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合音词反切语反切.doc_第1页
论文合音词反切语反切.doc_第2页
论文合音词反切语反切.doc_第3页
论文合音词反切语反切.doc_第4页
论文合音词反切语反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论文分类号:2007届学士学位论文 合音词 反切语 反切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研 究 方 向 古 代 语 言 学 学 生 姓 名 张 文 双 学 号 20301401210 指导教师姓名 陈 娟 老 师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 0 0 7年 5 月 8 日合音词反切语反切张 文 双摘 要: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的原理相同,都是口语中的合音现象,从古到今的各类文献中对它们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梳理,认为三种现象在语言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研究它们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历史使用情况。第二,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之间的关系。第三,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研究的意义。关键词:合音词; 反切语; 反切Sound compound words Fanqieyu FanqieZhang Wen-shuangAbstract: Sound compound words、Fanqieyu and Fanqie have the same principle and belong to the sound compound phenomenaFrom ancient to present, lots of literature have explored them very much 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o comb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 about them on secondary macroscopic view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think that three phenomena hold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on language history Meanwhile,they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and studying them st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nowTherefore,the paper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ogether: First,the history service condition of Sound compound words、Fanqieyu and Fanqie; Second,the relations of Sound compound words、Fanqieyu and Fanqie; Third, the meaning of researching Sound compound words、Fanqieyu and FanqieKey words: Sound compound words; Fanqieyu; Fanqie目 录前言1一、 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历史使用情况2 合音词2 反切语4 反切6二、 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之间的关系9 反切语和反切.10 合音词与反切语.11 合音词与反切.13三、 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研究的意义13四、 结论.14五、 注释14六、 参考文献15七、 致谢16前言 在现代汉语中,为什么只能说“你们”而不能说“您们”?原因在于“您”即是“你们”的快说,说“您们”等于说“你们们”,这在语义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像这种合音又合义的例子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比如“消”相当于“需要”,“甭”相当于“不用”,“这”ei相当于“这一”,“那”nei相当于“那na一”。这类由两个音节的词快读自然形成的单音节词就是合音词。合音词既合音又合义有时又合形,是一种自然的合音现象。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载曰:“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这里所谓“反语”,即反切语,是利用双声叠韵的原理形成的一种民间秘密语,在民间被广泛使用。比如“妈”可以说解成mai-ga的形式。其基本原理是:先把一个字音(ma)分解成声(m)和韵(a)两部分,再分别附加新的韵(ai)和新的声(g),从而变为两个音节(mai和ga)。上段例子中:成阁为石,阁成为冈。现代汉语多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为汉字注音,而古代最早则用读若、直音、譬况等方式给汉字注音。读若是一种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如说文解字:莠,读若酉。