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开始“文化视野中的文言文教学”的培训的第一讲。讲座谈的是“文言文教学”,但文言文教学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谈,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谈出不同的内容。我们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在文化视野下,来审视和反思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思考改进和改良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益。应该承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培养了一些有作为的人才。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但这些问题,首先是语文教学困境的一个方面,比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更大的范围看,文言文教学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甚至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某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价值观问题。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是不是仅仅因为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英语教育不存在问题吗?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愿意花费那么多精力与时间来学?我有时候想,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真心实意的敬畏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呢?如果我们的社会对传统文化只是喊喊口号,搞搞运动,比如祭祭孔子,读读经 ,而压根没有打算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那么,这必然造成学生内在的反感与疑虑,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以应付的态度学,把文言文当做一个考试的知识项目学,结果就学成现在的样子。后面我们还会谈论这些问题。仅仅就语文教学谈语文,是谈不好的;仅仅就文言文教学谈文言文教学,也是难以深入的。鉴于时间关系,作为专业工作者,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聚集文言文教学本身的问题。文言文教学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可不谈的。1.文言文教学内容,越来越局限于字词句篇章的解读与训练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文言文教学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在注译课文的同时,加上一些繁琐的文言文知识解释。这样的教学,将文言文当作语言材料来死记硬背,来作语法分析,来作像数学一样精确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转换即翻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语法特别是特殊语法现象,记译文。人们嘲讽的所谓“碎尸万段”式的课文解读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的格外刺目。“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十分枯燥乏味,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欲望。书店里形形色色的文言文译注大行其道,中学生大多数是人手一本,几乎可以取代教师课堂的讲授,因为书中的注释往往比教参还详尽。传统阅读重感悟,强调“熟读精思”,重积淀,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强调博览群书。而今天阅读重分析,强调语言形式;重信息筛选,强调阅读技巧;重应试能力,为考而读,舍本而逐末。2.比起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更为单一,相对更缺乏民主性、开放性与多元性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获得意义的过程中,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厚重得让人恐惧;而已经失去了现实生命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在课堂上极容易陷入自我权威的盲目确认之中,不自觉地以知识权威者或者传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与姿态出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布道。如果说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基于现实生活所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依靠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还能够与老师进行一些哪怕是有限的对话,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师生之间对话的可能,创造性的对话更是十分困难了。教学不能民主,使得课文与学生很难达成内在的沟通,文本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眼里,文言文始终只是一个知识项目,而不是一个具有现实生命价值的文化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得文言文学习的整体效益低下。 3.如果我们承认检测和考试的教育的必要手段,那么,现行的高考文言文检测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看看每年的语文高考统计资料,我们发现文言文得分率在总体上并不低,常年带高三的老师们也知道,文言文是可以经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解题能力的。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分数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所获得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基于文言文教学而获得的文化素养。试问:学了考了那么多史传文章,有多少学生通读过一本传统的历史传记?有几个人能通读一本历史传记?黄玉峰老师批评当前的阅读考试,现代文读得懂却拿不到分数,文言文读不懂却能拿高分,这反映了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有人统计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题目,多数题目还是侧重于记忆性或导向记忆性的题目,思想含量很低,思考空间不大。以全国卷2002年高考史记李将军列传为例,看看其中一个题目设计: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晓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答案是D。