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ppt_第1页
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ppt_第2页
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ppt_第3页
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ppt_第4页
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两则,1、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 俄而雪骤( )( )公欣然曰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尊君在不( )( )已去( ) 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 友人惭( )下车引之( ) 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待君久不至,已去。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简答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5)陈太丘与友期中,机智的小孩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所学过的十则中的哪一句,请写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3(4)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有没有守信呢?意思就是说,跟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讲信用。待人要真诚。,4、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能够维护父亲的尊严。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C,(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话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B.对于“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答案比较好,作者没有直接表态。 C.文章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D,A,论语十二章,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十有五(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不逾矩( )( ) 不堪其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理解填空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5)表明了学须有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 ? (6)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 ?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 。 (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 ? (9)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_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亲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一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说明学习知识后,要时常温习。 B.“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 C.“吾十有五而至于学”这一则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D.“知天命”不等同于“宿命论”,是指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了。,B,(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说明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学习方法,孔子认为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D,虽有嘉肴,1、解释红色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 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 其此之谓乎( )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3、简答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着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 1、“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时互相促进的。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1)学是第一位,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者缺陷,这时候可以“知困”而“自强”。 3、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4、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B.这一课告诉我们:做一桌子美味的菜肴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学习探究的。 C.课文告诉我们:“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互相依存。 D.本文较多地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性强。,B,(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告诉我们:自身的学习与教导他人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B.本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C.本文的中心观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D.作者引用兌命的话“学学半”,是佐证中心论点,它的意思是:教别人比自我学习更重要。,D,河中石兽,1、解释红色字词的意思。 临河干( )圮于河( )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 棹数小舟( )设帐寺中( )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 凡河中失石( )盖石性坚重( )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 ) 不亦颠乎( )但知其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7)可据理臆断欤?,3、简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原句: (4)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物形象?,答案: 1、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 2、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C.本文的语言简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D.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B,(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D,智子疑邻,1解释红色字词的意思。 天雨墙坏( )( )不筑(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家甚智其子。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 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塞翁失马,1、解释红色字词的意思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死者十九( ) 2、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联系你的生活这则寓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4、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中的“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智子疑邻中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跟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 C.智子疑邻中富人的孩子确实是聪明的,而“邻人之父”是愚蠢的。 D.智子疑邻告诉我们:对待事物应该客观公正,不能偏心。,C,(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明了祸和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本文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D.“马无故亡而入胡”的“亡”是“丢失”的意思。,D,答案: 3、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3、生活的事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事物坏的一面,要全面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福祸是可以转化的。,1、默写: 2、主旨:作者借景抒情,以“观”统领全文,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诗中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静景: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登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 5、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的胸怀。 7、本诗的情感基调: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赏析:“日月.若出其里”答:日月的运行的好像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源于沧海,诗人用奇特的想象,以沧海自比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当堂训练: 13.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 ”;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 ; , ”,次北固山下 1、默写: 2、主旨:诗人停船靠岸,描绘了北固山下开阔秀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思乡之情。 3、诗歌的主旨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