这种方法往往又以“读如”、“读曰”、“读似”、“读为”、“读”等形式出现,它们可统称之为“读若之属”。注音与注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方法的严重缺陷。1所谓直音,就是同音字注音。如说文解字:枯,古声。不过,直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清人陈澧在切韵考序录中所言:“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卷六)所谓“譬况”就是打比方,用描述的方式说出字音的注音方法。如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譬况所用术语颇多,而且大多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2反切克服了读若的音义混杂、直音的难避僻字和譬况含混不清的缺陷,成为古代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注音方法。反切或称“反”,或称“翻”,或称“切”,都是拼音的意思。陈澧切韵考:“反切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其原理简单说即: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的原理相同,都属于合音现象,但合音词是口语中的自然合音,反切语是一种民间的秘密语,而反切则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三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长期存在,留下了大量的语料资源。同时,古人也早已开始了对它们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今学界的论著大多只关注于某一种现象,基本上没有把三者结合起来的综论性质的论文。而且三者中当今学界又往往更加关注于对合音词和反切语的研究,而反切则少有论及。先秦合音词对反切产生的影响是近些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这三种现象作比较细致的考查和较为系统的论述。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结合丰富的语料,分别考查古往今来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的使用和演变状况;第二,着重阐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简要论述研究这三种现象的现实意义。一、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历史使用情况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中国古已有之,对它们从古至今使用情况的描述与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三种现象,进而为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1合音词先秦文献中关于合音词的资料有:(1)何不为盍经传释词中说:“盍,何不也。字亦作蓋。”用例如礼记檀弓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 (2)奈何为那日知录曰:“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即说“那”为“奈何”的合音词。用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3)而已为耳用例如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又如管子臣乘马篇曰:“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耳”即是“而已”的合音词。(4)之乎为诸经传释词中说:“诸,之乎也。急言之曰诸,徐言之曰之乎。”用例如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左传僖公三年曰:“天其或者将建诸?” (5)不可为叵说文新附中载曰:“叵,不可也,从反可。”一切经音义廿四引三苍,又华严经音义上引珠丛又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怀故新欢”注。用例如后汉书吕布传:“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6)不律为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说文:秦谓之笔。从聿从竹。(7)“扶摇”为飙尔雅释天中说:扶摇谓之猋。尔雅释天注曰:猋,暴风从下上。说文:“飙,扶摇也。从风猋声,飑飚或从包。先秦存在大量的合音词现象,清代学者顾炎武曾对此总结道3:“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一字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桥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者焉为旃,者与为诸,而已为耳,之矣为只。顾氏自己又搜集了一些例子,先秦部分有:蒺藜为茨,瓠芦为壶,鞠穷为芎,丁宁为钲,僻倪为陴,奈何为那,和同为降,句读为谷,邾娄为邹,明旌为铭,终葵为椎,大祭为禘,不律为笔,芗芜为须,子居为朱,蔥茏为聪,蠾蝓为蛛,卒便为倩,令丁为铃,鸠鹘为 ,瘯蠡为痤,蔽膝为 ,侧理为纸,扶淇为潍,狻猊为狮,寿梦为乘,二十为廿,三十为卅。在近代文献中,合音的例子也有不少。(下列例子中,我们把合音前后的语言单位都使用了,这样更能说明合音词在功能上可以代替原来的语言单位。)