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doc_第1页
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doc_第2页
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doc_第3页
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doc_第4页
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教授合作导师职称论文题目论四明山的诗歌形象1、 研究历史回顾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脉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这里因为群山环绕,山峦叠翠的独特风景出名,一直是我国古代诗人作诗的选题对象。龚成、鲍贤昌(2009)在四明山心探杖锡(宁波通讯第11期)以北宋诗人舒直的雨中咪杖锡叙事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雨中咪杖锡的四明山诗歌形象。雨中咪杖锡是舒直的经典代表作,着重描述了四明山心杖锡的绝世风景,每次读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在这种高度理想化的山水世界,作者表达新的见解和写作经验,反映真正的人性之间的和谐生态理念,突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之美,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语言文字词汇的选择,加工和组合。伟大的诗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选择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审美素质,相当与众不同,让读者获得一种特殊的美感经验。在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的小说创作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代,四明山的形象被用作寄托诗人的壮志豪情,四明山在古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景;2.状物;3.抒情;4.托物言志。在近代,四明山的诗歌形象逐渐被运用到旅游资料宣传中四明山的诗歌形象一直是诗人笔下咏叹的主题。这些诗歌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壮丽篇章,是我国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学者针对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展开了诸多的研究,我们可以借这些研究了解四明山的诗歌形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的,通过诗人笔下的四明山诗歌形象可以看出四明山的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特征,同时四明山的风景有着奇、壮、美的文化内涵。但是,对诗人创作四明山诗歌形象的背景和缘由的研究比较单薄,由此可见,对四明山诗歌的形象研究,还有着宽阔的视野。基于此,我的研究方向将注重对诗人创作四明山诗歌形象的背景和缘由进行研究,我的研究方向将丰富四明山诗歌形象的研究体系,同时有助于读者对四明山诗歌形象意境的理解,也有利于学者的开展文学研究,同时使四明山的诗歌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对四明山诗歌形象的研究现状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 龚成、鲍贤昌四明山心探杖锡(文化舞台2009年11期);赵玉斌四明山上升太阳读四明山革命歌谣选(读书1959年04期);娜夜四明山诗章(三首) (文学港2009年04期);钟儒、郭浴阳、王炜扶助老区发展商品经济四明山区经济发展的调查(探索1989年第02期);邱怀霞山水画作品 戊子秋暮四明山写生随笔(书画艺术2010年第03期);李臻颖战地黄花记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几处遗址(革命文学2003年第08期);庄明艳美丽山村 生态小镇四明山镇(宁波通讯 2011年07期);苗国丽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评价与景观树种选择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10期)。 (二)诗人对四明山的赋诗赞美 1.四明山诗歌形象的文学意义赵玉斌(1959)在四明山上升太阳读四明山革命歌谣选一文中分析了在在我国的历代诗歌创作中,体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这些描摹四明山的诗人中,最让人称奇的是陆龟蒙、皮日休,两人虽未到过四明山,却像模像样地作了四明山诗九首。通过诗歌的描写,一副四明山风景图呈现在眼前,如品一杯茶、登一次远山,洗涤心灵,感悟人生。四明山诗九首作为经典诗歌集,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邱怀霞(2010)描述四明山在诗歌中的诗意化的艺术特点都会从诗人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叙事描述中体现出来,也会从诗歌的情感、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邱怀霞在密切结合四明山诗歌形象的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展开研究。钟儒、郭浴阳、王炜(1989)在扶助老区发展商品经济四明山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中探讨了四明山因其在诗歌中有着秀丽的风景,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引人驻足,由此丰富了家乡文化,四明山的诗歌形象散发着人性之美,真正的完美,迷朦优美诗意的美感,构成了诗歌的味道美,诗意的语言,细腻质朴和绝妙的构思意境,对历代诗人笔下的四明山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说。2.四明山诗歌形象人文意义全祖望(2010)在懒堂记分析了选取了四首诗歌,分析了陆龟蒙笔下的四明山诗云南的四明山的诗歌形象主要采用了诗意的结构,以景烘托,诗意化的情景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别样多彩情境,构建一个和谐完美的花园风光。这种生活的最高境界的和谐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四明山诗云南是饱经的沧桑陆龟蒙采取远距离静写和特点的回忆手段来构思诗歌结构,通过理想的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人性美,生活美,情感美,人生积极信仰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激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念以及对人生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体会生活,更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四明山自然现象,诗意化表现方式,往往可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细腻而又朴实感人的体现,并挖掘其内在的深远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3.