书设计):1、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之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2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明圣盛德。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色鸿业自觉举动。4、解析、“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