如:(8)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有听见有个金刚丸。若有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 说得满屋子都笑了。(红楼梦)(9)湘莲道:“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是没有的积聚,不如趁空儿留下这一分,省得到了眼前扎煞手。”(红楼梦)在上述两则例子中,“扎煞”合音未“扎”。(10)桂姐问道:“多咱去?如今使保儿先家去说一声,作个预备。”(金瓶梅)(11)二人连忙走到跟前,打个半跪,道:“大官人,这早晚往哪里去来?”(金瓶梅)这里“早晚”合音为“咱”,也有很多书中将“早晚”合音为“昝”。如:孙氏问道:“娘子是多昝没了?闺女丑陋,只怕做不起续娘子哩。”(醒世姻缘传72回)在现代汉语尤其是方言中,也有很多合音词。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了许多,比如:什么-啥;做啥-(挝);精灵-精;扑楞-蓬;你们-您;母亲-娒;老虎灶-炉灶;鸡眼-茧;喋啦-嗲;胡乱-环;曲联-圈。以上我们说的都是有音有形的合音词,实际上口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有音无形的合音词。由于无形可录,文献记载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往往为人所忽视。陕北方言可录出十四个合音词4,有一个piau51有字形“嫑”,其余都有音无形,如“我的”a213t3合音为3,“那么”n3m213合音为nu213,“不依”p3iau51合音为pei213,“媳妇”i3fu33的合音iou33。在口语中,即使人们为之创造了一些字形,也往往是两个原来使用的单音节词的字形叠加,如甮、 、 ,而研究者在口语研究中更多使用的是临时借来的同音字,如为宁波方言5中用“等”t35来表示意为“对你、与你”的t5544,“等”字与这个合音词语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仅仅是语音相同。一个“咱”字既可以是“早晚”的合音词,又可以是“自家”的合音词,这也表明一部分合音词与字形并不存在着这么一种形义对应关系。从语用的角度说,口语中的合音词大多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高频词汇,所以在研究方言词中的合音词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2反切语赵元任反切语八种对民间反切语有过系统的论述。反切语的构成如同反切,它把一个字的音分成声和韵两个部分,然后分别加上新的韵和新的声,这样就成了两个音节。例如“妈”m-a,在声母后加一个韵母ai,成为mai,在韵母前家一个声母如g成为ga,于是妈就说成买旮mai-ga。反切语又叫字语、切口语、洞庭语、威分、燕子语(燕子公)、盲佬语等。实际用反切语的大多数是小学生、算命瞎子、流氓、盗贼之类的人。反切语是有定则的,所以说者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只要掌握了定则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据容肇祖、赵元任、陈志良等人的调查与研究所见6,民间反切语常见的主要有如下的一些:北京反切秘密语有三种mai-ga式,mei-ga式和man-ta式;常州反切秘密语通行的是meng-la式;昆山反切秘密语多为mo-ba式苏州反切秘密语一般为uo-men式;广州、东莞和福州反切秘密语一般都为la-mi式,但由于具体语音不同,差别是很大的;上海反切秘密语有许多种,两字反、三字反和多字反都存在;无锡反切秘密语主要有“唐反”、“燕子反”和“鸭子反”三种。无论是哪一种反切语,都有些相似的特点。比如说:轻调虚字不一定要反切,要反切的叫做“硬口”,不要反切的称为“软口”;字音、字调口语中发生音变的,反切时依照说话者是否意识到语音变化而定;反切语和合音词一样常常有有音而无字的音节4;声母的附加韵母主要有四个:ai 、ie 、e和uai;韵母的附加声母主要有两个:g和j;如原字声母是g或j,为了防止将原字说漏,其韵母的附加声母改用l;原字是零声母音节,切语的声母音节仍为零声母音节;切字第二音节声调标原字声调7。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使用反切语的记录了。比如8:(12)吕览贵卒:“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鸩,”猛战而死。这里的“吾丘”就是“牛”的反切语。牛鸩是古代的一位大力士。(13)淮南子道应:“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藏书。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 “王寿”为“常”的倒纽反切语; “应变”为“冯”的倒纽反切语。(14)庄子天地:“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高成”切 “耕”, “高成”为“耕”的反切语。(15)汉书王莽传上:“长安为之语曰: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其中“伯松”切“封”。“欲求封”与“过张伯松”相对成文,“伯松”即为“封”的反切语。顾炎武曾举过许多则南北朝时期民间使用反切语的例子,其中著名的如:(16)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所谓“清暑”即是由“楚声”二字得名的,“楚声”为“清”,“声楚”为“暑”。(17)陈后主名“叔宝”,反语即为“少福”,“少福”为“叔”,“福少”为“宝”。(18)梁武帝创同泰寺,开大通门,取反语以协“同泰”,“同泰”为“大”,“泰 同”为“通”。另外,元明清各代相关文献中为人所熟悉的典型例子更多:(19)宋朱辅溪蛮笑谈:不阑带。蛮女以织带束发,状如经带。“不阑”者,“斑”也,盖反切语。俚俗谓团为突鸾,孔为窟笼即此意。这里是说,“不阑”是“斑”的反切语。(20)关汉卿谢天香二折煞尾:“我正是闪了他闷棍着他棒,我正是出了 篮入了筐。” 