“复对刀笔之吏”不应理解为“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就很滑稽了。读了那么一篇文章,题干又如此之长,看起来命题者颇费了周折,绕老绕去,考察点竟然不过“复对”的意思。这样考察的目的究竟何在?这样考察的价值究竟何在?湖北省荆门市东宝中学抽样调查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计500人。调查分析,额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其一、阅读范围大都局限于教材,对传统古文选本知之甚少,反映了学生文言文阅读面很窄,对古籍知识了解甚少。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言文“例子”,目的是什么呢?为学而学,为考为学,学了不用,考了就忘,结果学了也等于没学。这深刻反映了文言文教学在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尴尬处境。其二、背诵、积累之中过分注重名言名句,忽视整体篇章的理解和把握,更忽视整个传统文化背景的探究,忽视有创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文言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现在学文言文,似乎就是要拣几句名言名句装点作文的门面,或者说话时候的拿腔拿调。高考中填写名言名句【八选五】,也在推波助澜。其三、在文言文的知识获得方面,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停留在“加大训练,以求质变”和“老师讲解,归纳总结”的占60%。这个结论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这是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更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第二讲 文化理解的三个维度1 一、理性定位文言文及其教学的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对文言文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与认识。首先要承认,文言文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是一个历史存在,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记录着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既是历史存在, 文言文的现实生命与价值就是以特殊的方式存在的。有人鼓吹废弃文言文教学,认为既然文言文失去了现实的使用价值,就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有人主张加大文言文的学习量,削弱或贬低现代文阅读教学。在我看来,这也是错误的。金志浩老师有一个判断,我很赞成。他说,一些教师教文言文,因为语言积累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一篇文章不能顺畅理解,一些字词不能正确解释,水平高下立现,教师自身也能够虚心承认自己的不足;而现代文教学呢,则不大有人承认自身的缺点。其实,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备合格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只是不如文言文那么明显和刺眼罢了。金老师的判断是有足够证据的。现代汉语是生活语言,是具有现实生命的活生生的语言,它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生活,具备更多的现代气息,这是语文教学必须第一重视的,因为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不赞成那种为了张扬文言文教学而贬低现代文教学的主张。那么,文言文在现代生活究竟有什么功能呢?这就要给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给出一个理性的判断:文言文是认识工具而非实践工具。什么是“认识工具”?比较一下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就明白了。现代汉语是一种生活语言,是实践中的语言,具有现实的生命力。毋庸讳言,学习现代汉语的第一要务,就是使用,借助它进行日常的交流、沟通与表达,我们称之为“实践的工具”;而文言文不同,文言文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价值在于它是文化的承载物和寄寓者,学习它,谁也不是为了说它,它的价值不在于现实的交际,而在于通过它来接触、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除了实物、除了民间风俗、习惯等,主要的载体还是语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文言文是其最主要、同时也是最可靠的载体。每个人对自己的过去都有不可遏止的探求欲望,一个种族对种族的历史与存在也有一种天然的求知欲。哲学上有个形象的说法,说哲学有三个原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反映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心理本能。现代文化的所谓“寻根”,实际上也可作如此理解。学习文言文,首先便是引领学生去认识古代人的生活,结交历史上的“朋友”。 以甲骨文为比方,人们研究甲骨文,大概不会是要使用甲骨文,而是想通过甲骨文去了解殷商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所以,甲骨文是认识殷商时代的认识工具,而文言文则是认识传统中国的认识工具。文言文是认识工具,学习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理解传统中国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如果没有了这一功能,学习文言文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文言文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掌握文言文这一认识工具,最终达成与传统文化的沟通。但是,审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我们会发现,我们恰恰没有处理好这一点。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教学,专注于文字与词法句法,忽视了文字后面深刻的人文背景与文化内涵;而教学中的缺乏民主与开放,将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即使有意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理解,也因为主体参与的缺失而没有效益。再看看我们的高考,基本上还是限制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而文化理解与批评的内容很少很少。在文化视野下反思和改革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命运。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与生活方式 文化包罗万象,举凡器物、制度和一切符号化的遗存物都是文化,但文化的核心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学习文言文,往最深里说,那就是理解我们的先人们的价值观,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近代中国人探索西方文化和反思 民族文化的历程,也说明了文化虽然包罗万象,但核心还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1840年,西方文明伴随着火炮入侵中华民族。