四明山诗歌形象的旅游开发李臻颖(2003)在战地黄花记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几处遗址中表示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出游或者商务活动、走亲访友的机会增多,而四明山作为革命旅游胜地,其景观不仅代表着城市形象,交通水平,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明山的诗歌形象描述的景观作为成为城市名片,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四明山的风景更是电影、美术、音乐创作灵感的源泉,也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抹亮丽风景。四明山的瀑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自然旅游景区,景区的品牌知名度比较高,以独特而天然的瀑布风光吸引了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因为四明山瀑布的声势浩大,宏伟壮观,而被吸引,通过诗歌的宣传,希望能够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四明山因诗歌形象出名,景区的知名度比较高,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资源,而且随着健康旅游,绿色旅游等概念的兴起,四明山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欣赏自然景观。庄明艳(2011)在美丽山村 生态小镇四明山镇反应了一个成熟的诗人,其艺术特点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情感、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四明山属于典型的中国亚热带气候,温热适宜,四明山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集合了自然和人文的旅游境地。人们到这里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诗歌中的四明山形象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议论,其作品的情感、结构、语言都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庄明艳在密切结合李白的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不难概括出其四明山诗歌形象的主要艺术特点。三、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可知,我国的学者对四明山的诗歌形象题材的研究时间跨度长、研究成果多,但也还有未涉及到了层面和角度,虽然现代对四明山的诗歌形象的研究还在不断的进行之中,但是应该从更广博的视角出发去解析它想表达的多方面的主题。未来学者们还将对四明山的诗歌形象进行深入地剖析,试图找出不同作者之间的共性特征以及不同诗人对四明山描写的角度的分析。但是,对于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写作缘由的研究很少有人提及,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四明山的诗歌形象”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截至2013年,与“四明山的诗歌形象的缘由”相关的篇目少之甚少。仅有两篇,现代对于四明山的诗歌形象的研究主要以战争题材研究为主,如李明先发表在东海文艺报的四明山革命歌谣选(东海文艺报2010年第2期),读者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以四明山作为历史背景,窥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人民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概貌,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那种如火如荼的革命声势,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对新四军那种发自肺腑的热爱和血肉相联的情感。它以最美丽的文字歌颂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的人民和他们的壮烈的事迹,也以火焰的语句揭露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人民群众以自已的斗争事迹向读者证明了,他们真是无愧于英雄的老区人民这一最光荣的称号。1.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写作缘由。四明山的诗歌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风景描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气氛、背景出现在,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2.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对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阅读与理解中的影响。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与翻译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四明山的诗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汉语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借鉴与帮助。四明山不仅以风景形象出现在古代的诗歌之中,更成为了现代革命诗歌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代诗歌中娜夜(2009)在四明山诗章(三首)中对四明山的描写:“这个独一无二的早晨,谁都没有起床,谁都没看见什么,一只蜻蜓在远方点水,松鼠从一个光斑跳到另一个光斑狗,尾巴草摇晃着自己望着树上的路一只小鸟在树的梢头张开红嫩嫩的小嘴,它歌颂它本身这些活泼的生命,在人类的恶梦中互相赠送着欢乐,这个独一无二的早晨谁都没有起床谁”展现了四明山清新欢快的气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四明山诗歌形象是美的,让我们用美的心灵去欣赏熔铸了诗人的艺术美,在四明山诗歌形象的艺术特点中去感受内在的艺术美,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同时鼓励新时代的诗人创作更多的四明山诗歌形象,使四明山诗歌艺术不断发展创新,在世界文学文化中绽放最美的光彩。四明山的诗歌形象中表达四明山的雄奇壮美的诗歌创作细腻与意味深长,这一创作手法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中国后代的诗歌受四明山诗歌形象影响,产生了大量的寄忧思、抒壮志的作品,这对后来的诗歌发展的影响巨大。四、主要参考文献龚成、鲍贤昌 2009 四明山心探杖锡,宁波通讯第11期 赵玉斌 1959 四明山上升太阳读四明山革命歌谣选. 读书第04期 娜夜 20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