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docx_第1页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docx_第2页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docx_第3页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docx_第4页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分析 人民调解是颇具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西方国家向来享有东方经验之美誉。为了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行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法系统地规定了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与程序,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机制,从而在诸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的制度创新,全面完善了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其中备受瞩目与关注的乃是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如果从类似规范的层面来看,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第1条则明文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由此可见,关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从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其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宣示其具有法律约束力,两者在文字表述上无疑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众所周知,人民调解协议乃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据以解决纠纷的协议,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最终成果,因此如何规制其性质和效力,直接关系到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与功能能否正常发挥,这是人民调解制度的关键所在与重中之重。因此,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上述两种不同表述之间的区别,并对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与辨析,显然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一、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之简析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第1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据此,笔者认为,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应从以下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首先,人民调解协议在性质上属于民事合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之规定,民事合同乃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因此,凡是在两个以上民事主体之间就财产利益或某些身份利益所自愿达成的协议,其性质均属民事合同。至于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协商方式,并不会改变民事合同本身的性质。人民调解协议无论是重新设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是变更、终止当事人之间既存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均不影响其民事合同的性质。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促使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与当事人通过中间人的协助或协调所达成的协议一样,并不改变人民调解协议的合同性质。因此,人民调解协议尽管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但其性质仍然是当事人就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所作的一种处分,是当事人对民事权利义务合意处分的结果,因此其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其次,人民调解协议是特殊的民事合同。这是因为,人民调解协议要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必须经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调解。依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启动调解程序,也可以在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主动进行调解。是否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介入,乃是人民调解协议区别于普通民事合同的关键之所在。二是人民调解协议须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经过疏导与劝说,双方当事人就如何解决民事纠纷达成一致意见,其实质仍然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调整彼此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因而这种协议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三是人民调解协议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依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8条第2款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有两种书面形式可供选用,即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书。四是人民调解协议应当由双方当事人、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印章。综上所述,由于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疏导与全程介入,人民调解协议的合法性通常来说会更有保障,也能更真实、理性地反映当事人解决纠纷、消除隔阂进而修复关系的意向与追求,从而使此前受到损害的法律关系趋向于稳定与和谐。最后,人民调解协议并不当然地具有强制执行力。尽管有人主张,人民调解协议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职权对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依法加以确认的法律文书,因此应该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其理由是人民调解协议具备了法律行为有效的四个要件:一是组织合格。制作人民调解协议的主体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内容合法。人民调解协议的内容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与政策的要求。三是意思表示真实。调解协议的达成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即使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劝导工作,但其最终仍然是当事人合意的结果。四是形式合法。人民调解协议采用了书面形式。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尽管注意到了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合法的性质,但简单地将合法的协议直接等同于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的观点则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从相关立法之规定来看,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9条明确规定:经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法第16条同样规定,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很显然,立法并没有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的效力,否则允许当事人反悔、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向人民法院起诉等即纯属多余。另外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6条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有义务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纠纷中违背法律的行为应该予以纠正。从现实来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确实可能存在违背法律的行为,调解协议也同样存在 违法的可能性,因此其并不当然地具有强制执行力。但是,其中具有给付内容,且又经过公证机关证明的人民调解协议则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从而产生相当于生效裁判的法律效力。其依据是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第10条,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二、具有法律约束力之解读在人民调解法的起草、论证过程中,对于是否需要通过立法来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层次,是否需要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甚至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反对的意见认为,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为了保持人民调解的民间性,避免人民调解的过度司法化和行政化,不应当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表述。而支持者则认为,由于在我国的人民调解实践中,当事人漠视、无视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履行调解协议约定义务的现象比比皆是,类似空调与白条已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折损了人民调解机制的权威与公信力,因此通过立法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层次乃是当务之急。在经过反复权衡之后,立法者采纳了第二种观点,确立了人民调解法第31条第1款之规定,即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笔者认为,对此款规定中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定位,应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一是实体法上的效力。从法条用语上来看,人民调解法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与合同法第8条采用了完全相同的表述,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就此而言,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性质上来说,人民调解委员会所调解的主要是私权纠纷,因此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应允许当事人合意处分。如前所述,调解协议一经达成,就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相当于合同的效力,对当事人当然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也就是说,人民调解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已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得到妥善解决,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明确,当事人应当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一方违背调解协议,则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主要表现为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鉴于人民调解乃是一种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因此立法不应该也没有直接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而是采取了与合同法相同的表述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为了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与实效性,仅仅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实体法上的效力又是远远不够的。二是程序法上的效力。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立法在此采用的是应当之用语,据此强制性的规定可以得知,对于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履行,而没有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选择自由。申言之,尽管基于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立法允许当事人反悔、再次申请调解或者另行起诉,但由此并不能得出当事人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结论。相反,只有课以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当事人承担程序法上的某种后果,才能促进对人民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树立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具体而言,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之规定,(11)经双方当事人的申请,被人民法院确认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此确立起了人民调解协议在程序法上的有限效力,即附条件的强制执行力。