人们的第一反应,认为西方之所以先进,是因为他们的枪炮舰船。于是掀起了学习科技的第一轮高潮。但是甲午海战让人们警觉到技术并不能解救危难中的中国。中日双方实力相当,而我们一败涂地。原因在哪里?先进的武器与落实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方式不能整合起来,结果遭遇毁灭性失败。人们开始探索西方制度。当我们探索并引进了一些西方制度后发现,这些先进的制度水土不服,一引进便变质。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有识之士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国民精神面貌不改变,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改变,引进先进的科技与先进的制度也是徒劳。这说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生活方式,文化的变革,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价值观的变化,就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文化视野中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既要考察传统的器物文明,也要思考传统的典章制度,但最关注的,还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还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民族如何理解真善美,如何理解忠孝节义,如何理解出世入世,如何理解名利与生死,我们中国人最崇尚的生活方式的是什么样的。只有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才能参与到学生的文化建构和人格建构中,发挥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与人格建设的作用。 三、文化理解的几个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凸现人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解读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 理解“文化视野”,传统文化的维度;当代文化的维度;世界文化的维度。传统文化的维度阅读文言文,首要的也是基本的,是读出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很难说传统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其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学界一直在争议的东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学语文选本中的文言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我认为,首要引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感叹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淡漠了,感慨老祖宗的东西越来越不被重视了。对于这样的感慨,需要辩证分析。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传承不是可以强求的,相反的,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汲取的过程。 就像现在很多人指责90后、80后的青年,就经不住推敲。80、90后自然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没必要也不可能还按照你60、70年代的方式为人处世。有人看不惯新时代的思想与生活,指责我们背离了传统,这样的指责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因为这是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确实是太少了。这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能否成为传统文化的信徒,这由许多因素决定;但学生能否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却是我们语文老师们的责任。我认为,中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我们的先人究竟是如何定义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了解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传统生活方式的情趣与格调,尤其是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赤壁赋,你要学生学什么?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苏轼看来,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自由”】;二是苏轼他们究竟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月相伴,名利相忘。】当代文化的维度哲学家克罗齐说:“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古典的阅读与解释,是从当代视界出发并应用于实践,因为读者生活在当代,受当代思想意识和生存所制约。按照西方解释学理论,人们阅读和解释经典,必然带有个人的“成见”和“偏见”,人不可能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开始自己的阅读与解释。当代人阅读古典,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和立场来阅读的,所以,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是从今天的立场与眼光出发的。因此,文言文教学,既需要我们以当代眼光和立场审视古典,也需要我们在古典中审视当下,反思当代文化,激活对当代文化的思考,这就是所谓当代文化的维度。第三讲 文化理解的三个维度2 三、文化理解的几个维度 当代文化的维度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人就应该将当代人的眼光和思想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作品的意义不是原封不动的藏在作品中的,意义需要读者的建构,所以,每个人在同一座矿山中挖掘的金子是不一样的。比如师说的教学。师说在论证上采用大量的对比论证,而对比的选择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心理。请看下面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将这些句子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在韩愈眼里,先前的总是好的,祖先的总是对的,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看看古代的历次改革,每次命题都有不同,但为改革所做的理论准备却具有共同的思路:先前是太平盛世,后来世风日下,现在不得不改革;古人从师风尚好,后来从师之风淡化甚至消亡,结果人们越来越愚笨了,所以,现在的恢复“师道”,无非是要回到古代,回到先前的盛世。