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第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第2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第3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第4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程工艺与设备课程设计任务书 丙烯 学 院(系):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吴雪梅、李祥村 评 阅 教 师: 吴雪梅、李祥村 完 成 日 期: 2013 年 7 月 4 日 大连理工大学 言 本设计说明书包括概述、流程简介、精馏塔、再沸器、辅助设备、管路设计和控制方案共七章。 说明中对精馏塔的设计计算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再沸器 、辅助设备和管路的设计也做了正确的说明。 由于只有两周的时间做, 第二周内, 我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写 ,只有封面、目录和前言部分为打印、其余部分均为手写,部分数据上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如保留位数的不同,计算的错误等。前后的数据由于工程量浩大也许有不一致的地方,属于学生我自己的能力不够,请老师谅解! 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参阅!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章 方案流程简介 3 第三章 精馏过程系统分析 5 第四章 再 沸器的设计 14 第五章 辅助设备的设计 21 第六章 管路设计 25 第七章 控制方案 27 设计心得及总结 28 附录一 主要符号说明 29 附录二 参考文献 3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述 精馏是分离过程中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所用设备主要包括精馏塔及再沸器和冷凝器。 1 精馏塔 精馏 塔是一圆形筒体,塔内装有多层塔板或填料,塔中部适宜位置设有进料板。两相在塔板上相互接触时,液相被加热,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气相中转移;气相被部分冷凝,气相中难挥发组分向液相中转移,从而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得到高程度的分离。 简单精馏中,只有一股进料,进料位置将塔分为精馏段和提馏段,而在塔顶和塔底分别引出一股产品。精馏塔内,气、液两相的温度和压力自上而下逐渐增加,塔顶最低,塔底最高。 本设计为浮阀塔,浮阀的突出优点是效率较高取消了结构复杂的上升管和泡罩。当气体负荷较低时,浮阀的开度较小,漏夜量不多;气体负荷较高时, 开度较大,阻力又不至于增加较大,所以这种塔板操作弹性较大,阻力比泡罩塔板大为减小,生产能力比其大。缺点是使用久后,由于频繁活动而易脱落或被卡住,操作失常。所以塔板和浮阀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 2 再沸器 作用:用以将塔底液体部分汽化后送回精馏塔,使塔内气液 两相间的接触传质得以进行。 本设计采用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它是一垂直放置的管壳式 换热器。液体在自下而上通过换热器管程时部分汽化,由在壳程内的载热体供热。 立式热虹吸特点: 循环推动力:釜液和换热器传热管气液混合物的密度差。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传热系 数高。 壳程不能机械清洗,不适宜高粘度、或脏的传热介质。 塔釜提供气液分离空间和缓冲区。 3 冷凝器 (设计从略) 用以将塔顶蒸气冷凝成液体,部分冷凝液作塔顶产品,其余作回流液返回塔顶,使塔内气液两相间的接触传质得以进行,最常用的冷凝器是管壳式换热器。 