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评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为这一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的潜力,对经济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科技贡献率文献的研读,将文献梳理归纳,基于科技贡献率的理论,系统地介绍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对国内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做出评析。 【关键词】 农业科技 贡献率 测算方法 一、国外科技贡献率理论的发展 从19世纪初期起,国外就已开始了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1928年美国数学家C.Cobb和经济学家P.Douglas应用了函数式对生产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C-D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Y=A(t)LK,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1。这也是首次以函数表达式的形式对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为这一研究领域向定量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依据。但那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未被发掘出来。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发表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这才真正揭开了量化技术进步的序幕。索洛将各投入要素增长率从产出增长率中扣除,用剩下的余值估算技术进步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即索洛余值,其基本模型为Y=F(K,L,t)。用这种方法,索洛测算出美国在19901949年的40年间,非农业部门人均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其中87.5%是由于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只有12.5%是由于资本和劳力投入增加的结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次以明确的结果出现。 索洛余值开拓性地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也免不了存在不足之处:索洛余值法的假定条件过于严格,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例如它假定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这些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情况,同时索洛余值法也无法考察要素间相互作用情况。此后,不少学者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K.J.Arrow等人通过演绎推理提出了CES生产函数,即常数替代弹性,突破了C-D生产函数要素间替代弹性恒为1的局限;1973年,L.Chrlstensen等提出了Translog生产函数,即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其替代弹性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可变的,展开式中出现了要素交叉项,有利于对要素间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控制Translog生产函数中的一些变量可以得到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等,这也说明了Translog生产函数具有广泛适用性。 二、我国在农业科技贡献率测算方面的研究 1、国家层面测算研究 从1982年开始,我国农业部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进行研究,随后,从理论到方法上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研究在农经界广泛展开。 樊胜根(1991)在技术变化和制度改革对中国农业生产增长的影响一文中,采用拟超越对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该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时间与投入品的一次交叉项表示物质投入、劳动力、土地三种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所包含的技术进步作用,二是制度变迁作为一个变量引入方程。顾焕章、王培志(1994)通过建立确定性边界生产函数模型Y=A_tf(X_1,X_(2,),X_3)(1,0),对“六五”和“七五”期间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该方法能较精确地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分离出来,且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技术进步作用,这种细化有助于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因素的性质及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但该方法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估计过程也较为复杂。赵芝俊等(2006)以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为理论基础,设定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投入要素弹性代数式,并通过计量结果确定最终的形式,对19852003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算。 2、地方层面测算研究 除了运用不同方法对我国总体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外,学者们对地区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张伟、田建民(1991)采用了索洛余值法对河南省及不同类型区的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分析。他们将全省地形地貌划分为了平原、丘陵、山区以及城郊农业四个类型区,并分别对这四个类型区的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高鸿桢(1991)运用变速模型测算了福建省19501988年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其重要假设是农业的技术进步不是匀速的,而是以一个很小的变化率加速进步。该模型存在确定技术进步系数的方程形式的问题,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方法,随意性较大,不利于统一。何满喜、何财富(1995)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了内蒙古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随后又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各单项技术在农业技术中的贡献比重。在指标选择和排序方面该方法主观性较大。江西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课题组计算了1988年江西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课题组同样采用增长速度方程,但采用了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调整。灰色系统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有关信息,但该方法计算略微复杂。刘思峰、党耀国(1999)在测算河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G-C-D模型,非技术进步因素在模型中被剔除。 魏邦龙(2000)测算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对增长速度方程进行了改进。因变量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外,还考虑了气候因素(以受灾面积表示)和政策因素(以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农产品商品率量化表示)。该模型更全面地考虑了影响农业产出的因素,所得出的余值更接近真实的农业技术进步率,但政策因素的替代指标有待考究。郭江、朱玉春(2007)用去掉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后重构的增长速度方程测算了陕西省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一个理想化的假定,因此该模型更符合现实的经济状况。张社梅(2009)运用了超越对数函数法测算了浙江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越对数函数可以将技术进步细分为中性的和偏性技术进步,也可对要素间相互作用进行考察,但变量共线性比较严重。罗建军、郭常莲(1997)采用C-D函数、增长速度方程、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总因子生产率指数四种不同模型对山西省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从计算结果来看,相差不大,但以增长速度方程的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山西省的实际情况。 3、单个农业产业部门测算研究 在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方面,万昭军等(2003)、杨双等(2004)运用增长速度模型分别对四川省19952000年和吉林省19902003年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1.28%,吉林省为50.4%。