这样的思路,甚至使得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也不得不“托古改制”,借孔子来推行自己的维新变法,其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因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以“孔子圣意改制”为护身符,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 在教学师说时,在肯定韩愈对师道之阐述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其论证思路的角度来辨析一下。以当代人的眼光,这样的思路实际上是中国人祖先崇拜、历史膜拜的一个表现,典型的“九斤老太”式思维,连阿Q都知道“我们先前阔多了”。说起太平盛世,总不出三代;说到经典,总是四书五经。甚至到了改革开放30年之后,还有人还在怀念那个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阶级斗争年代,却不愿意去深入的研究一下历史,认识一些真相。这样的历史眼光,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传统的历史观一脉相承。以今天的文化眼光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值得批评的思路。再比如说教学陈情表,仅仅局限于它优美的文字和声泪俱下的情感,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陈情表的确以其“悲恻动人”的情感和语言成为流传千古的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历代文论家对它评价甚高,有的认为它“沛然出自肺腑,无斧凿雕琢痕”;有的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苏轼则把它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提并论,以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读陈情表,虽然也觉得它确实是一篇千古美文,虽然也感觉到了它的“悲恻动人”, 但更多的却是读到了隐藏在这篇美文之后的罪恶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蜀汉被灭亡之后,作为西蜀才子又是蜀汉旧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种故国之思,何况他还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逢其时罢了;对于蜀汉的被灭亡,他也就有一点不服气,对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马氏的晋朝,也就有一点不屑和不齿。当然也就不愿意到这样的朝廷去作官尽忠了,再加上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供养祖母的问题。 然而,他拒绝的对象可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员,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对所有人们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因此,他向司马炎写的这篇陈情表,也就与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写的类似性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不相同了。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涛(字巨源)举荐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仅不感激山涛,不接受举荐,反而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一篇千古奇文来痛骂山涛并与之绝交。嵇康的绝交书,洋洋洒洒近,作者称心而言,率性而发,写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嵇康之所以能够如此直来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文人山涛而已。而李密不同,其陈情表的写法当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铁了心不想要脑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养祖母作为一个拒绝出来做官的借口,文中一再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凉和祖母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朝不虑夕”病危处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统治者的同情。为了遮掩他的故国之思,打消司马炎对他的疑虑,他把篡立的晋朝称为“圣朝”,说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经为之尽忠的蜀汉称为“伪朝”,并宣称自己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就是承认了自己“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而且一再贬低自己的人格,称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来满足司马炎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如此这般之后,还怕不行,又把自己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养祖母纳入了晋朝统治阶级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的”价值体系之内,强调自己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个解决“忠”与“孝”矛盾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折中方法,因为“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当代文化的维度嵇康虽然面对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涛,但他最终还是被司马昭假借罪名而处死;李密最后达到了不出仕的目的,甚至还受到了司马炎的赏赐,但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真切地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读到最后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一句时,我们眼前仿佛浮现了李密的那副充满忧虑、恐惧颤抖的面容!可悲啊。从李密这一篇千古美文,我们是不是读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看到了俯伏在强权淫威之下的颤抖的灵魂,我们是不是真切地感受到民主与自由的价值?尽管我们的社会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谁也不会强迫我们去做官,我们也用不着去写这种如屡薄冰式的躲躲闪闪、闪烁其词、百般周旋的“美文”了,更不用害怕文章写得让人不满意而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当代文化的角度。这个角度实际上是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文化的产物。