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内涵的可译性研究江伟强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1731 摘要: 川剧巴山秀才1主人翁孟登科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的可译性是值得研究的。单从姓名来看它仅仅是个符号而已,而该姓名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讽刺意味浓厚。对这样的文化现象进行翻译通常是采取音译的办法,而音译只是符号的发声传译,无法完整地表达其含义,无法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使之失去原有文化的风采。从翻译理论上讲,索绪尔的语义系统的同构性和乔姆斯基的“信息转化通道”理论,说明了不同语言之间是可以翻译的,但按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乔治穆南提出的“翻译活动的成就是相对的”理论,则说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译限制。这两种理论恰恰说明了不同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是相对存在的。Titl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Abstract: Meng Dengke is the hero of Sichuan opera Bashan Scholar, whose name bears a strong Chinese culture. The translatability of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worth studying. The heros name is just a symbol if it is taken out of ones name, but it is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aining strong irony. We often translate the words of this kind by transliteration, but transliteration is just an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 voice, and cannot express its inner meaning, failing to fit form and spirit together and losing the original cultural style. From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theories of Saussure about isomorphism of semantic system and Chomsky about 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 explain trans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can be made. However, translation is partially limited if it is explained from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about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George Mounin about The succes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s relative. The above two kinds of theories just explain that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exist relatively.关键词:文化内涵,可译性,研究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ability, Research引言:“可译与不可译”这一重要课题在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可谓长研不衰,从已知的信息材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下一些特点:一方面由于语言的共性特点而导致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索绪尔Saussure),人类认识世界和思维形式存在同一性,因此根据“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原则,不同语言之间是可以翻译的。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即“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际的可译性。但另一个方面,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很大的障碍。因此奈达(Nida)根据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差异会造成“可译性的限度”而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在他的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指出:“翻译活动的成就是相对的,它所能达到的交流思想的水平是变化发展的”。由此可见,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译限制。例如:川剧巴山秀才中的主人翁孟登科这个名字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其意为老秀才做梦都想登科及第,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另外,剧中的反面人物巴山知县孙雨田这个名字也极具讽刺意味,他本来侵吞赈粮,谎报民变,引来屠杀,却给了他一个关心民众、滋润乡里的“雨田”的名字,让观众和读者自然而然想到作者的讽刺用意。在翻译这两个名字时我们常常是采用音译法,音译使得这两个名字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文化特色,让读者感觉不到其中的讽刺含义。从这一点看,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对可译与不可译的影响是很大的。1. 可译性依据1.1 语言的共性不同语言之间可不可以进行翻译?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可以翻译的根据是什么?首先是语言的共性。世界上有几千种不同的语言,各种语言系统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彼此之间一般不能通话。但是,既然都是人类的语言,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那么,不同的语言之间就必然会有相同之处。因为人类有基本相同的生理机制,有相同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所以,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就必然会有某些共性。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便出现了普遍唯理语法理论,它是语言共性论的代表,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个概念。后来结构主义的开山鼻祖、瑞典的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Fardinand de Saussure),1878年在他的关于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报告中,提出语言是集体的习俗,反映在语法、语源、语音等方面,认为各种语言具有普遍性,即人类语言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再到现在以美国的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都特别重视语言的共性。乔姆斯基说:“普遍语法研究的是语言器官初始状态不变的原则及允准的变异范围。”同时乔姆斯基还赞成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一旦特定的语言环境触发了这一机制,小孩就自然能够获得某种语言2。从这一角度看,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先天性生理、心理因素就是人脑中的语言器官(language faculty),其初始状态对所有儿童来说都是完全相同的。其实,有关语言器官初始状态的理论就是普通语法。2.2句法类型的联系语言的共性也突出地表现在句法类型之中。根据人类语言的句法特点来给语言分类,一般根据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来分。按照这种分法,人类的语言主要有三种类型:(1)SVO型语言。在SVO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S) 谓语(V) 宾语(O)”的顺序来排列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2) SOV型语言。在SOV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来排列的。日语、拉丁语、土耳其语、蒙语、藏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3) VSO型语言。VSO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谓语主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阿拉伯语、威尔斯语、古诺尔都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三种句法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联系表明了共性,区分表明了个性。属同一种类型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更多的相似性。例如:汉语与英语同属于SVO型结构语言,在表达上他们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汉语:“他买了一本书”;英语:“He bought a book.”这两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同一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句子分别加上地点状语“在新华书店” 和“in the Xinhua bookstore”就显示出一定差异。汉语:“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英语:“He bought a book in the Xinhua bookstore.”另外,不同句法类型的语言虽然在句法结构上有差异,但通过句型分析能发现它们的共性。例如,汉语虽然基本上属于SVO型语言,但也有SOV型的句式,如“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他什么东西也不吃。”这些句子恰恰说明语言表达不能脱离S、V、O的句子成分,SVO型与SOV型存在着某种共性,它们不能游离于一定的句子结构之外。英国语言学家伯纳德科姆里说:“典型的主语是施事和话题的重合,也就是说,从多种语言看,最明确的主语同时也是话题的施事。”3这说明语言的共性是普遍存在的。2. 不可译依据 在普遍唯理语法出现的同时经验语法也随之诞生,它们分别代表语言共性论和语言个性论两大流派,提出了“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两个概念。语言个性是指决定人们的文本(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能力和本质特征的总和,语言个性论强调的是不同语言的个性特征,即不同语言生成及本质特征上的差异。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由于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差异较大,语言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不同的语言又有着明显的个性。与人类语言的共性相比,人类语言的个性则更为明显,更容易为人们所察觉。