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1页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2页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3页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4页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0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儿科医学论文40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吴利英 摘 要 目的:探讨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4月新生儿病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喂养不耐受新生儿40例,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儿给予相关护理后,除2例家属自动放弃外,38例治愈出院。38例患儿中,恢复出生体重最短时间5 d,最长时间11 d,平均8 d;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最短4 d,最长8 d,平均6 d;总住院天数最短5 d,最长15 d,平均10 d。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对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体位干预等护理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9.025 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症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主要病因为此类患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和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消化酶含量少且活性低,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易发生胃食管反流。临床上胃肠喂养往往不易耐受1,近年来已逐渐受到重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2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40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40例,患儿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早产儿,适宜胎龄儿。(2)出生后2 h内入科。(3)出生体重15003500 g,平均2500 g。胎龄3237周。(4)需经胃管间断喂养和静脉营养。(5)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8分。(6)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1.2 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2 (1)呕吐3次d。(2)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 d以上。(3)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1/3。(4)腹胀,排便不畅。喂养耐受情况判定时间在出生1周内。 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入暖箱保暖,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加强体位护理。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配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促胃肠动力药物、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同时静脉营养支持。本组40例患儿中有8例患儿在首次开奶24 h内出现胃内滞留奶液,滞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2,滞留次数34次d,伴有轻度腹胀;25例患儿在开奶48 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需要减量喂养;5例患儿在开奶4 d后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呕吐次数3次/d;2例患儿胃管内抽出咖啡或胆汁样胃液。 2 结 果 40例患儿经上述综合治疗后,除2例家属自动放弃外,38例治愈出院。38例患儿中,恢复出生体重最短时间5 d,最长时间11 d,平均8 d;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最短4 d,最长8 d,平均6 d;总住院天数最短5 d,最长15 d,平均10 d。 3 护 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及呕吐的次数、性状。每次喂奶之前,观察患儿有无腹胀,检查胃内有无残留,残留的量、性状,听诊肠鸣音的次数,观察患儿大便的次数、性状。每日测体重,监测体重增长情况。 3.2 喂养 3.2.1 早开奶,进行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以1020 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的方法。早期微量喂养进入肠腔的奶类可以直接营养肠道细胞,促进肠道黏膜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胃肠激素分泌,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和增强胃肠动力的良性刺激,有利于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轻黄疸3。本组40例患儿中,最早喂养是在入院后4 h,最迟开始喂养在入院后60 h,以12 ml次开始,每6 h 1次,24 h后如果患儿能够耐受,缩短间隔时间至每23 h 1次。以后根据患儿消化情况,每天加奶1次,每次加奶12 ml;当患儿喂奶量达到160180 ml(kgd)时,停止静脉营养。 3.2.2 缓慢增加喂奶量。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初期胃肠道能耐受的喂养量很低,缓慢增加喂奶量可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本组5例患儿在出生4 d内病情稳定,耐受喂养,因加奶过快而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对于胎龄32周,体重1.5 kg的患儿,经口喂养,如吸吮有力,吞咽动作协调,喂奶后无呛咳,可逐渐增加经口喂养奶量,并保留胃管;如经口喂养不足,再给予胃管喂养,保证患儿正常需求。 3.2.3 谨慎禁食,并缩短禁食时间。在胃肠道喂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喂养不耐受,包括胃管吸出咖啡样物、腹胀、呕吐等症状,常规应禁食。但禁食时间应谨慎,尽可能缩短,保持微量喂养。食物刺激口腔及吞咽过程改变调节胃肠道动力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食管及胃肠蠕动,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4。激素可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促使食管、胃肠道动力发育完善。本组25例患儿在开奶48 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我们给予禁食12次后采取减量喂养,提高了患儿喂养耐受度。 3.2.4 非营养性吸吮。非营养性吸吮(NNS)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新生儿给其吸空的橡皮奶头。NNS可改善吸吮、吞咽协调能力,防止呛奶、窒息,增加经口喂养的安全性及适应能力;NNS能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成熟,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改善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明显提高胃泌紊、胰岛素的水平5。本组40例患儿均接受NNS,在每次喂养前后10 min给予其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510 min,78次d。对吸吮力欠佳者,用橡皮奶头轻轻地来回刺激口腔,诱发吸吮反射,对暂禁食的患儿仍然给予NNS。 3.3 体位干预 适当的体位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方法。喂奶30 min后给患儿取右侧卧位或俯卧位,抬高头肩部1530。俯卧位能促进胃的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的吸入,俯卧位头部抬高15不仅改善早产儿肺功能,也是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的适宜体位6。但俯卧位时必须有新生儿监护设备,严密监测,防止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 3.4 促进排便 低出生体重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粪便少,常发生胎便排出延迟和(或)不畅,大便不畅可加重喂养不耐受。胎粪尽早排尽,可促进胃肠蠕动,避免或减轻新生儿腹胀,腹胀时间明显缩短7。本组病例中22例患儿给予开塞露23 ml灌肠,12次/d。使用5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23 ml,去掉针头,经石蜡油润滑后,将开塞露缓慢注入肛门,10 min后更换尿布。如第2天仍没有排便,则再进行灌肠,直至恢复自行排便为止。 3.5 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各个穴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通过腹部、足三里、补脾经等穴位的按摩可增强胃肠运动,增加食欲,使大便次数增多。本组30例患儿在出生24 h后给予每日2次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57 d后患儿肠道适应,增奶顺利。 3.6 合理用药 3.6.1 本组有20例患儿予红霉素35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次d,疗程57 d。许多实验均证明红霉素能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病情。本组20例患儿有15例在应用红霉素第3天后,胃滞留次数明显减少,增奶顺利。 3.6.2 本组患儿全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散剂,1 g/次,2次d,共513 d。肠道微生态制剂能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有益的生理菌群,这些菌群刺激肠壁蠕动,促进胃排空。 4 小 结 新生儿开奶的第1周是新生儿肠道逐渐适应的关键时期,也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发时期。临床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筛选出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及早发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征兆,对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体位干预等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预防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常艳美,刘惠丽,葛美如,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l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l(5):268-270. 2 牛志民.多潘立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0例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2):196-198. 3 雷晋莉,李胜利,王 列,等.微量喂养及机械通气对早产儿血促胃液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494-495. 4 姚 泰主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