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法学复习资料1. 土地法(广义):是指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宪法为依据,以调整人地关系,保护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的安全、有效、合理、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土地法(狭义):是指以规范和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用以调整以土地为客体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全部法律法规体系,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组成。土地法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土地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行为规则;其二,土地法用以调整以土地为客体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三,土地法是调整土地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具体技术规则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土地法(老师课件所讲):土地法是指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宪法为依据,以法的统一性、继承性、超前性等原则相结合,以推行国家政策、统一管理全国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目的,在充分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条件下,完善各种土地法律、法规,以调整纷纭复杂的人地关系,保护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安全,有效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在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体系中统率一切土地法律规范的基本法。2. 就土地法学的本质属性而言,他是研究土地法律现象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的外延是由法律调整的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土地环境、满足土地利用、增强国土安全、发挥土地的社会功能和资本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最大价值等。(P6页、要求看)3. 土地法的调整对象是以土地为客体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它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土地的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们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所反映的是土地的社会问题,即土地的制度问题,例如,土地的管理关系、土地的权属关系、土地的交易关系等;而人与地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土地的利用问题,即土地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人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等。(要求看)4. 土地法的调整对象分为两种类型: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5. 土地法的调整内容:是指土地法律规范 所规定的范围。它是依据中国的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和基本国情确定的。6. 现行土地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实体行为进行了规范:维护土地公有制;对土地资源保护加以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依法确定土地资源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制度;强化土地市场的依法管理;强化土地监督检查,规范土地行政执法,对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追究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量法准确、执法严谨。7. 民事调整方法:是指在调整土地财产法律关系时适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法律调整手段。8. 行政调整方法:是指调整土地行政法律关系时适用管理、监督的法律调整手段。9. 立法:是指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废止。10. 土地立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土地规范性文件的活动。11. 土地立法的特征:主体特征土地立法主体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运行特征立法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技术特征立法是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12. 土地立法的目的(要求看):首先,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他的依赖和利用是永续的、不可替代的。配以法律手段,保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土地立法的首要目的。其次,通过土地立法强化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和规范,可以防止土地收益流失,切实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再次,土地的商品属性日趋充分,采用法律手段并配以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本功能,体现土地的商品属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 中国土地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有偿使用土地;统一管理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14. 土地法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与调控土地市场运行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所组成的系统。15. 中国现行土地法体系:宪法、土地法律、国家土地行政法规、地方土地法规、土地行政规章、地方土地行政规章、其他土地规范性文件。16.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依据,以民法 、物权法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为基干的土地法系统。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土地法体系还不够健全。17. 在建立和完善中国土地法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要从国土资源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与相关法律在调控过程中的协调关系。再次,要树立国土资源管理的全局观。最后,在土地法体系中要体现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原则。18. 土地法律关系:是土地法律规范的调整的,是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土地为构成要素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主体对土地的拥有、利用管理和保护活动过程中,根据土地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9. 土地法律关系的特征:国家对土地法律关系的 控制性;土地法律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土地法律关系确立与变更的法定性。20. 土地法律关系的分类:按土地法律关系的性质划分: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土地流转法律关系;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关系;土地整治与保护的法律关系;土地征收的法律关系;土地管理法律关系;土地税收法律关系。按土地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划分:权利义务基本对等的土地法律关系;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土地法律关系。21. 土地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22. 土地法律关系主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国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民个人。23. 土地法律关系的客体: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国家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P37页)24. 土地法律关系的内容:土地权利和义务;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内容;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的内容;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内容。25. 不同的土地法律关系具有不同的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一经法律确认,就以国家 强制力来保证实现。26. 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使特定土地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27. 土地法律关系的变更:是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所导致的结果。它使原有的土地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8. 