第二章 方案流程简介 1 精馏装置流程 精馏就是通过多级蒸馏,使混合气液两相经多次混合接触和分离,并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传递,使混合物中的组分达到高程度的分离,进而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流程如下: 原料(丙稀和丙烷的混合液体)经进料管由精馏塔 中的某一位置(进料板处)流入塔内,开始精馏操作;当釜中的料液建立起适当液位时,再沸器进行加热,使之部分汽化返回塔内。气相沿塔上升直至塔顶,由塔顶冷凝器将其进行全部或部分冷凝。将塔顶蒸气凝液部分作为塔顶产品取出,称为馏出物。另一部分凝液作为回流返回塔顶。回流液从塔顶沿塔流下,在下降过程中与来自塔底的上升蒸气多次逆向接触和分离。当流至塔底时,被再沸器加热部分汽化,其气相返回塔内作为气相回流,而其液相则作为塔底产品采出。 2 工艺流程 1) 物料的储存和运输 精馏过程必须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容积的原料储罐、 泵和各种换热器,以暂时储存,运输和预热(或冷却)所用原料,从而保证装置能连续稳定的运行。 2) 必要的检测手段 为了方便解决操作中的问题,需在流程中的适当位置设置必要的仪表,以及时获取压力、温度等各项参数。 另外,常在特定地方设置人孔和手孔,以便定期的检测维修。 3) 调节装置 由于实际生产中各状态参数都不是定值,应在适当的位置放置一定数量的阀门进行调节,以保证达到生产要求,可设双调节,即自动和手动两种调节方式并存,且随时进行切换。 3 设备选用 精馏塔选用浮阀塔,配以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4 处理能力及产品质量 处理量 : 70h 产品质量:(以丙稀摩尔百分数计) 进料: 65 塔顶产品: 98 塔底产品 : 2 第三章 精馏过程系统设计 丙烯、丙烷精馏装置设计 第一节 设计条件 饱和液体进料,进料丙烯含量 65 (摩尔分数) 塔顶丙烯含量 98, 釜液丙烯含量 2, 2操作条件: 1)塔顶操作压力: P=压) 2)加热剂及加热方法:加热剂 水蒸气 加热方法 间壁换热 3)冷却剂:循环冷却水 4)回流比系数: R/ 3塔板形式:浮阀 4处理量: 0h 5安装地点:大连 6塔板设计位置:塔顶 第二节 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一 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 x = x + x 60 h , 得: h , h 进料状态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2+4= 2+4=kg/二 塔内气、液相流量: 塔内 气、液相流量: 1)精馏段: L R D; ( 1)V R D 2)提馏段:;L ( 1 ) ;V q F L V 热量衡算 1) 再沸器加热蒸气的质量流量:/R R r2) 冷凝器热流量: CQ v r冷凝器冷却剂的质量流量: 1 1 2/ ( ) c t t 第三节 塔板数的计算 假设塔顶温度 t=C 塔顶压力 则 顶 =kA/ 假设精馏塔的塔板数是 143 块,每块板的压降为100塔底压力为 P=塔顶温度 t=53 C, 则 底 =kA/ = 当 =()1(=1N=-(1; 解得 87; =143; 进料位置:()1(= 1 N; 解得: 40 P=P+ P =7*表 =表 Z= 3 1 0*5=3C 纯丙烷的v=4743精馏塔工艺设计 1. 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D=底温度 平均温度 相 密度( , 表面张力( , 丙烯 烷 相 密度( , 表面张力( 丙烯 丙烷 液相密度 L = V =相表面张力: = mN/m 2. 初估塔径 摩尔质量: 2+4=2+4=质量流量: 600=s 600=s 假设板 间距 两相流动参数: 查化工原理(下册) 板塔泛点关联图,得: =以,气体负荷因子: =泛气速: s 取泛点率 作气速: u = 泛点率 m/s 气体体积流量 V=m3/s l 0 u 气体流道截面积: =取单流型弓形降液管塔板,取 则 A / - 面积 : : =整后,取 D=合化工原理书 的经验关联 实际面积: =2 液管截面积: 体流道截面积: A=- =际操作气速: = m/s 实际泛点率: u / 所取 则实际 D=s,u=s, 2 A=u / . 