篮切是“盘”的反切语(21)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三折:将那船底下凿碗来大十数个窟隆。“窟隆”是“孔”的反切语。(22)睢景臣高祖还乡:“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曲连”是“圈”的反切语, “胡阑”是“环”的反切语。(23)元杨维祯西湖竹枝词:“河西儿女戴罟罛,当时生长在西湖;手弹琵琶作吴语,记得吴中吴大姑。”“罟罛”是“鼓”的反切语,实指妇女头上戴的一种形状像鼓一样的头饰。(24)吴承恩西游记24回:“(八戒)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下肚。”“囫囵”是“浑”的反切语。(25)金瓶梅:“你斑鸠中了弹也,嘴打谷了。”“打谷”是“突”的反切语“嘴打谷了”即斑鸠中弹后嘴突出来的意思。 即使到了现当代,反切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着。据张天堡的调查9,我国的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淮河流域、苏浙地区、闽粤地区乃至苗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都有反切语的分布。反切语是小团体使用的一种秘密语,具有隐秘性,是社会群体依托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对其中的某些词语进行“加密”的结果。如妈买旮,只能有小团体范围内的人能听明白,否则便失去了反切语使用的实际意义。但是同合音词一样,也有许多的反切语进入到方言甚至普通话中。如:圪梁为岗,圪楞为埂,圪老为搞,不浪为棒,不烂为拌/绊,不来为摆,不拉为拔,窟窿为孔,胡阑为环,曲连为圈,爬拉为拔,孛篮为盘,阁落为角,囫囵为浑,骷髅为头,突栾为团,葫芦为瓠等。其中的“窟窿”、“骷髅”、“葫芦”等语由于使用的频繁,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语。3反切关于反切的创始者,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后世也多以孙炎为反切的创造者,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中言:“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但郝懿行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说:“反语非起于孙叔然,郑康成、服子慎、应仲远年辈皆大于叔然,并解作反语,具见仪礼、汉书注,可考而知。余尝以为反语,古来有之,盖自叔然始畅其说,而后世因谓叔然作之尔。”郝氏认为反切非起于孙炎,章太炎国故论衡音辞篇中寻得应劭若干反切,比如地理志广汉郡梓橦下,应劭注:“潼水所出,南入塾江。塾音徒浃反。”辽东郡沓水下,应劭注:“他水也,音长答反。”其实颜师古汉书注中所录劭音,章氏也未举尽,而劭音外,尚有服虔音数则。比如惴音章瑞反,鲰音七垢反, 音奴沟反, 音于鬼反。10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上看,反切最早出现的时代应是汉末。其创始者也不可能是某一两个人,而应当是人民群众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反切始于汉末,但汉末使用反切注音的方法还只是零星的。当时的反切用字是很混乱的,以陈澧切韵考所引孙炎尔雅音义反切为例,其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有许多是不统一的。以上字为例,同一个“见”母有“古”、“九”、“居”三字,同一个“溪”母有“苦”、“犬”、“去”三字。“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即使到了六朝时期反切用字仍然非常自由,只要声相同就可以选作反切上字,只要韵相同就可以选作反切下字。各家的反切用字很混乱。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上有很多不便。这种状况一直到陆法言的切韵,该书“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舒缓”(切韵序)。自切韵一书出,六朝诸家韵书渐亡。 反切克服了譬况、直音和读若等注音方法的缺陷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注音方法也有自己的不足。首先,上下字不统一。同是一个声母t,既可以用“都”,也可以用“德”,还可以用“东”。其次,方言音不同。仅以现代语音为例,“英”:北京话念yi,江淮方言念yin。第三,古今音流变。由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陈第),不同时代语音也是有变化的,后人往往不能根据前代反切拼读出读音来。例如,“古奚切”按中古读音,其拼合过程为ku+ ieikiei(鸡)。但到了现在的普通话中“古奚切”只能是ku+i ki了,已经不能起到注音的效果了。11正因为这样,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反切进行改良革新。切韵(601)是现存最早且完备的一部韵书,而广韵(1011)基本上沿用了切韵的音系系统,其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纽,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并同开合。另外,为了切合实际语音的变化,广韵有时注意到了重唇与轻唇的差异及舌头与舌上的区别。比如,“浮”由“薄谋切”改为“缚谋切”, “ ”由“丁角切”改为“竹角切”。同时,因为广韵反切上字往往只求双声,下字只求叠韵,并不用一定的代表字,所以用字繁杂。广韵反切上字452个,为声母总数的十多倍,反切下字1195个,为韵母总数的三四倍。同时,由于所用字多不是单一的音素,所以不免有许多拼读上的困难。