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月经前后诸证.ppt_第1页
课件:月经前后诸证.ppt_第2页
课件:月经前后诸证.ppt_第3页
课件:月经前后诸证.ppt_第4页
课件:月经前后诸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经前后诸证,演讲人:夏 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月经前后诸证,定义,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调摄,3,女性每值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某些症状,如乳房胀痛、头晕、头痛、身痛、肿胀、泄泻、口舌糜烂、吐血衄血、情志异常、烦躁易怒、痤疮、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三、两症同见,多在月经前7-14天出现,经前35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减轻、消失。,一、定义,据统计,月经前后诸证的发生率约为30%40%,症状严重者约占5%10%。 西医学的经前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西医的代偿性月经类似于经行吐衄,可参照治疗。,返回,5,本病的特点:经前、经期发病,经净自然缓解,下次月经期重现。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 引发本病的关键因素:素体禀赋 病因:大多与肝郁、 脾虚 、肾虚 、血热、 阴虚血虚、痰湿、风热等;这些因素可单独发病,也可几种因素互相影响而发病。,二、病因病机,肝郁,素性抑郁,情志不舒 恚怒伤肝,肝失条达 经前阴血下注,经行 乳房胀痛 情志异常,经行肿胀,经行吐衄,经行头痛,冲气较盛 气机壅阻 冲气上逆 上扰清窍,肝血不足 失于柔养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 久而化火 随冲气上逆 灼伤血络,肝郁气滞 气机不畅 水失宣泄 泛溢肌肤,经行肿胀,经行泄泻,发为痤疮,素体脾肾虚弱 阳气不足,经行之时 阳气随之下泄,脾肾阳气益虚,脾肾亏虚,水湿下注大肠,脾虚运化不健,则水湿停滞 肾阳不足,水湿泛于肌肤,湿浊停滞,蕴而化热, 湿热熏蒸,循经随冲气上逆,1. ,经行发热, ,经行吐衄,经行口舌糜烂,经行头痛头晕,经行乳房胀痛,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气机不畅 乳头属肝,肾经入乳内,乳络不畅,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热乘于心,心火上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灼伤肺络,络损血溢,阴虚生内热,虚阳浮越,素体阴虚 经行阴血 下注冲任胞宫 阴精更虚,阴虚,血热,素体阳盛 嗜食辛辣 肝郁化热 气火偏盛,经行 情志异常,经行口糜,经行发热,经行吐衄,经行之际 冲气旺盛 挟气火上逆 灼伤血络,脾虚生痰 冲气挟痰火 上扰 清窍 神明逆乱,经期产后 外感内伤 瘀热内郁 营卫失调,胃中蕴热 冲气挟胃热上逆 热灼口舌,1. ,经行发热, ,经行风疹团块,经行身痛,经行头痛头晕,血虚不能上荣于脑,不能荣养四肢百骸 或血虚不荣,复感风寒,经脉不利,血虚生风,搏于肌肤,,血虚气弱,营卫失和,素体血虚 行经之前 阴血下注冲任胞宫 机体阴血更虚,血虚,痰湿,素有痰湿内蕴 脾虚痰湿内生,经期冲气偏盛,挟痰湿上扰清窍,痰湿阻络,痰瘀互结 凝滞颜面肌肤,经行 头痛、眩晕,经行粉刺,经行风疹块,发为粉刺,经行感冒,素体阳盛 嗜食辛辣,血分蕴热,经行之际 机体阴血不足,风热,肺经蕴热,复受风邪 风热熏蒸面部,风热之邪乘虚而入 搏于肌肤腠理,风热外袭,风热相结 郁于肌表,返回,13,三、诊断要点,文字,病史,症 状,体 征,辅助检查,14,多见于2545岁妇女,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症状出现在月经前714天,经前23天症状明显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常因情绪激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诱发。,病史,15,常见症状为: 经行前后乳房胀痛、头晕、头痛、身痛、肿胀、泄泻、口舌糜烂、吐血衄血、粉刺、情志异常、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归纳为三类 躯体症状: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满、颜面肢体浮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功能减退; 精神症状:烦躁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以及饮食、睡眠、性欲改变 行为改变: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17,每随月经周期出现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水肿,或乳房有触痛性结节,或口腔粘膜溃疡,或见荨麻疹、痤疮。 程度轻重不一,月经干净后渐消失。 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体征,18,激素测定、宫颈粘液检查、基础体温测定等多示有排卵月经周期。 内外科检查无异常。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浆蛋白检查,乳腺超声波,颅脑CT等检查,可排除全身性疾病及肿瘤引起的眩晕、泄泻、水肿、头痛、乳房胀痛等。,辅助检查,返回,19,月经前后诸证与某些器质性病变的临床表现有类同,因此鉴别可以减少误诊。 如头痛、眩晕、浮肿、乳房胀痛、 吐衄等,应注意与内、外科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如高血压、脑肿瘤 、肾病综合征、乳腺增生、乳腺癌 、肺 、支气管 、鼻部疾患等。 鉴别要点是月经前后诸证的症状、体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前出现,经净即止为特点,相关辅助检查均属正常。,四、鉴别诊断,返回,20,辨证: 辨明症状的虚 、实 、寒、 热; 辨清结合症状出现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结合月经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脉象、舌苔,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辨证。 一般说若经前出现症状者多属实、 属瘀、 属热 若经将净或经净后出现症状者多属虚。