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持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丧失现代文明的反思立场。此问题我们还将继续讨论。世界文化的视角从目前的课文选文看,这方面涉及到的尚不多,但我觉得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地球越来越小”的时代,具有世界文化的眼光是很必要的。这一点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较多,但文言文中也会涉及。所谓“世界文化眼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范围中、用世界文化的眼光来看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及文化现象。比如我们教孔子,挖掘孔子言论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其一;而用当代文化眼光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思辨和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看看孔子,这样的孔子才可能确立更全面的价值与意义。比如黑格尔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评价:“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显然,黑格尔对哲学的认识使得他将孔子排斥在哲学家行列之外。如何看待黑格尔的这个看法?这恐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否则,文化的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可就可能在学生心中滋生。“世界文化眼光”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加强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比较和联系,养成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吸收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以传统文化来理解世界文化,以世界文化来理解传统文化。文化的隔阂是最坚固的隔阂,文化的差异是最深刻的差异,至少我们可以在观念上让学生形成文化是应该沟通和可以沟通的想法。尤其是近代文言文作品,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中西交流【因为时代原因,更多阐述的是学习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都是如此】的文章很多,这样的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教师的世界文化眼光就是必不可少的。第四讲 基于文化理解的课文解读1 前面了关于“文化视野”的几个问题。下面我们谈谈基于文化理解的文言文阅读,应该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讨论将结合几个案例展开。 一、知人论世 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则还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传统文化关于阅读与理解的理论精华。文化视野中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恢复和弘扬这个优秀传统。顺便说一下,我觉得我们又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赋予它在新的教育实践中的价值。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教育要返璞归真。这个“真”,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就语文教学看,就是汉语教学的规律;就我们的讲座看,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规律。知人论世,文史不分家,这样的说法长期流传,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训练框架中,“知人论世”这个原则没能真正落实。一篇文章,不论其写作背景,不考察其作者,不去探求文章所关涉的政治与历史,只求疏通文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结果课文倒是落实了,可是落实的只是考点,而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却未必真的为学生理解和接受。长期如此的反复,使得学生深深厌倦了这样的阅读。语言附丽于内容,文字附丽于意义,失去了内容与意义的依托,语言与文字成了空洞的字符组合,当然会被学生厌倦。前面讲到的陈情表,要是不了解李密的情况及其写作的背景,文本的读解可能就南辕北辙了。“知人论世”强调教学首先要关注作品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作者,创作背景,内容背景等相关的内容。比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先要关注两点:一、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二、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氛围是什么样的?这就将阅读的三个要素即作者、社会与时代、文本组合了起来,这就有了阅读的基础,阅读材料有了可能。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史记不仅是历史的丰碑,也是文学的丰碑,加上他非凡的人生经历,使得司马迁的形象充满了神奇色彩。在奇耻大辱面前,司马迁毅然决然选择了“苟活”。他拖着残缺之躯,完成了“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史记,终于实现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司马迁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切理解融入到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在更深的层面上传达了他的人生体验与向往。蔺相如在刀光剑影之下依然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在非议面前能够忍辱负重,这些都寄托了司马迁的人生理想,渗透了司马迁的人生体验,而他对廉颇的抑扬,恐怕也融入了更多的酸辛。在残酷的现实中,有几人能保持廉颇那样的赤忱,能有负荆请罪的胸怀?司马迁遭受专制权利的阉割,谁来给他请罪?在极权专制的淫威下,阉割了你你还得“谢主龙恩”哩!中国人写文章向有“诗言志”的传统,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应该把它处理成一篇单纯的人物传记,纠缠于这些历史人物而忘记了作者渗透于其中的灵魂。毕竟是司马迁塑造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是可以触摸到司马迁的精气神的。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的都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观、价值观对历史撰写与研究的作用。在教学中,将作者的精神世界融入到对作品的解读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与理念。阅读,其实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对话,与作家的对话是阅读的主旋律。