如要把“相然切仙”拼出来,即sia+n in=s+in=sin,就必须把中间的a与n 丢开。宋代丁度等人编的集韵(1039)上字顾及声调,且顾及等列。如,集韵对“鸡”的注音就由广韵的“古奚切”改为“坚奚切”。“坚”与“鸡”同属平声,且同属四等。再如,条:广韵为“徒聊切”,集韵为“田聊切”;田:广韵为“徒年切”,集韵为“亭年切”;奸:广韵为“古颜切”,集韵为“居颜切”。明代吕坤交泰韵(1063),以当时中原语音为标准,力图使反切拼起来更加自然一些。他主张最佳的反切是上下字与被切字声调都相同,但实际上交泰韵却要求平声字用入声字切,入声字必用平声字切,上声字必用两上声字切,去声字必用两去声字切。如,“东”:笃翁切(平声入切);“董”:堵塕切(上声两上相切);“冻”:杜瓮切(去声两去声相切);“笃”:东屋切(入声平切)。同时,反切下字顾及阴阳。如,“东”,由“德红切”改为“笃翁切”,“红”属于阳调,而“东”与“翁”都属于音调类。清代潘耒的类音要求反切上字必用本呼的字;仄声切平,平声切仄。例如“先”,由“苏前切”改为“薛烟切”。“苏”为合口,“先”与“薛”是齐齿,“苏”是平声,“薛”是入声。同时,反切下字必用影喻两母的字使声母便于拼读;影喻无字,则用晓匣;晓匣无字,则用见溪群疑。如,“中”,由“陟弓切”改为“竹 切”,“弓”属见母,而“ ”属影母。清人李光第等人的音韵阐微在继承吕潘二人的书的优点的同时,有所发展。音韵阐微要求上字要求尽可能用支微鱼虞麻韵中的字,因为这些字的韵尾没有鼻音;下字尽可能用影喻两母的字,因为它们的音节的开头是元音或是近元音性,如遇生僻字可借用舌根擦音或邻韵的字作反切下字。同时反切下字如是平声还须顾及阴阳。例如,干,歌安切;兰,勒寒切;牵,欺烟切;钱,齐延切。这些就完全可以达到用两字连读合为一音的效果。反切法到音韵阐微就算已经到达了用汉字注音的极致了。然而,不管怎样改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始终只能先切分为两个音节然后拼合,却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直接准确而方便地注音。因此,从清末开始就出现了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发展为注音符号,也用过罗马字母,现在则普遍使用汉语拼音方案,而科研领域则多运用世界通行的国际音标。除了一些古籍文献外,反切注音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二、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的关系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从原理上看,都可以统称为合音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首先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三者各自的原理,然后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为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绘制了以下示意图:图1-合音词图解: 音 节合 音 词音 节 快速急读 语素脱落 需 y 要iau 消iau图2-反切语图解: 被切词 音 节音 节慢速拼读 附加声韵 买mai 旮ka 妈ma 图3-反切图解: 音 节音 节被切字 慢速拼读 附加声韵 德tk 红u 东tu 合音词图解说明:“需” ( y)和“要”(iau)本来是两个完整的音节,但口语中由于快读,“需”只剩下,“要”只剩下au,这样它们又可以自然拼成一个音节“消”iau,即郑樵所谓的“慢声为二,急声为一”。两个音节快读的时候,由于语速很快,导致听起来犹如只一个音节。这也是人们从追求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语音经济性的角度不自觉的选择。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说就是口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由于快读,有些音素脱落了,剩下的部分则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音节。合成前的两个音节有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也有可能是一个双音节词。前者如之乎为诸,后者如扶摇为飙。反切语图解说明:一个单音节词“妈”慢速拆读,把原来的音节(ma)分成声(m)韵(a)两个部分,并分别加上新的韵(ai)和新的声(k),从而构成了两个音节“买”(mai)和旮(ka)。这两个音节只标示音,起到提示原来语音继而提示原来语义的作用,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负载语义的声音材料。反切图解说明:反切注音法的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合调。如图,一个汉字“东”的读音(tu)用两个汉字“德”(tk)和“红”(u)标示它的读音,前一个字(德)(反切上字)标声(t),后一个字(红)(u)(反切下字)标韵和调(平声)。也就是说,前一个字音节的韵(k)和后一个字音节的声()都设有实际意义的。所以在本质上,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的各一部份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字的完整的音节(包括声调)。关于图解有三点需要说明:首先,反切语并不一定是两个字的正切。我们之所以这样表示,一方面为了用尽量简明的语言阐释原理,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它和合音词、反切之间更具有可比性。其次,反切语和反切拼合的方向问题。它们的方向会因所处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站在说(写)者的立场,反切语和反切是把一个音节分为两个音节或用两个汉字表示;如果从听(读)者的角度出发,反切语和反切又是把两个音节或两个汉字表示的音节拼合为一个音节。