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doc_第1页
古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doc_第2页
古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翻检古代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翻检古代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征兆之一:天象变化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75翼奉传中,翼奉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强调日食后必会发生地震,说“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并认为“天变见于星气日食,地变见于奇物震动”。当然,直接视星相变化为地震前兆的记载也不少。在历代五行志中,记录了个别星象变化与地震的联系,如虞乡县志卷十旧闻考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陨星如雨,继而地震,而且连震不断,“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征兆之二:地发雷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发雷声”现象,在旧唐书卷37五行中记载十分明确,“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河北三河县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京师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如:“有声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声渐近”,“忽然地底如鸣大炮,继之以千百石炮俨数十万军马飘沓而至”。征兆之三:动物异常反应晋书卷29五行志下有:晋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皆鸣?。大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征兆之四:天气异常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蔽天、淫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如关于雪雹与地震的记载有:宋史卷295载孙甫给宋仁宗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东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赵分,地震六年。每震,则有声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孙甫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政事弛,赏罚差,百官废职,所以召乱也”,而要“应天之实”,必须“救阴盛之变,莫若外谨戎备,内制后宫”。这种减灾的认识,至明代时已有所变化,一些官吏已经不再把政治得失与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了。史籍中还留下了风霾霪雨与地震相连的记载,如明史卷215周弘祖传载,隆庆初年邓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来,淫雨弥月。又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近大同又报雨雹伤物,地震有声。”古人关于地震征兆的总结历史上地震多发地的有关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记载或总结,如皇朝经世文四编卷10学术地学载有龚华民所归纳的“地震之兆”“六端”,这六端又被宁夏隆德县志卷4拾遗震灾所转引: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2、池沼之水,风吹成?,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A?,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6、时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