,五、辨证论治,治则: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互济 治法: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等等,经行口糜,经行吐衄,经行风疹块,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经行情志异常,经行眩晕,经行肿胀,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感冒,经行身痛,经行发热,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行 乳房胀满疼痛 乳头痒痛 甚则痛不可触衣 经行不畅 血色黯红 小腹胀痛 胸闷胁胀 精神抑郁 时叹息 舌质黯红苔薄白 脉弦,肝郁气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之象,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橘叶、川楝子 加减: 若乳房胀硬,结节成块者, 加夏枯草、橘核、王不留行以通络散结。 若见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黄便结,舌苔薄黄,脉弦数者,乃肝郁化热之象,治以疏肝清热,加丹皮、栀子。,2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行或经后 两乳作胀作痛 乳房按之柔软无块 月经量少,色红 两目干涩 咽干耳鸣 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 脉细数,阴血虚,冲任血少,虚热内生,肝肾精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治法:滋肾养肝,疏肝止痛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 组成: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川楝子 枸杞子,返回,二、经行头痛,29,经行头痛 甚或巅顶掣痛 月经量稍多 色鲜红 头晕目眩 烦躁易怒 口苦咽干 手足心热 舌质红,苔少 脉弦细数,素体阴虚,阴不制阳 肝阳上亢,上扰清窍,阴虚阳亢,热扰冲任,肝阳上亢,阴虚内热,阴虚阳亢之象,1. 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分析:,30,Diagram,31,经前、经期 头痛剧烈,如锥刺 经行量少 紫黯有块 小腹刺痛拒按 胸闷不舒 舌黯或尖边有瘀点 脉弦涩,素有瘀血停滞,经行之际 冲气偏盛,瘀血随冲气上逆,瘀血阻滞,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瘀阻于胞宫,血瘀之象,2. 血瘀证 主要证候分析:,32,Diagram,33,经期或经后 头部绵绵作痛 头晕眼花 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 心悸少寐 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 脉虚细,素体虚弱,经行血愈虚, 血虚不能上荣,血虚冲任失养,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血虚之象,3. 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34,Diagram,返回,36,经行感冒,气血不足,卫表不固,头痛、身疼,清阳不展,脉络失和,表寒征象,每至经行期间 发热,恶寒 无汗,鼻塞流涕 咽喉疼痛 咳嗽痰稀,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舌淡红,苔薄白 脉浮紧,1. 风寒证,37,Diagram,38,经行感冒,素体虚弱,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头痛汗出,风热上扰,风热犯肺卫,发热,身痛 微恶风,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舌红,脉浮数,2. 风热证,39,Diagram,桑菊饮 温病条辨,咳嗽重者 加杏仁、川贝母 口渴思冷饮者 加天花粉、沙参,40,经行感冒,风邪客于半表半里 营卫不和,寒热往来,每至行经期间 则患感冒 经尽渐愈,邪入少阳之证,素体虚弱,邪入少阳,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邪犯少阳,舌红,脉弦,3. 邪入少阳证,41,Diagram,小柴胡汤 伤寒论,心烦欲呕者 加竹茹降逆除烦,43,Diagram,月经量少色红,肝 肾 阴 虚 证,午后潮热,舌红而干脉细数,两颧赤红 五心烦热 烦躁少寐,44,Diagram,45,Diagram,气 血 虚 弱 证,经行或经后 发热形寒自汗,经量多 色淡质薄,舌淡,苔白润 脉虚缓,神疲肢软 少气懒言,46,Diagram,47,Diagram,瘀 热 壅 阻 证,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经前经期发热,经血色紫黯 有血块,经前经期腹痛,48,Diagram,返回,50,Cycle Diagram,血虚筋脉失养 经行气血益虚,冲任 血海不足,血虚气弱,气血虚弱,文字,血 虚 证,经行量少 色淡,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 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脉细弱,51,Diagram,52,Cycle Diagram,寒邪凝滞 气血失畅,寒邪 凝滞胞宫,寒凝血瘀 之象,文字,血 瘀 证,月经推迟 经行量少 色黯有块,经行时 腰膝、肢体关节疼痛 得热痛减,遇寒痛甚,舌紫黯 或有瘀斑 苔薄白 脉沉紧,53,Diagram,返回,六、经行眩晕,55,经期或经后 头目眩晕 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 唇甲色淡 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经行眩晕,素本血虚,经期经后血益虚, 血虚不能上荣头目,血虚冲任灌溉不足,血虚周身失养、不能荣养心神,血虚之征,1.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56,Diagram,57,经行头晕目眩 月经量少色鲜红 烦躁易怒 口干咽燥 腰酸耳鸣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细数,经行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清窍,阴血不足,肝肾失养,阴虚阳亢之征,2.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分析:,阴虚血少,血被热灼,58,Diagram,59,经前、经期 头重眩晕多寐 胸闷食少 恶心欲呕 带下量多 色白质粘 舌质淡,苔白腻 脉濡滑,经行眩晕,痰湿困阻气机,上蒙清窍,痰湿困脾,气机不利,,痰湿下注,损伤任带,痰湿之象,3.