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期末论文.docx_第1页
婚姻与家庭期末论文.docx_第2页
婚姻与家庭期末论文.docx_第3页
婚姻与家庭期末论文.docx_第4页
婚姻与家庭期末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婚姻变化与家庭变迁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随着社会的改变,中国的家庭结构,随着农业经济的解体和传统习俗的弱化,正在从传统大家庭、男子主导式结构,向西方的独立小家庭、夫妻共同主导式结构转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离婚率进入快速车道,对此,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城市离婚率持续升高、婚姻稳定性下降,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制定更为适宜的婚姻政策及其他社会政策、加强婚姻指导、重视婚姻家庭模式研究、不断推进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关键字:婚姻家庭 负面影响 婚姻观念 稳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进入新世纪,婚姻变化与家庭变迁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人历来重视婚姻的稳定性,“白头偕老、相伴到永远”既是新婚夫妇自己的期望,也是周围亲人、朋友们对其衷心的祝福。在不同时代,婚姻与家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困难。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进入“衣食无忧奔小康”的阶段,婚姻家庭的主题也不再是吃饱穿暖、家庭团聚,而是要在婚姻中获得幸福、满足彼此的情感需要、获得平等与尊重、理解与支持等。但是,由于“感情含义的不确定性以及建立与维系感情的难度”,反而使人们对婚姻质量产生更大困惑、对婚姻有更多失望,从而影响了婚姻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改变,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和男女职责冲突越来越激化。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家庭结构随着农业经济的解体和传统习俗的弱化,正在从传统大家庭、男子主导式结构向着西方的独立小家庭、夫妻共同主导式结构转化。对这种转化的渴望,在城市的年轻女性身上,特别明显。而她们的丈夫们,则不那么热切。她们的(尤其是来自农村或落后地区的)父母公婆们,则基本上抗拒。一、21世纪中国的婚姻变化和家庭变迁婚姻变化和家庭变迁主要表现为离婚率上升,家庭稳定性的减弱和家庭模式的变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聚合力的弱化 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相对就会提高,也可以说离婚率的提高是都市化、工业化的社会效应之一。城市化程度较高,社会较开放的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对开放和多元,职业和地域流动也比较频繁,因人口迁移、两地分居所导致的家庭亲和力减弱,使夫妻关系甚至亲子关系均受到影响。同时,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生育率的下降,减少了亲属网络对夫妻冲突的缓冲作用以及大家庭的凝聚力,而这些都会弱化社会聚合力,增加夫妻关系破裂的风险。(二) 婚姻观念的变化现代婚姻观念的变化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无论东方西方,传统的婚姻都是以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为目的的。但随着西方社会自由、博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是避孕技术的产生,追求浪漫爱情和个人享乐主义的婚姻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以单纯满足生理和传宗接代需要为目的的互助式婚姻。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趋势,现代社会的夫妻双方更强调感情的融合,志趣的相投,生活的幸福,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高稳定、低质量的“维持会”式婚姻。性格不和为仍是离婚的第一大原因,而在性格不和之后的潜台词可能有许多内容,诸如婆媳不和、经济纠纷、一方不顾家,甚至是性生活不协调。既然婚姻的目的是享受爱情,享受快乐,当爱情变成亲情,婚姻生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所充斥的时候,婚姻就被一些人视为爱情的坟墓,冲出围城就不需要其他理由了。当这种观念为社会所接受,自然就会得出离婚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人文主义精神胜利的结论。对离婚行为从厌恶、鄙视到宽容、理解,从双方势不两立到好离好散,这些观念上的转变,使离婚完全成为个人私事,而不再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的制约,正是在这种宽容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更多的人直接选择了离婚,而不是设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三)离婚立法的变化,在客观上导致了离婚率的上升2003 年我国新婚姻登记条例颁布实施,由于“新婚姻条例”为结婚、离婚提供了便利,一些城市年轻人开始草率对待婚姻,出现所谓闪电结婚、闪电离婚的“双闪”婚姻,这增加了“冲动型”离婚。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受其他社会转型中的政策影响,出于利益考虑而导致离婚。近年来,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大面积进行房屋改造拆迁,也有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住房或者土地而进行突击离婚;还有人为了领取低保或为获得房屋贷款资格等而进行离婚登记、“假离婚”。这些受利益驱动而使婚姻解体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事人的功利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政策制定中的疏漏为当事人婚姻的不稳定埋下隐患(四)女性经济独立,地位提高,使她们有能力挑战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对婚姻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挑战原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的要求愈加强烈,而对于重新建构两性性别关系,男性并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导致离婚率的增高。一直以来,女性对婚姻、情感的投入是维系婚姻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期待都比较高,更追求高质量的婚姻生活。但是,这也使一些女性在夫妻互动中容忍度降低,甚至主动攻击、挑战行为增多,造成夫妻冲突。一些女性由于自己在财产、社会地位或其他方面占有优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对丈夫平等相待,惟我独尊、态度强硬,久之使丈夫厌烦、导致丈夫出轨或者提出离婚;一些女性无故提出过高要求,给家人带来较大压力,加剧了家庭矛盾,有的矛盾升级导致家庭解体。(五)多样化家庭模式加剧了家庭的不稳定性在当代大都市中,传统的家庭模式被打破,出现了各种其他类型的家庭,这些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家庭,要么因不受法律保护(如同居、同性恋)而处于多变动的状态,要么因不具备结构的稳定性(如单身、单亲)而丧失了家庭的内涵与作用。在过去,单身者很少自立门户,无论年龄多大,通常也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随着住房宽裕与独立性提高,越来越多的单身者选择独自居住。