现在有很多人在鼓吹“走进文本”,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什么是“走进文本”?是不是拘泥于文本作琐细的、反复的分析,就是走进文本了?如果我们走进了文本,却终于走不出文本,走进了文本却忘记了文本后面的文本创造者,这不又回到千刀万剐式的阅读教学中去了吗?阅读教学重心向文本的转移,甚至忽视文本后面的作者,这是见物不见人,这个倾向应该纠正。当然,我们研究作者,不是索隐,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现在好像很流行细说水煮之类,这在教学中是应该杜绝的。骆玉明先生写文章为司马迁鸣不平的事情就值得我们警醒。汉武大帝热播以后,骆玉明发表了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批驳了电视剧把司马迁塑造成娘娘腔宫廷文人的做法,以周密的分析肯定了司马迁伟大崇高的一面。我想,塑造了廉颇蔺相如这样英雄形象的作者,在内心里一定涌动着伟大的英雄激情。 一、知人论世 说到“知人论世”,战国时代的文化氛围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被王夫之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时代,给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战国以“争于气力”为时代特征,把春秋时期早已存在的列国纷争的局面公开化、激烈化、深刻化了。实力大致相等的政权,公开地直接地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人才的激烈角逐。波谲云诡的外交与政治斗争,惨酷激烈的兼并战争,布衣一言而为卿相的社会现象,以及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激发了读书人的进取之心和成功之欲,士阶层迅速地发育和成熟起来,成为战国时代一支极其活跃的社会力量,也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文化景观。他们自由游学,往来于诸侯之间,依靠自己的思想,谋求功名富贵。张仪原先是个贫民,曾被人怀疑偷盗玉壁而遭毒打,后以连横之说取得秦惠王的信任,一跃而为秦国的丞相;苏秦早年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受到家人的冷遇,于是引锥刺股日以继夜求学,后终于封相拜爵,衣锦还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读书人显示出追求事功的务实精神与巨大的热情、能量。他们敢于谈论名利,追求名利,相比明清时代的那些一点人气都没有的腐儒、酸儒、懦儒,或者是道貌岸然、虚伪酸腐的文人,相比后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化风气,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真是朝气蓬勃,特别具有生命活力!特别是清朝,严酷的文字狱和思想专制,将知识分子驱赶到故纸堆里,沉溺于考据与索隐,不能说这些工作无益,但文人与文化的生机确实被扼杀了。这是文化的悲哀,也是读书人的人生悲剧。像蔺相如这样的人,先作门客,后作卿相,凭胆识与勇气,借“口舌”之利,存亡续绝,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士”的奇伟风采。尤其是在残暴的亲王面前,镇定自若,慷慨陈词,潇洒应对,义正词严,更是战国读书人的风采和论辩风范的集中展现。蔺相如之所以能够那样自如的游走斡旋于诸侯国之间,与当时的文化风气密不可分。知人论世,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延伸阅读更多的历史资料与文化资料。我特别推荐学生阅读各种有价值的现代人为古人作的传记或者具有学术色彩的论著。前者如张大可先生的司马迁评传, 这本书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及个人经历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还结合史记传播的历史和“史记”研究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史记的不朽价值 。这样的阅读,对于高中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有意义。不仅是阅读的需要,也是写作的需要。传记往往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没有充分研究传主是不敢轻易动笔的。可读性也比较强。具学术色彩的论著,比如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万历十五年之类,很有思想启发和文化建构价值。十几年前我初读此书,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学生的时间有限,可以推荐学生读几本自己偏爱的人物传记。我想再从文化资源库的角度再啰嗦几句。现在学生写作文,往往不能引经据典,即使援引经典也往往不能展开,因为文化积累不够,了解不多,理解不透,只知道司马迁的字啊号啊生在哪里写了什么作品,而其他则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倘若中学阶段我们引导学生集中的、深入的研究几个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横向了解他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纵向了解他的生平与历程,这对于写作是莫大的帮助。我们设想一下,单是司马迁,他传奇的人生与不朽的著述,便是多么丰富的表达资源,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无论什么话题,司马迁这座宝库都是可以随手拈来使用的。第五讲 基于文化理解的课文解读2 二、关注人,关注人性 “知人论世”的目的还是为了解读文本,这是应该切记在心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导致了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不恰当的迁移与延伸,文本三言两语,外围却滔滔不绝。这当然是不对的。后来大家呼吁要走进文本,细读文本,这也没错。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值得担心的倾向,那就是就文本谈文本,细读到零碎和无病呻吟的地步,这也是不对的。仔细想一想,这依然是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细读文本并不妨害我们在阅读中的文化理解。就文本来讲,文化视野下的阅读,可能在关注点上更倾向于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对人的情感的理解,或者说,对人性的理解。前面讲过,文化视野下的阅读,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关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显然,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其生活方式与状态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风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人的抽象化理解越来越多,而深入的体验与理解似乎少了点。我在我自己的好几篇文章中谈论这个问题。举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的例子。很多教师上课,为课文设置的目标是“阅读一部讽刺小说,认识一个牺牲品”。但学生教学往往带上了揶揄和嘲弄的色彩,以居高临下的批判心态审视范进,还怎么指望他们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去体验另一种人生?