痰湿上扰证 主要证候分析:,60,Diagram,七、经行口糜,62,经期口舌糜烂 疼痛 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 眠差梦多 月经量少,色红 尿少色黄 舌红苔少 脉细数,经行口糜,经期阴血下注, 阴虚火旺,虚火上扰,阴虚津亏,虚火内扰,阴血不足,热灼津伤,阴虚内热之象,1.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分析:,63,Diagram,64,经行口舌生疮 糜烂疼痛,口臭 尿黄便结 口干喜饮 月经量多,色深红 舌红,苔黄厚 脉滑数,经行口糜,经行冲气夹胃热逆上,胃热熏蒸,热盛灼伤津液,,热盛迫血妄行,胃热炽盛之象,2.胃热熏蒸证 主要证候分析:,65,Diagram,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兼脘腹胀满,大便馊臭。苔黄腻,脉濡缓。 治以清热利湿,芳香醒脾, 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八、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期 吐血、衄血 量较多,色鲜红 月经可提前 量少甚或不行 因吐血、衄血较多 两胁胀痛 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 头晕耳鸣 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冲气挟肝火上逆,热伤阳络,火盛热扰冲任,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上扰清窍,热灼阴津,肝经郁火之象,治法: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组成: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栀子 黄芩 川楝子 茜草 牛膝 白茅根 甘草 若小腹疼痛,经行不畅有血块者,为瘀阻胞中,加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调经。,2.肺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期 吐血、衄血 量少,色黯红 月经每先期、量少 头晕耳鸣,手足心热 两颧潮红,潮热 咽干口渴,咳嗽 舌红或绛 苔花剥或无苔 脉细数,肺肾阴虚,经后阴血益虚, 虚火内炽,损伤肺络,虚火内盛,热伤胞络,阴虚内热;灼肺伤津,阴虚内热之象,治法:滋阴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组成:当归 熟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九、经行肿胀,1.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行面浮肢肿 按之没指 晨起头面肿甚 月经推迟 经行量多 色淡质薄 腹胀纳减 大便溏薄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腻 脉沉缓,或濡细,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泛溢于肌肤、四肢,脾肾虚损,经血失固,脾虚失运,肾虚,外府失荣,阳虚不足之候,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党参、巴戟天 组成:茯苓 白术 桂枝 甘草,2.气滞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行肢体肿胀 按之随手而起 月经量少 色黯有块 脘闷胁胀 善叹息 舌紫黯 苔薄白 脉弦,气滞不行,水湿运化 不利,泛溢肌肤,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滞之征,治法: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方药:八物汤(医垒元戎)去熟地,加泽兰、茯苓皮。 组成: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延胡索 川楝子 炒木香 槟榔,返回,十、经行泄泻,1.脾虚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月经前后 或正值经期 大便溏泄 经行量多 色淡质薄 脘腹胀满 神疲肢软 或面浮肢肿 舌淡红,苔白 脉濡缓,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湿,湿渗大肠,脾阳虚,气血化源不足; 气虚不能摄血,脾阳不振,脾虚运化失司, 水湿泛溢肌肤,脾虚之候,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扁豆 茯苓 甘草 山药 莲肉 桔梗 薏苡仁 砂仁,若肝郁脾虚,症见经行腹痛即泻,泻后痛止,嗳气不舒 治则:柔肝扶脾,理气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2.肾虚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行或经后 大便泄泻 或五更泄泻 经色淡 质清稀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脉沉迟,肾阳虚衰,脾阳失温,水湿下注; 五更之时,阴寒较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脏腑,影响血之生化,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养,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肾阳虚衰之候,治法: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巴戟天 补骨脂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生姜 大枣,十一、经行风疹块,84,经行肌肤风疹团块频发 皮疹色淡,瘙痒难忍 入夜尤甚 肌肤枯燥 月经后延 量少色淡 面色不华 舌淡,苔薄 脉细无力,素体阴血不足 经行时阴血愈虚 血虚生风,血虚肌肤失荣,阴血不足,冲任血少,血虚之象,1. 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荆芥 黄芪 甘草 白蒺藜 何首乌 加减:若瘙痒甚难眠者,加蝉蜕、生龙齿,86,经前及经行身发 红色风团瘙痒不堪 感风遇热尤甚 月经提前 量多色红 口干喜饮 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 脉浮数,风热相搏,邪郁肌腠, 经前冲气偏盛,热生风动,热伏冲任,迫血妄行,热甚伤津,风热内盛之象,2. 风热证 主要证候分析:,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地肤子、白鲜皮 组成:荆芥 防风 当归 生地 苦参 炒苍术 蝉蜕 木通 胡麻仁 生知母煅石膏 生甘草 牛蒡子,十二、经行情志异常,89,经前、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