曹佳(2010)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增长速度测算模型对我国“八五”至“十五”时期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十一五”期间的数据进行预测,最后得出结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将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是影响畜牧业进步的主要因素。 吴成亮等(2012)总结了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认为目前常用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连续替代弹性函数(CES函数)、增长因素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劣,应当继续加强对林业各级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的研究。 黄敏(2012)利用索罗余值法对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其测算指标主要为:林业生产总值、资本量、劳动量和土地量投入要素产出弹性。根据测算估计,假定从事林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山地面积变化较小以及各参数的弹性系数不变,到2015年和2050年,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0.3%和34.8%。 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研究始于最近几年,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海洋大学的刘大海等,刘大海于2008年提出了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对中国“十五”期间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卫梦星(2010)运用索洛余额法对中国七个典型海洋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其中20012005年海洋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负数,他认为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产业,其科技进步作用还未显现。杨卫(2014)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为基础构造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为“十五”期间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8%,而“十一五”期间海洋渔业科技进步率上升到0.41%,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固定资产投入对海洋渔业产出的贡献程度最大,但呈明显下降趋势。朱玉春(2011)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淡水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0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三、研究述评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测算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当前在应用增长速度方程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对产出总量、资本投入总量、劳动投入总量、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等指标存在着混乱与分歧。对此,应以增加值作为产出量指标;以全部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的有效劳动时间作为劳动投入量的计算指标;对于资本投入量而言,可行的是使用中的资本商品的储存量,一般以某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加概念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值作为当年的资本投入总量。二是对资本投入范围认识含混不清。这致使很多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差异较大,基于测算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无太大意义。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是用实际服务流量还是用潜在服务流量核算,所得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基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分析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方向。 1、综合测算农、林、牧、渔各部门农业科技贡献率 现行的农业科技贡献测算体系中,主要是以国家科技贡献率、省际贡献率差异、地区贡献率分析为主,并未涉及农、林、牧、渔各部门的科技贡献率差异分析。因此,在国家农业科技投入中,也只能够笼统地将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分配到整体的农业产业,并依靠市场在农林牧渔中再次分配,这将极大地降低科技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因此,农业科技贡献率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部门的实际收益,从而为农业科技投入的分配提供坚实的依据。 2、规范劳动力指标 现实农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也就是说,从事渔业的劳动力也同时从事着种植业。因此,在科技贡献率测算中,往往存在着农林牧渔各产业劳动力混淆,从而不能准确测算出科技在农业各产业中的作用。在农业产业调整中,科技作用不言而喻,如果不能精确地计算农业各产业中科技的作用,将极大地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人们期望高的科技进步率,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低与否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经济增长方式也密不可分。一般来说,一个高经济增长幅度低投入伴随着更大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该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较低,甚至可能为负。反之,一个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但经济增长幅度较慢的地区往往有较高的科技贡献率。通常,在一个地区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在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应当结合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去观察分析。总之,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解,一定要从经济上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从科技水平、科技成果等纯技术角度去分析。目前,中国多数对地区科技贡献率的计算并没有考虑到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例如,我国上海与西藏、宁夏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二者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上,可比性也较差。 【参考文献】 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5). 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化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陈凯: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兼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骨髓库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DB65T 4402-2021 石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 DB65T 4329-2020 商用电馕坑安全通 用要求
- 模拟电路期末试题及答案
- 12《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
-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年中国数学高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年风电项目土地资源利用评价与优化方案报告
- 冲压车间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海南省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选矿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至2030中国空间机器人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筠连王点科技有限公司3万吨-年复合导电浆料配套10吨-年碳纳米管粉体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江苏省档案职称考试(新时代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北京市天文知识竞赛(小学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真题(含答案)
- 清廉企业建设课件内容
- 基于西门子PLC的声控喷泉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