作家李国文先生曾撰文谈论过范进的这一遭。他认为,我们在肆意嘲弄范进时,忘记了他是“一个具体的人”。他说:“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研究,他一考再考地不气馁,不泄气,说他锲而不舍,其志可嘉,不也可以嘛。总比得意时忘形,失意时诅咒整个世界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要强得多吧?尤其是他初见宗师时,更能表现出他人格完整。想来去,除去他得知考中后一时疯癫失态,出了洋相外,余下的也就是一个穷酸的读书人罢了,不怎么好笑。” (文学自由谈1997年2期)的确,作为一个穷酸的读书人,范进的不幸远胜于他的可笑,作者吴敬梓给予他的同情也是显而见的。倘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环境,给他们一个纯粹的阅读空间,我相信以他们纯真的童心,一定能体验到范进辛酸、郁闷和无奈,体验到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窘迫和灰色,他们真诚的同情心将被激发,而这美好的情感将伴随他们一生。遗憾的是,我们的作品教学多半热衷于肢解作品,图解作品,抽象作品,使得作品失去了人性体验的光只剩下符号化的条条框框。在不经意间,学生将本该给予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转化成对范进的嘲弄与轻薄,范进就成了一个被戏谑的可怜虫。在对范进肆无忌惮的嘲笑中,他们收获的是虚妄的自以为是和畸形的精神快乐,而失去的则是面对社会和他人的真诚,是尊重人、理解人、同情人的赤子之心。把这种粗暴的情感体验用之于现实生活,就是为人处事的粗鄙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人格的低俗化。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了太多的夸夸其谈而不务正业的人,看多了马列主义老太太,看多了理论一套套做事却捣糨糊的人。我到香港,同行不无羡慕地说你们大陆的人理论修养可真好,人人都是一套套的。我听了觉得有些脸红。我们的理论一套套,可是多半都是抽象的,都是说说的,与其如此,倒还不如实实在在做点具体的事。包括我们的教育改革在内,都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自然来自于我们的社会风气。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没有责任呢?给学生一篇文章,随便读个几分钟,就要学生概括出高大全式样的主题思想,是不是抽象的太快了?所以,关注人,关注人性,实则是要求细读课文,把作品人物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而非抽象的概念,某个品质的代言人,某个人格的标签。一旦作品人物成为行尸走肉,那么剩下的就是抽象,就是归纳,就是总结,失去的恰恰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精神的体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是这样的:完璧归赵围绕和氏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关于尊严的矛盾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司马迁首创“纪传体”,这不仅是一种体例的改变,更是一种历史观的进步。历史是人书写的,是不同的人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的结果。因此,“纪传体”其实是对人的历史价值的确认。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富有冲击力的描写与渲染。在处理蔺相如这一形象时,就抓住了“智勇”这一特征展开叙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二、关注人,关注人性 作者在文中对蔺相如的“智勇”极尽渲染之能事。现代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赵国与秦国的所谓外交是力量极不对等的周旋。蔺相如不仅要维护赵国的实际利益,还要保护赵国脆弱的尊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王主动提出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个致命的问题。若给,很可能璧去城空,徒被秦人诓骗,为天下耻笑,国格被辱。若不给,可能给早已虎视眈眈的秦人以把柄,国家安全和利益受损。危急关头,宦者令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敢承担了这个难题。 而缪贤推荐蔺相如的理由,也让人相信蔺相如是个有胆识有洞察力的人才。蔺相如深刻的看到,人们处理任何事情的深层原因,在于实际的利益与力量的格局。宦官缪贤在赵国与燕国的政治关系中,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卒子,燕王拉拢缪贤,绝非因为缪贤本人有甚特别之处,仅仅因为缪贤是特定政治格局中的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缪贤看不到这一点,蔺相如敏锐的觉察到了。这就是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蔺相如还没登场,就已经先声夺人了。在蔺相如与赵王的对话中,他的政治见解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他性格中的自信与决断也有了初步的展示。面对强敌,蔺相如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主动呈上和氏璧,这是此行最基本的政治姿态;一旦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又以璧有瑕疵的借口收回和氏璧,这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请求秦王必须斋戒五日,以示诚意与虔诚,这是拖延时日,属于谋略;最后完璧归赵,则是基于人格中的勇敢与胆略。蔺相如每走一步,都建立在对时势的把握与走势的预测之中,既没有逞匹夫之勇,也没有落入过分的谋略所带来的阴柔,虽然如同走钢丝,但他的分寸与力度却拿捏得很好。与完璧归赵的事迹相比,“渑池会”中的蔺相如更显示了其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与蔑视强权的勇气。如果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是外困,那么“将相和”则是缘于内忧了。相如以“口舌为劳”却“位居廉颇之右”,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扬言“见相如,必辱之”。由此也可想象,赵国满朝文武对相如的擢拔满怀嫉妒。这也不难理解。蔺相如本来出身卑贱,容易叫人看不起;又属于火箭式上升的国君新宠,自然更容易招致嫉恨。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相如面前的又一个难题。而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远见以及忍让和顾全大局的精神。用现代眼光看,蔺相如严格的区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采取了完全不同于对付秦王的方式。他一忍再忍,“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蔺相如明白“两虎共斗,其势不具生”的道理,始终将赵国的利益摆在首位。历史上王世贞对蔺相如的做法指责颇多,原因在于,他过于追求思辨上的逻辑完善而忘记了历史处境的艰难。“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这样的话有些书呆子的迂气。