塔高的估算 实际塔板数为 论板数为 40(包括再沸器),其中精馏段 61块,提馏段 79块,则 +1=139/=233(块) 实际精馏段为 10201块;提馏段为 132块,塔板间距 m 有效高度: Z= ( =料处两板间距增大为 24 设置 8个人孔,每个人孔 座取 5m,塔顶空间高度 液上方气液分离高度取 设釜液停留时间为 20 排出釜液流量 V=m3/s 密度为 b =液高度: Z= 3* )=取其为 总塔高 h=Z+8*(5+*(五节 溢流装置的设计 1 降液管(弓形) 由上述计算可得:降液管截面积: T=化工原理(下册) 得: =长 m 2 溢流堰 取 则堰上液头高: 3/ 堰高 隙 体流经底隙的流速: =80缘区宽度 0 化工原理(下册) 得: =)(11 所以降液管宽度:=r= =效传质面积: = 采用 浮阀,重阀浮阀孔的直径0d=m 初取阀孔动能因子0F=11,计算适宜的阀孔气速 0 =2 sd 2)s 1222 a 浮阀个数 n v =95 由于直径较大,所以采用分块式塔板,等腰三角形排列 . 孔心距 t=(o)0d=t=100阀的开孔率 02044 所以不会 发生液泛。 4 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 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应大于 3s 满足要求 ,则可避免严重的气泡夹带。 5 严重漏液校核 当阀孔的动能因子低于 5时将会发生严重漏夜,故漏液点的气速可取0F=5的相应孔流气速 0 0 =m/s 00 = 满足稳定性要求 第八节 负荷性能图 以气相流量为纵坐标,液相流量为横作标 1 过量液沫夹带线 根据前面液沫夹带的较核选择表达式: 1F v s 由此可得液沫夹带线方程: A 91) 2 液相上限线 对于平直堰,其堰上液头高度 取 即可确定液相流量的下限 取 E=1,代入 求得 值,则 h 此线记作线( 2) 3. 严重漏液线 当阀孔的动能因子低于 5 时将会发生严重漏夜,故取50 F 时,计算相应气相流量 则 03 6 0 0 =3 此线记作线( 3) 与 横 轴平行 4 液相上限线 h 3 6 0 3 (20 由上述关系可作得线( 4) 5 浆液管液泛线 令 将 其中 =0 为避免降液管液泛的发生,应使 3 HT+ ( *)。 其中 3/ ho+hl+中 忽略不记 20 0 将各式代入( *)式可得液泛方程线: 10 23* 310 * 610 * 此线记作线( 5) 计算降液管液泛线上的点:如表所示 液相流量 10 20 30 40 50 气相流量 1101 1069 1034 994 949 第四章 再沸器的设计 一 设计任务与设计条件 1选用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其壳程以水蒸气为热源,管程为塔底的釜液。釜液的组成为(摩尔分数)丙稀 =烷 =顶压力: 底压力 720+ =1720+142 10 3=再沸器壳程与管程的设计 壳程 管程 温度() 100 54 压力( 压) 物性数据 1) 壳程凝液在温度( 100 )下的物性数据: 潜热: 热导率: c =m*K) 粘度: c =s 密度: c =) 管程流体在( 54 的物性数据: 潜热: 30 液相热导率: b =m K) 液相粘度: b =s 液相密度: b = 液相定比压热容: K 表面张力: b m 气相粘度: v =s 气相密度: v = 蒸气压曲线斜率( t/ P) =: = V 1000/3600 = 2633400w 传热温差: =46 假设传热系数: K=850W/( ) 估算传热面积 = 拟用传热管规格为: 25 2长 L=3m 则传热管数: =286 若将传热管按正三角形排列,按式 3a(a+1)+1; b=2a+1 得: b=心距: t=32 壳径: =638m 取 D= 管程进口直径: 程出口直径: 传热系数的校核 1显热段传热系数 K 假设传热管出口汽化率 循环气量: =s mt0)32()1( 0)32()1( 1) 计算显热段管内传热膜系数 i 传热管内质量流速: 52=21 s) 雷诺数: = 0000 普朗特数: =热段传热管内表面系数: = ) 2) 壳程冷凝传热膜系数计算 o 蒸气冷凝的质量流量: = s 传热管外单位润湿周边上凝液质量流量: =m s) = 外冷凝表面传热系数: = () 0t0 40tP d 322/3/1gR ) 污垢热阻及管壁热阻 沸腾侧: K/w 冷凝侧: K/w 管壁热阻: K/w 4)显热段传热系数 = K) 2. 