如此制度安排,既体现了人民法院依法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应有支持、指导与监督,又反映了立法者希望通过建立调诉对接机制来强化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最大程度与最大可能地化解矛盾与纠纷,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良苦用心。三、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与具有法律约束力之比较综上所述,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调解若干规定中规定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调解法中所宣示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尽管二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实质内容却是基本相同的。既肯定了人民调解协议所具有的民事合同性质,赋予其确定力,但又不认为其仅仅具有合同那样的约束力(当事人应该自觉履行,不得任意变更或撤销,否则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是赋予其一定的程序法效力,即依法经公证机关公证或人民法院确认之后即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从而在规则层面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法院诉讼之间的合理对接。既有效保障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最大程度与最大可能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与程序主体地位,同时又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排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功能,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需进一步指出的是,无论是人民调解若干规定中规定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还是人民调解法中宣示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均确定无疑地表明人民调解协议自身的效力尚是一种软效力,存在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的问题。即人民调解协议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鉴于此,人民调解法第32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为此类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司法渠道。 思想汇报当然,人民调解法中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还是存在可圈可点之处的。至少在用语上,此前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一方面表明最高人民法院承认人民调解协议在性质上为民事合同,另一方面又认为其具有某些非民事合同的特征,即不完全是民事合同或者说不 是纯粹的民事合同。或许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术语,因此使用了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这一冗长且又欠规范的表述:既有民事合同性质,又不完全是民事合同。给人颇有似驴非驴的意味。然而,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之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规范经过人民调解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科学可行的。因此,人民调解法适时吸纳其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用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同质且更为规范的用语取代了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表达,从而与合同法使用的术语完全一致,保障了立法用语的科学性、一致性与经济性。笔者认为,人民调解协议之效力从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到具有法律约束力,尽管在内涵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从概念、术语的使用仍可窥见我国法治建设之艰难与点滴进步之可喜。四、人民调解协议效力之程序保障人民调解机制能否发挥实效,关键在于人民调解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否得到实现。从一般要求来讲,人民调解协议达成之后,当事人应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民调解委员会也有责任监督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然而,由于人民调解协议本身并无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因此如果发生当事人不自觉履行协议的情况,人民调解活动所有的前期成果即将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当事人先前所有的努力也会因此而功亏一篑。鉴于此,构建严谨、周密的程序制度来实现调诉对接,保障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落到实处,显得极其重要。基于此理,人民调解法第33条规定为人民法院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然而具体如何操作尚待进一步明确与细化。循此要求,2011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确认规定),就此作出了相应的规范。1.管辖法院。根据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2002年9月26日司法部令第75号发布)第21条,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相应地,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法院也应该是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现依确认规定第2条之明确要求,当事人申请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这样一来,既便利于当事人及时、就近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也有利于基层人民法院监督、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2.申请方式。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须待当事人共同提出申请,而不得主动为之。从保障与提升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共同申请可以理解为包括双方当事人达成申请协议共同申请,与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而另一方当事人同意(不反对)申请两种情形。事实上,只要对方当事人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就可视为同意。至于当事人是本人提出申请还是委托他人提出申请,均不影响共同申请的成立。从申请所应采取的形式来看,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系以书面方式为原则,必要时也可用口头方式。因此,提出确认申请也应允许采用书面申请与口头申请两种方式。3.审查方式。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也是贯彻诉讼经济原则的基本要求。此外,现行仲裁制度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5年)第40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凭仲裁协议与和解协议请求仲裁委员会按照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仲裁裁决。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以仲裁庭认为适当的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12)或许正是基于上述考量与诉讼经济之要求,确认规定中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由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可通知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案件的案卷和相关材料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时,可以通知当事人或证人到场,也可以通知调解员到场或以其他简便、合适的方式询问当事人、证人、调解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有关的情况。4.审查期限。现行立法只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而没有规定刚性的审查期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提出及时这一原则性要求的同时,为人民法院便宜行事预留了富有弹性的制度空间,但由此也可能为拖延审查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为了具体落实及时的要求,即有必要确定审查期限。确认规定第5条第1款明确规定审查期限为15日,对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10日。鉴于人民调解法允许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相当于给了当事人30日的时间以作周全考虑。据此笔者认为,以30日为通常审查期限才是较为合理的。这样既能使人民法院的审查不至于太过仓促,又不会让当事人经受漫长的等待。5.审查内容。笔者认为,人民法院主要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1)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2)是否属于本院管辖;(3)是否存在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争议;(4)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是否出于真实自愿;(5)达成的协调协议内容是否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6)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7)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否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6.审查结果。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确认申请后,其审查结果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形:(1)确认调解协议有效。其判断的依据在于当事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符合这些要件的调解协议即为有效,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 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确认调解协议无效。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确认规定第7条中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之表述,并不构成上述两种审查结果以外的第三种情形,因为从该条所罗列的6种适用情形来看,(13)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基本上只是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同质表达。除以上6个方面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规则层面作出安排。譬如,确认程序中是否应当适用相关证据规则?(14)对于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确有错误,并由此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是应直接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还是应该设置另外的救济机制?等等,现行立法与司法解释对此均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而这必然会在实践中有所涉及。五、结语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利益格局分化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利益冲突扩散化等特征,由此导致相关案件处理的复杂性、关联性、敏感性增加。(15)但值得期待的是,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施行,将会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至于该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把握并予以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相关立法的完善方能得到妥善处理。 思想汇报注释:人民调解法第31条第1款。参见尹田: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30日。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7条第1款: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8条第2款: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制作笔录,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印章。这是因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8条明确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参见叶知年: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参见肖建国: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日报2010年9月15日。该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人民调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