作为弱国之臣子的蔺相如,其所有的言行,无非是为了国家的自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时的一诺千金岂不是愚蠢与犯罪?他承诺与秦国交换城池,不能等同于市场交易;双方的博弈,既不在于一个城池的得失,也不在于和氏璧的去留,而在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秦国对赵国一是试探,二是羞辱,三是伺机虏获。蔺相如看起来很主动,实际上他是被动的,他不过是在进攻的外衣下小心谨慎的防守,因为,赵国是弱小者,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他维护的尊严是脆弱的,经不起秦王的一击。他用瓦罐戏弄秦王,这样的举动看起来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从政治家的角度看,是多么无奈!看看蔺相如在生与死面前的表现,就知道他已经将个人的生死与国家的安危连在一起。这就是蔺相如的精神世界。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如此智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追溯他的动机。显然,作为一个赵国人,他将赵国的利益看得很重。虽然战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他对赵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敬仰。其次,蔺相如内心对暴虐的抗争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对秦王的痛斥显示了他内心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正义感。正是这种忠诚和正义感,激发了他的智与勇。当然,战国时代士人谋求功名的风气也影响着蔺相如。在参与社稷的斗争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蔺相如的选择将自我与国家结合在一起,这是他流芳千古的原因。 三、关注语言、语汇及其演变 文化视野中的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语言的关注。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储存历史和传统的水库。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同历史建立联系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学习由历史负载下来的语言,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使我们同人类的全部过去建立联系并保持思想、文化、情感方面的联系。理解语言,就是理解历史。”文言文就是这样一座丰厚的水库。要想从文言文中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必须关注语言本身,特别是关注语言自身的演变。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文言语汇的演变,则显示出文化发展变化的线索与脉络。所以,阅读文言文,应该关注语言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寻找文化演变的痕迹。比如木兰诗中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检视诗经,便会发现国风中十分之八九的“思”字都是指男女相思,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忆”字,与“思”亦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多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忆。这样,木兰诗中的诗句的理解就很清楚了。从这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不同于一般只想着找婆家生孩子的女性。这样的词语理解和把握也就体现了前面所讲述的关注人这个原则。所以,关注语言语汇与前述“知人论世”以及关注人的原则是并行不悖的。第六讲 文言文的诵读与讲析 前面讲了文言文阅读中的几个原则:知人论世,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语言语汇及其演变。今天我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几个方法。文化视野中的文言文教学,绝非不注重文本的教学,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在零碎的字词句,不在零碎的语法知识,更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关注,关注文章的文化背景,关注文本传达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前面我们提到要到传统教育资源中寻找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返璞归真,提高效率。当然,返璞归真不是回到古代去,只是有选择的有创造的借鉴古代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 古人说:“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咏,其意味体之于心。叶老也说:“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文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古代阅读教学对诵读的重视,不再赘述。当代的文言文教学,因为太专注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尤其是语法分析,所以,琅琅书声离教室越来越远。有人感叹,这样的事情岂非咄咄怪事!的确,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教学效率低下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不熟,诵读少,久而久之,未能形成文言文语感。有时候我听课,看到教师百般分析讲解,内心就感叹: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的分析,倒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也许效果更好。我上初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是个只有初中学历的老师,大概是因为水平没有高到可以滔滔不绝的分析课文的地步,上课总是制作两样事,一是将关键字词的解释抄在黑板上,另一件就是圆睁双眼,逼着我们读书。现在回想一下,觉得他的教学效率也没有因为讲的少而低下。07年我带高三,到了去模拟考,我发现我们的文言文水平还是很低。分析原因,发现是学生虽然了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对课文还是不熟悉。于是我们停下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诵读课文,边读边看有关注解边思考。有一个教师不放心,偷偷摸摸又开讲了。我实在忍不住,就在备课组讲,要是谁觉得自己少讲一节课学生就会受莫大的损失,那么就请继续讲吧,否则请把时间给学生。这位老师不好意思,只好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来我们发现,两个周的学生自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没有诀窍,只不过让学生爱诵读中熟悉课文,对课文熟悉了,文言文的知识整合、能力形成和语感的形成,就有了可能。文言文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