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培优训练.doc_第1页
课外文言文培优训练.doc_第2页
课外文言文培优训练.doc_第3页
课外文言文培优训练.doc_第4页
课外文言文培优训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届语文培优补差练习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 姓名:(一)左传选段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释:廉范:廉颇的后代。故事:按旧例。虏:敌人。移文:发文书。传檄:发出紧急公文。交缚:交叉缚扎。热火:点火。星列:象星一样布满。待旦:等到天亮。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会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 待旦将退 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吏欲传檄(xi)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3、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他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抬是什么?(二)北史.击皮得实【 原文】: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注释】 释:放下。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 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群下:部下,属员。 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点字(1)顾州纲纪曰 (2)群下咸无答者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各言藉背之物 (2)以杖击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季梁说魏王注释:季梁:魏国人。衣焦:衣裳皱缩不平。申:同“伸”,伸展。大行:大路。方北面:朝北方。将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车。奚为:为什么。吾用多:我的路费多。御者:马夫。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要取信于天下,使众望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中道而反 (2)恃王国之大 (3)犹至楚而北行 (4)举欲信于天下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 A.我欲之楚B.此非楚之路也C.小大之狱D.王之动愈数3.翻译下面的句子。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4、这是一个什么成语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4、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5、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6、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7、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9、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