所谓人类语言的个性,是指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能是某种语言所独有的特点,也可能是若干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但不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人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主要反映在语音、语义、语汇、语法这四个方面,其中语义方面的元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的命题反映在语言学中,首先是对语言共性与个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不同民族由于历史、生态、宗教、民情、习俗的不同,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或内容的思维角度就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上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可译”就是针对不同民族文化认同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而提出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理论上的“不可译性”,二是实践上的“不可译因素”。在理论上,它主要源于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哲学对翻译活动可行性的质疑。从布隆菲尔德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新洪堡学派(沃尔夫、叶姆斯列夫)对语言、现实、思维之间关系的探索,到德里达对翻译活动所进行的哲学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在宣判翻译的“不可能”4。在实践上,翻译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这样一个例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 如果直接翻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读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但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忠诚并遵守规则。”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十分激烈,“不吃鱼”被赋予了“忠诚”的意思,而“玩游戏”则是“遵守规则”的意思。宗教和文化的特定含义是这句话在翻译时必须掌握的信息。再如,汉语“龙”的英文翻译都采用英语的“Dragon”一词,但Dragon在中西方文中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国人的图腾,在中华文化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美好繁荣、多子多福,同时也是王者与皇权的象征。西方神话传说中的Dragon则是残暴与邪恶的巨兽、恶魔、悍妇等,圣经中说它是撒旦、恶龙,它能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将“龙”翻译成“Dragon”,这种不恰当的匹配给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带来了很多误解,在文化的传播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比如:二战时期,西方各大媒体常把法西斯比作嗜血好斗的“dragon”。联想当今,在部分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他们的崛起就是邪恶的膨胀,中国人的发展就是恶魔的成长。这种恶意类比与两种文化翻译的不匹配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以及语义单位、句法结构、形式功能、交际环境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不可译论者看来翻译活动无法进行,“翻译不可能论”由此而提出。3. 实现可译的认同3.1 认识的同一性和语义上的基本同构索绪尔认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共同构成的。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相同的,这就是人们大脑中构成的同一概念。尽管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语言所指的事物却是同一的,这就构成了人们认识事物同一性的物质基础。这种基础导致人们语言思维的“基本同构”。“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根据“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原则,不同语言之间便可以进行翻译。乔姆斯基认为:“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 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交换进行思维与感情的相互传递,即“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际的可译性5。在一些英语谚语中,如:See Naples and die.若将该谚语直译成“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不禁要问“那不勒斯”是什么?这就不得不在译文后边加注释:“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港市,以其绮丽的风景而著称”,读者看到这里便对寓意一目了然。但译文不是总得加注释,因而我们可根据语言思维“基本同构”的原理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类似的汉语表达如: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就实现了思维与感情的相互传递和语际的可译性。3.2 词汇的文化内涵遵循思维规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每一种语言里,词汇应是最基本、最活跃的一个层面,也是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词汇自然而然被贴上了文化象征的标签。翻译首先是从词汇开始的,词汇是文化输入和输出的最基本的载体。在翻译中,通过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揭示与传输,我们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真实含义,并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转换失误。逻辑学认为,逻辑思维有三种模式: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推理分归纳法和演绎法。词汇的文化内涵离不开逻辑思维,人类由于思维形式基本相同,其语言表达是遵循思维规律而来的,操不同语言的人所表达词汇的内容所指也是几近相同的6。思维形式的同一性构成了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因此,词汇的文化内涵通常是可译的。例如:A Judas kiss 直译:犹大的吻;意译:口蜜腹剑。A whited sepulcher 直译:涂白了的坟墓;意译:伪善者/假道学。Its all Greek to me. 直译:对我来说全是希腊语;意译:一窍不通。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直译:在魔鬼与深海之间;意译:进退两难/进退维谷。3.3 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同民族的文化随着人们的不断交往而相互渗透,人类的交往和文化渗透又为语言的转换提供了信息通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社会愈发展,语言之间的接触就愈多,文化的渗透现象就愈加突出。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在他的翻译的理论问题中坚持“人类语言能力与人类对世界认识”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提出人类的文化史是在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认识世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的,不同语言的交际,即翻译活动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7。他认为:“翻译活动的成就是相对的,它所能达到的交流思想的水平是发展变化的。”同时,他针对 “翻译万能论”和“翻译不可能论”的说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了“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8。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最有影响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提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绝对沟通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在同一语言区域或是不同语言区域之间,人们之间高度有效的沟通是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思路、身体反应、文化经历和对别人行为方式作出调节的能力都是相似的”9。奈达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充分证实了他的信念,即“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相对精确的表达出来”。奈达在解释他的“动态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功能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时,说明了文化信息的渗透影响,并强调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0。这种对等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参考文献1 魏明伦,南国. 巴山秀才J. 北京:剧本,1983.(第01期)2 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M.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5.3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装配示范复合项目实施方案
- 构建高效边远地区医学救援体系方案
- 供热一次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 含解析
- 长江师范学院《网络创业与创业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定西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歌曲伴奏与弹唱(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郴州思科职业学院《昆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过程仿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理工学院《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动画学院《金属腐蚀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家电行业供应链管理与优化方案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环保设备销售培训
- 2025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测温定氧探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铸造车间安全培训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 教育消费行为研究-深度研究
- 《基于单片机红外遥控电子密码锁的设计(附源程序)》12000字(论文)
- 2025年离婚协议书范本(无争议)
- 第12讲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 课件中考数学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