土地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土地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终止。(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们相互之间常常存在着因果关系。)29. 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最主要的两个条件:一是法律规范;二是法律事实。30.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即使有事实发生,也不会有法律关系的产生。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法律事实的出现。31. 法律事实是指引起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32. 法律事件是不以土地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33. 司法行为,即司法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它包括各级人民法院的裁定和判决。34. 土地法律关系保护的机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司法机关。35. 土地法律关系保护的特点:国家对土地法律关系的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国家对土地法律关系的保护是自始至终的;对土地法律关系的保护是以登记为要件的。36. 土地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地价评估制度。37.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所有是我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38. 土地所有权的特征:主体的特定性;客体的限制性;权利的完全性;排他性;社会性。39.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首先看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所有制本质上的联系。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内容和本质。再看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所有制的互动关系。如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内容和本质。反之,土地所有权制度一经确立,便会能动地反作用于土地所有制,并促进土地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区别:一方面,所属范畴不同。土地所有制解决的是土地归谁占有、归谁支配的经济制度问题,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土地所有权制度则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所确立的调整人们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另一方面,存在的社会形态不同。土地所有制作为人们占有土地的形式,存在于任何形态的社会中;而土地所有权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随国家与法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消灭而消灭。40. 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和处理土地的权利。41.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产生:没收、征收、赎买、征用42.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法律特征(要求看):权利主体的唯一性和统一性;全能的可分离性;所有权转移中的单向流入性;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特性;最终处分权的独占性。43.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保护(看):是指国家依法确定对国家土地所有权在范围、管理、利用、交易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措施。44. 集体土地所有权(记住):只是农民集体对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45.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特征:不完全性、相对性、权能的可分离性、权能具有限制性、转移中的单向流出性。46.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和保护(要求看、P60页)。47. 把2007年6月25日,即中国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土地,坚守耕地红线。”这条红线就是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48. 土地保护的含义(不做要求):土地保护的目的在于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地保护的根本是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土地保护的手段具有综合性(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四种手段综合利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49. 土地保护的重要性(不做要求):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农业对土地的要求更甚于其他产业);人地关系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50. 土地保护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强化计划管理、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依法保护土地的原则。51. 土地保护的法律依据(要求看P192页):宪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52. 土地保护的法律规范:关于合理利用土地,确保其环境效能的规定;关于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盐渍化、潜育化等规定;关于防止土壤污染的规定;关于防止土地浪费的规定。53. 耕地资源保护的实质是要保持一个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54. 耕地资源数量的保护是指对耕地资源的保存,主要是保护农业用地,抑制非农业的盲目扩张,这是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来实现的。55. 耕地资源质量保护,通常是指耕地资源地力的保护,指维护耕地的生产潜力和提高耕地资源生产力水平。耕地资源的质量是通过耕地资源评价或土地评价确定的。56. 耕地保护的原则:总体布局与开发治理相结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统筹兼顾相结合;耕地资源节约利用与集约经营相结合。57. 保护耕地的措施(要求看P197页):关于制止乱占耕地的措施;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乱占耕地的措施和法律规范;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法律规范;控制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58. 制止破坏耕地质量的法律措施(要求看P200页):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基本含义是改善耕地条件、提高产出能力,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指标,但却对保持和增强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国耕地有60%以上都是中低产田。另外,一些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不断加剧。目前出台的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耕地质量保护的内容。如土地管理法第3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耕地,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此外,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农药安全使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等法律法规也都对破坏耕地资源行为的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此段内容是根据老师上课所讲是归纳的,仅作大家的参考)59. 中国防治水土流失的立法和法律措施(P201页要求看):在中国,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滥砍滥伐;铁路、公路和水工程的建设以及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之加以规范:首先,国家禁止滥垦土地;其次,从事采伐、种植林木活动中要防止水土流失;再次,在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等活动中要防止水土流失;最后,在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中要防止水土流失。60. 对已经发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P202页要求看):首先,水土保持法第22条规定,对于受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水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其次,水土保持法第24条、第28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再次,规定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最后,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在其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61. 1959年9月7日,农业部、化工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药管理的规定;1982年6月15日,由农、牧、渔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在要求看的范围)62. 