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文题目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明朗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通过句段让学生来把握文章的情感,却忽略了课题的重要作用,它往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是发人深省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学会引导学生更好地抓住课题理解课文,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就不再“平淡” “散乱” “漫长” “枯燥乏味” “虚空”。【关键词】:阅读教学 妙用题目 深入学习 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文章的题目,题为额,目为眼,是最体现神采的地方。因此课文的题目就好似一孔泉眼。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能够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课文的阅读,妙用课文题目这一点很关键。一、让记叙文阅读不再“平淡”,散文阅读教学不再“散乱”林语堂这样昭示: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我们语文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尤其是在教学一些记叙文或散文时,很难找准切入口,其实,妙用一下课文题目,可以让你的散文阅读教学不“散乱”,让散文主旨清晰明朗。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我的设计如下:在让学生预习全文的基础上,给出一个任务为课文题目添加一个修饰语“( )的荷花”,并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理由加以解释。不久,答案出来了,基本上的学生认为是“美丽”“香气扑鼻”“姿态万千”“含苞欲放”特别是荷花的“美不胜收”是一致认定的,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词句“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切在孩子们的眼里当然是“美丽”的,也勾起了孩子们对荷花的喜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也想看看荷花到底是怎样的美丽,那些曾经见过荷花的孩子更是兴奋地想把自己的对荷花的喜爱和大伙儿分享。文中写到作者自己: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多么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孩子也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面对的也不只是一群孩子了,成了一朵朵蓬勃生长的鲜花。叶圣陶先生的这些美妙的语言,生动的想象,不正符合了孩子们那种纯真的天性么。抓住课题,就不愁无话可说了,课堂也就如一泓富于生机的清水了。因此,就这样围绕题目,反复研读品味文中词句,让学生切实清楚明了地体会到荷花的活灵活现,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那是一池“美丽无比”的荷花。带着对课题的疑惑,学生也就“拨开云雾见月明”了,课文内在的意义也在孩子们的解疑过程自己慢慢体会了一把,何乐而不为呢?二、让故事阅读教学不再“漫长”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教育哲学中解释“教”的时候说:“教的意思是努力带来学。” 这位西方哲学家的解释竟然与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教”的内涵十分契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很多篇故事,相对其他文学体裁而言,显得“长”了一点。如果总是“零敲碎打”式地“满堂问”,虽然从表面上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切入点(主问题)没设计好,就会让故事的阅读教学显得很“漫长”,让学生茫然无所从,如蹚浑水一般。因此,在故事的阅读教学中,巧用课文题目,也能让师生走出这种尴尬。假设在阅读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如果要将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全部集中在背景资料、主题思想、描写人物方法、景物描写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内容上,无疑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虽说这些都很重要,但用了几课时只学这些内容,没有实质意义,学生实际上是属于“无所得”。如果不考试,这样“零碎”的“知识”将毫无用处,会永远被封存起来或被岁月蒸发,。考虑到这些,我同样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读小说( )的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初读得出的答案是“英勇”,因为小说中有太多英勇的描写:“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这是学生初读小说对人物的印象;带着原任务再读,慢慢地,学生会找到“不畏牺牲”之处:“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阅读教学至此,就很值得深思了,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塑造几个一个英勇无畏的人物形象吗?当然不是!那么,小说要展现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细读,从字里行间,学生们读出了那种中华人民顽强不屈,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如“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这里,我仅举此一例而已,故事教学可以从题目入手化长为短,化浅为深,化零为整,在学生心中拓展一片心灵天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又一建议。黑格尔也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这样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思想也会日益成熟起来。三、让说明文阅读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到学法的指导,成都市教育专家苏文钰说:“要好好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习,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方法。”说明文可以说是语文课文中的弱势群体,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大量地存在着去语文化、非语文性的倾向,有的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有的把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当成了主角,还有很多教师在即使在教学说明文佳作时也只是“拉粗线条”而已,因为说明文似乎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有嚼劲,就像在快干涸的河水里游泳一样无味、不尽兴。其实,说明文阅读教学也可以巧用题目,让学生既能快速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事物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及顺序,又能像阅读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佳处。如松鼠一文,我就采用了此种方法,让学生带着“( )的松鼠”进入课文,初读后就得出了很多答案:“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归纳到一点即为“漂亮,可爱”。然后,在围绕“活动特点”,拉清粗线条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而后,再扣住“松鼠的行为特征”,推敲精微之处,体现“乖巧,机灵”的特点。通过抓住几处: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推敲细微之处时,这样就不会支离破碎、繁琐不堪,让师生如坠迷雾头昏脑胀。新课标中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小学说明文不深奥,数量也不多。“文以载道”,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不是绝缘的,阅读教学时别忘了引导学生好好地研究一下课文题目,一定能把说明文读解得“眉清目秀”。四、让诗歌阅读教学不再“虚空”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重要场所,也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演绎着诗的精彩。但,诗歌的阅读教学却是多么地让人难以下手,如果细细解析,就破坏了诗歌原有的美好的意境;如果泛泛诵读,就难悟得其精妙,因此,诗歌阅读教学,就如海市蜃楼一般“虚空”。在一个教学的偶然中,我突然发现,有些诗歌同样也可以巧用题目,得以让学生更清澈地透视诗人的心灵。教授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抓住了诗歌中“摸索”一词,并将之与题目巧合起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歌主旨了。师问:“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学生毫不犹豫地答出“摸索国土”。师再问:“为何不是抚摸?”学生一下呆住了,纷纷入诗寻求答案。有细心的学生经上面学生一提点,马上从下面诗句中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的“这一角”“那一角”;还有“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些由北至南的地名,不正是按照被沦陷的国土的顺序吗?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将“残损的国土”一点一点摸过去的诗句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一颗为深爱着的祖国而痛苦万分的赤子之心! 这样远离学生现实的诗歌,却如一股清泉涌进了学生的胸腔,还不是因为妙用了诗歌的题目?“教育引导学生的发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的自我理解,从而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学生在教育中的理解,其实就是在理解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理解,从而使精神的发展不断超越现实性和实现可能性。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引导下的自我发展。”巧借题目,引领学生潜心理解诗歌,让诗歌的阅读教学成为一条灵性涌动的清清小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以说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所以,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教课文之本旨并非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文章。”我上述所列举的这些阅读教学例子选自初中或小学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文,我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整体,教的是一种方法,任何课文只是一种载体,意在引导学生能在以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高压铁塔生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法语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烘焙产业数字营销模式的转型
- 芯片智能化封测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城市公寓买卖合同样本
- 股指期货基础试题及答案
- 独立混合储能电站项目技术方案
- 2025企业劳动合同书(标准)
- 基础会计试题四及答案
- 基础会计试题及答案全部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GB/T 14536.1-2022电自动控制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T 882-2008销轴
- GB 3452.1-1992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及公差
- 洁普利康抗HPVβ乳球蛋白高分子生物肽冷敷凝胶课件
- 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申请表
- 鸡的呼吸道疾病与防治课件
- 八年级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课件
- 插头插座尺寸标准
- 《基因工程》课件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论
- 德国凯尔锚固技术公司石陶幕墙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