蒸发段传热系数 传热管内釜液的质量流量: 600 G = h) : 在 X=的情况下 = 1/查图 3 29, E=e= =设计书 29 得: =)泡核沸腾压抑因数: =( E+ )/2=核沸腾表面传热系数 : 0000 11 2 2 = K) 3)单独存在为基准的对流表面传热系数 : = K) 沸腾表面传热系数: 流沸腾因子 : = 相对流表面传热系数 : = K) 沸腾传热膜系数: = w/( K) = 1324.4 w/( K) =传热系数 = XF a od 1w 实际需要传热面积: = 传热面积裕度: = 54%30% 所以,传热面积裕度合适,满足要求 四 循环 流量校核 1循环系统推动力: 1)当 X= =相流的液相分率: = 相流平均密度: = )当 X= 相流的液相分率: = 相流平均密度: = 据课程设计表 3 19 得: L=则循环系统的推动力: =循环阻力 1212 R 1212 R 1_ 1_gl P _ 管程进出口阻力 进口管内质量流速: =s) 釜液进口管内流动雷诺数: = 口管内流体流动摩擦系数: =口管长度与局部阻力当量长度: =程进出口阻力 : = 传热管显热段阻力 =s) = 传热管蒸发段阻力 a. 气相流动阻力 =s) 取 X=2/3 =s) =785.0 22 ) 2 221 2 2 22 d22 2 23 785.0b. 液相流动阻力 L=s) = 管内动能变化产生阻力 量变化引起的阻力系数 : = 管程出口段阻力 a. 气相流动阻力 s) =s) 管程出口长度与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 = 3298847 =d22 2 23 41 /44)P P(P 33 1)1()1( 22 xR 42 19 2 5 d22 225 b. 液相流动阻力 s) = 以循环阻力: 又因 以 =环推动力略大于循环阻力,说明所设的出口汽化率 本正确,因此所设 计的再沸器可以满足传热过程对循环流量的要求。 第五章 辅助设备设计 一 辅助容器的设计 容器填充系数取: =L d 225 41 /44)P P(P 55 PP 22 1进料罐(常温贮料) 20丙稀 522kg/ 丙烷 500kg/压力取 上面的计算可知 进料 5% 丙稀的质量分率: 44354265 则 =料质量流量 2 9 8 kg/h 取 停留时间: 为 4天,即 =96h 进料罐容积: 整后 取 V=798 6 6 8 463 kg/ 质量流量 h 则体积流量: 3 设凝液在回流罐中停留时间为 10充系数 =回流罐的容积 /60=m 取 V=9 3m 3 塔顶产品罐 L n 600 积流量: 3产品在产品罐中停留时间为 =120h,填充系数 =产品罐的容积 =m 取 V=698 3m 4 釜 液罐 取 停 留 时 间 为 5 天,即 =120h , 釜 液 密 度 为32 /1 6 3 摩尔流量: hk m 0 6 2 量流量 m 取 V=410 3m 二 传热设备 1进料预热器 用 80水为热源,出口约为 50走壳程 料液由 20加热至 走管程传热温差: h 2050()1 管程液体流率: 600 989kg/h 管程液体焓变: H=401kJ/热速率: Q= =2989 401/3600=程水焓变: H =程水流率: q=3600 Q/ H =h 假设传热系数: K=650w/() 则传热面积: 圆整后取 A=6拟用 0水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为 30走壳程。 管程温度为 管程流率: h 取潜热 r=热速率: Q= r=程取焓变: H=壳程流率: : K=650 w/() 27.5 A 1则传热面积: 圆整后 取 A=114拟用 0水为冷却剂,出口温度 为 20走壳程。至 25 管程流率: h ; 取潜热: r=传热速率: Q= r=程焓变: H=壳程流率: : K=650 w/() 则传热面积 圆整后 取 A=11拟用 0水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为 20。走壳程。 管程温度由 到 25 管程流率: h 丙烷液体焓变: H =284kJ/热速率: Q= H =A 25()1A 25()1壳程取焓变: H =壳程流率: : K=650 w/() 则传热面积: 圆整后 取 A=5 1进料泵 (两台,一用一备 ) 液体流速: u=s,选 70 4体密度: 液体粘度 取 =对粗糙度: /d= =管路长度: L =120m 取 90度弯管 2个( ),其中吸入管装吸滤筐和底阀7 ,一个 90度弯头;排出管中截止阀一个 15d,一个90度弯头,进入突然缩小 ,文氏管流量计 1个,喷嘴阻力取 ( 2 m 25.4 A 取 0 , 则 822 36004 2 h 选取泵的型号: 扬程: 30 650m 流量: 600h 2回流泵(两台,一备一用) 实际液体流速: u=s,选 108 4, 管路直径: d=00体密度: 液体粘度 取 =对粗糙度: /d= =管路长度: l=120m 取 90 度弯管 4 个,其中吸入管装吸滤筐和底阀 7 排出管中截止阀一个5d,进入突然缩小 ,文氏管流量计1个,喷嘴阻力取 ( 2 取 00 , 忽略不计。 