这些单身者群体行为的自由度更大,缺乏外在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多性伴侣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六)家庭模式的变迁导致新的家庭矛盾的产生现在中国媳妇们大都向往西方的模式,期望不必多年媳妇熬成婆,直接当家作主。她们经济上的独立或者部分独立,也大大加强了这种愿望,以及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她的丈夫们却往往左右摇摆,“忠”(于妻子)“孝”(于父母)难以两全,从而产生了无数家庭矛盾。即使小夫妻和男方的原生家庭隔着半个中国,心理上的纽带是无法割断的。 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婚姻,他们在成长时期受到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的高度关注和众星捧月,大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擅家务,不会处理家庭关系和夫妻矛盾,对待婚姻也比较随性,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婚姻家庭纠纷争议解决机制, 80后人群具有高离婚率的潜在危险。可以预计,按照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如果法律和社会任其自行发展,未来中国的离婚率将持续走高,并极有可能很快逼近西方社会的离婚率水平。二 婚姻变化和家庭变迁的负面影响在我们欢呼离婚自由解放人性,保护人权的同时,也应当冷静地看到高离婚率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一)离婚妇女及其抚养的子女生活贫困化离婚妇女及其抚养的子女生活贫困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问题。各种研究都证实,单亲家庭丧失了规模经济,所依赖或利用的收入、劳动和社会资本只有双亲家庭的一半,而且不再从双亲的劳动分工中获得好处。(二)离婚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婚姻的本质或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离婚并不是一个个人行为,它不仅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会对未成年子女在心理、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一项对离婚与孩子关系的跟踪调查研究显示,父母离婚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父母的离婚还会代际相传,增加子女自己婚姻变动的危险。离婚家庭的孩子在各种心理状态上都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他们容易形成抑郁、憎恨、易怒、自卑、多疑、嫉妒、胆小、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征。在家庭破裂,夫妻行将离婚时,对子女最具有悲剧性的境遇是由子女决定随何方一起生活。在行使对子女的监护权时,父母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感情出发,很少考虑子女本人的愿望。当孩子被要求由自己决定随父亲或母亲一方共同生活时,孩子心灵所受的痛苦与挣扎十分巨大的,因为对他们而言,选择了父亲就要舍弃母亲,而他们并不愿意做这样的选择题。(三)高离婚率影响公众对婚姻的信心由于人们对婚姻的持久与向往的预期大幅下降,他们对婚姻会做出不乐观的判断,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人们更不愿意把自己无论是时间、资源、梦想还是始终如一的承诺充分投入在婚姻当中,使婚姻进入恶性循环。二是结婚率下降。当婚姻不再是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时,它的神圣性和吸引力就大打折扣。其结果必然导致非婚同居与非婚生子女数量的增加。三 倡导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和谐现在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都与西方社会处于深入的交流阶段,各方面都受到西方社会的强烈影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现代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也是如此。在不久的将来,“性生活质量更被看重”、“未婚同居现象增加”、“独身增加”、“离婚更自由”,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与越年轻的市民群体,越重视性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越会持对婚姻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质疑的态度。因此倡导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一)加强婚姻指导当前中国家庭中,一方面,当事人对婚姻幸福充满渴望,但另方面,他们却缺乏获取婚姻幸福的方法,许多人的婚姻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我国婚姻指导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启动了“婚姻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计划培训出百万名合格的婚姻指导师。今后,应在民政系统、妇联系统设立机构,或在社区成立婚姻指导的民间机构,为广大未婚、已婚甚或准备离婚的夫妻进行婚姻教育与指导,以达到在提高婚姻质量的前提下维护婚姻稳定。(二)进一步规范、健全婚姻政策,避免冲动离婚、杜绝“假离婚”2003 年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条例”,一方面简便了手续,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保障了婚姻自由,但另方面也为草率对待婚姻、冲动离婚创造了条件。如何既保证婚姻自由,又限制婚恋当事人对婚姻的草率行为,是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的。据统计,自实行离婚“熟虑期”和义务调解制以来,撤回离婚申请的比例比以前增加了约一倍。我国以前民政部门的“离婚调解”程序对于避免冲动离婚,帮助当事人理性对待婚姻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政部门应重新考虑对协议离婚者提供调解服务。增加事实调查,以杜绝“突击离婚”、“假离婚”现象。(三)推进两性平等,提倡家庭内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多项研究发现,在中国,女性对婚姻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结婚对许多女性而言意味着家务负担加重、自我发展时间减少;对男性而言,则意味着生活变得规律化、得到更多生活照料、在社会成就方面的压力增大,因为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立业”、“三十而立”,这将促进男性的社会发展。在家庭领域内,迫切需要转变受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的性别互动模式,积极培养性别平等意识,帮助女性树立自我意识,在爱护家人、奉献家庭的同时注重自我发展;培养男性的家庭责任感,主动承担家务,积极与家人沟通。宣传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引导未婚及已婚男女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深对另一性别心理的了解,帮助其在未来或当前处理好夫妻关系,加深夫妻感情、提高婚姻质量。(四)关注与深入研究及“非主流”家庭此类家庭普遍面临着更为突出的养老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夫妻互动问题等,故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援助与政策支持。对此,应对“非主流”家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产生原因、特殊困难与需要,制定特殊的、更具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解决办法。参考文献:1 王小波,影响城市婚姻家庭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