由于讨论的是它们的产生过程,同时也为了与合音词原理图保持一致,我们采用前一种角度。第三,术语使用说明。在反切语和反切的图解中,我们称说反切语拆分前音节说成是“被切词”,而称说反切标示的音节用的是“被切字”,未一律使用传统上习用的“被切字”。其原因是:前者是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的,而后者则是一种注音方式。1反切语与反切反切语和反切的原理一致,都是双声叠韵法,而且前一个字代表声母,后一个字代表韵母,两个字共同表示另一个字的读音。反切现在最早的用例存在于汉末,反切语要早于反切注音是没有疑问的。由于语言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就长期存在的,所以“就是在中国没有文字以前就有反切语都是有可能的” 12。从魏晋到唐代,文献中“反语”一词往往既指韵书中所用的“反切”,又指与现代反切秘密语相同的“反切语”。相同的名称说明当时二者本来就是混同的。宋祁即认为反切源于反切语,在宋景文笔记“反切语”条云:孙炎作反切语(按:即反切)本出于俚俗常言,尚数百种。故谓“就”为“鲫溜”,凡人慧者即曰“不鲫溜”。黄侃先生也指出:“反语者,反切之初步也。反切有规律,而反语则出入常语间耳;反切为常见字、易识字,而反语则由熟语组成,而自有其文学之本耳。故反切直出于反语,而反语则间生于双声叠韵也。”13不过,由于没有特别充足的证据,赵元任的说法较为谨慎,他只是用猜测的语气说:“也许文字的反切是从反切语的暗示而来的呐!”14有学者根据一些文献来推测15:反切注音法之所以在正式使用不久就能够盛行一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反切方法的发明是受到反切语的启发的,是由民间在使用口头反切语时所悟出来的东西。切语和反切的用途和场合的不同,造成了它们各自发展中所呈现的特点也迥异。前者因为具有排他性,所以用比较复杂的形式,如存在正反、逆反、双反、两字反、三字反等各种名目。逆反如关汉卿元杂剧绯衣梦中的“嘴碌都”和救风尘中的“嘴卢都”: 碌都、卢都都是逆反位突的,“嘴卢都”即嘴突出之义。双反如水经注河水四所载索朗酒得名于桑洛,桑洛为索,洛桑为朗。但为了使信息传递与排他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就有一套约定的简易使用定则。反切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多的人明白,所以反切注音法的革新的方向总是力求使人们更容易拼出读音。2合音词与反切语合音词与反切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它们的图解可知合音词与反切语的构造原理基本相同,前者用反切法把两个音节合为一个音节,后者用反切法把一个音节分为两个音节。实际上,古人对合音词合反切语的区分不甚严格,有时甚至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宋代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唾玉集:“俗语切脚字:勃龙蓬字,勃兰盘字,哭落铎字,窟陀窠字, 赖坏字,骨露锢字,屈挛圈字,鹘卢浦字,哭(按:当为突)郎堂字,突挛团字,持落角字,只零清字,不可叵字。即释典所谓二合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切脚语”一条:“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为勃龙,盘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委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宁,角为 落,蒲为勃卢,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在材料一中,作者说“俗语切脚字即释典所谓二合字”,把反切语和合音词的概念混为一谈,其中的例子也是既有合音词也有反切语;在材料二所举切脚语的例子中有的明显是合音词。但是合音词和反切语的区别其实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 语音形式:合音词是自然形成的,反切语是人为形成的。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合音词:什么n ma-啥a;怎么n ma-咋a;两个lia k-俩lia;三个san k-san a/ia-仨sa 16。反切语的例子如:妈ma- 买mai旮ka,酒iu-解i柳liu,苦ku-蒯kuai鲁lu,去y-缺y律ly17。合音词可以很自然的拼出,而反切语则不自然,是人工操作的结果。2. 语义内容:合音词是由两个有意义的音节合成的,反切语的两个音节本身是没有任何负载的语义的。如,合音词中的“之于为诸”,“之”为代词,一般是第三人称或指示代词;“于”为介词,表示引进地点、任务等。“不律”是连绵词,整体上表示书写工具的“笔”。反切语中的“买旮”既不是两个单音节词也不是一个连绵词,只是起到提示“妈”这个词的作用,“买旮”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3. 形成方向 :合音词是由两个音节合成一个音节,反切语是由一个音节拆分为两个或以上的音节。合成词如“不可为叵”,是人们在使用“不可”快说时,由于语流音变而形成的。而反切语正相反,如人们要表达“走”这个词的意思,又不希望更多的人明白,就把“走”拆分为“宰ai狗gu”两个音节。以上三条中,对某些具体词语的分析如按最后一条很可能因证据不足而陷入不可知论,但前两条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以材料上的例子而言:叵为不可、诸为之乎、钲为丁宁、茨为蒺藜等因为符合自然合音又合义的条件显然是合音词;而勃兰盘字、屈挛圈字、突郎螳字、步廊旁字则在语义上不相合(如,“勃兰盘字”的“兰”可以写作蓝、篮等字就可作为旁证。)应属于反切语。