则 2223/ 36004 2 h 选取泵的型号: Y 扬程: 60 603m 流量: 500h 台,一备一用) 实际液体流速: u=2 管路直径: d=7体密度: 液体粘度 00 取 =相对粗糙度: /d= =管路长度: l=60m 取 90度弯管 2个( ),其中吸入管装吸滤筐和底阀7 ,一个 90度弯头;排出管中截止阀一个 15d,一个90度弯头,进入突然缩小 ,文氏管流量计 1个,喷嘴阻力取 ( 2 取 , 则 44L 36004 2 h 该处泵扬程为负值,说明正常工作时无须使用该泵,但在非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需使用该泵,不可忽略。 第六章 管路设计 1进 料管线 取料液流速: u=s 体积流量 V= 则 =管子规格 70 3 的管材。其内径为 m 2塔顶蒸汽管: 取原料流速: u=12m/s 体积流量: V= 则 =m 取管子规格 152 其内径为 实际流速为 u=24s 3. 塔顶产品管 取原料流速 u=s,其体积流量: V= 则 =管子规格 68 4. 其内径为 m,其实际流速 为 u=24s 4. 回流管 取原料流速: u=s 体积流量: V= 则 =管子规格 152 其内径为 实际流速为 u=240. 7m/s 5釜液流出管 取原料流速: u=s 体积流量: V= 则 =m 取管子规格 60 其内径为 m。 6仪表接管 选管规格: 32 3 . 7塔底蒸汽回流管 取原料流速: u=10m/s 体积流量: V= 则 =m 取管子规格 152 其内径为 求各管线的结果如下: 名称 管内液体流速( m/s) 管线规格( 进料管 70 3 顶蒸气管 12 152 产品管 68 4 回流管 152 液流出管 60 表接管 / 32 3 塔底蒸气回流管 10 152 第七章 控制方案 精馏塔的控制方案要求从质量指标、产品产量和能量消耗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精馏塔最直接的质量指标是产品浓度。由于检测上的困难,难以直接按产品纯度进行控制。最常用的间接质量指标是温度。 将本设计的控制方案列于下表 序号 位置 用途 控制参数 介质物性 L(kg/1 料流量控制 03000 kg/h 丙烷 丙稀 L= 流定量控制 01500 kg/h 丙稀 L= 压控制 02稀 V= 流罐液面控制 01m 丙稀 L= 液面控制 03m 丙烷 L= 温控制 4060 丙烷 L=设计心得及总结 两周的设 计在忙碌间走过,回想起来,其过程是痛苦、曲折却又有着深刻意义,在进行各种计算以及参数选择的时候,常常遇到进退两难或者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对于我们是一个考验,因为我们没有选择,要想穴道真正的应用知识,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要坚持,要硬着头皮做下去。问题在我们的努力下是总会得以解决的,只要付出努力,当你的迷茫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必然会走向成功。虽然在此过程,我们或许在有些时候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即使很困扰,即使很缓慢,终究也会胜利的,那些付出依然也是有价值的。错了不怕,要从中学到经 验,只要能掌握课本上我们难以学到的,难以掌握的最大的收获。因为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到真正的生产实践,期间的距离真是相差很远。 虽然我们困难不断,但是这次课程设计完成后,我发现我对于化工原理知识的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能够深刻的了解设计原理和设计步骤等等。而且,通过做设计,我还复习并掌握了许多计算机知识,例如 等。总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丰富了我各个方面的知识,我受益匪浅。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帮助指出我设计中的错误与不足之处,使我能不断提高进步。 附录一 主要符号 说明 符号 意义与单位 符号 意义与单位 A 塔板上方气体通道截面积 液流收缩系数 板上有效传质区面积 m2 位质量气体夹带的液沫质量 液管截面积 0 气体的动能因子 (s*) 际泛点率 孔总截面积 t 理论塔板数 截面积 p 实际塔板数 b 液体横过塔板流动时的平均宽度 m n 浮阀个数 板上边缘宽度 m p 系统总压力 分分压 液管宽度 m 板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