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网:首先,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的监测管理;其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最后,依环境标准实行对污染源的控制(在要求看的范围P203页)。63. 土地破坏主要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活动引起土地自然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和损害,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的现象。(P204页、在要求看的范围内)64.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P204页、在要求看的范围内)65.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P204页、在要求看的范围内)66. 基本农田划定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协调。(P205页、在要求看的范围内)67. 基本农田保护的内容:第一,要采取严格的措施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第二,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利用效率;第三,对于那些因故必须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要依法进行;第四,要提高基本农田的肥力,保证肥力不下降;第五,条例还对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基本农田的污染事故作了专门规定。(P207页、在要求看的范围内)68.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P211页要求看)69.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的三部分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70. 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农用地转用审批;征地审批;土地登记;要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工作,目前的制度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71.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以出让、租赁、作价出租(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向国家缴纳的土地资源性收益,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场地使用费。(P213页看)72.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具有如下特点:土地出让金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价格高低不由生产成本决定;土地出让金是土地的收益价值;土地出让金随交易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即随用地目的不同而改变;获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权利主体是国家。73.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非农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征收的一种税。74.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国家按使用土地的等级和数量,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征收的一种税。75. 土地行政法的主体和内容都是特定的,主体是由法律明确规定赋予行政执法权的土地管理机关。土地行政执法的内容,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主要有几方面:土地行政许可(审批),土地行政调处(调解、复议、仲裁),土地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监察等。76. 土地行政执法,即指土地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实施土地行政管理活动的行为。77. 土地行政执法的特征:首先,土地行政机关是土地行政的执法主体与监督主体;其次,土地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是具有决策性的行政行为;最后,土地管理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78. 行政执法程序,是由行政执法的方式、步骤、时间、顺序所构成的。一般体现为前后相互连接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相应的具体程序制度。79. 土地行政执法一般遵循下列程序:立案、调查、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作出处理决定、送达处理决定、执行。80. 土地行政调处的对象是土地纠纷,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侵权纠纷。81. 土地权属争议具有以下特征:土地权属争议属民事争议;土地权属争议是一物多权争议;土地权属争议处理要尊重历史、尊重政策;土地权属争议在处理程序上行政优先。82. 仲裁:是指纠纷双方当事人按事先或事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有关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争议的事实和权利义务作出判断和裁决,以解决争议、维护正当权益。83. 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律的授权,以中间人的身份,对法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公断的具体行政行为。84. 土地行政仲裁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裁决、行政裁决的执行。85. 土地行政复议的原则: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有错必纠,保障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86. 土地行政处罚的原则: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处罚救济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处罚与违法行为相当原则;行政法规设定处罚不得限制人身自由原则;从轻处罚原则。87.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88. 土地监察的特征:土地监察对象的广泛性;土地监察内容的专项性;土地监察主体的双重性;土地监察后果的严厉性。89. 土地监察的原则:维护土地公有制;预防为主、惩罚为辅;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90. 土地监察的职权:监督检查权、调查权、制止权、行政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建议权。91. 土地监察具有的功能:防范功能、补救功能、反馈功能。92. 土地诉讼由三部分组成:土地民事诉讼、土地行政诉讼、土地刑事诉讼。93. 土地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依民事诉讼程序审理和解决土地权属纠纷所进行的整个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总称。94. 土地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土地管理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裁判的活动。95. 土地行政诉讼应遵循的原则: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独立行使;确保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行政处理先行;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不适用调解。96. 土地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审理、裁判与执行。97. 土地行政诉讼的方式:书面方式、口头方式。一般以书面方式为主,口头形式的采用是为了照顾那些书写起诉状确实有困难的当事人。由原告口诉,人民法院记入笔记,一般称为口诉笔录,口诉笔录经口诉人签名或盖章后,与起诉状具有同等效力。98. 起诉状一般包括的内容:原告;被告;代理人;诉讼请求;起诉的法律根据;起诉事由;接受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的名称,起诉的年、月、日,后面由原告签名或盖章;最后写明附件。99.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100. 土地法律责任:是指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人,由于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和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101. 土地法律责任的构成:土地行政法律责任、土地民事法律责任、土地刑事法律责任。102. 土地法律责任的特征:首先,土地法律责任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其次,追究不同性质的土地法律责任,适用的法律程序各不相同;最后,土地法律责任除集中表现为违反土地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外,其他法律规范的法律责任有涉及土地权属及相关联的权利义务的,也包含有追究土地法律责任的规定。103. 中国追究土地违法行为的土地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104. 土地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违反了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侵犯了平等主体的合法权益,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违法行为者依法接受民事制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05.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或者民事制裁的方式主要有: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土地、恢复原状、赔偿损失。106. 土地行政责任:是指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