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修改版).doc_第1页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修改版).doc_第2页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修改版).doc_第3页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修改版).doc_第4页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修改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北京潞河中学化学教研室 姚新平一、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思维。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1、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牛顿定律;卢瑟福从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可见科学创新源于问题。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也推动着科学研究和实践,可以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以批评的态度认识原有理论的局限性,以创新精神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提出新的问题,建立新的理论。2、是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思辩能力”在中学阶段的体现是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问题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对学生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倡导发现学习,它强调学生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核心是问题。“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问题”是意义建构的总前提!三、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我从一学期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比如,让自学时书看不进去,等教师讲;又如探究学习思维不积极,动手不主动,等现成的结论;合作时不发言。等等。既有从初中带来的学习习惯,又有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内容上的差别造成学习方式的差别,而一些学生改变太慢或不思改变。上学期在对学生课堂活动所做的调查发现时对提问能力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发现学生问题意识表现差原因有:(1)不敢问。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怕说错了被人讥笑,怕老师说自己插“嘴”。(2)不知道如何问。长期接受一问一答式教学,只是遇到不会做题才问一下,缺乏提问能力,没有形成提问习惯。(3)没机会问。课堂上忙于“听课”,加上教师没安排提问时间,等下课后又不好意思去问。纵观一些优质课观摩活动,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但这仅仅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场戏,很难得看见有学生在课堂上“敢”颠倒过来向老师提问、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视的是研究如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如何回答,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创新精神缺乏,既使有学生提问也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你不能在一个颤粟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试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数量会增加,质量不断的提高,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强化。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甚至是实验中的一个微小现象,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学生高度兴奋,活跃思维,重点的地方教师可画龙点睛。 例如在化学必修氨硫酸硝酸一节中,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初三的知识,同学们都知道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C12H22O1112C+11H2O,那为什么会同时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呢?有同学就提出疑问,反应可能并不是简单的蔗糖脱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书上怎么写,学生就怎么答。这位同学敢提出疑问,不放过任何一些迹象,我首先肯定了他,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这一现象,激起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通过激励的讨论、联想,最后得出浓硫酸在作怪,刺激性气味是SO2:C+2H2SO4(浓)CO2+2SO2+2H2O,黑色的物质是碳,怎样证明反应生成的乙烯气体中会有CO2和SO2?同学们讨论得出多种方案,我没有肯定,课后欢迎他们到实验室去验证。我接着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表明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蔗糖逐渐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我认为,这种问题探索的过程比本身的结论更为重要,问题的评估也得到了升华。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就需要老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的错误等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钠与酸反应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首肯之后,我请他们接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了2Na+CuSO4=Na2SO4+Cu这个化学方程式。此时,我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作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呢?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得出钠失电子,必须有一种元素得电子,既然没有红色铜析出,而产生气泡,说明是氢元素得电子产生氢气,即2Na+H20=2Na2SO4+H2,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CuSO4+2NaOH=Na2SO4+Cu(OH)2,总反应为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至此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Cu的得电子能力比H强?,结果不析出Cu而析出H2呢?因为水溶液中水分子的微粒数远远大于Cu的微粒数,钠很活,遇水就反应,所以Cu就有不能得电子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例如化学的概念、规律、原理的表述是非常严谨规范的,这可以作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良教材,从而提高学生提问技能,增强问题意识的能力。例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健词上提出问题。如催化剂的概念的得出是通过前面的实验证明它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加快,给学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快”,但在定义中却找不到“加快”二字,而以“改变”代替,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经有:(1)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却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2)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氯气和二氧化硫都能漂白有色物质,其原理是否一样?(3)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例如:卤化氢的水溶液大多数是强酸,氟化氢的水溶液为什么是弱酸?(4)假定条件探求结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浓盐酸,结果会怎样?(5)改变命题提问。例如: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变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6)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热碱水去油污能力比冷碱水强?等等。来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能力。 5、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 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作用,了解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化肥厂的生产流程而想到如何去改进它,面对“白色污染”及生活污水的危害,如何去防治它等等。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于问题的品质(1)问题应有方向性,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反映“干什么”,设计的问题也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教学有的放矢。(2)问题应有科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节骨眼”上,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必须科学、正确、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3)问题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同时不同的班级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而有所区别。如概念的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2、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眼光洞悉学习中问题所在。教师如果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会压抑学生思维的发散,我们提倡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3、教师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宽泛的知识作储备,就很难驾驭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一旦出现卡壳现象,不仅阻碍了思维发展的渠道,而且出现难以收场的尴尬局面。 3、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作用。由于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