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方案赣县中学 刘敏一、 教学目标1、 回顾诗歌的“六读法”,基本了解古人古事。2、 分析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 作者的写作主旨。4、 归纳咏古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二、 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所引用的古人古事以及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内在原因。2、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写作主旨。三、 教学难点通过拓展阅读,归纳并总结咏古诗歌基本的鉴赏规律。四、 教学设计的理念“以点带面”,让一首诗发挥它的作用,突出其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记忆深刻,并且可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避免传统诗歌授课的面面俱到,反而不能突出课堂的重点难点。五、 组织形式整体共同鉴赏教材的诗歌。分组鉴赏拓展的诗歌。六、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演绎归纳法七、 教学手段通过活动的小黑板展示拓展诗歌,通过大黑板板书归纳内容。八、 教学基本思路1、 引导学生通过巩固诗歌的“六读法”,剖析本诗。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明了作者的写作主旨。2、 拓展阅读,例举三首咏古诗进行对比、综合鉴赏。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进一步探求鉴赏怀古诗的基本规律,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4、 师生共同完成对规律的表述。九、 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一)文本解读1、 导入。由“美”切入。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自古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有美好的人与事或物总能让赏心悦目,心生留恋。可是并不是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因而千百年来总有无数为美好的东西而心生遗憾。今天,我们将与杜甫一起去见证“美”感受杜甫的心情。2、反复诵读3、通过“诗歌六读法”基本步骤,进入对文本的解读。读标题 咏怀古迹提问:咏的是什么情怀?观瞻的是关于什么的古迹?全诗所营造的氛围是怎样的?带着问题进入文本,进行自读。要求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相关词语进行回答。(提示:读作者、读意象、读意象的修饰词、读情感词、读注释)具体读:作者:坎坷一生、怀才不遇意象:群山、万壑、荆门、明妃、紫台、朔漠、青冢、黄昏、夜月魂、琵琶等意象的修饰词:独、空情感词:怨恨由此可以整体感知:古迹是关于明妃,即王昭君,青冢可以作证。此诗中的情怀为怨恨。氛围以凄凉、伤感为主进一步细读文本。在诗中,作者通过营造凄凉的氛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对王昭君远嫁匈奴、远离故土的同情。那么在诗中明确的“怨恨”一词,到底是怨什么?恨什么?为什么呢?通过注释,对于王昭君的基本了解,可知她怨恨的对象直接指向当时的汉皇帝。仅因为自己没有贿赂画师,而不能受到皇帝的宠幸,从而使自己远嫁匈奴,让自己的美丽永远只能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慢慢凋零。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汉皇帝的奢淫昏庸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思考:诗人杜甫写王昭君有什么更加深刻的原因?仅仅是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吗?联系杜甫的一生,怀才不遇,坎坷不平。那么写王昭君的美丽不被汉皇帝所发现,不就如自己的才华不被当时的皇帝所赏识吗?至此两人的命运在这里跨越时空而紧紧地相连在一起了。再加上杜甫主要是处于安史之乱之后,朝廷黑暗,社会动荡。由此可知,本诗的写作主旨就是诗人想借王昭君的悲惨命运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对国家日益衰落、朝廷的腐败的愤恨,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王昭君的同情。小结怀古诗的基本写作主旨。诗人一般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之情。古人或古事往往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二)拓展阅读1、通过小黑板展示三首诗歌,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小结来进行鉴赏。(分小组进行)李商隐马嵬(其一)、杜甫蜀相、李白越中览古2、 通过诗歌的“六读法”,进行对比阅读。 由标题可以知道大概:李商隐诗是关于一个历史事件,杜诗是关于历史人物,李白诗是关于古迹。 李商隐诗提示:学生注意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杜诗提示: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基本经历和历史功绩,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李白诗提示:诗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手法,抓诗中重要的传统意象,感受诗中所营造的氛围。 根据小结的规律结构来进行整理诗歌的相关内容:基本模式:借 抒发作者 的情。 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写作主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结合教材文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大致地分类:借古讽今、借古抒自己之情、人生无常的感慨。 反思其不同,进行进一步的对比阅读。杜诗侧重写历史人物,人物命运往往就与作者命运紧紧相关。李商隐诗侧重写历史的重大事件,重在剖析事件产生的历史原因,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李白诗侧重写景,重在景物的变化,在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