3合音词与反切反切与合音词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是语言现象,另一个是汉字注音方法。合音词是自然的,反切是人为的。那么,它们之间在演变上有没有有什么关系呢?关于反切与合音词的关系,从古至今论述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合音词演化为反切;梵语产生出反切;合音词和梵语共同催生出反切。以清代的陈澧为代表的学者就立主自产说,他在切韵考中就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上古时,中华已经存在了反切的语言现象,并说“谓字母起自西域则是也,谓反切之学起自西域则误也。”所以,在他们看来,反切的产生与外来因素无关。也有人坚持,反切是中国人受到梵文启发而创造发明的。因为中国人没有音节分析的能力,上古存在的合音词是纯天然的,并不是先民分析音节的结果。这种争论直到现在还依然存在,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反切一方面在先秦时代的二合音就有萌芽,另一方面在佛经传入中国时又受到梵文的启发。我们注意到,反切语和反切具有相同的原理,因而当反切语产生后不久,反切也就完全有理由产生了。前面我们已经举出若干先秦两汉时期使用反切语的例子,那么反切的产生就未必受到梵语的影响。三、研究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的重要性我们今天研究合音词、反切和反切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三种现象贯穿古今,对它们的深入探究对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在古代是完全符合语音分合规律的,但现在拼读起来就不那么自然,甚至很难拼出来,这就是语音发展的结果。我们就可从中总结出古代的语音状况。其次,研究三种现象对阅读古典文献的价值。古代典籍有大量使用反切注音,同时民间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切语。如果不懂反切,一些生僻的字就很难识读,如果不懂反切语,有些作品中的某些地方就很难明白。第三,研究三种现象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古人把语言记载在典籍中,或口述于民间,它们既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反切语,它存在于少数人的口语中,如果不注意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会消失。结论 合音词、反切语和反切这三种现象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合音词是口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反切语是民间秘密语的最常见形式,而反切更是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注音方式。三种现象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互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引申关系。我们今天研究它们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注释:1林序达反切概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2-25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73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50-524张子刚陕北方言中的合音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5徐波宁波方言中的合音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12)6曲彦斌中国民间秘密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45-567赵元任反切语八种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2,(3)318 赵德祥切语论述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9)8傅定淼先秦两汉反切语考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1)9张天堡中国民间反切语简论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2)10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80-48111所用拟音采录自王力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4相关章节12赵元任反切语八种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2,(3)31813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8-14914赵元任反切语八种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2,(3)31815殷焕先反切释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8-1016冯春田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 的几个问题兼论赵元任先生的“失音”说J北京:语言研究J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